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文教学法不应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家庭法的“不”字_孔子论文

传统语文教学法不应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家庭法的“不”字_孔子论文

中国传统教法不可一个“否”字了之——中国古代教育家教法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法论文,教育家论文,中国古代论文,中国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语文界说的做的最多的就是教学改革。作为改革对象,被摆在改革的对立面的,便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即:改革“传统”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再谈怎么改的问题。“传统”一词,无疑成了语文教学的弊端之源了。但仔细推敲一下就让人有点疑惑,查《现代汉语词典》可知,“传统”,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难道中国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家们一直不停地实践、积累、探讨、总结的结果,就是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几乎一无是处的“传统”吗?我们现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单调、机械、呆板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几千年教学传统的自然遗祸呢,还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对“传统”全面地研究,批判地继承?带着这样的疑惑,笔者查阅了我国古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家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感触颇深,今摘介呈献给同仁、专家,以作引玉之砖。

(上)

先秦的教育家,自然首推孔子。这位中国教育的开山鼻祖对中国教育的贡献,怎么评价也不过分。现在我们提倡的以启发诱导为主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乐学的激励式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共同探讨的学长式教学方法,等等,其实都是孔子大力提倡且身体力行的。

《论语·述尔》记载了孔子的这样一则语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地。

笔者未曾考证,但今天我们所大力提供的“启发式教学”的“启发”二字,恐怕就源于孔子的这句话,与此句有关的还有“举一反三”。因此,对孔子的这句话所昭示的教学方法,我们奉为经典恐怕没有人提出异议。

我们现在提倡在教学中贯彻激励性原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孔子恰恰是激励式教学的开先河者,下面我们不妨看《论语·八脩》记载的例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子夏)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对《诗经》中的一组句子的理解,孔子解答了,子夏又谈了自己对老师的解答的理解,用的是发散思维——老师的解答是就诗论诗,学生却由此想到了“礼”。孔子非常赞赏,说学生的话使自己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起予者商也),并言可以“与言诗”了。我们无从知道孔子这句话的效果,但子夏得了老师的褒奖,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恐怕是肯定的了。

我们今天将满堂灌、一言堂为传统落后的教学法的典型模式,这种教法在孔子的教学中是看不到的,他一般采用谈话法,即师生可以互提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论语》中有两则这样的例子,颇值得玩味。

其一: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

(子贡)曰:“敢问其次?”

(孔子)曰:“家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子贡)曰:“敢问其次?”

(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论语·子路》

其二: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论语·公治长》

子贡就一个问题一问再问,答记者问恐怕也烦了,可孔子就不烦,你一问再问,我便一答再答,真可谓诲人不倦了。而子路更是与老师互问起来,颇有点没大没小。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孔子的师道尊严,不是靠端架子端来的。靠的是他的学识、人品、师品,真正赢得了他的学生的爱戴。由此可见,如果把“传统”上溯到孔子,那么我们今天的有些教法改革不仅不能叫反“传统”,简直应该叫返“传统”才行。

先秦诸子中,在教学方法方面有造诣的,除孔子外,恐怕就是孟子和荀子两位儒家学派的继承人了。

孟子是很注重引导学生自学的。为什么要让学生自学呢?孟子是这样认为的: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这段话,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学生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学起知识来才能得之于心,用起知识来才能应之于手,是很先进的教学观了。

对于这种“欲其自得”的主张,孟子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得也很坚决,他在《孟子·告子下》中这样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这话似乎有点强辞夺理,“不屑之教诲”竟然也成了“教诲之”的一种教法,即使放到今天,恐怕也要让很多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甚至同仁大摇其头了。但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孟子留下的这种传统在今天看来仍是很先进的。

孟子的这种教法,受到了明末清初的教育家王夫之先生的呼应。王夫之在《思问录·内篇》中这样说到:“‘不屑之教诲,是亦教诲之’,教诲之道有在,不屑者默而成之,卷而怀之。以保天地之正,使人心尚知有其不知而不逮,亦扶世教之一道也。”

荀子在教学法上主张“自动”,是基于他对学习规律的认识。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诺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儒效篇》)由于把使学生“至于行”作为教学的最高标准,荀子认为学者应从“为己”(求诸己)入手,主张学者必须自动,反对“不问而告”与“问一告二”的教法。他认为“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赞。傲非也,赞非也。君子如响矣。”(《荀子·劝学》)用今天的话一言以蔽之,就是教学绝不能采取不顾学生实际,一味满堂灌的注入式。

总之,先秦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源头,研究借鉴先秦教育家好的教学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教法改革是大有益处的。

(下)

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诗书、坑儒士,自然也就谈不上教育了。到了汉代,首先提倡并推行教育的,是董仲舒。董仲舒倡议在全国建立了许多不同级别的学校,自己也在做官前和去官后的两个时期讲学授徒,但这位先生讲学方法却很特别,他在师生间设一幕,由他在幕后讲诵,让程度较好一点的弟子先听,然后再由这些弟子们传授给程度低一点的,这种教法没能形成“传统”,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探讨继承它还是否定它。汉代在教学方法上颇有研究的人,倒是很有点反叛性格的王充。王充反对死读书,提倡学以致用,认为做学问要用“诠订”的功夫,这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标签:;  ;  ;  ;  

传统语文教学法不应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家庭法的“不”字_孔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