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与弹性的景观设计——以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为例论文_陈艾扬,张鑫乾

安全与弹性的景观设计——以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为例论文_陈艾扬,张鑫乾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38

摘要:“弹性景观”被认为是现代城市生态系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保险,是人类由掠夺自然转为适应和模仿自然从而获得稳定的阶段性成果。尤其是工业化进程极大加速的今天,城市环境规划设计能否修复过往的“伤疤”、“弹性”消解极端情况带来的冲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城市弹性设计,以的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的方案形成过程为案例,结合对弹性景观与湿地公园相关法规的归纳,将城市弹性景观设计内容分解成三大部分,以便更加安全、科学和高效的进行城市弹性景观设计。

关键词:弹性景观;湿地公园;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

一、溯源

1.弹性景观

“弹性”最早从属于生态学范畴,由加拿大生态学家Buzz Holling提出,本质是使系统具有更强的抗干扰和持续发展能力,Alberti从城市角度提出了“弹性城市”。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则由“弹性城市”提出“弹性景观”,并编撰弹性景观设计指南,以期未来的景观方案能够构建起持续稳定且多层次的保护系统,缓解突发状况的冲击。

总体而言,“弹性景观”理论的形成意味着在较低投入的前提下,通过人为干预,使景观具备适应大多数不利影响并主动做出调整的能力。(图1)

2.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泛指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景观资源的,具有娱乐观光、科研保护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公益性生态公园。根据《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可被描述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1]。湿地公园以保护和利用湿地为主,在原生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加以干预,保护原生湿地、修复崩溃环境、完善应有功能。

根据湿地公园主要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自然保护型、水体维护型、城市休闲型和废物回用型,可酌情规划具有不同主题功能的湿地公园。

3.弹性景观与湿地公园

“弹性景观”提倡在模仿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开展建设,以强大的恢复能力抵抗外界冲击。自然环境包括三大生态系统,即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是三大系统中较为特殊的,它承载着联通海洋与森林的使命,对地球上的水和物质循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三种明显特质(图3):

(1)周期性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非常明显的周期性如潮水涨落、季节更替和降水等,使湿地生态系统一直处于长期的变化中,系统中各个因素逐渐演化、适应周期性变化,各生态因素协同应对突发性冲击。

(2)边缘性

边缘性指的是为其他两大生态系统提供半透性屏障的特有能力,其环境能够降低气候变换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冲击,成为大量海洋和陆地物种理想的栖息地,这种特性持续稳定了其他两大生态系统的边界。与水相依的人类社会,同样受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荫庇,长期以来免于遭受各类侵扰,保护人类文明。

(3)联通性

作为众多物种的栖息地,湿地生态系统构建了一套独特的物质循环网络,能够允许水和各类物质能够在森林和海洋之间,通过生物及大气不停的转移和积累。这种“联通性”使得湿地生态系统在海洋和森林生态系统间架设起物质沟通的桥梁。通过物质的桥梁,人类文明获得了稳定的物质来源,为进一步探索其他生态系统奠定基础。

具有以上三种特质的湿地生态系统,持续有规律的影响着地质、生物与人类社会这三个层级,应对三个层级上的冲击并从中协调,造就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图4)。城市生态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一样有赖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性来调节各生态位,而修建能够保护与研究自然湿地的城市湿地公园、模仿自然湿地构建人工湿地,能够从不同层次上保护城市不受自然灾害的威胁,进而构成城市“弹性景观”。

二、城市“弹性景观”规划设计基础

城市“弹性景观”规划设计,需以“一个核心,三大原则,三个理论”作为设计基础,即以保护为核心任务,以系统保护、合理利用、协调建设为原则,以生态承载力理论、生态恢复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依据。

1.一个核心

“弹性景观”规划设计,首要是明确需保护的对象,不同对象所面临的的问题不同如洪涝、干旱、生态系统崩溃或种群数量濒危等。明确保护对象,才能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组织构建起相应的“弹性景观”。

2.三大原则

“三大原则”包括“系统保护原则”、“合理利用原则”、“协调建设原则”。

(1)系统保护原则

系统保护原则要求设计者在确定保护对象以后,从宏观角度透彻调查与对象相关的整套系统,明确受保护对象的生态位,围绕保护对象利用综合手段恢复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以保护生态链的连贯性,保证生态系统足够完整且稳定以应对系统外干扰。

(2)合理利用原则

开始规划设计后,还需归纳整理系统当中现存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发掘系统中已有种群的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并以整理结果作为框架,为整个系统赋予更多可能性。

