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兴创投三年一个台阶(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康[1](2020)在《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中微公司“高市值”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创板作为中国版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企业市值是众多投资者最关注的问题。而进入科创板上市的公司,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国家战略积极鼓励发展的行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科创板作为战略新兴的板块,不同于以往的股票市场,在发行要求以及交易机制上有较多创新规定,且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估值及其价值则显示其核心竞争力。而从首批科创板上市的25家公司平均市盈率高达53.4倍,相比A股23倍常规市盈率倍数相比达2倍之多。其科创板上市公司的“高估值、高市盈率”背后其合理性所在?且支撑以及影响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基于信号传递理论、投资者情绪相关理论基础上,本文选取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中“市盈率”最高的公司--中微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2016至2019年公司、行业以及首批上市公司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事件研究法,通过观察上市后中微公司的市场反应,探讨中微公司“高市值”的影响因素,分析公司财务业绩能否支撑其估值的合理性,并通过论文的分析得出相应的启发。本文主要结论为:第一,中微公司的市值高于公司的内在价值。高市值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实是受国家的战略导向与政策支持、行业发展状况、投资者情绪等方面影响。第二,政府产业政策支持直接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基于信号传递理论,政府补助及税收优惠政策,缓解企业快速发展资金需求以及财务业绩提升,进而使企业估值水平上升。第三,处于细分市场行业前景以及领先的公司可获得超额收益率,从而直接影响了市场价值。第四,从短期看,企业的市值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高估甚至炒作。但从长期来看,企业的价值还是依靠企业良好的经营与财务成果,决定企业市场价值的还是企业的内在价值。通过对科创板首批“高估值与高市值”典型案例的研究,对其他上公司合理制定估值方案、投资者理解公司的内在价值在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公司合理使用融资手段均有一定借鉴意义。
张珂[2](2020)在《中国联通混改案例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国家开始重视国企的发展。在近几年,政府提出国有企业要“全面深化改革”。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本质就是在国有企业中更多地引入除国有资本外的其他资本。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可以形成良好的股权结构,形成与企业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混改的工作具体实施起来就存在许多细节问题,如激励机制中的解锁条件设置问题、股权结构的设计问题及如何保障非国有股东的利益。因此,本文选择中国联通为案例分析对象,分析中国联通的混改方式和混改产生的影响,希望能为后续其他采用类似联通混改方式进行混改的国有企业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解决他们在混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希望这些企业可以顺利地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事件研究法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对中国联通混改的动因进行分析,中国联通混改是积极响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希望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改变企业的经营绩效,希望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发挥出协同效应,希望在此次混改中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其次,本文对中国联通混改对公司的非财务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从组织架构、股权结构和市场价格三个角度分析。在组织架构方面,中国联通总部的部门、人员编制、本部和省级管理人员、地级市机构大大减少,企业内部冗余和效率低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股权结构方面,混改后中国联通形成了国有股东占主导地位和股权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在市场价格的影响方面,中国联通混改方案的公布在短期内影响了市场绩效,提升了股价收益率,但这种利好效应在长期就消失了。然后,本文分析中国联通混改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发现混改后公司的经营绩效得到改善,表现为公司的营业收入较混改前稍微提高和营业利润较混改前显着提高。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提高的原因是,混改后,中国联通同腾讯和阿里等互联网公司合作,利用大数据精准投资,加快拓展互联网领域,深化互联网化转型,积极创新业务,发展新的业务收入来源,用户量增加,营业利润大幅提升。最后,本文将中国联通的混改与同批混改试点企业中的东航集团以及中国核建的混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联通的混改更加深入,这是因为联通集团是选择了子公司——中国联通进行混改,东航集团和中国核建都是选择二级或三级子公司进行混改。本文在对中国联通混改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中国联通混改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中国联通混改的成功经验在于“一股领先+高度分散+激励股份”的混改股权结构设计、合理的核心员工激励计划、按照业务产业布局确定战略投资者和治理结构的优化。中国联通混改的不足之处:限制性股权激励计划还存在整体持股比例偏低和员工购买股票的资金来源不足等问题;股东结构与公司治理存在一定的冲突;独立董事数量增加但独立性增强力度不足;监事会变化不大作用受限。因此本文建议未来进行混改的国有企业要支持国家推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方针,积极且深入地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制定有效的战略投资者引入计划,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股权结构;同时保障国有股东的控制权和非国有股东的话语权,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情况下,整合战略投资者的资源,最大化地发挥协同效应;通过设定合适且合理的解锁条件和解锁期来完善市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刘诺[3](2020)在《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的众创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实现我国“中国梦”的宏伟目标,2014年国家提出了创新创业的“众创空间”理念,鼓励各界双创文化的发展,推动解决就业和创新发展的难题,在政府的倡导下全国各地出现了众创空间发展的浪潮,侧重众创空间和工业建筑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较多。但是经过几年发展,社群文化和社区经济逐渐成为市场追捧的宠儿,市场上出现了众创空间头部品牌聚集的现象,当前的众创空间承载主体逐渐被办公建筑替代,内部功能空间也发生了变化,实践的先行却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研究。随着城市更新发展,增量建筑开发逐渐放缓,存量建筑资源再生利用逐渐受到各方的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针对既有建筑再生的利好政策。在上述研究背景下,选取城市中已闲置或废弃的既有办公建筑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提出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的众创空间设计策略,并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旧办公楼的再生改造进行设计实践。首先,整理国内外建筑再生学、既有办公建筑再生和众创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分别总结众创空间的起源、概念、特征、类型和不同建筑空间的联系,以及既有办公建筑的发展历程、办公空间的演变与模式概况、现存问题和解决策略,提出既有办公建筑再生为众创空间的八种研究价值。其次,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调研问卷和随机专访的手段分别对北京市、上海市的既有办公建筑再生与众创空间运营的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归纳分析既有办公建筑的再生现状和众创空间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图表等形式提炼出当前众创空间的功能变化、功能类别、功能配比和租用人的使用评价,以及不同类别的既有办公建筑再生实践的现状问题、特点和再生方式,为再生为众创空间的设计策略提供实践依据。最后,在理论研究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对既有办公建筑进行再生前的评估和诊断,总结外部空间、内部空间和空间适宜性的三种再生设计策略。以设计策略指导设计实践,实现从理论研究到实践设计的飞跃,为今后同类的既有办公建筑再生设计项目提供参考作用。通过对既有办公建筑再生为众创空间实践设计的论证研究,望推动城市更新下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的良性发展,为既有办公建筑再生提供新的思路,也为众创空间的普及增砖添瓦。
