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在高三英语完形填空中的应用_英语论文

语篇分析在高三英语完形填空解题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完形填空论文,高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语篇分析简介

      语篇分析在英语中被称为“discourse analysis。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Harris在1952年发表的一篇名为“话语分析”的文章被视为语篇研究的开端。上世纪70年代,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代表人Halliday和Hasan(1976)合著的《英语的衔接》一书指出,语篇之所以被称之为语篇不在于篇幅长短,而在于“语篇组织”(texture),即结合各个衔接手段的抽象概念。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语篇分析有关的著作有胡壮麟(1994)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以及黄国文(1996)的《语篇分析概要》等。语篇分析的对象是具有连贯意义的“语篇”,即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语篇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必须合乎语法,并且语义连贯,包括与外界在语义上和语用上的连贯,也包括语篇内部在语言上的连贯。语篇应有一个论题结构或逻辑结构,句子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语篇分析的根本问题就是说明一句话如何以合理的、受规则制约的方式出现在另一句话后面。语篇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对语篇的衔接和连贯的分析、句际关系的类型分析、语篇的结构分析等层面(黄国文,1996)。

      二、完形填空的特点及试题分析

      完形填空是对各种语言现象运用能力综合考查的一种客观性测试题。这种题型是由W.L.Taylor在1953年首创的。泰勒的理论依据是“格式塔完形心理学”:人们具有使缺损结构完整、进行修补的心理倾向和潜在意识。一篇文章或一篇文章的几个段落也是一个整体,有完整的内容结构和思想,如果从中抽掉一些词汇,完全可以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推理和归纳做出判断,并将被抽去的词补上,使其恢复原样。这个分析、推理、归纳、判断和修复的过程能考查对各种语言现象综合运用的能力(郑亚娟、邱凌云,2007)。

      完形填空试题主要考查短文阅读和上下文制约关系理解能力。这种测试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受试者对文章大意及结构的理解、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词汇使用的综合能力,是对受试者的语篇分析能力和语言基础知识的综合考量。

      三、语篇分析实例

      下文将以南京市2016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英语试卷完形填空题为例进行分析。试题所引用文章介绍了戏剧的起源,文章语义连贯,脉络清晰。语篇长度为357词,挖空跨距在1-40之间,均值为16,文本长度长于高考完形填空,词汇难度略低于高考难度。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的词法、句法和篇章能力,要求学生通读短文后掌握大意,立足语篇语境,综合运用所学的词法、句法等知识。各题考点及得分率如下页表1所示。

      

      (邢文骏,2015)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欠缺的是对短文意思的整体领悟能力和上下文贯通理解能力,不能做到紧扣上下文进行文本理解。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语篇结构的整体理解。比如:第41、45、46、51、54题得分均低于50%,这几题均考查学生对语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得分最低的第43题要求学生结合语篇标题中的“beginning”以及各段的主题句,进行综合推理分析解题。

      (2)对于语篇句际关系、语篇的衔接和连贯缺乏深入理解。比如:第36、40、43、47、48、50、55题主要考查根据句内、段内、语篇语境进行合理填词。

      接下来,笔者将从语篇的宏观结构分析和语篇衔接手段分析两个层面对上例进行语篇分析并利用语篇分析手段进行完形填空的解题分析,以探讨语篇分析在完形填空解题中的应用。

      (一)语篇的宏观结构分析

      语篇理论告诉我们,语篇的结构是有条理、上下连贯、前后一致的有机的语言整体。语篇主要有四种基本类型:叙事性篇章、描写性篇章、议论性篇章和说明性篇章。每种语篇类型都具有一定的关系结构,而关系结构可以通过话语策略(discourse strategies)来实现,其中最突出的有四类:顺序、层次、连环、平衡。其中,层次关系结构中的句子层层积累,又上下照应。这种语篇具有一种纵向的层次结构,呈线型发展(黄国文,1996)。一个段落常有一个主题句(topic sentence)作为开头,表达段落的中心思想,而其后的句子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句进行进一步阐述,从各方面发展、支持和丰富这一中心思想,因此我们通常称之为扩展句(supporting sentences)。通常议论文和说明文会遵循层次关系结构。下面对例文进行宏观结构分析。

