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K假说”的检验——基于中国贸易结构数据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假说论文,中国论文,结构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数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Houthakker-Magee-Krugman假说”最初是由Houthakker和Magee在1969年提出的,后来被Krugman在1989年形式化为所谓的“45度规则”,即只有当一国相对经济增长速度等于该国出口需求收入弹性与进口需求收入弹性之比时,该国的实际汇率才不会出现持续的贬值或升值趋势,也就是说如果一国相对经济增长速度不等于该国出口需求收入弹性与进口需求收入弹性之比,该国的实际汇率可能会出现持续的贬值或升值趋势。2000年Ronald Macdonald将“45度规则”命名为“Houthakker-Magee-Krugman假说”(简记为“H—M—K假说”)。该假说是根据一个标准的贸易收支平衡等式从数理角度推导出来的(Paul Krugman,1989; Ronald Macdonald,2000),简单的计量分析(Krugman,1989)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该规则, 显然它们都只是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经济现象而已。究竟为什么会出现“45度规则”现象,仅仅是巧合,还是其背后隐藏着什么必然规律?由于该假说建立在新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之上,而新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国际贸易主要源于递增报酬而非传统的比较优势,显然,该理论用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解释可能并不适合。因为发展中国家往往缺乏资本和高素质劳动力,无法大规模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只能主要依靠在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方面较为充裕的比较优势,出口一些初级或低附加值产品,这类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在国际市场上往往面临非常激烈的竞争,为了获胜,往往只有依靠价格低廉优势,这必然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汇率贬值。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H—M—K假说”对发展中国家可能不具有解释力, 下面将对中国的情况进行实证检验。
二、“H—M—K假说”的数理推演与拓展
下面首先利用有关贸易流量的标准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给出该假设的理论推导过程①。
假设世界仅由本国和外国这两个国家组成,Y和Y*分别代表本国国民收入与外国国民收入,P和P*分别代表本国和外国的价格水平,E为本国名义汇率,R表示本国的实际汇率,定义R为:
R=E×P*/P(1)
然后给出一个标准的贸易收支平衡等式,其中假设本国出口X 取决于外国国民收入Y*和产品的相对价格R(也就是本国实际汇率):
X=X(Y*,R) (2)
假设进口M取决于本国国民收入Y和产品的相对价格R:
M=M(Y,R) (3)
如果以本国货币为单位,贸易收支平衡表达式可以写为式(4):
NX=PX-EP*M
=P(X-EP*M/P)
=P(X-RM) (4)
该国的贸易收支平衡表达式如果以本国产出为单位来表示,可以写成:
nx=X-RM (5)
如果对(5)式两边同时求导,可以得到式(6),其中ξ[,X]表示出口需求收入弹性,ξ[,M]表示进口需求收入弹性,ε[,X]表示出口需求价格弹性,ε[,M]表示进口需求价格弹性,y*表示外国经济增长率,y表示本国经济增长率,r表示实际汇率贬值率。
d(nx)/dt=X(ξxy*+ε[,X]r)-RM[ξ[,M]y+(1-ε[,M])r] (6)
如果假设初始nx=0,那么X=RM,为了保持贸易收支为零,以下等式必须成立:
ξxy*-ξ[,M]y+(ε[,X]+ε[,M]-1)r=0 (7)
我们可以得出实际汇率变动的决定式为:
r=(ξ[,m]y-ξ[,x]y*)/(ε[,X]+ε[,M]-1) (8)
由于(8)式是在贸易收支平衡的前提下推出的, 因此该式实际上给出了均衡实际汇率决定因素。可以看出(8)式给出了三个可以解释均衡实际汇率趋势的原因:一是本国和外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率;二是本国面临的出口需求收入弹性和进口需求收入弹性;三是本国面临的出口需求价格弹性和进口需求价格弹性。这就意味着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为了能在国际市场上卖出本国大量生产的产品,在其它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经历持续的实际汇率贬值。从(8)式也可看出,较高的出口需求收入弹性和较低的进口需求收入弹性组合,在其它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使实际汇率受到升值的压力。因此,为了使实际汇率消除升值或贬值压力,下式必须成立:
(9)
式(9)就是Krugman(1989)得出的所谓“45度规则”,即如果该国出口需求收入弹性与进口需求收入弹性之比等于该国与外国的经济增长率之比,那么该国的实际汇率将保持不变。因此,即使本国的经济增长率远远超过外国,但只要式(9)成立,本国也不会遭受持续的实际汇率贬值压力(比如日本二战后的情形)。
接下来我们将拓展该理论,得出一个与“45度规则”等价但更简洁的理论结论。该拓展的出发点是“45度规则”的理论公式(9):
(9)
因为:
(10)
(11)
(10)和(11)式中的x,m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增长速度,y,y*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所以:
(12)
因此“45度规则”的理论公式(9)可以变换成:
(13)
根据(25)式,“45度规则”可以重新表述为:当一国的出口和进口增长速度之比值等于1时,该国的实际汇率不会出现持续的贬值或升值趋势,也就是说,如果一国的出口和进口增长速度之比值不等于1, 该国的实际汇率可能就会出现持续的贬值或升值趋势。