何聪[4](2019)在《长租公寓资产证券化实践研究 ——以新派公寓专项计划为例》文中认为城镇化的推进导致人口大量流入城市,日益上涨的房价让购房变得困难重重。但是居民对高质量居住环境的需求并未减弱,发展住房租赁业务是解决居民居住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目前我国住房租赁仍然以散户个人出租为主,由专业运营机构提供的长租公寓在市场上占比仅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如德国40%、美国30%。基于我国长租行业广阔市场,各路运营商纷纷开始逐鹿长租公寓市场。然而长租公寓企业面临着投资回收期长、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窄、自持物业资金成本高等问题,发展长租公寓资产证券化可以增加企业融资途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本文选取我国第一单长租公寓类REITs新派公寓专项计划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以产品定价和风险分析为主线,从产品结构设计、底层资产、增信措施的角度对新派公寓REITs产品进行了介绍。在借鉴其他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定价模式,对相关定价模型进行了梳理的前提下,根据产品特性选择蒙特卡洛模拟法对产品定价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文章针对新派公寓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出专项计划存在几点风险,针对专项计划关于风险的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点评,为解决该类风险提供了解决建议。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新派公寓作为我国第一单长租公寓类REITs,它通过适当的增信措施,在不依赖外部增效的情况下,实现了优先级证券AAA评级,突破了主体信用限制,同时权益级证券也由权益级投资者持有,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真实出售。而且创新和私募基金合作方式,也给资本市场投资长租公寓企业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长租公寓REITs的现金流路径依赖性强,蒙特卡洛模拟适用于长租公寓REITs定价。研究中发现,新派公寓REITs总体收益率较高,说明新派公寓REITs选择了一定程度的折价发行。第三:我国长租公寓资产证券化产品,还处于试错阶段,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同时由于缺乏管理监督,融资方有可能滥用募集资金,成为公寓运营方盲目扩张规模的推手。而且我国长租公寓REITs还面临着租金收益低,没有税收优惠的双重困境。最后文章在总结借鉴国外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上,针对新派公寓专项计划存在的问题:未合理进行市场化定价、物业集中度较高,风险未分散、法律风险较高这几个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推行长租公寓公募REITs,促进长效公平定价机制;完善政策的顶层设计,建立立法保障、税收优惠;逐步丰富长租公寓资产证券化底层资产,分散风险。同时引导住房公积金进入长租公寓REITs中来,促进REITs长效健康发展。本文可能拥有的创新点有:首次将蒙特卡洛模拟定价模型应用于长租公寓资产证券化产品;选题的时效性;案例的创新性。
何玲[5](2019)在《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互联网已经被广泛应用。据2018年的数据报告显示,全球互联网的网民总数量已经超越了40亿,而2018年的全球人口数量大约为76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国“互联网”和“信息消费”战略的推进,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推动下,电子商务与传统经济的结合给传统产业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更多活力和动力。伴随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由此产生的信息和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快消费领域向各产业领域的拓展,渗透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带动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向纵深发展,也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如何更为深入的采集和整合数据,并且将数据隐藏下的经济需求发掘出来,通过合适的运用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机会,这会是将来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趋势。在目前全球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如何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合适的广告营销活动较之传统媒体广告营销取得更好的营销效果,是目前很多企业十分看重的。互联网平台的营销较之前的传统广告营销有着颠覆性和革命性的变化,这样一种全新的变革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而目前有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拥抱这种变化。电子商务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平台方面的网络营销在企业的营销战略里变得十分重要,更多的企业希望采用新的网络营销策略来抓住新的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潜力市场,从而抓住新的移动互联网这一波发展红利。本文通过对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跨境电商B2B业务的市场营销环境进行研究,对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营销问题进行剖析,以及对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在目前的经营环境中的存在的资源优势与经营劣势、拥有的发展机会与存在的竞争威胁等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出合适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目前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的营销策略方案。同时,为保证营销方案的顺利实施,也制定了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希望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的营销策略方案的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推动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的业务发展。本论文的完成主要是根据自身在互联网B2B行业近十年的工作经验,结合所学的EMBA理论知识,同时积极与老师和同事沟通分析,制定出适合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的营销策略及保障措施。在当前的互联网市场环境中,互联网企业想要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改变传统经营策略的勇气和决心,本文如果对其他公司的经营决策有指导意义那将是非常荣幸的肯定,同时也希望本文对我国其他类型的公司以及相关行业的类似市场经营环境的企业也能提供一些信息和决策参考。