      通过对文章的体裁分析,得知这是一篇说明文,因此文章属于层次关系结构。标题即点名文章的主题“The Beginning of Drama”。通过对全文的宏观分析,不难发现文章第一句话便对标题进行了进一步阐述,“There are many theories about the beginning of drama in ancient Greece.”,结合对全文的理解,得知这句话便是整篇文章的主题句,全文围绕着关于戏剧起源的一些理论进行了介绍。然后可以带领学生找到三个要点:

      ①The one most widely accepted today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drama came from ritual(宗教仪式).

      ②Those who believe that drama evolved out of ritual also argue that those rituals contained the seed of theater because music,dance,masks,and costumes were almost always used.

      ③Another theory traces the theater's origin from the human interest in storytelling.

      这三句话分别位于每个自然段的开头,起到统领整个段落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将它们称作每个自然段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紧随其后的句子(supporting sentences)都是以它们为中心进行阐述的,起到发展、论证和支撑主题的作用。这样,这篇文章的脉络便非常清楚地呈现了出来,可以用一个树形图表示:

      

      通过带领学生对语篇宏观结构的分析,让学生建立起对全文的脉络和框架的认识,形成篇章的整体认知,从而建立起语篇结构的图式,在完形填空的解题过程中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

      (二)语篇的衔接手段分析

      一个语义连贯的语篇必须具有语篇特征,它所表达的是整体意义。语篇特征体现在很多方面,而衔接就是语篇特征的一个重要内容。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下面我从语法手段、词汇衔接和逻辑联系语的使用等方面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

      1.语法手段

      语篇衔接的语法手段一般有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等。

      (1)照应。

      照应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义关系。Halliday和Hasan(1976)把照应分为内照应和外照应两大类。前者表示可以在语篇中找到所指对象,后者表示在语篇中找不到所指对象,而是存在于客观环境中,要根据我们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他们进一步将英语中的照应划分成三大类:①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②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③比较照应(comparative reference)。人称照应是通过人称代词(如I,you,he,she,they,him,her,them等)、所属限定词(如your,his,her,their等)和所属代词(如mine,his,hers,theirs等)来实现的。指示照应分为选择性名词性指示词(如this,that,these,those等),定冠词the,指示性副词(如here,there,now,then等)这三类。比较照应指的是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等级形式以及其他一些有比较意义的词语[如same,so,as equal,such,similar(ly),different(ly),other,otherwise,likewise等]表示的照应关系。根据照应的内容,黄国文(1996)补充了另一种照应方式:分句照应。不难理解,其指的是某些词语的所指对象不是词或短语,而是分句、句子、句组或语篇,常用于分句照应的词语有it,this,that,the above,the following,as follows,below等等。

      (2)替代。

      为了避免重复及连接上下文,替代常用于语篇当中。它指的是用替代形式去替代上下文所出现的词语。Halliday和Hasan(1976)把英语中的替代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如one,ones,the same,that等替代词来取代名词。

      顾名思义,动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动词替代词,如助动词do的各种形式来替代动词或动词短语。

      分句性替代指用替代词去取代分句。这类替代词主要有so和not。

      (3)省略。

      省略可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分句省略(黄国文,1996)。

      2.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是指通过词的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互补、整体与部分等关系,来使语篇语义连贯。Halliday和Hasan(1976)把英语词汇衔接关系分为两大类:复现关系(reiteration)和同现关系(collocation)。词汇的复现指的是某一词以各种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词汇的复现关系可以分为原词复现,同义词、近义词复现,上下义词复现和概括词复现四种。词汇的同现关系指的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词汇的同现关系包括反义关系、互补关系等。另外,在语篇中往往会有一些在意义上相互联系的词语同时出现,这些词语属于同一个词汇套,形成了词汇链(黄国文,1996)。

