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结构缺陷与效率提升_银行论文

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结构缺陷与效率提升_银行论文

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结构缺陷与效率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缺陷论文,中国银行业论文,效率论文,结构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效率概况

银行业的产业组织效率是指单个银行微观面上的经营效率和整个银行业宏观面上的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基于此,拟对中国银行业的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之下的两个层面的银行产业组织效率分别进行考察。

(一)银行业的经营效率

银行的经营水平最终由盈利来反映。股东价值和银行的市值也是由盈利能力来决定的。盈利能力主要有两个指标:一是资产回报率,二是股本回报率。一流银行的资产回报率一般在1%~2%之间,股本回报率在10%~20%之间。二流银行的资产回报率一般在0.5%~1%之间,股本回报率在5%~10%之间。三流银行资产回报率、股本回报率一般分别在0.5%、5%以下。2003年以前中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回报率大约在0.1%~0.2%之间,股本回报率在2%左右,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要好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但中国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见表1)。

表1 各国(地区)银行业盈利能力的比较(%)[2]

国别/地区 资产回报率 股本回报率 国别/地区 资产回报率 股本回报率

第一类 第二类

美国 1.22 14.41 捷克

0.42 7.76

英国 0.9

11.7 匈牙利 0.55 10.95

德国-13.1 墨西哥 0.86 8.75

新加坡 1.4121 第三类

中国香港1.58 10.65阿根廷 0.53 4.87

第二类韩国

0.2

4.2

法国 0.3 8

日本

0.7

-17

意大利 0.57.6 泰国 -0.46 -9.9

中国台湾0.74

9.66 中国

0.2

3.49

波兰 1.15

9.48

资料来源:外国银行统计数据来自Barth等(2001),中国的统计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2001)。

根据2004年第7期英国《银行家》杂志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最新排名,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按一级资本分别排列第21、25、29、36位,按资产总额分别排列第33、20、28、41位,均居前45位以内。然而若从税前利润、平均资本回报率以及资产回报率来看,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排名均在700名以后。就资产回报率来说,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为0.8%,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中资产回报率最高的中国银行也只有0.26%,远远低于平均水平,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总体经营状况与盈利能力仍然与大型外资银行存在较大差距(见表2)。

表2 2004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世界排名

一级资本

资产总额 资本资产 税前利润 平均资本利 资产回报 资本充足 不良资产

银行名称 2004 2003

(百万美元) (百万美元) 比率(%) (百万美元) 润率(%)

率(%)

率(%)

比(%)

建设银行 21

3722507429432 5.24

54

0.3 0.016.51 9.12

工商银行 25

1620600637829 3.23 321

1.5 0.055.5221.24

中国银行 29

1518579464213 4.00 1215 6.0 0.266.9816.29

农业银行 36

2516435359606 4.57 352

2.2 0.10 / 30.07

资料来源:英国《银行家》杂志2004年第7期。

另外,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在一份关于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调研报告中,根据银行的外部环境、经营状况、业务拓展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等五个方面,对北京地区37家中外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情况的调研结果也显示: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2位都是外资银行,而该排行榜的后13位则全部是中资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排名,依次位列34到37位。

(二)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

在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的进程中,银行信贷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金融系统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上升,但是国家垄断性的金融制度安排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控制成本,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占银行业主体的国有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低下,信贷结构以及由此反映的信贷资金配置结构是扭曲的。

中国国家垄断性的金融制度安排付出了巨大的控制成本(如信贷资金漏损、不良贷款等)。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可知,1983年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占的比例为77.02%,国有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为83.7%。1983年国家实行“拨改贷”后,信贷管理体制转型初期,信贷投资向国有经济倾斜,金融强力支持国有经济,无疑是一种理性经济行为。然而在后来的经济发展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同时并存(见表3)。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以来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以银行信贷扩张和不良资产的积累为代价的。

表3 金融机构贷款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比较表

金融机构各

贷款比国内生产 GDP比 增量百元

项贷款(亿元)上年增长% 总值(亿元) 上年增长% 贷款产值(元)