梁典[6](2019)在《区域创新体系视角下的武汉众创空间分布特征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5年我国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而且在国家提出的《“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2016-2020)》报告中着重强调了“十三五”时期,加速经济转型,努力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以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并在报告中第十项着重强调了支持鼓励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尤其是大众创业这样的新型创新产业平台。在这种创新浪潮背景下,众创空间应运而生,全国掀起一阵众创热潮,各个一线大城市纷纷积极相应,设立了许多众创空间其中武汉也在其中。从2015年至今武汉的众创空间的众创空间发展数量渐渐增多,在这种增长的态势下,如何让武汉的众创空间发展的更好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文章首先基于现状武汉的众创空间的分布特征,找出其主要集聚的区域在哪里,这种集聚区满足了怎样的特点让众创空间集聚。结合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指导,从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两个层面,对武汉未来的众创网络布局,众创环境的优化给出优化的策略方法,希望可以为武汉未来的众创空间发展作以参考。从整体上看本文主要分为两个研究阶段。第·阶侧重于理论研究,第二阶段侧重于实证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概念,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的完整性首先要在保证创新主体完整的前提下,由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两方面构成。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三点:社会关系网络、人才资源网络和经济联系网络三方面因素。而创新环境主要由市场交易环境、空间组织环境、运营机制环境三方面构成。第二章介绍在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下指导的众创空间的要素结网有四种方法:靠近创新要素结网、嵌入众创聚集地区结网、依托产业园的结网模式和根据市场效益构建创新网络。而该理论对创新环境要求要有六方面构成:基础设施环境、自然景观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融资条件环境、政策优势环境和创新交流环境。这两章主要是理论的融合,明确了众创空间在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指导下究竟要从哪几方面进行分析。为后文的实证研究做了铺垫。在实证研究层面,第四章从武汉全域的角度进行了众创空间的分布分析,观察武汉的创新网络究竟在空间上在那几个区域结网,经过分析发现武汉的东湖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众创空间密度最大。第五章就以众创空间的集聚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研中运营者眼中认为的众创空间的创新环境需求究竟在哪些方面,进行总体的环境特征分析,并讨论众创空间集聚组团的空间组织特点。最后结合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对武汉的众创空间提出武汉众创空间新格局和优化创新环境策略。
华小军[7](2018)在《DF投资开发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目前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落后产能的淘汰和对新经济的扶持,将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必须紧跟时代潮流,顺势而为,符合政策导向,加快转型发展,找准自身定位。尤其对国有企业,更是如此。本文主要针对DF投资开发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进行研究,一方面能为DF投资开发集团多元化发展提供思路,同时也为其他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借鉴。本文选题为DF投资开发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旨在结合DF投资开发集团的实际情况,运用多元化发展战略相关理论,对DF投资开发集团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揭示出DF投资开发集团多元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DF投资开发集团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在研究工具上,本文运用PEST分析模型、SWOT分析法、波士顿矩阵对DF投资开发集团的多元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研究。在研究思路上,首先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写作框架,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然后对多元化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介绍了战略管理理论和多元化发展战略理论,包括战略管理理论的概念、战略管理理论的新观点、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概念和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模式;其次结合DF投资开发集团的实际情况,分别介绍了DF投资开发集团多元化发展现状及问题、DF投资开发集团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分析,具体包括DF投资开发集团介绍、DF投资开发集团各产业发展现状介绍、DF投资开发集团多元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多元化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内部条件等;再次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提出DF投资开发集团多元化战略选择的问题,并进一步研究了DF投资开发集团多元化战略的实施途径和保障措施,在实施途径部分,围绕地产板块、金融板块、产业投资板块、贸易板块、市政建设板块、现代农业板块分别进行介绍,在保障措施部分,分别就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企业文化、投融资方式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最后得出本文研究的结论,并对未来DF投资开发集团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做出了展望。
唐湘雨[8](2017)在《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问题述论》文中指出探索落后地区工业化是当今学术界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关注与探索,笔者选择了民国时期中国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广西为个案,来探讨民国时期,特别是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广西工业化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助力是什么,及其对广西工业化的影响是什么?广西工业化取得了哪些进步或成就,存在哪些不足?以此来探索落后地区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在正文第一部分主要是探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广西的社会概况。从“混乱的政局”、“衰败的经济”和“落后的习俗”三个方面探讨了新桂系主政前广西社会的基本形状,旨在说明广西工业化是在社会动荡、经济落后与民俗保守的状态下展开的,这些都不利于广西的工业化;但是,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既是广西民众普遍的心愿,也是地方实力派新桂系治理广西的需要,这是广西工业化有利的条件。新桂系主政初期,曾发动“广西经济发展出路问题”的讨论活动,虽然这一活动最后没有达成出题者所愿,但是在启迪心智,动员广西人参与经济建设方面是起了一定作用的。而在此之后出现的历史上第二次全国范围内的“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之论争中,像第一次“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之争一样,虽然也未能达成共识,但是这次论争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对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广西工业化是在内部动力的推动与外部助力的促进下开展的。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内部动力,来自商人的投资、手工业的转型与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文章分析了这一时期广西境内的本土商人与外来商人在广西工业化中所处的地位与所发挥的作用。由于广西本土商人力量过于弱小,外来的粤港商人在广西工业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考察了以广西最出名的土布业与瓷器业,探讨这一时期广西手工业走上工业化可能性。