      3.逻辑连接语

      为了表示两个或更多的句子之间的某种逻辑关系以及语篇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语义上的联系,语篇中常常使用逻辑连接词。其指的是表示各种逻辑意义的连句手段。从形式上看,逻辑连接语可以由以下三类语言单位充当:(1)词,如and,but,for,then,because,therefore,so,yet等;(2)短语,如in addition,as a result,on the contrary,in other words等;(3)分句,如to conclude,all things considered,that is to say,what is more,what is more important等。

      为了便于分析,笔者将正确单词填入试题对应空格中,并保留原题号及下划线。具体分析如下:

      The Beginning of Drama[1]

      

      

      

      语法手段:

      照应:

表示,如:

表示第四组照应中上标为〈4/A〉的内容(即they)指的是上标为〈4/B〉的内容(即human beings)。

      本篇文章中共有12组照应,分别为:

      ①The one→(that)most widely accepted today

      ②the assumption→that drama came from ritual

      ③as follows→in the beginning,human beings...continued to exist and provided material for art and drama

      ④they human beings

      ⑤these unknown and feared powers the natural forces of the world

      ⑥they those measures which appeared to bring the desired results

      ⑦stories which explained the mysteries of the rituals

      ⑧those who believe that drama evolved out of ritual

      ⑨they religious leaders

      ⑩the desired effect→success in hunt or battle,the coming rain,the revival of the sun

      (11)such dramatic representatives Wearing masks and costumes...—success in hunt or battle,the coming rain,the revival of the Sun—as an actor might

      (12)those dances→that are primarily thythmical and gymnastic or that are imitations of animal movements and sounds

      [解题分析]

      在这12组照应中,涉及第36题、37题、38题和第50题。如第36题“the assumption”照应其后的“that drama came from ritual”,并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最广为接受的理论是基于这种假设……”以及下一句的近义词“this view”进一步明确这个题的意思为“假设、设想”。第37题“viewed”和同一句中的“as”形成词汇搭配,表示“将……视作,认作”。本分句中these unknown and feared powers照应上一分句中的the natural forces of the world。读懂了这个照应,不难理解这句的意义为“人们将这种未知的可怕力量视作不可预知的,并寻求各种方式来控制自然力”。人们的观点或看法直接导致了行为,句子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第38题和第37题在同一句,从unknown,feared,powers,unpredictable,natural forces这些词不难理解此处表示“控制自然力量”之意,应填“control”一词。第50题涉及照应10:the desired effect→success in hunt or battle,the coming rain,the revival of the sun,从而理解“effect”所指的具体内容,并结合整句句意“演员们通过模仿他人、动物和超自然力量,表演出想要的效果”,推断出“desired”这个词。

      替代:

表示。比如:

指的是第一组上标为(1A)的内容(即The one)指的是上标为(1B)的内容(即theories)。

      本文中有一个替代:The one→theories

      [解题分析]

      了解这一替代所指内容能帮助理解这句话的内容,有助于推测出第36题所填单词。由于在“照应”中已分析,此处不再详述。

      省略:括号。如(do)表示原文中省略了do。本文有一个省略:as an actor might(do)中do被省略。

      [解题分析]

      第51题所给选项中有一个迷惑选项C “whatever”。很多学生不假思索选了C,表示“演员可能做的任何事情”。先不谈意义上的连贯性,如分析句子结构,便会发现,如果填whatever的话,might后缺少一个do,句子便不完整了。此题填as,作连词表示“正如,就像”,可以在might后省略do,语法正确,句意也通顺。

      词汇衔接:

。原词复现:如drama[1]表示本文中第一组重复。本文有13组重复。其中:drama出现5次,ritual出现6次,theatre出现3次,theory,story,dance,masks,costumes,area,religious,imitation,animal,desired各出现2次。

      [解题分析]

      首先,从重复的次数来看,drama、ritual和theatre重复的次数最多。一般说来,多次在文章中被提到的词语可被看成关键词,即能体现文章主旨大意的词语。drama和theatre都表示戏剧,从文章标题得知,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戏剧的起源,而因“ritual”一词重复出现次数较多,因此可视作关键词,这进一步说明这篇文章应该是围绕着戏剧是源于宗教仪式这个观点而展开的。从关键词得知文章大意,能帮助学生们树立起全篇意识,对解题起着高屋建瓴的作用。