显然,(13)式大大简化了对“45度规则”进行实证分析的难度,使我们既准确又快速地获得经验分析结果,因为现在只需判断一国的出口和进口增长速度之比值是否等于1即可。
三、实证检验
下面我们给出中国1978年至2001年的进出口增长速度的数据,然后再计算比值。
表1 中国1978年至2001年的进出口增长速度
年份
进出口出口出口
197839.4 28.4 51
197942
40.2 43.9
198028.9 33.8 24.7
198116.4 20.4 12.6
1982-5.5 1.4 -12.4
19834.8 -0.4 10.9
198422.8 17.6 28.1
198530
4.6 54.1
19866.1 13.1 1.5
198711.9 27.5 0.7
198824.4 20.5 27.9
19898.7 10.6 7
19903.4 18.2 -9.8
199117.6 15.8 19.6
199222
18.1 26.3
199318.2 829
199420.9 31.9 11.2
199518.7 23
14.2
19963.2 15
5.1
199712.2 21
2.5
1998-0.4 0.5 -1.5
199911.3 6.1 18.2
200031.5 27.8 35.8
20017.5 6.8 8.2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
从表1可以计算出中国1978年至2001年的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16.52%,而进口平均增长速度为17.03%,前者与后者之比是0.97,显然该比值几乎等于1。我们再看看人民币汇率情况。
图1 1980年至2001年人民币汇率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计算整理而来。
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民币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在1980年至2001年间呈现持续的贬值趋势。
根据“45度规则”,当一国的出口和进口增长速度之比值等于1时,该国的实际汇率不会出现持续的贬值趋势。由此可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客观经济事实并不符合“45度规则”,即该规则不能解释中国的事实。原因何在?
四、中国不符合“H—M—K假说”的深入探讨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H—M—K假说”提出的背景主要是以发达国家为分析对象,而发达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与发展中国家有着较大的区别。我们认为最大的区别在于发达国家出口商品中很大一部分是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如精密机械、高端电子产品、通信设备、特种钢材等发展中国家无法自己生产但又非常需要的商品,而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大多为初级产品或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如原材料、食品、纺织品、一般机电产品、玩具、服装鞋类等,这些初级产品面临极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所以价格低廉往往成为在竞争中获胜的决定性因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必然导致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而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这就意味着发达国家可以较少地依赖汇率贬值以降低价格刺激出口,而发展中国家却较多地依赖汇率贬值以获取价格低廉优势。下面我们首先给出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为了进行国际比较分析,也给出了有关日本与中国之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从而有利于说明为什么日本比较符合“H—M—K假说”。
从表2可以看出,在1980年至2001年期间,中国初级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1年的9.9%。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初级产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普遍较高,平均占比为40%,而20世纪90年代,初级产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下降明显,平均占比仅为15%,这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自身对原材料的需求也增长较快,从而导致出口下降。显然,由于初级产品仅是低技术、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中的一部分,工业制品中也有低技术、低附加值出口产品,所以下面我们给出中国1980年至2001年工业制品出口情况。
表2 中国1980年至2001年初级商品出口结构
年份 初级产品 1.食品及活动物 2.饮料及烟草 3.非食用原料 4.矿物燃料类原料 5.动植物油脂
比重(%) 比重(%)比重(%)
比重(%) 比重(%)
比重(%)
1980 50.3 16.50.4
9.5
23.5 0.3
1981 46.7 13.30.3
8.9
23.8 0.4
1982 45.0 13.00.4
7.4
23.8 0.4
1983 43.3 12.80.5
8.5
21.0 0.5
1984 45.6 12.40.4
9.2
23.0 0.6
1985 50.6 14.10.4
9.7
25.9 0.5
1986 36.8 14.40.4
9.3
11.8 0.4
1987 33.5 12.10.4
9.3
11.5 0.2
1988 30.4 12.40.5
9.0
8.3 0.2
1989 28.7 11.70.6
8.0
8.2 0.2
1990 25.6 10.60.5
5.7
8.4 0.4
1991 22.5 10.10.7
4.9
6.6 0.2
1992 20.0 9.8 0.8
3.7
5.5 0.2
1993 18.2 9.2 1.0
3.3
4.5 0.2
1994 16.3 8.3 0.8
3.4
3.4 0.4
1995 14.4 6.7 0.9
2.9
3.6 0.3
1996 14.5 6.8 0.9
2.7