(3)协调建设原则

开展城市“弹性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即协调建设,这里的协调不仅是让“弹性景观”与周边环境适应、统一,还要从宏观规划角度推敲方案,使得“弹性景观”能够更好契合场地所在地域的特色和肌理。除了要从社会角度寻求和谐,通过赋予“弹性景观”更多功能,实现“弹性景观”系统的景观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影响力的多方面提高。

3.三个理论

城市“弹性景观”规划设计应从生态保护理论出发,以“生态承载力理论”、“生态恢复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论作为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

(1)生态承载力理论

生态承载力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生态系统自我维持与调节的能力。某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所有资源、系统所能接纳的物种与种群的数量视作定值,任何资源、物种和种群消耗或膨胀均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影响。

生态承载力理论能够对在一定范围内估计生态系统中资源与空间所能接受的影响大小提供量化支撑,有助于社会经济和城市规模的合理发展,并对小尺度的城市“弹性景观”起到指导、规范设计的作用。

(2)生态恢复理论

该理论针对原生生态系统进行研究与管理,是基于生态承载力理论之上的,对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临界变化范围、系统结构、区域特征和社会可持续性进行探索的理论。

“弹性景观”规划设计所应用的生态恢复理论涵盖了物种、种群和景观三个层次,能够帮助设计师寻找和排除崩溃生态系统中的干扰因素、降低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多方面威胁,从而修复或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

(3)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理论”从景观角度出发,将景观构成要素与生态因子联系起来,从微观角度研究景观与生态系统间的作用关系。理论包括对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三个方面的研究,对斑块、廊道、基地、景观异质性和景观尺度等不同层面因素的融合提出理论支持。使得城市能够摆脱被生态系统孤立的局面,敞开怀抱与区域生态系统协调起来,并创造出更加具有美学意义的可持续性的“弹性景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个核心,三大原则,三个理论”建立起人工的景观与原生生态系统间的联络,在营造美的景观的同时,也解决了城市生态的诸多问题,为合理规划设计安全的有生命力的城市提供理论支撑。

三、城市“弹性景观”的规划设计——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

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位于珠三角东岸、惠州市南部的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淡澳河两岸,是惠州市的海上滨海门户。项目范围东起白寿湾大桥,南以滨河南路为界,北至中兴南路,西至中兴二路桥,全长约 3.9 公里,占地约111.2公顷。

项目所在区域水系丰富,常受到热带气旋、风暴潮、干旱和赤潮等的侵扰。伴随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沿河两岸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均遭受到严重破坏,原本生长在沿岸、岛屿上的红树林已消失殆尽,使得城市失去了天然屏障。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急需城市“弹性景观”,保护城市、降低干扰,填补上位生态规划中的弱势区域。

本次规划设计首先明确了在上位规划基础上保护和重建用地范围内生态环境的根本任务,在“保护”的前提下遵从“三大原则,三个理论”,提出“淡澳碧水轻舟渡,红林湿地白鹭飞”设计理念,以期将湿地公园打造成具有岭南典型湿地特点,以河口红树林湿地为景观特色,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休闲浏览为主要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

方案提出了四项策略,从设计、管理与运营多重角度出发,将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划分为“四类分区,五类要素”。

1.四项策略

(1)构建区域水生态安全策略

方案考虑淡澳河为区域分洪河,洪涝灾害严重,故以构建海绵城市削峰滞洪为前提,促进下渗滞蓄同时截污减排、净化水体,来达到发挥湿地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的功能。生态系统恢复离不开优质水体,水生态安全往往是修复生态系统的首要任务。

(2)创造自然繁衍的红树林栖息地

在水生态安全得到保证后,着力修复破损的岸线以恢复退化的生境,并划分出核心保护区降低周边干扰。同时,人为干预崩溃的湿地生态系统,补充和提高系统中的物种丰富度,重现原生生态系统中合理稳定的结构层次。

而作为城市中的湿地生态公园,还应考虑到建设工程对于湿地的影响。通过合理管理和监测,对工程和竣工后运营干预,尽可能降低施工过程对湿地的进一步破坏,并保障重建的生态系统持久稳定。

(3)完善区域生态核心,加强周边生态廊道联系

湿地的特性使得湿地公园无法独立存在,需从宏观上与区域周边生态系统保持紧密联系,通过生态廊道保证野生动物能够自由迁徙繁殖,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流畅。为防重建的湿地生态系统被再次破坏,还应为湿地生态公园附加景观和经济价值,以实现湿地公园的永续发展。