      文中的第44题、第50题、第52题、第55题都与原词复现有关。例如,文章第44题所在句“because

were almost always used”中所填词“costumes”在同一段第四句“Wearing masks[7]and costumes[8]”中出现,这两句话还牵涉到另一个原词复现“masks”,正好这两句中的“costumes”一词都紧邻“mask”一词,两者为并列关系,并结合上下文语义,得知面具、服饰等都为戏剧中的道具,因此可以推测出44题应填“costumes”一词。又如第50题,上文已经做了分析,可以根据后文的照应推断出“desired”一词,而该词在文章第1自然段第39题所在句

the desired[13]results也出现,语义上有一定的重合,了解这一词汇复现有助于第50题的解答。另外,第55题也是通过原词复现进行解答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最后一段第55题所在句“that are

[11] of animal[12]movements and sounds”中的“imitation”和“animal”这两个词在第2自然段第50题所在句“

,often imitated(模仿)[11] other people,animals[12]”中重复出现。

      

      本文中共有9组同/近义词。分别为:

      beginning—evolve out of origin; assumption—view; unpredictable—unknown; measures—means; stories—myth; drama—theatre; performers—actors; those rituals—religious activities; storytelling—tales-stories

      [解题分析]

      第52题、53题与同义或近义词有关。如第52题所在的句意为“最终,这样的戏剧表现形式从宗教活动中分离出来”。此处出现的“religious activities”跟第二自然段第一句的“ritual”一词是同义词。根据这一自然段的主题句“那些认为戏剧由宗教仪式演化出来的人们辩称宗教仪式包含戏剧的起源”并结合段落表述内容,理解这一自然段主要讲述了“宗教仪式包含一些戏剧表现形式,而戏剧表现形式又逐渐从宗教活动中脱离出来”。段落首尾呼应,从而不难推断出“religious”一词。又如第53题的“storytelling”一词与下文中的tales,以及第一段中的stories是近义词,再根据该词所在句为段落主题句,推断出本句句意为“另一种理论将戏剧的起源追溯于人们对讲故事的兴趣”,从而得到“storytelling”一词。

      词汇链;波浪线。

      第一组:the

of theater—music,dance,masks,and

—a suitable site—“acting area”—watching area”—performances—performers—performing

      第二组:

—action—dialogue—a narrator—the roles

      [解题分析]

      第43、44、53题与词汇链的理解有关。以第43题为例,此题为20题中得分最低的一题,仅有18%的正确率。此题的作答与对语篇结构的理解、上下文语义衔接的分析以及对“seed”一词的理解都有关,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首先,由整篇文章的标题“The Beginning of Drama”以及对整篇的结构分析得知,每个自然段分别提及了关于戏剧起源的一种理论。同时结合对本段结构的分析得知第43题所在句子为本段主题句,此句大意为“那些认为戏剧是由宗教仪式所演变出来的人辩称这些宗教仪式包含了戏剧的……因为音乐、舞蹈等常被运用”。由此句中“演变”即“evolve from”一词得知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另下文“音乐、舞蹈、面具、戏服”,“演出区”,“观看区”,“表演”与第43题所在处“戏剧的……”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词汇链,因此推断第43题语义应为“起源”。“seed”一词原意为“种子”,蕴含“萌芽,开端”之意,因此能推断出其引申义“起源”。第44题能通过原词复现分析方法作答,上文已经分析过,另外,如果考生有词汇链的意识,应不难得知此处应填词汇与“音乐、舞蹈、面具”一样为戏剧的元素或道具。排除干扰项,只有“costumes”符合句意。第53题在上文同义/近义词中已详细分析过,此处不再详述。

      逻辑关系词:

      文中逻辑关系词用黑体字标出。全文共使用了18个逻辑连接词,分别为:In the beginning,and,then,until,eventually,As time passed,but,and,also,because,In addition,when,Besides,since,as,Eventually,at first,and then。这些逻辑连接词像黏合剂一般,将各个句子和各个段落紧密连接起来,同时让语篇的逻辑更严密、层次更鲜明。

      [解题分析]