19845012.4024.57 7171.0020.84125.09

19856498.3029.64 8964.4025.01120.69

19868343.1028.3910202.2013.81 67.10

1987

10095.6021.0111962.5017.25100.45

1988

11904.9017.9214928.3024.79163.92

1989

14203.9019.3116909.2013.27 86.16

1990

17467.8022.9818547.90 9.69 50.21

1991

21338.0022.1621617.8016.55 79.32

1992

26323.0023.3626638.1023.22100.71

1993

32943.0025.1534634.4030.02120.79

1994

40810.0023.8846759.4035.01154.12

1995

50544.1023.8558478.1025.06120.39

1996

61156.6021.0067884.6016.09 88.64

1997

74914.1022.5074462.60 9.69 47.81

1998

86524.1015.5078345.20 5.21 33.44

1999

93734.30 8.3382067.50 4.55 51.63

2000

99371.10 6.0189468.10 9.02131.29

2001 112314.7013.0397314.80 8.77 60.62

2002 131293.9016.90

105172.30 8.07 41.40

2003 158996.2021.10

117390.2011.62 44.10

2004 178197.8012.08 1 36875.9016.60101.48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1984~2005)整理计算得来。

中国银行信贷扩张的速度是非常快的。1984年至2004年贷款增长的平均速度明显高于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

然而,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却滞后于实体经济结构的变迁。1992年,非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51.9%,但实际经济领域的这种重大结构变化,未与金融领域的相应变化与之适应。此时集体企业通过银行系统获得的信贷资金仅占社会信贷总额的12.59%,私营个体企业占总贷款比重为0.10%,其他经济类型占总贷款比重为4.37%,与此同时,在工业总产值比重仅占48.1%的国有经济获得的信贷资金比重却高达82.94%[3]。

根据金融深化论的观点:一个国家的金融体制与该国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刺激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因此,在1993年,应当及时扭转信贷资金需求结构与信贷资金供给结构的不对称,让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以同等身份从国有银行获得信贷支持,才能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非国有经济得以更快增长,从而达到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的目的。

然而,在实际经济工作中,中国金融制度安排很大程度上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非国有部门的投资需求受到“信贷偏向”和“金融抑制”的双重制约。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中国银行业20世纪90年代末期存在的巨额不良债权有2/3是1993年以后形成,进而影响到90年代末期出现投资萎缩、“惜贷”现象,造成银行存差大量增加,银行经营效益趋于下降,成为中国下一步深化经济改革的障碍。

上述研究表明,中国占主体地位的国有银行在经营效率上不但远远低于国际同行,而且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的信贷资金配置是扭曲而低效率的。一方面,国有银行存在严重的“惜贷“现象,另一方面,对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富有效率的民营中小企业)得不到相应的资金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国银行产业组织效率低下并存的是,中国银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也存在缺陷(中型银行比较弱小,小型银行极不发达)。对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状况的分析有助于解释二者之间的联系。

二、中国银行产业组织结构的缺陷

中国的信贷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于四大国有银行,中型银行(主要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很低,小银行(特别是民营小银行)不发达。

近几年,随着国有银行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占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逐年呈现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其占有的比重仍然保持在80%以上(见表4)。

表4 中国银行业资产结构变化表(1995~2002年)

名称商业银行国有商业 国有商业银行资产

资产总额银行资产 总额占商业银行资

年份 (亿元)总额(亿元)

产总额的比重

199588319.01

80562.43 91.77

199688213.66

79027.74 90.21

199781435.65

70059.41 86.83

199892004.67

79286.04 86.89

1999 120820106348.60 88.02

2000 134789115836.60 85.94

2001

145880.20 121949.40 83.69

2002

167848.9013699781.62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所得。

另外,根据2000年相关统计数据,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市场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大约占85%,其他商业银行比例为13%,外资银行只占2.4%。在此可以将其他商业银行理解为中小银行,可见其力量还相当薄弱。

存款份额和贷款份额的情况可以参见表5的数据,其分布情况与资产份额的分布情况类似。

表5 1999~2002年我国银行业资产、存款、贷款份额

工商

农业

中国

建设

四行 交通

中信 光大 华夏 民生 广发 深发 招商 福建 浦发

银行

银行

银行

银行

合计 银行

实业 银行 银行 银行 银行 银行 银行 兴业 银行

1999 29.32 18.85 21.68 18.23 88.08 4.46 1.30 1.39 0.51 0.30 1.00 0.36 1.35 0.41 0.84

2000 29.27 16.48 20.25 19.10 85.80 4.74 1.77 1.54 0.72 0.53 1.12 0.50 1.66 0.65 0.98

2001 29.64 17.35 17.82 18.89 83.70 4.54 2.06 1.82 0.93 0.92 1.31 0.82 1.83 0.86 1.19

2002 28.23 17.75 17.33 18.39 81.70 4.57 2.00 1.96 1.06 1.47 1.31 0.99 2.22 1.06 1.67