3.9 0.3
1997 13.1 6.0 0.6
2.3
3.8 0.4
1998 11.2 6.0 0.5
1.9
3.0 0.2
1999 10.2 5.4 0.4
2.0
2.4 0.1
2000 10.2 4.9 0.3
1.8
3.2 0.0
2001 9.9 4.8 0.3
1.6
3.2 0.0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从表3可以看出,在1980年至2001年期间,中国工业制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1年的90.1%。但是,仔细分析其结构,可以发现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一直保持在16%至20%左右,而杂项制品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16%左右的占比上升至90年代近36%的比重,由于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杂项制品一般来说属于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所以总体而言,中国工业制品出口中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在40%—50%左右。因此中国总的出口产品中50%以上属于面临激烈竞争、价格弹性较大的低端产品,为了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往往需要汇率贬值以获得价格优势。
表3 中国1980年至2001年工业制品出口结构
年份工业制品1.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2.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3.机械及运输设备 4.杂项制品 5.未分类商品
比重(%)
比重(%)
比重(%)
比重(%)
比重(%) 比重(%)
1980
49.7 6.2
22.1
4.7 15.71.2
1981
53.3 6.1
21.4
4.9 16.94.0
1982
55.1 5.4
19.3
5.7 16.68.1
1983
56.6 5.6
19.6
5.5 17.18.8
1984
54.3 5.2
19.3
5.7 18.06.1
1985
49.5 5.0
16.5
2.8 12.812.4
1986
63.8 5.6
19.1
3.6 16.019.5
1987
66.4 5.7
21.7
4.4 15.918.7
1988
39.7 6.1
22.1
5.8 17.418.3
1989
71.3 6.1
20.7
7.4 20.516.6
1990
74.4 6.0
20.3
9.0 20.418.7
1991
77.0 5.3
20.1
10.023.119.0
1992
80.0 5.1
19.0
15.640.3
1993
81.1 5.0
17.8
16.742.3
1994
83.7 5.1
19.2
18.141.30.0
1995
85.6 6.1
21.7
21.136.70.0
1996
85.5 5.9
18.9
23.437.30.0
1997
86.9 5.6
18.9
23.938.50.0
1998
88.8 5.6
17.6
27.338.20.0
1999
89.8 5.3
17.1
30.237.20.0
2000
89.8 4.9
17.1
33.134.60.1
2001
90.1 5.0
16.5
35.732.70.2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再看看中国1980年至2001年期间的进口商品结构情况,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放在一起,见表4。
表4 中国1980年至2001年期间的进口商品结构
年份
初级产品工业制品1.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2.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3.机械及运输设备 4.杂项制品
比重(%) 比重(%)
比重(%)
比重(%)
比重(%)
比重(%)
1980
34.8 65.2 14.5
20.8 25.6
2.7
1981
36.6 63.4 11.8
18.3 26.7
2.5
1982
39.7 60.4 15.2
20.3 16.6
2.5
1983
27.1 73.0 14.9
29.4 18.7
3.7
1984
18.7 81.3 15.3
26.5 27.1
4.4
1985
12.4 87.7 10.5
28.0 39.0
4.5
1986
13.1 87.0 8.826.1 39.2
4.4
1987
16.0 84.0 11.6
22.5 33.9
4.3
1988
18.2 81.7 16.5
18.8 30.2
3.6
1989
19.9 80.2 12.8
20.9 30.8
3.5
1990
18.3 81.6 12.5
16.7 31.6
3.9
1991
17.0 83.0 14.5
16.4 30.7
3.8
1992
16.4 83.6 13.8
23.9 38.8
6.9
1993
13.7 86.3 9.327.5 43.3
6.2
1994
14.2 85.8 10.5
24.3 44.6
5.9
1995
18.5 81.5 13.1
21.8 39.8
6.3
1996
18.3 81.7 13.0
22.6 39.5
6.1
1997
20.1 79.9 13.6
22.6 37.1
6.0
1998
16.4 83.6 19.4
22.2 40.5
6.0
1999
16.2 83.8 14.5
20.7 41.9
5.9
2000
20.8 79.2 13.4
18.6 40.8
5.7
2001
18.7 81.2 13.2
17.2 43.9
6.2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从表4可看出,中国1980年至2001年期间的初级商品进口基本保持在18%左右,工业制品进口长期保持在80%左右。但是,中国急需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在工业制品进口中的比重却一直在上升,另外,中国急需的国内紧缺按原材料分类的制成品进口一直保持在20%以上。总体而言,中国进口品中近50%至60%是经济建设必需品,所以需求价格弹性不明显,这就是说汇率贬值对中国进口影响力可能并不大。
下面,我们结合日本与中国之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日本比较符合“H—M—K假说”,而中国却不符合。