(4)营造生动的城市景观,引导市民游憩行为

湿地生态公园有别于其他公园,应重点建设以模仿自然为主的“野、趣”景观,避免建设过渡。在园区关键位置安排适当的科普展示区域,并组织合理的游览线路,提倡“游、学”——在享受优质自然风光的同时接受科普教育、寓教于乐,进一步增强市民的“生态意识”,体现出湿地生态公园的地域、人文特色。

2.四类分区

根据场地不同区域的现状,将场地划分成四类分区。四类分区不仅能够满足保护和重建湿地的需求,也为市民呈现出“一心、两翼、十景”的湿地风光。

(1)核心保护区

将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划为重点保护区,保护红树林和鸟类等动物栖息地,禁止游人进入,不安排其他任何建筑设施,仅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

(2)资源展示区

将沿岸红树林保存一般以及红树林湿地修复区域划为湿地展示区,重点展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

(3)游览活动区

将规划道路与红树林之间的陆地部分划为游览活动区,安排游憩设施和休闲场地。

(4)研究管服区

利用现有管理位置作为管理服务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减少对红树林湿地的干扰和破坏。

3.五类要素

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除了为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划分四类不同功能的区域外,还对各景观构成要素分别进行针对性的规划设计,以对湿地环境做出最大限度的保护与利用。

(1)路线

方案着重强调了湿地保护与湿地游览两方面功能,分设游人线路与科研线路,并在满足如消防、人行、自行车行等不同使用对象的前提下,合理规划了道路等级与路网密度,且为了尽量降低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未刻意追求闭合环路,并对与生态廊道交叉的位置设置了遮蔽物,降低游人对于野生动物的影响。

路面铺装、栈道等道路材料采用了先进的透水混凝土等生态材料,一方面体现生态公园的自然与质朴,一方面与周边湿地环境相协调。在关键位置进行无障碍设计,在沟通自然与游人的同时又充满了人文关怀。

(2)水体

根据前期的水位分析,将现状场地划分出偶尔积水、季节性积水与常年积水区,并明确了不同区域的水位。根据明确的水位在关键位置设置水闸水坝,加强雨洪管理。

沿水边不同距离在安全可控范围内,规划设计亲水空间,为游人提供远距离眺望、中距离观水和近距离亲水三方面活动。

(3)驳岸

为了丰富湿地公园的景观效果,人工模拟自然湿地,设计出流畅的岸线与不同形制的驳岸,提供凹岸、浅滩、沙洲、孤岛等景观。从驳岸材质上,也同样模拟自然湿地环境,在水位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混合搭配自然式驳岸与硬质驳岸,使得游人安全得到保障的同时,满足红树林湿地公园中不同种群对栖息地的要求,也形成了更加有层次韵律的湿地景观。

(4)动、植物

利用水生植物、湿生植物、盐生植物和耐盐植物这四大生态类植物,模拟原生湿地植物生态系统,使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提高,重新构建顺畅的生物链,恢复应有的沿岸红树林生态系统。根据前期调查的动植物情况,重点监测并人工干预包括无脊椎动物、浮游动物、两栖动物、鱼类、鸟类、昆虫等生态系统关键因子的种群数量,构建相适应的栖息地环境。

同时利用水生植物中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浮游植物五大类型,从景观角度入手人工种植,为游人打造具有近似于原生湿地的景观。

(5)研究、管服建筑

在本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当中,方案严格执行《公园设计规范》以控制建筑物、构筑物的数量、体量,尤其是核心保护区更是完全未规划建筑。虽然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数量已固定,但通过一栋建筑多种功能,实现了既减少建设又满足需求的目的。

建筑物的外观风格质朴低调,并利用多种手段对建筑物外观进行遮挡和软化,所选取的材料同时满足了环保和人文要求,既不影响生态环境,又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

四、结束语

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在前期调研、规划方案和社会多方运作的条件下,初步达到了保护与重建的效果,逐渐变为市民日常休闲、消解城市内涝、抵抗极端天气的绝佳场地,社会影响力逐步提高。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过程,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在未来,不仅能帮助城市恢复原生生态系统,同时也能够打造出集生态和景观于一体的“弹性景观”,用科学的方式让城市更加安全、美丽。

参考文献:

[1] 张建龙. 湿地公约履约指南[M].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论文作者:陈艾扬,张鑫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9

标签:;  ;  ;  ;  ;  ;  ;  ;  

安全与弹性的景观设计——以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为例论文_陈艾扬,张鑫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