1999 26.05 14.24 7.95 15.49 63.73 3.11 0.86 0.52 0.41 0.24 0.61 0.35 0.96 0.27 0.66

2000 26.21 14.15 8.00 15.33 63.69 3.27 1.04 1.06 0.57 0.43 0.79 0.36 1.03 0.38 0.76

2001 23.56 14.10 8.27 15.02 60.95 3.29 1.27 1.26 0.71 0.72 0.97 0.55 1.49 0.56 0.95

2002 22.55 14.10 8.33 14.62 59.60 3.34 1.37

- -

1.07 0.99 0.61 1.76 0.80 1.33

1999 24.89 16.59 7.81 12.03 61.32 2.60 0.65 0.39 0.29 0.16 0.51 0.28 0.78 1.22 0.51

2000 24.09 14.59 7.34 13.19 59.21 2.93 0.98 0.89 0.47 0.38 0.64 0.34 0.86 0.33 0.67

2001 22.93 14.27 7.59 12.77 57.56 2.93 1.13 1.21 0.55 0.65 0.82 0.44 1.25 0.64 0.79

2002 21.53 14.15 7.96 12.79 56.43 2.94 1.38 1.38

-

0.98 0.89 0.61 1.60 0.72 1.2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7~2003年)整理计算而得。

由表5可以看出,1999~200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81%以上的资产份额,59.6%以上的存款份额,56.43%以上的贷款份额,与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占有绝对的优势。当然,随着业务经营范围管制的放松和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

将中国银行的规模层次和美国的银行业做一个简单比较,就会对中国中小银行不发达的现状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

在银行体系方面,美国银行有8000多个,大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全国性的银行,例如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这些银行也是大的跨国银行,影响遍及全球。第二层次是超级地区银行,例如美洲银行、富利特银行。这类银行的业务一般集中在某几个州,同时也在某些国家开展业务,像富利特在拉美就有一定影响力。第三层次是地区银行。这类银行数量很多,一般都在某一州开展业务,为当地大的企业和大城市的居民服务。第四层次是社区银行。这类银行有几千家,主要为某一小城镇或大城市的某一社区的小业主和居民服务。这四类银行形成自然的分工。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工具,使社会不同层次的企业和居民都能得到相应的金融支持,从而使经济活动在不同层面上都能有效地开展。

中国银行业的区域结构不太合理。作为第一层次的全国性银行,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与美国相比有两大区别。一是中国全国性银行的资产集中度太高,集中了全国银行资产额的80%以上(美国全国性银行只占全国银行资产额的40%),但服务的范围却相对狭窄,广大农村、小城镇以及大城市的小企业都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服务。二是中国没有跨国银行。中国银行虽然在国外上有一些分支结构,但基本上是为中国进出口企业和当地华人服务的小机构,不能叫做真正意义上的跨国银行。

作为第二层次的地区超级银行,如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同美国同类银行相比,也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美国地区超级银行一般都在某些地区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的这几家跨地区中等银行在各个地区的市场份额都很小,对各个地区都无大的影响力。二是美国的地区超级银行,一般都有相当的跨国业务,而中国的上述银行都基本上属于国内银行。

作为第三层次的地区银行,在中国非常薄弱。美国几乎每州都有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地区银行,而中国只有少数省有省级地区银行,如广东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和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由城市信用社改组的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相比,中国地区银行数量很少,规模较小。

作为最后一个层次的社区银行,从严格意义上讲,在中国还没有。但可以把城市信用社和由城市信用社改组的某些大中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类比为美国的社区银行。在这个层次上中美两国银行的主要区别有三个。一是在美国,大城市也有若干社区银行,为当地的小企业和特定的人群服务。在中国,大城市里信用社是一家,不存在社区银行。二是美国的社区银行资产质量、经营状况并不比大中银行差,只是规模较小而已。而在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的经营状况比较差。三是在美国,由于城镇化程度非常高,农村人口只占2.5%,地区银行和社区银行的服务几乎覆盖了整个国家。而在中国,占人口3/4的农村和小城镇得到的金融服务十分有限,几大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农村金融体系未能有效发挥金融资源的配置功能,金融配置效率低下,这主要是因为在现阶段农村金融供给不能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复杂性[4]。

