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绑”教师--从学校管理角度谈解决教师工作倦怠问题_职业倦怠论文

“松绑”教师--从学校管理角度谈解决教师工作倦怠问题_职业倦怠论文

为教师“松绑”——论从学校管理角度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倦怠论文,学校管理论文,教师职业论文,角度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近几年的调查,越来越多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工作满意度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也欠佳。这些都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隐患。笔者以为,目前在新课程改革推广之时,从改善学校教学管理入手来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是最有效的切入点。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与问题的提出

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的职业倦怠则是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充满压力的情境中,工作中持续的疲惫感及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根据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共有8699名大、中、小学教师填写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86%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非常大或比较大,58.8%的教师有中度的工作倦怠,29%的教师有严重的工作倦怠,也就是说10个被调查的教师中就有3个有严重的工作倦怠。①

产生教师工作倦怠的原因很多,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作用。根据社会历史观点的代表人物萨若森的观点:“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映。”② 由此看来, 社会环境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所处的最基本的环境就是学校,而目前学校对于教师的教学管理方面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之下,笔者以为,改革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

二、当前学校管理体制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

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与此不相适应的却是,当前中小学校管理尽管规范、有序,但却缺乏活力,过于沉闷,体现在对教师的管理上则是机械、死板,缺乏人文性。

(一)学校对教师管理机械、死板,忽视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

一些学校把教学的整齐划一作为教学管理的最佳境界,忽视了教学的个性与创造性。学校教学应该有共同的目标,但机械地强调绝对统一,则会抹煞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比如:就备课而言,有的学校硬性规定教案的内容、格式必须统一,甚至以教案篇幅的多少评优劣、定等级。又如一些学校管理人员缺乏深入实际、深入课堂的热情,过多地使用评价的鉴定功能而忽视评价的诊断作用。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这恰恰体现了新课改的思想理念,却被认为教学结构不严谨、教学功底展示不充分。这样的管理方式在教师中引起了极大的反感,长此以往,难免会引起教师的倦怠。

在对教师的评价上,当前很突出的一点是盛行分数管理。分数从“促进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强有力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极可怕的魔杖”。“上级”喜欢用成绩充实政绩,校长就要你出成绩,家长也只认能出成绩的老师。学校教师在这个“分数”的重压下,能不产生倦怠感么?

(二)教师任务繁重,精力不济,疲惫不堪

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任务异常繁重,“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的写照。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高出1.67小时,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以上。一些寄宿制学校的农村教师白天上课,晚上还得充当保安,一天24小时几乎都用在了工作上。③ 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教师疲惫不堪。同时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切而又不顾客观条件,往往会把教育质量低、学生差的问题归罪于教师,这直接或间接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疲劳,而情绪衰竭正是教师职业倦怠过程的核心成份。

三、改革学校管理体制,预防和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需要教师角色发生变化。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目前教师职业倦怠无疑是阻碍教师角色转换的重大因素。因此,学校必须改革管理体制,预防和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以推进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一)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

学校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自由的学术气氛和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情况,求实创新,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及风格。

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广大教师以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管理工作,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归属感、自豪感,有助于提高工作热情和满意度,以避免和缓解职业倦怠。

同时,学校的人际氛围不和谐,如充满个人主义,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激励,甚至互相攻击,这些都将会促使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因此,良好的学校文化与氛围也是避免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

(二)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体系

对教师工作的考核、评定是学校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构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体系非常重要。④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应再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的内容要体现在教师教学和教师素质上。职业道德方面,要热爱教育事业,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的心态和团队精神。对学生方面,要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设计教学方案要适合于学生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能够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和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各种教育资源。交流与反思方面,应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和同事交流与沟通,能够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加以改进。

(三)创设良好的组织环境,构建人文激励机制,激励教师内在生命力

从组织角度来说,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应为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关心教师生活,协调好教师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协助教师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学习如何应对社会对自身职业的过高期望,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发现,每学年秋季的9—10月、春季的3月和5月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高发期, 在这个时间里,学校领导要更加关注教师,多与他们交流沟通,还可以邀请专家给教师进行咨询或组织培训,让教师学习一些积极的应对策略,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支持与关怀,以帮助他们平稳度过心理的危机期。

在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上,学校要构建一种人文激励机制,从教师的内在主动性出发激励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2000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做的一次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上级行政命令、规章制度和经济刺激这三项因素对教师职务行为的动力排序均为倒数第三位,而排在首位的动力因素无一例外都是“个人责任心与自我约束”。⑤ 因此,管理者要注意研究和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搭建施展个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不断追求新知识、谋求自身发展与提高的需要;激发其主动追求专业卓越发展的动力。

注释:

① 李超平、梁莹.谁来为教师减压[N].中国教育报.2005—10—16.

② 李江霞.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观点[J].早期教育,2003(8).

③ 张济洲.论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4(3).

④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⑤ 龚怡祖.大学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的管理学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04(5).

标签:;  ;  ;  ;  

“松绑”教师--从学校管理角度谈解决教师工作倦怠问题_职业倦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