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庆测绘院 重庆市 401120
摘要:通过贵州镇宁第二次地名普查生产,结合自己在生产中外业调查、内业数据整理、制图生产相关生产流程,通过验收要求提出合理的生产建议。
关键词:地名普查;建议
1 普查任务及目的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任务是查清地名的属性信息和地理实体的相关信息,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置标准规范的地名标志,建立、完善四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即国家地名数据库),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建立地名普查档案。
2 普查内容及成果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内容主要涉及11个大类、91个小类(不含海域).主要包括:(一)行政区域(市、镇、街道等)(二)非行政区域(矿区、农、林、牧、渔区,工业区、开发区、贸易区、口岸、军事区、地片、区片等)(三)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居委会、社区等)(四)居民点(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工矿点、农、林、牧场点等)(五)交通运输设施(铁路、公路、街巷、汽车站、火车站、停车场、加油站、港口、渡口、桥梁、隧道、航空港等)(六)水利、电力设施(水库、水渠、池塘海塘、蓄洪区、泄洪区、灌区、灌溉渠、泵站、涵洞、堤堰、水闸站、发电站等)(七)纪念地、风景点(公园、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纪念地、遗址、等)(八)纪念物(房屋、亭、台、碑、塔、广场、体育场、城堡等)(九)单位(党政机关、民间组织、事业单位、企业、军事单位等)(十)陆地、水系(河流、湖泊、瀑布、陆地岛屿、冰川、泉、三角洲等)(十一)陆地地形(山峰、平原、盆地、山口关隘、山谷、谷地、高原、苔原、草原、戈壁、绿洲、山脉、丘陵、沼泽、森林、沙漠、洞穴等)
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地名普查登记表,此登记表需要录入相应的地名信息,包括:基本属性信息和特有属性信息。最终形成镇宁县的地名调查目录、处理统计表、地名读音申报表等一套体系用表,最终生成镇宁的地名数据库。最终还需绘制地名普查成果图,达到有库可查询、有图可翻阅的最终目的。
3 镇宁地名普查的特点
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一个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隶属安顺市。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5°35′至106°1′,北纬25°25′与26°11′,全县土地面积1713.3平方公里,总人口386264人,镇宁境内长期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23个名族。下辖4个街道、8个镇、3个乡、4个社区。同时,镇宁境内的黄果树瀑布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瀑布之一。
镇宁旅游资源丰富,实施的“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因此自然地名、旅游地名均比较繁多,出名的旅游地名除开黄果树瀑布外,还包括:夜郎洞、天星桥、犀牛洞、念佛寺等。所以核查时,对于风景区地名的普查工作,应提前做好相应的规划和计划。
4 镇宁地名普查的难点
镇宁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坡度变化较大。县境东北部的茅草坡山主峰为全县最高点,海拔1678米,南端良田镇北盘江出县界处为最低点,海拔356米,相对高差1322米。镇宁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山地面积1098平方千米,丘陵面积157.8平方千米,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63.93%和9.19%。岩溶地貌分布广,占全县总面积60%以上,是贵州省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此次生产中,笔者主要负责了镇宁县南边的4个乡镇,包括:六马镇、良田镇、简嘎乡、打帮乡。其中六马镇与打帮乡在内业成果整理后因政府拆乡并镇合并为六马镇。后期成果汇交时,需对打帮乡的部分原有党政机关、工矿企业等特殊名称进行复核,以确保拆乡并镇后的地名正确性及时效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现分别对笔者调绘区域的地名普查生产作业过程中的重难点进行简述:
外业工作重难点:
1)当地居民文化程度不高。六马镇等几个乡镇离县城相对较远,地域较广,人口稀少,人员分布较散,且多为老年人和孩子,其中又有很多居民不识字,并且对地名的由来、历史沿革都凭记忆,说法不一,这些特殊情况为地名的实地调查核查增加了难度。
2)由于距离县城较远,路况差、地域大、交通不便也是此区域的一大难点。该片区地处偏远地形复杂,多以山区为主,各村十分分散,并且道路情况相当糟糕,这给在开展地名点定位、拍照的工作过程中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基本上只有步行分区测点位、照相,路况稍好处才可租用当地老乡摩托车代步测点。因此出测前,必须提前向当地民政部门了解好情况,规划好线路,做好充足的准备,以确保出测人员的人身安全。
3)语言交流困难。当地是少数民族地区,多为苗族、布依族人口,在没有当地乡镇政府相关人员陪同下语言交流方面的问题比较麻烦,在外业进行实地调查和录音的时候会遇到听不懂但是又没人解释的情况。需后期内业整理时反复核实,不明白处应让当地人员帮忙核实。
4)相关部门沟通不到位,获取资料困难。因涉及的企事业单位过多,部分信息需要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由于当地部分单位不太了解地名普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造成了资料收集的一定难度。在镇宁民政部门全力协调、沟通下,还是只取得部分资料。造成部分核查工作量明细增大。
5)由于本次地名普查时时隔30年后进行的一次全面普查,时间间隔很长,很多新增要求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即使是上次普查国的内容,现在较上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难有现在成果可以复制。本次普查只有立足本地实际,进行外业实地调查,大大增加了外业的工作量。
内业工作重难点:
1)资料繁琐,整理困难。外业采集后资料汇总整理的阶段,外业实地调查的部分地名和民政局提供的地名目录里的地名在地名性质、由来、历史沿革存在矛盾,造成后期核对表的工作量增大,以及最后表格填写的速度减慢。
2)地名繁多,纸图刺点、制图难度较大。在制图刺点时如碰到城区,相对地名量就会明显增大,无法在纸图上一一表示出来,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名的取舍上遇到不小的麻烦。需要多方衡量和调整。
3)在后期的项目验收过程中发现部分地名少数民族音译与常用拼音规则不一致,是生产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4)所需的文献资料缺乏。由于建国以来我国仅进行过一次专业的地名普查,而且是在30年前,鉴于当时的条件限制,所编撰的地名志比较简单,查考价值不大,而一般情况,在基层,普遍不重视历史资料的归集整理,没有其他的相关图、录、典、志等文献资料可供借鉴和参考,尤其缺乏记载名称又来、含义、历史沿革以及相关属性信息的文献和资料。因此在对地名目录表的填写方面增加了难度。
5 一些建议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专业性和系统性比较强,首先,要强化地名普查培训,包括:调绘前应对实地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规划好线路,提前了解天气情况,避免因对当地自然环境、人文风俗等不了解造成工作量增大等情况。参与人员,应提前对当地的口音、已经拼音原则等有所了解,以免后期出现拼音差错造成的返工。在培训过程中,需让生产人员提前理解好地名库及表格材料、照片资料、录音文件之间的链接关系,确保生产作业过程中,同一地名相关文件资料的一致性以及不得遗漏,免得因遗漏造成的后期返工。提前做好相关质量培训,质量培训主要是针对定位坐标、照片质量、录音质量的效果进行严格要求,以确保地名普查工作质量;其次,还要重视部门合作,达到资源共享,各参与部门之间积极调配,重视生产,达到高效、保质、保量的完成地名普查的生产工作及质量验收检查工作的全面开展;最后,需要加强沟通,各单位、各环节、各部门之间,需积极加强沟通交流,及时解决普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规程,2015(5):
[2]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登记表填报指南,2015(11):
作者简介:
张科(1981—),重庆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基础性地理信息测绘生产工作,擅长立体测图及内业编辑生产。
论文作者:张科,程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
标签:地名论文; 布依族论文; 过程中论文; 难点论文; 情况论文; 苗族论文; 工作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