综上所述,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结构存在着如下缺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信贷市场的极大份额,呈现典型的寡头型特征,竞争还不充分,中型银行比较弱小,小型银行极不发达。按照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这种状况会造成银行业集中度过高,不利于形成充分竞争的信贷市场环境。事实上,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强度明显偏弱。由于结构过于集中,使得信贷市场竞争弱化,最终必然会影响单个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使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不仅如此,中国中小银行极不发达的状况还导致了信贷资金的扭曲配置,加剧了农民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窘境。因此,中国银行产业组织结构缺陷是产业组织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三、“中型银行促进竞争”假说与银行产业组织结构缺陷的矫正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中,中型银行的市场份额较小,这使得中型银行没有力量对大型银行形成真正的竞争,使大银行得以长期维持低效运行的状况而没有改革的压力。基于此,提出了“中型银行(或企业)促进竞争”假说。

(一)“中型银行促进竞争”假说与银行业经营效率的改善

中型银行是信贷市场中最具活力的元素。一项实证研究表明,美国1983~1992年期间,效率最高的银行并不是最大的银行,而是中型或大中型银行。如表6所示,中型及大中型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都在0.7%以上,而大型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只有0.31%。根据《亚洲货币》杂志1999年底对亚洲最重要的88家银行的综合评比,最佳的5家银行中,有4家的资产规模都远小于所谓的“十大银行”。最佳的15家银行中,台湾华信银行、新加坡KEPPEL银行及菲律宾PCI银行等都是中小银行。资产最多的是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排名却都在75名之后。可见,银行的好坏并不在于规模大小,根本上取决于其发展的质量及其核心竞争力。

表6 1983~1992年美国不同规模银行的绩效比较

绩效

净资产收益率(%)

中型银行 0.78

大中型银行0.71

大型银行 0.31

总平均 0.51

资料来源:李文军:《银行越大越好吗?——兼论银行规模问题》,《国际金融研究》1998年第12期。

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应该是梯度传递的有序竞争,这样才能衍生出一个富有竞争和产业组织效率的信贷市场。小银行在市场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直接竞争外,还会部分地和中型银行直接竞争,但由于实力有限却无法给大银行造成实质性竞争压力;中型银行在业务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地直接竞争以外,还会部分地与大银行和小银行两边都发生直接竞争;大银行在业务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展开直接竞争外,还会部分地和中型银行直接竞争,而不屑于争夺小银行的客户。因此,对于一个竞争有序且有效的信贷市场而言,中型银行对于市场竞争强度的提高和竞争的传递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产生“鲶鱼效应”。

因此,鼓励中型银行的迅速发展,让其成长为市场中的“鲶鱼”,增加对大型银行和小型银行的竞争压力,激发他们的活力,对于增进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强度,提高整个银行业的经营效率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市场结构缺陷的弥补与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增进

无论从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的投资增长的内在要求,还是从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出发,二者客观上均要求中国完善银行产业组织结构。大量非国有中小企业和农民难以获得充足的金融支持正在成为一个影响全局和长远经济发展战略的问题。随着中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即将结束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结构必须进一步调整、优化和完善,以适应中国中小型企业和农民的贷款需求以及经济持续高效增长的客观要求。

中小银行(特别是民营中小银行)不发达的现状是造成中国信贷资金配置扭曲的主要原因。国有银行在信贷中的所有制歧视曾是导致非国有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之一,但现在已不是主要原因,这可以从一些大型民营企业成为国有银行争相放贷的对象得到印证。在竞争中形成的信贷市场是一个专业化分工的市场,大银行和小银行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小银行优势”(在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因而要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最佳的战略应该是鼓励中小银行(特别是民营中小银行)的发展。

从机构数量上说,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一批中小金融机构,但中小企业的融资仍然很困难。这说明中国的中小金融机构并没有很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5]:

其一,由于国家长期不太重视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导致健全的中小金融机构监督机制难以形成。由于金融业中资金的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特别高,监督不严会造成诸多问题。当政府放手让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时,中国中小金融机构的贷款质量经常比大型金融机构还要差。这与国家对中小金融机构缺乏完善的法规制度和监督不力有很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中小金融机构就不能很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其二,中小金融机构还没有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由于国家对市场进入的严格限制及传统上经营范围条块划分的影响,使中小金融机构失去了改进经营的压力和动力。此外,各级政府对中小金融机构经营上的不恰当干预使得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混乱,不能很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其三,贷款市场的高度垄断。银行业的高度垄断减少了中小金融机构能够获得的金融资源,限制了其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而大银行又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这必然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现象。