结果发现,在自然状态下,广西的土布业并未踏上工业化之路,而陶瓷业在广西省政府的扶持下,融资扩建,购买新式生产设备,采用新技术,建立近代工厂管理制度,完成了它的华丽转型,踏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说明传统手工业具有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内在动力。以军人为核心的新桂系领袖们不自觉地充当广西工业化的核心力量,尽管在工业化问题上,他们曾忧虑、徘徊,甚至还曾有一些工作失误,但是他们在40年代后坚定地选择工业化道路,并为广西工业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三种力量中,广西地方政府是广西工业化的主要动力。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外部的助力,20世纪30-40年代广西的工业化得到北平社会调查所、中华工业总联合会和中国工程师学会的大力帮助。在开展大规模工业建设期间,广西地方当局非常注意向省外专家讨教,“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便有利于广西地方建设事业。同时因“新广西”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引起境外人士的关注,他们也纷纷要求到广西参观。除了若干个人访问外,相关团体前来考察的也不少,如北平社会研究所广西经济调查组、中华工业总联合会两广实业考察团、中国工程师学会广西考察团等。广西省政府利用专家学者来桂考察的机会,虚心听取并接受来访者的意见与建议。这些外来人员与团体不仅陈述了在考察中获得的对广西工业建设的观感,而且对广西工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对广西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20世纪30-40年代广西之所以出现工业化的发展势头,这是因为此时遇到了十分有利的“历史契机”,其中这一时期广西交通运输事业的近代化转型为工业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文章主要探讨广西的水运、陆运、空运以及铁路运输如何实现近代化转型,以及这四大运输如何支持广西工业化。在这四种交通方式中,铁路的作用最为明显,它的出现不仅仅是推动了广西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广西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另外,在空运与铁路运输的兴办过程中,明显地可以看到,广西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存在着某种博弈关系。而战时工厂内迁更为广西工业化带来了新的活力。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工厂大量内迁广西,这一时期内迁工厂带来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和新动力设备,使广西工业化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出现了规模客观的大工业,而且改变了广西的工业布局,以桂林、柳州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城市由此兴起。文章对于民国以来广西历年的财税状况进行追溯,并对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政府为筹措资金而进行的财税改革情形进行深入地分析。通过前后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的财税体系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保证,有力地支撑着广西工业化。在正文第五个部分主要是对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做一个简短的概述。抗战以前工业化的起步,首先从矿业的近代转型开始,近代化的矿业为广西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抗战前广西的军用、民用工业发展也初现端倪。抗战时期则是广西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外省工厂的迁入,给经济技术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广西注入了新血液与活力,也极大地刺激了各类工厂的兴办。1938年后省内外工商业者纷纷在桂林、柳州、梧州等地和一些交通方便、特产丰盈的城镇投资建厂,出现广西省前所未有的工业建设热潮。当时的桂林,市区四周工厂烟囱林立,机声隆隆,战时工业盛极一时。桂林、柳州一带成为大后方工业产品供给的“基地”。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高峰则是广西企业公司的建立,文章以广西企业公司为例,分析并探讨了广西工业化的高峰时期,广西企业公司发展的概况,广西企业公司与广西工业化的关系,以及广西企业公司存在的价值。广西工业化在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在日军入侵广西时破坏殆尽,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广西工业化水平几乎回到了民国初建时期的水平。广西地方政府在战后重建过程中,对广西工业化进行了反思,广西地方政府在战后曾有一个较为庞大的工业复员计划,由于缺钱少粮,这一计划几乎没能实现。1947年出版的《广西工业建设之路》,对广西未来的工业化之路进行设置与规划,其中含有某些合理的因素,成为广西工业化最后的绝唱。在正文的最后一个部分,通过对广西与周边省份湖南、四川、广东、云南、贵州西南六省的人口因素、自然禀赋、财政收入等因素的对比分析,发现广西不是天然的“地瘠民贫”,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夹匙失万”中的钥匙。通过对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西南六省在不同历史时期工业化水平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广西工业化的历程是中国工业史上的奇迹,它比许多同类型的省区都做得好,并取得辉煌成绩,尽管其成果最后被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所摧毁。诚然,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过程中,广西地方政府领导对工业化认识与行为两个方面均存在不足,虽然其某些失误属于“有情可原”,但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工作,“有情可原”的失误要认真总结,“无情可原”的不足更需要认真总结。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程及其工业化过程的诸问题来看,落后地区工业化的路径应该是:坚强有力的地方政府是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条件;筹措资金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因素;善于借助外部力量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条件;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自己是实现工业化的又一重要条件;激发内在动力是实现工业化的根本条件。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程是艰难而曲折的,其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总结与反思。只有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才可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陈婉婷[9](2016)在《半世风华:台北金马影展之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影的崛起与发展,电影影展也开始受到来自大众的广泛关注。电影影展又称为电影节,意思是“一场电影的庆典或嘉年华”。电影影展不仅被看作是一场会议,一场竞赛,其富有更多价值,在全球电影工业、电影交易和电影机构中形成了一个重要节点。电影影展是发展电影知识和电影实践至关重要的核心,电影影展和创造电影影展的人决定了大众将看什么电影,也决定了哪些电影会受到重视,还会影响我们如何解读电影作品。因此,电影影展与电影作品之间存在着简单而又复杂的关系,这表示电影影展本身即有其独特的文化属性。对于中国影迷来说,除了“奥斯卡金像奖”,威尼斯、戛纳和柏林世界三大影展以外,最受关注的便是创立于台湾的“台北金马影展”。“台北金马影展”是台湾地区乃至华语地区历史最悠久的电影盛宴。这个沿袭了“奥斯卡金像奖”颁奖模式而又不限于竞赛环节的电影影展已从最早单一的“金马奖”发展成为拥有“金马国际影展”、“金马创投会议”和“金马电影学院”等一系列环节的全面发展的电影影展。而其中作为华语地区最资深的电影竞赛奖,“金马奖”从1962年建立之初被赋予为勿忘在莒意义的“寿礼”,历经五十二载,今时今日已蜕变成为华语电影竞赛中最权威的电影奖项。然而,这其中的初生与卓立,转变与承接已不仅仅勾勒出一部台湾电影史或者华语电影史,甚至是一部社会文化史。当然,除了“金马奖”颁奖典礼外,“金马国际影展”的观摩也已成为台湾影迷一年一度的朝圣盛事。对于金马五十几年的回顾,自然不能遗漏这个台湾电影文化重要的摇篮。选择“台北金马影展”作为研究对象,有其重要的文化借鉴意义。现下的中国电影研究大多都花在作者电影以及电影产业上,电影影展的发展却常常受到忽视。如今,国内外对于电影影展的学术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国内研究相当匮乏。而关于“金马奖”和“金马影展”的研究也仅是凤毛麟角,除了台湾本土以外,大陆并没有关于“金马奖”和“金马影展”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台北金马影展”的历史沿革、金马影展与华语电影的关系、金马影展的文化内涵、金马影展精神文化的延续等多个方面为论点,旨在对“台北金马影展”进行较为全面且深入的论述与探析。