从表5可见,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商品以初级产品和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而日本出口到中国的产品却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因此,中日两国间的国际贸易关系显然主要反应了中国和日本各自的比较优势,而不是递增的规模报酬。所以,“H—M—K假说”或“45度规则”也许适合于像日本这样大量生产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发达国家,而不适合像中国这样的靠出口大量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在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国外压力时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分析利弊,不可盲目效仿别国。
表5 日本与中国之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②
(单位:亿美元)
19921993 1994 1995
1998
19992000 2001
X M X M X
M
X M
X M XM
X M X
M
A 9.38
0.26 9.73 0.43
13.81
1.3116.48 1.2613.06 0.94
14.131.90
15.45
1.42
15.12
1.18
B 10.82 0.2
11.83 0.15
17.95
0.1412.78 0.2614.57 0.24
14.390.24
15.00
0.32
16.14
0.20
C 0.16
0.05 0.12 0.05
0.160.060.10
0.050.21
0.02
0.15 0.03
0.110.03
0.080.03
D 6.16
0.37 7.10 0.410.11
0.5414.79 0.8615.88 0.76
18.160.84
22.91.05
25.14
0.85
E 23.47 1.24 21.81 2.22
19.42
1.5222.82 2.1216.82 2.87
13.742.91
22.55
3.11
22.87
3.85
F 5.29
8.64 5.59 8.46
7.2210.65
11.52 13.83
11.74 17.63 11.6325.3
14.28
32.39 15.23
32.06
G 0.52
6.24 1.52 10.47 2.0513.75
3.09
18.91
4.92
23.22 5.28 26.72 6.7629.41 7.5528.22
H 1.88
0.51 3.92 0.82
5.320.917.20.966.31
0.69
70.64
9.2 0.69
10.24
10.8
I 3.92
0.07 4.72 0.09
5.840.148.07
0.136.90.07
8.04 0.07
9.7 0.09
10.38
0.11
J 0.26
2.23 0.46 2.12
0.552.620.86
3.691.36
5.05
1.3 6.38
2.035.45
1.965.28
K 36.94 12.96 51.15 16.61 73.82
21.62
88.61 30.55
87.16 27.55 102.03
29.26 131.11 34.81 134.66 33.52
L 2.51
0.12 5 0.22
6.820.2 8.33
0.279.38
0.27
10.740.28
11.94
0.34
12.49
0.36
M 1.74
1.75 2.48 1.71
3.4 2.285.97
2.525.99
2.84
6.23 4.04
7.2 6.22
7.886.1
N 0.11
0.05 0.19 0.08
0.260.1 0.47
0.150.26
0.26
0.29 0.39
0.320.38
0.4 0.35
O 4.84
22.2 5.5
43.3
9.5939.02
21.33 40.52
14.2
36.52 13.8440.52 19.46
46.02 18.14
47.66
P 5.158.55 15.56 106.9 23.29
122.39 38.17 147.15 59.95 135.37 66.89164.99 87.89
208.2 106.91 219.86
Q 0.46
13.46 0.71 25.64 1.5730.34
3.16
6.693.68
7.67
4.82 9.65
7.0814.69 9.3116.69
R 1.14
6.89 5.25 11.77 7.1913.73
11.32 17.64
13.18 19.09 13.3 21.69 17.85
28.7
16.26
28.07
S 2.23
1.02 5.08 1.42
7.361.949.52
2.4911 1.69
12.121.815.32
2.14
18.32.29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注释:
① 参见Paul Krugman(1989)和Ronald Macdonald(2000)。
② 表5中第二排的X和M分别表示中国对日本的出口额和进口额。第一列的大写字母表示商品类别、其中A:活动物及动物产品;B:植物产品;C:动植物油脂;D:食品、饮料、烟草等;E:矿产品;F: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产品;G:塑料、橡胶及其制品;H:生皮、皮革及其制品,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品;I:木及木制品;J:木浆及其它纤维状浆,纸及纸板的废料和纸制品;K: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L:鞋、帽、伞、杖、鞭及其零件,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花和人发制品;M:石料、石膏、水泥、石棉、云母及类似材料制品,陶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N:天然或养殖珍珠、宝石、贵金属及其制品,仿首饰,硬币;O:贱金属及其制品;P:机器、机器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音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附件;Q:车辆、航空器、船舶及其有关运输设备;R: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器械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S:杂项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