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的成因、现状及未来展望_贸易顺差论文

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的成因、现状及未来展望_贸易顺差论文

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现状及论文,贸易顺差论文,进出口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圈分类号]F752.6[文献标识码]A[文素编号]1000—596X(2007)11—0019—07

中国在市场化改革和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外贸顺差。如何看待这一贸易结果和顺差趋势?本文认为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是导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大量顺差的基本原因,并且贸易顺差的扩大将会在未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笔者认为近几年贸易顺差快速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正在实现通过外向型政策创造比较优势,向依靠大市场培育的规模经济和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条件形成的、自发的比较优势转变这一过程。

在这一判断下,也就不存在低成本解决中国贸易顺差带来的外部不平衡问题的短期措施。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是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自发决定的。任何低成本的短期措施,如适当加快进口、汇率小幅升值等只能够暂缓外部压力。未来中国贸易顺差的缩小只能在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并伴随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来实现,这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

一、中国进出口贸易范式的变化

自1982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总体上呈现出上升态势。1982—2006年进出口年均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6.46%和16.86%,均高于同期GDP年均同比约10%的增长率。分解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范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1980—1994年的“以出养进”阶段、1995—2000年的“起步”阶段和2001年以来的“加速”阶段。目前中国经济已形成了以工业制成品进出口为主导,并附之以初次产品进口的国际贸易分工模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之一。

2.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内贸易逐步上升,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渗透力明显增加,而且贸易份额中高新技术产业的贸易份额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3.中国经济自身将逐步形成自己的区域内分工,东部地区是参与对外贸易的主要区域。同时,一般贸易的比重逐年上升,制造业将逐步形成国内的产业分工链,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将会越发突出。

4.规模经济进一步巩固并强化了比较优势,在出口产品保持多元化的同时,出口产品越来越强的专业化优势降低了中国出口贸易的风险。

二、对中国参与国际贸易分工格局的分析

中国经济已经形成的以工业制成品进出口为主导,并附之以初次产品进口的国际贸易分工模式是资源禀赋和贸易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判断的理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资源禀赋形成了制造业的分工基础,而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进步路径提升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产业结构,促进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2.通过政策创造比较优势,并形成了制造业的垂直分工环节。

3.内外贸易一体化带来的规模经济进一步巩固并强化了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4.技术进口与国内企业创新并举,推进了高新技术的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

三、对中国未来出口持续顺差的讨论

1.中国经济的出口增长速度和FDI的引进速度并不快。

根据WTO2006年世界贸易的统计数据,2005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的第三大贸易国。而且,2000—2005年中国进出口商品价值的增长率分别为24%和25%,均居世界第一位。如果对比一些高速经济增长时期的国家或地区来说,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并非过快,而是低于一些新兴市场化国家,尤其是相对中国GDP的高增长率来说,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并不快(见表1)。

2.出口顺差的增加主要是外部需求引起的,因此,顺差增加是中国经济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的必然结果。

使用1981—2006年的出口与GDP的时间序列数据,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上,出口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但经济增长不是促进出口的原因,这表明中国的出口主要是外部需求引起的。

3.尽管贸易条件存在一定程度恶化,出口企业的经营状况却一直良好。

1995年以来,中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总体趋势是恶化的,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恶化的变化幅度在23%以上。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明显恶化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对进口品的需求增加,导致进口价格上涨快;其二,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商品来说,中国的出口商品加工程度相对低、价位低,附加值也相对低。

在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恶化的同时,出口企业却保持了较好的经营业绩。2001—2006年外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6.25%,高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年均14.87%的增长率,这表明外资企业创造财富能力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外资企业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50%以上,因此也反映了出口企业具有良好的经营状况。

四、简要结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已形成了以工业制成品进出口为主导,并附之以初级产品进口的国际贸易分工模式,贸易顺差大幅度增长,并且顺差总量有持续扩大的态势。其原因在于:中国经济正在逐步完成通过外向型政策创造比较优势到依靠大市场培育的规模经济和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条件形成的自发的比较优势这一转变。国内大市场培植的规模经济进一步巩固并强化了比较优势,形成了中国参与国际贸易越来越强的专业化分工格局。就调整贸易顺差的短期措施而言,进口政策不取决于中国的进口意愿。而外部需求取决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外部需求短期内不出现大波动的条件下,出口需求不会大幅度下降。从中期因素来看,研究表明汇率小幅升值对于改善贸易顺差的作用有限。从贸易顺差调整的长期因素来说,外贸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降低中国贸易顺差的基本因素。

降低FDI的进入,也是减少贸易顺差的基本因素,但由于中国存在大量的劳动力,并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会带来大量的、不同水平层次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在上述这样的背景下,不存在任何低成本的短期措施来快速降低贸易顺差,贸易顺差的扩大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对外贸易的基本态势。

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笔者已作了相应的相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标签:;  ;  ;  ;  ;  ;  ;  ;  

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的成因、现状及未来展望_贸易顺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