而本文在探析“台北金马影展”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对“台北金马影展”的运作模式、评价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对国外、香港和大陆影展的对比找到“台北金马影展”的独特性。当然,本文还将对金马影展的衍生业务进行研究,如金马创投会议、金马电影学院等,为国内的“台北金马影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胡雅琼[10](2016)在《牵引共治:强国家下的城市社会发育 ——以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为案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政府推动下的城市社会发育为主题,以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为研究过程,在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下,通过对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的生长机理及发展进程的考察,既向人们全景展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实践、新进展、新经验,又阐释和说明在城市社会发育的空间、条件、价值与限度。并在此基础上回归理论,进一步探讨强国家下城市社会发育的新路径和中国经验。第一章“改革前奏”首先交代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接着描述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的由来。第二章聚焦政府,首先介绍政府改革的背景,接着展现了思明区政府是如何通过权力“瘦身”、引入市场和竞争机制来实现自我转变的,最后,记录了思明区重构社会治理结构的举措和试验。第三章研究公众参与,全景展示共同缔造中公众参与的几种不同类型,即倒逼式参与、发展式参与、诉求式参与和互动式参与。第四章记叙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是如何把分散的社会再组织起来的。通过再造治理单元,实现社区的有效自治;在政府的推动下,通过培育和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社会组织,实现社会的有效参与;最后,在“共同缔造”中,居民自治逐渐发育,社会自主性开始萌芽。第五章是结论与讨论。首先总结了思明区共同缔造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基本结论,最后对思明经验的限度做出说明。最后,通过对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的观察与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厦门市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是强国家下社会发育的中国经验。从内容上来看,思明区的共同缔造是一个增量累进的过程,在原有的社会治理的基础上展开新的突破,形成新的增长,对已有存量而言是一种扬弃。从过程来看,思明区共同缔造是政府推动下的社会参与,具有国家建构性。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出台文件、提供启动资金、宣传发动等方式,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和营造改革氛围。利用“决策共谋、发展共谋、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理念,分散政府权力、引导社会参与、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育和成长。与西方公民社会发育的路径不同,中国基层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孕育”的产物。尤其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更具有国家建构和规划性变迁的特点。与中国农村社会发育亦有不同,“皇权止于县政”使得中国乡村社会长期游离于国家权力之外,同时也造就了中国乡村草根自治的历史传统,且一直延续至今,中国村民自治的活力远高于城市居民自治。所以说,西方的理论不能适应中国特色,而村民自治的经验也不完全适用于城市。可以说,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不但激活了沉睡已久的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是国家政策在地方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还创造了一种新型国家与社会关系——牵引共治,这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在中国的新发展,也提供了一个强国家下社会发育的新路径。
二、华兴创投三年一个台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兴创投三年一个台阶(论文提纲范文)
(1)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中微公司“高市值”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相关研究 |
1.2.2 企业价值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理论基础 |
1.3.1 信号传递理论 |
1.3.2 投资者情绪理论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案例介绍 |
2.1 科创板设立背景以及企业特征 |
2.1.1 科创板设立背景 |
2.1.2 科创板企业特征 |
2.2 行业状况以及中微公司发展历程 |
2.2.1 公司所属行业状况 |
2.2.2 公司基本情况 |
2.2.3 公司的经营基本情况 |
2.3 中微公司市值状况 |
2.3.1 中微公司估值选择 |
2.3.2 中微公司市值表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公司市值直接影响因素分析 |
3.1.1 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
3.1.2 公司治理分析 |
3.1.3 公司研发投入与技术成果分析 |
3.2 公司市值间接影响因素分析 |
3.2.1 行业环境与产业政策分析 |
3.2.2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
3.2.3 投资者情绪分析 |
3.3 中微公司企业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分析 |
3.3.1 绝对价值-自由现金流估值 |
3.3.2 相对价值-可比公司法估值 |
3.4 中微公司市场效应的分析 |
3.4.1 事件窗口的选择 |
3.4.2 中微公司企业价值效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启示 |
4.1 公司业绩是支撑“高市值”的决定因素 |
4.2 公司治理水平有助于提升公司业绩表现 |
4.3 产业政策与科创板标的稀缺企业激发投资者情绪 |
4.4 警惕非财务因素所引起的“高市值”现象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中国联通混改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混改的动因 |
1.3.2 混改中战略投资者的引入 |
1.3.3 混改后的公司治理 |
1.3.4 混改中的股权激励 |
1.3.5 混改的绩效 |
1.3.6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混合所有制改革内涵与进程 |
2.1.2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 |
2.2 相关理论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资本结构契约理论 |
2.2.3 协同效应理论 |
第3章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介绍 |
3.1 中国联通基本情况介绍 |
3.2 中国联通的混改方式概述 |
3.3 中国联通混改动因分析 |
3.4 中国联通混改历程 |
3.5 中国联通混改过程中的难点 |
3.5.1 战略投资者的引入 |
3.5.2 股权多元化后公司治理的完善 |
3.5.3 股权激励的制定与实施 |
第4章 中国联通混改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 |
4.1 中国联通混改对公司非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
4.1.1 对组织架构的影响分析 |
4.1.2 对股权结构的影响分析 |
4.1.3 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分析 |
4.2 中国联通混改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分析 |
4.2.1 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
4.2.2 对偿债能力的影响分析 |
4.2.3 对营运能力的影响分析 |
4.2.4 对发展能力的影响分析 |
4.3 中国联通混改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
4.3.1 中国联通混改的成功经验 |
4.3.2 中国联通混改的不足之处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继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
