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规律 讲求实效——张兴健老师语文教学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实效论文,语文教学论文,规律论文,老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张兴健老师的语文教学,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他在贯彻文道统一原则、全面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960年,张兴健老师从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到温岭泽国中学任语文教师。1988年调到温岭中学,现任该校校长,又兼台州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虽然行政事务和社会工作繁忙,但他始终没有离开过语文教学的讲台。在语文教学如何与思想教育结合,如何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进行考核等方面,他都不断地进行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他的语文教学作简要述评。
一、文道统一,把握语文学科的本质特性
基础工具性和思想教育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两者相辅相成。语文学科的这种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兼有思想教育的任务。而要完成这双重任务,必须坚持“文道统一”。但在教学实践中这是一个摇摆不定的问题,张老师却一直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付诸实践。他认为,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是从语言到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据此,他安排了两个层次的教学过程。第一层次,使学生了解语言的含义,进而理解课文说了些什么。第二层次,理解作者运用这些语言的目的,加深理解它表情达意的功能。这个层次正是发挥语言因素教育作用的重要一步。一般来说,教师比较重视第一层次的教学,而对第二层次的教学常不够重视。张老师认为,如果只停留在第一层次的教学上,学生不仅对语言的表现力不能有深刻的认识,而且应该从中受到的感染和教育也会大大削弱。在第二层次的教学中,他进行四个方面的教学活动。
(一)分析语言的概括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课文中有许多概括力很强的语言,表现了作者的思想、观点以及思维能力。如,《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问说》中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孟子〉二章》中的“舍生取义”,“与民同乐”等。这些富于哲理、高度概括的语言,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他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进行分析,学生不仅能从这些语言本身受到教育,还可从教师的分析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不光是文言文,许多白话文中,作者也常用概括力很强的语言,带起全篇,表现了非凡的思维能力,张老师在教学中也进行重点分析。
(二)分析语言的表现力,激发学生爱憎感。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比较注重疑难词语的教学,而张老师更注重那些常用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表现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这些词语的表达功能。比如,夏衍《包身工》中有这么一句话:“打杂的一手抓住‘芦柴棒’的头发,狠命地把她提起来往地上一摔。”这里的“抓”、“提”、“摔”三个动词,出神入化地勾勒出“打杂的”的凶狠嘴脸。张老师抓住这三个动词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在“打杂的”的眼里,“芦柴棒”不是人,而是可以任意“抓”、“提”、“摔”的“东西”。被压榨得皮包骨头的“芦柴棒”瘦得竟可以一提而起,一摔而倒。文中仅用几个常见的动词,就深刻地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张老师还启发学生联系他们自己在这个年龄时的幸福,自然地会使他们产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对新社会的热爱。
(三)分析语言的感染力,让学生接受积极的思想感情的熏陶。语文课本中大多是名家“文质兼美”的文章。他们用饱蘸着感情的笔墨,或喜或怒,或悲或乐,鞭挞黑暗,歌颂光明。字里行间,无不表达出他们的思想观点,显示出他们的道德情操。比如,巴金的《灯》用细腻的文笔,含蓄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郭沫若《雷电颂》中同黑暗势力抗争的精神,给人一种顽强不屈、奋发向上的力量。鲁迅的《〈呐喊〉自序》记叙了自己过去的经历和思想演变的历程。从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忧国忧民,为国为民而奋斗的热血青年跳动的脉搏。张老师在教学中,运用分析讲解和反复诵读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于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以受到熏陶。
(四)提高语言鉴赏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语文课本中文艺作品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艺术力量。在教学中,张老师充分利用作品的语言艺术,拨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思,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比如,《荷花淀》开头写了白洋淀的优美风光,犹如一幅沁人心脾的风俗画。映照的月光,凉爽的庭院,洁白的芦席,飘香的荷花,构成了夜景美;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构成了生活美;热爱劳动,热爱亲人,热爱家乡,构成了人情美。这些“美”都是借助于作者的语言艺术实现的。
二、培养语文能力,突出语文学科的主要目标
中学生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包括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发展智力、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观四个方面,而主要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张老师在教学中,始终突出培养语文能力这个主要目标。
(一)听说读写全面训练。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读写训练,轻听说训练。建国后一段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不提听说训练。直到1986年颁布的大纲,才明确提出要培养听说能力。张老师在80年代初期就重视听说训练。他认为,对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全面训练,可以加速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他抓住听读训练,愶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比如教茅盾的《风景谈》,让学生通过听与读理解作者在描绘六幅风景画中的匠心,理解所选用的具有极强艺术感染力的词语,体会每幅风景画后面的抒情语言所迸发出的作者炽热的感情。这样,学生从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并领会了文章构思巧妙,结构严谨的特色,不但提高了理解能力,也有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张老师还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课文要学生进行说与写的再创造。比如,教了小说后,给学生出一批题目,如《芦柴棒的故事》、《夏瑜在狱中》、《祥林嫂的故事》等,让学生通过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发挥想象,进行说写训练。