      对逻辑连接词的理解有助于对段落及全篇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因此在完形填空的解题中尤为重要。通过对题目的分析,第41、43、45、46、51、54题与逻辑连接词有关,其中除了第43题与对该句逻辑连接词“because”的理解有关外,其他各题都是要求填入逻辑连接词,因此不难看出对逻辑连接词的考查所占比重较大,是考查重点。上文已经对第43题的解答做了分析,若结合此处“because”一词所提示的因果关系,能进一步帮助应试者对上文所述词汇链的理解,进而推断出“seed”一词。另外笔者对第51题也已在上文进行过解题分析,此处不再重复分析,下面以第41、45、46和54题为例,进行解题分析。

      对逻辑关系词的选择应紧密结合上下文的理解,尤其注意上下文所使用的其他逻辑关系词,使之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理解,得知本段讲述了宗教仪式产生于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及其试图控制大自然的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仪式消失,而解释和记录宗教仪式的故事却保留下来,为戏剧提供了原材料。本段出现了六个逻辑连接词,分别为In the beginning,and,then,until,eventually,As time passed,这些逻辑连接词表明本段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讲述了从宗教仪式到故事产生的发展过程。而故事的产生是最终的结果,因此选出第41题的答案“eventually”一词。第54题与之类似,根据所在句子后半句中的逻辑连接词“and then”提示此句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所展开的,因此得出第54题答案“at first”。

      解答第45题和第46题除了要关注上下文其他的逻辑连接词之外,还要对上下文的语义连贯性和衔接性进行理解分析。如第45题后的“a suitable site”与上一句的“music,dance,masks and costumes”等词形成词汇链,都是属于戏剧的元素,故得知此句为上句的补充;另外结合下一句开头的“besides”一词得知这几句为并列关系,因此第45题用“in addition to”便能很好地与上下文连接起来。第46题的解答在于正确理解原句含义。

      四、结论与启示

      (一)语篇分析在完形填空解题中的重要性

      通过运用语篇分析理论和方法对例文及题目进行分析,除了少数词汇搭配题之外,这20题中有15题都能予以解答。在得分率低于50%的第36、40、41、43、45、46、47、48、50、51、54、55题当中,除了第40、47、48题未直接用语篇分析手段解答之外,其余题目都能用语篇分析的各种手段来解答。其实第40、47、48这三题也可以通过对语篇综合分析和理解进行解答,只是不像其他题目那么典型,因此在上述分析中没有提及。因此,整篇完形填空的解读过程就是一个语篇分析的过程,学生要对语篇的宏观结构、衔接手段有较为透彻的理解,从而将残缺的文章补充成一篇逻辑严密、语义连贯的文章。

      (二)完形填空教学需重视语篇意识的培养

      完形填空题是对学生语言素质的综合考查,对学生语篇的宏观和微观分析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需重视学生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进行词汇短语的教学,还要提高学生的语篇意识,如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及主题句进行分析、对文章逻辑关系词进行分析、对词汇衔接的解读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建立起语篇的完整意识,了解语篇是一个语意连贯、具有逻辑性的整体,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会逐渐加强。

      (三)用语篇分析方法进行完形填空解题策略教学

      通过上文对例文的语篇分析,得知语篇分析方法在完形填空题的解题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语篇分析方法可被视为很好的完形填空解题策略。语篇分析方法有几个层面,分别是语篇结构分析、语篇衔接与连贯分析、句际关系的分析等。这几个层面从宏观到微观,从语篇结构的宏观框架到句与句之间、词汇与词汇之间的衔接关系层层展开。因此,教师在讲授完形填空习题的时候,应从引领学生解读文章宏观框架开始,先把握文章主旨,再引导学生进行句子和词汇的微观分析,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正确根据上下文所提供的线索推断出答案。教师可以效仿上文语篇分析方法,将典型习题按照上文语篇衔接手段分析方法分成语法手段、词汇衔接和逻辑联系语分析这三大类,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用语篇分析方法指导完形填空解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点滴渗透语篇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意识和能力,学生的完形填空解题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标签:;  ;  ;  ;  ;  ;  ;  

语篇分析在高三英语完形填空中的应用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