5.2.2 形成良好的股权制衡结构 |
5.2.3 保障国企控制权和非国有股东决策权 |
5.2.4 完善市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
附录 |
附录A 中国联通混改与同批混改企业混改的比较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的众创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鼓励双创发展的政策背景 |
1.1.2 既有建筑再生政策的背景 |
1.1.3 信息技术变革的背景 |
1.1.4 社群文化和社区经济的背景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既有办公建筑 |
1.4.2 再生 |
1.4.3 众创空间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5.1 关于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的研究 |
1.5.2 关于众创空间设计的研究 |
1.5.3 小结 |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研究路线 |
第二章 众创空间和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的基础研究 |
2.1 建筑再生学相关研究 |
2.1.1 建筑再生理论发展概述 |
2.1.2 既有建筑再生类别 |
2.2 众创空间的相关研究 |
2.2.1 众创空间的概念和特征 |
2.2.2 众创空间的类型 |
2.2.3 众创空间与其他建筑空间的联系 |
2.3 既有办公建筑相关研究 |
2.3.1 既有办公建筑发展概况 |
2.3.2 既有办公建筑现状问题和解决策略 |
2.3.3 办公空间的演变概况 |
2.3.4 办公空间模式研究 |
2.3.5 既有办公建筑再生为众创空间的价值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现状调研实践研究 |
3.1 既有办公建筑现状调研 |
3.1.1 调研对象 |
3.1.2 调研内容和方法 |
3.2 .历史办公建筑再生现状分析 |
3.2.1 历史办公建筑特点与再生 |
3.2.2 历史办公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
3.2.3 历史办公建筑再生特点总结 |
3.3 工业办公建筑再生现状分析 |
3.3.1 工业办公建筑特点与再生 |
3.3.2 工业办公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
3.3.3 工业办公建筑再生特点总结 |
3.4 园区办公建筑再生现状分析 |
3.4.1 园区办公建筑特点与再生 |
3.4.2 园区办公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
3.4.3 园区办公建筑再生特点总结 |
3.5 政务办公建筑再生现状分析 |
3.5.1 政务办公建筑特点与再生 |
3.5.2 政务办公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
3.5.3 政务办公建筑再生特点总结 |
3.6 公寓办公建筑再生现状分析 |
3.6.1 公寓办公建筑特点与再生 |
3.6.2 公寓办公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
3.6.3 公寓办公建筑再生特点总结 |
3.7 商业办公建筑再生现状分析 |
3.7.1 商业办公建筑特点与再生 |
3.7.2 商业办公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
3.7.3 商业办公建筑再生特点总结 |
3.8 总部办公建筑再生现状分析 |
3.8.1 总部办公建筑特点与再生 |
3.8.2 总部办公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 |
3.8.3 总部办公建筑再生特点总结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众创空间使用现状调研实践研究 |
4.1 众创空间现状调研 |
4.1.1 调研对象 |
4.1.2 调研内容 |
4.2 众创空间内部功能现状研究 |
4.2.1 众创空间的功能变化 |
4.2.2 众创空间的功能种类 |
4.2.3 众创空间的功能配比 |
4.3 众创空间使用人反馈评价 |
4.3.1 使用人基本信息 |
4.3.2 使用人外部空间感受 |
4.3.3 使用人日常工作状态 |
4.3.4 使用人内部空间使用感受 |
4.3.5 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众创空间设计的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策略研究 |
5.1 既有办公建筑再生设计评估 |
5.1.1 既有办公建筑再生事前调研 |
5.1.2 既有办公建筑再生评估 |
5.2 既有办公建筑外部空间再生策略 |
5.2.1 外部场地与交通空间设计 |
5.2.2 建筑材料选配设计 |
5.2.3 既有办公建筑形体与界面再生设计 |
5.3 既有办公建筑内部空间再生策略 |
5.3.1 既有办公建筑结构构造再生策略 |
5.3.2 内部功能再生操作策略 |
5.3.3 内部空间再生策略 |
5.4 既有办公建筑的空间适宜性再生策略 |
5.4.1 改善内部空间采光策略 |
5.4.2 改善内部空间通风与除湿策略 |
5.4.3 改善内部空间隔声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既有办公建筑再生为众创空间的设计实践 |
6.1 项目概况和现状分析 |
6.1.1 项目背景 |
6.1.2 基地区位和场地环境 |
6.1.3 内蒙古自治区旧教育厅办公建筑现状 |
6.1.4 单体办公建筑现状问题 |
6.2 既有旧教育厅办公建筑再生设计分析 |
6.2.1 旧教育厅办公建筑再生设计理念 |
6.2.2 场地再生设计 |
6.3 建筑再生设计 |
6.3.1 外部形体设计 |
6.3.2 内部功能再生设计 |
6.3.3 适宜性空间环境营造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众创办公空间使用反馈问卷 |
附录B 毕业设计图纸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长租公寓资产证券化实践研究 ——以新派公寓专项计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4.1 创新点 |
1.4.2 难点和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长租公寓模式相关研究综述 |
2.2 长租公寓资产证券化相关研究综述 |
2.3 资产证券化定价和风险分析 |
2.3.1 定价 |
2.3.2 风险 |
2.4 文献评述 |
3 我国长租公寓资产证券化概述 |
3.1 我国长租公寓市场概况分析 |
3.1.1 长租公寓定义 |
3.1.2 长租公寓发展历程 |
3.1.3 长租公寓发展前景 |
3.2 长租公寓类REITs运作要点 |
3.2.1 选择双SPV原因 |
3.2.2 运作主体 |
3.2.3 运作流程 |
3.3 长租公寓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
3.3.1 长租公寓行业资金需求量大 |
3.3.2 资产证券化可以优化财务结构 |
3.3.3 降低融资成本 |
3.3.4 顺应国家政策 |
3.4 长租公寓资产证券化现状 |
3.4.1 多单长租公寓资产证券化产品成功发行 |
3.4.2 发行利率分布集中 |
3.4.3 优先级评级均为AAA |
4 新派公寓资产证券化案例介绍 |
4.1 新派公寓案例概况 |
4.1.1 案例简介 |
4.1.2 参与主体 |
4.1.3 交易结构 |
4.2 基础资产和底层资产概况 |
4.2.1 基础资产 |
4.2.2 底层资产 |
4.3 增信措施 |
4.3.1 优先级/权益级分层 |
4.3.2 现金流超额覆盖 |
4.3.3 储备金机制 |
4.3.4 运营方业绩承诺 |
4.3.5 不动产抵押/应收账款质押 |
4.3.6 提前处置机制 |
5 新派公寓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 |
5.1 定价分析 |
5.1.1 定价模型选择分析 |
5.1.2 参数设定 |
5.1.3 数学模型的实现结果与分析 |
5.2 风险分析 |
5.2.1 融资方募集资金使用不当风险 |
5.2.2 资金混同及挪用风险 |
5.2.3 物业运营方持续经营及现金流补足能力风险 |
5.2.4 底层资产风险 |
5.2.5 政策及法律风险 |
5.3 案例创新之处 |
5.3.1 实现了真实出售 |
5.3.2 创新股权投资退出机制 |
6 结论和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 |
6.2.1 未合理进行市场化定价 |
6.2.2 物业集中度较高 |
6.2.3 法律风险较大 |
6.2.4 缺乏税收优惠 |
6.3 推动长租公寓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建议 |
6.3.1 推行长租公寓公募REITs |
6.3.2 建立相关立法保障 |
6.3.3 建立税收优惠制度 |
6.3.4 丰富长租公寓资产证券化底层资产 |
6.3.5 引导住房公积金投资长租公寓资产证券化产品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蒙特卡洛模拟代码 |
后记 |
致谢 |
(5)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综述 |
(一)电子商务相关概念 |
1、电子商务的定义 |
2、B2B电子商务的定义 |
3、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概念 |
4、电子商务营销目的 |
5、电子商务营销要素 |
(二)相关理论综述 |
1、SWOT分析法 |
2、4PS理论 |
3、PEST分析法 |
4、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三)跨境电商产业链 |