为了加强高中生的听说训练,他从实际出发,分年级确定训练重点:高一重朗读,高二重演讲,高三重即席发言,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由于把听说训练与读写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二)语文知识教学重在运用。语文能力的发展,需要借助语文知识。张老师在语文知识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以及给知识归类的方法。比如词语解释,他不仅要求学生利用词典查出词语解释,还指导学生在查词典的同时,注意编者对词语进行解释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下定义、同义词反义词注释、溯源等解释方法,提高了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他还常常采用“句段五步分析法”,让学生综合运用标点、单复句方面的知识去搞清一段文章的意思及其在全文中的地位、作用。如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一课,有一段话:“为什么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呢?……这个理想是完全能够实现的。”要学生分步解决以下问题:1.全段共有几个句子;2.每个句子主要讲什么;3.句子和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4.每一个句子在这段文章中的作用;5.整段文字在全篇中的作用。通过以上五步分析,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逐步启发诱导,让学生运用有关语文知识理解文章,提高了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提高了阅读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仯
(三)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张老师认为,教师不但要讲緹教法,还要注意学生的学法,并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张老蕟告诉学生,学好语文的根本途径是多实践。他要求学生多读、多写、多听、多说,注意培养自己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教学中,他总是把指导学生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每个单元的启始课,都要指点学习的方法。比如议论文的学习方法是:1.从结构入手,即从全篇到段落到层次;2.研究论证结构方式(并列、层递、对比、总分);3.研究议论文的关键词语(关连词语、重复词语、中心词语);4.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每课书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方法指点更具体。如教《别了,司徒雷登》,告诉学生,如果从论点入手,不易掌握,若从结构入手,易于把握。而要把握结构,可利用课文的自然节。要学生先划出小节,再逐节阅读概括出每节的主要意思。主要意思的概括,可先从小节中找现成的句子,若找不出,可自己概括。最后把每小节的意思组合成段落,段落的划分就完成了,论点、论据、论证间的关系也不难理解了。对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课前预习的方法,课后复习的方法,“勤圈点、精评注、多质疑”的阅读方法,张老师对学生都提出严格要求,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利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在认清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的之后,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张老师认为,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途径。
(一)摸清作者思路,确定“教路”、“学路”。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也是有“路”可循的,这条路就植根于课文作者的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张老师深感作者思路是教者确定“教路”,引导学生选择“学路”的依据。
在教学中,他总是先摸清作者写作时的思路,并顺着这条路子确定教学目的,安排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这就是寻找“教路”。比如冰心的《樱花赞》,结尾写道:“深夜回忆,暖意盈怀,欣然提笔作樱花赞。”这个结尾点出了作者的构思过程。于是,他就从这个结尾入手,设计了“作者回忆了什么事”,“盈怀的暖意是哪里来的”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日本朋友“决定把罢工时间改为早晨九点开始”这件事所反映的中日人民的深厚友谊。正是这股友谊的热流,激励着作者“从心灵深处喷出了感激的漫天灿烂的火花”。作者把自己的激情寄寓于对绯红万顷的樱花的赞美之中。这样,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就具体地感受到“樱花”的象征意义。
“教路”的确定还要看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路”。所谓“学路”,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自学、质疑、评点、讨论、作业等多种学习手段,学懂一篇课文的过程。如鲁迅的《祝福》,是烩炙人口的名篇。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又让祥林嫂死于祝福,作者是很用了心计的。但学生要真正读懂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对那个社会太陌生了。学生认识事物,总是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的。从这点出发,张老师给学生安排了这样一条学路:第一步,找出课文中对祥林嫂的三次肖象描写;第二步,联系小说情节,理解祥林嫂外貌的变化,尤其是眼睛变化,是她悲惨遭遇的见证;第三步,联系环境描写(如祝福、鲁四老爷书房),挖掘出造成祥林嫂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学生顺着这条路子学习,就比较容易认识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观念是导致祥林嫂最后绝望的精神枷锁,从而使学生掌握了《祝福》的主题——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
张老师把作者的思路叫做“写路”。他认为,处理好“写路”、“教路”、“学路”三者的关系,能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他把这称之为“三路教学法”。
(二)突出重点,要言不烦。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就必须精选教学内容、简化讲课语言,以便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讨论和练习的余地。张老师的做法是:根据课文的特点,抓住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他称之为“三点教学法”。如根据《祝福》一课的特点,他确定教学的重点是环境描写和肖象描写,难点是如何认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由于主攻方向明确,教学内容就少而精。张老师的课堂语言精要简明,通俗易懂。比如,古汉语知识比较难,学生常常死记硬背。他就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讲解新知识。如“诸”、“焉”等合音词,一个词作两个词用,“异同”、“公姥”等偏义复词一个词只用其中一个词素的意思,学生不易理解。他利用温岭方言中的合音词“”、“甮”,偏义复词“兄弟”、“姊妹”等来印证,学生就轻松地领会了。再如,古汉语的名词活用作状语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他就利用学生已经理解的“土崩瓦解”、“星罗棋布”等成语来讲解,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