因此,只有改善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加强监督力度,逐步解决贷款市场的垄断问题,允许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同时采取措施对现有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彻底改造促其转换经营机制,才有可能真正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当前,有学者建议由政府组织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这种建议也有欠妥之处。因为如果缺乏竞争,这种专门的中小金融机构很可能成为人浮于事的机构,不仅不能对中小企业有太大帮助,还可能给国家造成新的“不良贷款”。而实现充分竞争的最佳途径就是向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开放市场。国外的经验证明,把小银行视为金融体系“薄弱环节”的传统观点缺乏根据。产权明晰、自负盈亏的小银行在适宜的经营环境和有效的监管制度下,其经营业绩和稳健性甚至好于不少大银行。

四、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政策建议

针对经济结构变化和中国已经加入WTO的现实,中国银行产业和组织结构如何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银行产业组织效率和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角度出发,中国弥补银行产业组织缺陷,完善银行产业组织结构的基本策略为: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并重的综合改革,大力支持中型银行做强做大,鼓励小型银行(特别是民营小型银行、社区银行)的发展,放开民间资金进入银行业,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和能力。

(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必须是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并重的综合改革,才能实现既定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的目标

中国经济转型中国有银行占主体地位的现实,使得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变得相当复杂。既要解决国有银行作为国有企业的通病(缺乏自生能力、政策性负担、预算软约束以及没有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又要解决由于长期信贷市场管制和金融压抑下形成的垄断市场结构问题。如果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产权结构多元化的改革上,结果可能仅仅是将行政垄断变成了市场垄断,银行经营效率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双重”低下的局面仍将存在;如果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打破行业垄断的市场结构改革上,措施不当(如大量外资银行的迅速进入),却可能导致潜在金融风险的总爆发,危及国家金融安全。

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些已经“整体上市”,有些正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快了产权(股份制)改革的步伐,但产权改革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一方面,要警惕国有产权代表者(或经营者)和外国机构投资者“合谋”,强化银行业的行政垄断,削弱银行业的竞争,使中国银行产业组织效率(微观层面单个银行的经营效率和宏观层面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低下的局面长期化,损害经济的长期增长基础。因此,对国有商业银行推进产权结构改革的同时,也要对民间资金开放银行业,推动市场结构的改革。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国有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后由“内部人控制”变成“外部人控制”,危及国家金融安全。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后,虽然国家绝对控股,但是由于国有产权存在的“所有者缺位”,难免会像其他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一样,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即公司经理层利用信息不对称,在经营中作出转移资产等对己有利却有损于股东利益的行为)。现在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引入了拥有相当股份的外国战略投资者,在国有产权“所有者缺位”和中国银行正在迅速迈向国际化的情况下,公司法人治理中的“内部人控制”可能会演变为战略投资者主导的“外部人控制”,即战略投资者主导公司的重大经营活动(特别是国际间经营活动),利用中国对国际金融事务了解不够,作出损害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金融安全的行为。

(二)放松四大国有银行业务发展上的政府管制,强化大银行间的竞争

对大银行的垄断行为进行有效地规制和监管,使大银行之间能够充分地展开竞争,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弥补产业过于集中、竞争弱化导致的效率损失,创造一个相对充分的竞争环境,推动国有银行产权改革,提升银行产业组织效率。

(三)大力支持中型银行做强做大

这一战略的实施将带动和加快银行业改革和产业组织效率提升,可以将银行改革的全局“盘活”。鼓励现有的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中型银行做强做大,将会较快地打破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的寡头型市场结构,加速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和改革,带动中国银行产业组织效率的提升。

(四)鼓励小型银行(特别是民营小型银行、社区银行)的发展

关于各类信用合作社的发展方向问题,不宜按照目前的趋势引导其向商业银行的方向发展。其定位仍应是面向社区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这也是其在未来的金融业竞争中惟一的生存之道。因为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不会大规模涉足其毫无优势可言的社区关系型融资的领域。但中国的信用社必须尽快改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制金融组织。

(五)大刀阔斧地推进银行业对国内投资者的全方位、多层次开放

鼓励银行间的重组和兼并,支持帮助中小型民营银行的建立和发展,彻底解决中国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培育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

(六)提高国家对整个银行业的监管能力和水平,防范并尽快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

鉴于目前中国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国内脆弱的金融体系特别是国有银行体系,所以防范外资银行大量涌入风险的最根本立足点应放在国内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上。银行业开放使外资银行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运行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金融安全,因而,要不失时机地转变监管重心,强化对外资银行业务监管和风险监管。

标签:;  ;  ;  ;  ;  ;  ;  ;  ;  ;  ;  ;  ;  ;  ;  

中国银行业产业组织:结构缺陷与效率提升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