1、跨境电商B2B模式 |
2、跨境电商B2B推广模式 |
3、我国跨境电商的产业链图谱 |
三、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营销问题分析 |
(一)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概况 |
1、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
2、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的运营模式 |
3、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的盈利模式 |
4、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所占中国的B2B交易市场占比 |
(二)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的营销现状 |
(三)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的营销存在问题 |
1、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营销手段和方式有待提高 |
2、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营销效果不尽人意 |
3、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营销资金和营销人才的不足 |
(四)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营销问题原因分析 |
1、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自身局限性 |
2、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对营销策略的不重视 |
3、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营销活动创意不足 |
四、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营销市场环境分析 |
(一)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
1、宏观政策分析 |
2、经济环境分析 |
3、互联网经济下的市场特征 |
4、信息技术环境 |
(二)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营销微观环境分析 |
1、同业间的竞争 |
2、潜在竞争者的进入 |
3、替代产品威胁 |
4、供应者和需求者议价能力 |
5、买方分析 |
(三)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营销SWOT分析 |
五、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营销策略制定 |
(一)产品策略 |
1、产品价值核心 |
2、产品形态 |
(二)价格策略 |
1、互联网产品的定价原则 |
2、B2B产品的定价决定因素 |
3、价格执行策略 |
(三)促销策略 |
1、人员促销策略 |
2、广告促销策略 |
3、营业推广策略 |
(四)渠道策略 |
六、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一)紧跟互联网发展趋势 |
1、推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 |
2、转变行业角色定位 |
3、跟随国家战略规划布局 |
(二)完善业务流程 |
1、公司层面 |
2、员工层面 |
(三)建立专业团队 |
1、建立专业的营销团队 |
2、加强人才培养 |
(四)保障资金的支持 |
1、加大资金投入 |
2、提高新型社交媒体的营销方式运用 |
3、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营销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区域创新体系视角下的武汉众创空间分布特征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与意义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理论意义 |
1.2.3 研究实证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思路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解释 |
2.1 区域创新体系科理论的概念 |
2.1.1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研究演进 |
2.1.2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 |
2.2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组成结构 |
2.2.1 区域创新体系的组成要素 |
2.2.2 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网络 |
2.2.3 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环境 |
2.2.4 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模型 |
2.3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
2.3.1 知识创新机制 |
2.3.2 协调激励机制 |
2.3.3 市场服务机制 |
2.4 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实践 |
2.4.1 区域创新政策的构建 |
2.4.2 国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
2.4.3 国内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区域创新体系下的众创空间解读 |
3.1 众创空间的发展机遇 |
3.1.1 创新模式的升级 |
3.1.2 中国的众创策略 |
3.2 众创空间的理论辨析 |
3.2.1 众创空间的概念 |
3.2.2 众创空间的内涵 |
3.2.3 众创空间与创客空间的联系与区别 |
3.2.4 新型企业孵化器与传统企业孵化器的联系与区别 |
3.3 众创空间与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的关系 |
3.3.1 区域创新体系对众创空间的运营机制的指导 |
3.3.2 工业区位论对众创空间选址的启示 |
3.3.3 众创空间的创新要素网络组织 |
3.3.4 众创空间的创新环境营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武汉众创空间的创新网络分布 |
4.1 武汉众创空间的发展概况 |
4.1.1 武汉众创空间的政策铺垫 |
4.1.2 武汉众创空间中新型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前景 |
4.2 武汉众创空间的分布与数量统计 |
4.2.1 武汉众创空间中新型企业孵化器类的数量与类型 |
4.2.2 众创空间在武汉的分布 |
4.3 武汉众创空间的创新主体各要素的分布 |
4.4 武汉的人才资源网络 |
4.5 武汉的经济联系网络 |
4.6 武汉的社会关系网络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武汉众创集聚区内的创新环境特征 |
5.1 武汉众创集聚区的典型——东湖高新区 |
5.1.1 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区位 |
5.1.2 国家高端科技集聚优势 |
5.1.3 拥有四大资智聚汉工程 |
5.1.4 建设全国范围内的众创空间引领区 |
5.2 武汉众创集聚区内众创空间的环境需求 |
5.2.1 众创团队的人群特征 |
5.2.2 众创空间的外部环境需求 |
5.2.3 众创空间集聚发展的需求 |
5.2.4 武汉众创空间发展的优化需求 |
5.3 众创集聚区内的创新环境现状 |
5.3.1 众创集聚区内的交通环境 |
5.3.2 众创集聚区内的基础设施环境 |
5.3.3 众创集聚区内的创新交流环境 |
5.3.4 众创集聚区内的融资条件环境 |
5.3.5 众创集聚区内政府的众创政策 |
5.3.6 众创集聚区内的景观绿化环境 |
5.4 众创空间集聚组团的空间组织特点 |
5.4.1 众创空间及各集聚组团分布特点 |
5.4.2 各集聚组团中众创空间的依托载体类型 |
5.4.3 交通影响众创空间集聚的形成时序 |
5.4.4 集聚组团内部的配套功能特点 |
5.4.5 集聚组团内的景观组织 |
5.5 构建集聚组团间的众创联系 |
5.5.1 众创联系的组织核心 |
5.5.2 众创联系的要素融合实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的武汉众创空间优化方法 |
6.1 构建武汉众创空间新格局 |
6.1.1 打造多核心的众创网络 |
6.1.2 武汉众创空间未来发展趋势 |
6.1.3 构建众创空间评价体系 |
6.1.4 临近政府区位的众创空间选址优化方案 |
6.1.5 基于城市地价的众创空间布局优化方案 |
6.2 武汉众创聚集区的创新环境优化 |
6.2.1 优化众创空间之间的沟通环境 |
6.2.2 优化众创空间集聚组团内的配套设施环境 |
6.2.3 优化众创集聚区内景观环境体系 |
6.2.4 优化众创空间周边的交通环境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附录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DF投资开发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
1.研究思路 |