(三)唤起注意,激发兴趣。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张老师很重视把握学生的注意力。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总是首先把学习目的和要求交代清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要点上来。比如高一的小说单元有《药》、《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四篇小说,确定每篇小说只教一种描写方法。由于要求明确,学生注意力易于集中。对课堂上的每一教学步骤,也都做到要求明确。即便是让学生朗读一遍课文,也指明具体要求,使之边读边思考,免得“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他还努力以准确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感情的范读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稳定的注意。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如果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注意力就能持久集中,记忆活跃,思维清晰,想象丰富。为激发学生兴趣,张老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过程,力求做到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条理分明,结尾发人深省。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他常用的方法之一。叶圣陶的小说《夜》,是我国最早反映“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的文学作品之一。小说没有正面描写大屠杀的场景,只写了一个普通家庭在这场大屠杀中的悲惨遭遇。小说的结构采用一明一暗双线结构的方法。张老师引导学生从线索、人物、环境描写三方面与已经学过的鲁迅小说《药》作比较。从预习开始,经过自学和课堂讨论,直到完成相应的书面作业为止,比较法贯穿始终。这样的教法,学生很感兴趣,印象深刻,效果良好。
(四)注重实践,讲求效率。张老师的课,由于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精要,讲课语言简炼,课堂组织紧凑,因而使学生有充分实践的时间。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或研读思考、或回答提问,或展开讨论,或书面练习,进行以阅读训练为主的听说读写全面操练。如《别了,司徒雷登》,全文共18小节。第一小节意思的归纳,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全体学生的讨论完成的,起领路作用。余下的17小节则分给每个小组分头钻研,然后全班讨论。其他教学步骤亦多以学生活动为主。即使是较为难懂的文言文,老师也从不包办代替,搞“满堂灌”,而是指点学习步骤,讲解疑难问题,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研读,然后译成白话文或做些字句方面的练习题。不管什么文体,一般都有课内练习,并限定时间,当堂完成,讲究练习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效率观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视诵读的。通过反复的诵读,可以明达文义。张老师注重这一传统经验,在课堂上狠抓朗读训练。他的课,不仅朗读的次数多,时间长,朗读的方式也很多。每次上课,总是根据需要,选择几种朗读方式,交替使用。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开头有初读,中间再读,结束还要读,总之是反复读。遇到学生有不理解之处,就常常借助朗读来解决。教《别了,司徒雷登》,归纳段落大意时学生有不同意见,就要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然后讨论解决。文言文教学尤其注重朗读。如教《鱼我所欲也》,张老师揭示课文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的提示,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并熟记课文。注重诵读,是抓住了语感训练。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因素。因此,诵读对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有着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又由于以读代讲而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讲解,因而课堂效率大为提高。
张老师的语文课,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他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张老师并不满足于课堂教学,他鼓励学生人人订阅报刊杂志,每天坚持阅读书报。课内与课外结合,让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知识在课外得以巩固和扩展。
四、改革考试,适应“三个面向”的需要
80年代初,张老师就开始尝试语文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他认识到,语文教改要深入下去,就必须改革考试,而语文考试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合理的测试,对学生的语文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使之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以适应“三个面向”的需要。根据这样的认识,从1985年起,他带领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大胆进行考试改革的试验。他们把一学期考两次的制度改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分项检查评分制度。学期语文总成绩分解为五项:(一)听的能力,占10%。主要检查学生听后的复述能力。如高一年级选了五则日记的内容,听后要求学生复述其中一则日记内容,并概括五则日记内容的共同点。(二)说的能力,占20%。主要检查学生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比如口头表达,让每个学生上台讲一点自己的学习体会,或是一则故事,更多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要求声音宏亮、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能用普通话。(三)读的能力,占30%。主要检查学生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能力。这项能力的检查以笔试为主,在期末进行。其中,取之课文的试题占70%,其余的取之课外,以测试学生运用课文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写的能力,占30%。其中,平时作文占1/3,按篇记分。一学期的最后一篇作文为考试,占2/3。(五)语文学习态度,占10%。以此鼓励和激发学生平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各项检查,课内与课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
考试改革后,学生的学习态度更端正了,能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完成每一篇作文,口头语言训练也重视起来。同时,由于取消了期中考试和减少了单元测验,一个学期节省了几周教学时间,用来增学多篇文章。
张老师的辛勤劳动,获得了丰硕的成果。1988年起在温岭中学高中部进行的语文教学改革,已有两届学生毕业,语文会考合格率都在100%,优秀率达75%以上,成绩显著。1993年开始第三轮改革。这个试验班的学生是从初升高落选的学生中挑选的自费生,但进入高二后,语文成绩已上升到年级段九个班中的第二位。在教学的同时,他还撰写了多篇语文教学研究文章,其中《语文考试,势必改革》、《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等论文在省里获奖。此外,还参加《高中教材教学要点》、《初中语文读写指要》、《中学文言文常用词典》、《作文题解词典》等多部语文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并主编了《台州地区初中语文乡土教材》。由于张老师工作出色,连续两届被评为温岭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3年,被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评为优秀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