2.写作框架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工具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1.本文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二、相关理论综述 |
(一)战略管理理论 |
1.战略管理理论的概念 |
2.战略管理理论的新观点 |
3.相关文献评述 |
(二)多元化发展战略理论 |
1.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概念 |
2.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模式 |
3.相关文献评述 |
三、DF投资开发集团多元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
(一)DF投资开发集团介绍 |
1.DF投资开发集团基本情况 |
2.DF投资开发集团组织结构 |
3.DF投资开发集团治理结构 |
4.DF投资开发集团内控制度 |
(二)DF投资开发集团各产业发展现状 |
1.DF投资开发集团业务板块 |
2.DF投资开发集团营业收入、成本及利润分析 |
3.DF投资开发集团主要板块经营情况 |
(三)DF投资开发集团多元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1.子公司关联度不足,影响集团多元化经营 |
2.各产业板块发展不平衡 |
3.产业板块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
4.遭遇人才瓶颈,对政府过度依赖 |
四、DF投资开发集团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分析 |
(一)宏观环境分析 |
1.政策环境 |
2.经济环境 |
3.社会环境 |
4.技术环境 |
(二)行业环境分析 |
1.房地产行业 |
2.金融服务业行业 |
3.股权投资行业 |
4.贸易行业 |
5.市政建设行业 |
6.现代农业行业 |
(三)内部条件分析 |
1.经营状况 |
2.财务状况 |
3.人力资源 |
4.企业文化 |
(四)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综合评价 |
五、DF投资开发集团多元化战略选择 |
(一)多元化战略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
(二)SWOT分析多元化发展方向 |
(三)波士顿矩阵分析多元化发展方向 |
(四)多元化战略定位和选定 |
六、DF投资开发集团多元化战略实施途径 |
(一)培育壮大地产板块 |
(二)全力发展金融板块 |
(三)突出产业投资板块 |
(四)积极拓展贸易板块 |
(五)做精市政建设板块 |
(六)筹划现代农业板块 |
七、DF投资开发集团多元化战略保障措施 |
(一)组织结构优化 |
(二)人力资源管理提升 |
(三)政策制度完善 |
(四)企业文化变革 |
(五)创新投融资方式 |
八、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8)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问题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学术研究回顾 |
三、“工业”、“工业化”、“工业建设”三个概念的界定 |
四、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史前提 |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以前广西社会概况 |
一、混乱的政局 |
二、衰败的经济 |
三、落后的习俗 |
第二节 关于“广西经济出路”的两次论争 |
一、“广西经济出路”大讨论 |
二、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之论争 |
三、两次论争的回顾与思考 |
小结 |
第二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内部动力 |
第一节 商人的参与 |
一、广西商业、商人与商会 |
二、粤港客商与广西的商业 |
三、两广商人与广西工业化 |
第二节 广西的手工业与广西工业化 |
一、20世纪30年代广西手工业发展概况 |
二、传统的手工业与近代工业的关系 |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主导 |
一、工业化目标从徘徊到确定 |
二、广西工业建设的管理机构 |
三、工业政策、工业法规的变迁 |
四、具体的工业决策行为及其评价 |
小结 |
第三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外部助力 |
第一节 北平社会调查所与广西工业化 |
一、北平社会调查所在广西的经济调查 |
二、北平社会调查所与广西工业化 |
第二节 中华工业总联合会对广西实业的考察及其影响 |
一、两广实业考察团组团的由来 |
二、两广实业考察团与广西地方政府在广西工业化问题上的互动 |
第三节 中国工程师学会与广西工业化 |
一、广西考察团与南宁年会 |
二、桂林年会与桂林展览会 |
三、两次年会对广西工业化的贡献 |
小结 |
第四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历史契机 |
第一节 交通近代化转型为工业化创造良好环境 |
一、水路运输的近代化转型 |
二、公路运输快速发展 |
三、航空运输后来居上 |
四、铁路运输大器晚成 |
第二节 战时工厂内迁为工业化带来新活力 |
一、抗战时期工厂内迁到广西的基本情况 |
二、工厂内迁与广西的工业化 |
第三节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保证 |
一、近代以来广西财税体系的变迁 |
二、20世纪30-40年代广西财税体系的改革 |
三、广西新财税体系对工矿事业发展的支持 |
小结 |
第五章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发展概况 |
第一节 抗战以前广西工业化的起步 |
一、矿冶业的近代转型与初步发展 |
二、广西近代工业的崛起 |
第二节 抗战时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
一、外省工业的迁入 |
二、广西工业快速发展 |
三、抗战时期民营工业的迅速发展 |
第三节 广西工业化的高峰——广西企业公司 |
一、广西企业公司概况 |
二、广西企业公司与广西工业化 |
三、广西企业公司的价值 |
第四节 日军入侵广西对广西工业的破坏 |
一、日军对广西一般工业的破坏情形 |
二、日军对广西水电事业的破坏情形 |
三、日军对广西矿业破坏的情形 |
第五节 战后重建与广西地方政府对工业化的反思 |
一、战后广西工业重建计划概况 |
二、广西地方政府对工业化的反思 |
小结 |
第六章 比较视野下的广西工业化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
第一节 比较视野下的广西工业化所取得的成绩 |
一、广西与周边五省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比较 |
二、广西与周边五省工业化的程度比较 |
第二节 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的不足方面 |
一、对工业化问题认识的不足 |
二、对工业化实施的行为不足 |
小结 |
结语 |
一、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历程的认识 |
二、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诸问题的反思 |
三、从广西的经验教训看落后地区工业化的路径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桂系时期有关广西工业建设的重要文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半世风华:台北金马影展之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和意义 |
一、研究缘由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关于影展与电影节的文献综述 |
二、关于金马奖与金马影展的文献综述 |
三、关于台湾电影史的文献综述 |
第二章 金马影展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金马影展之初生与卓立 |
一、光复初期的台湾电影 |
二、金马奖的设立 |
第二节 金马影展之体制转与承 |
一、金马奖的改革与转变 |
二、金马国际影展的开办 |
第三章 金马影展与华语电影 |
第一节 金马影展与台湾电影 |
一、台湾新电影的崛起 |
二、金马影展与新电影的关系 |
第二节 两岸三地电影新格局 |
一、两岸三地电影大融合 |
二、金马奖之华语电影共主之位 |
第四章 金马影展的文化内涵 |
第一节 金马影展的文化主张 |
一、金马影展的运作机制 |
二、金马影展的评价理念 |
第二节 金马影展的独特性 |
一、与国外影展的对比 |
二、与香港大陆影展的对比 |
第五章 金马影展精神文化的延续 |
第一节 金马创投会议 |
一、金马创投会议的建立 |
二、金马创投会议与电影产业的联系 |
第二节 金马电影学院 |
一、金马电影学院的建立 |
二、金马电影学院与金马精神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牵引共治:强国家下的城市社会发育 ——以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主题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主题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 |
(一)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综述 |
(二) 有关社会治理创新的研究综述 |
(三) 有关地方政府治理的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与个案概况 |
(一) 研究方法 |
(二) 个案概况 |
第一章 改革前奏:思路在哪里 |
一、厦门印象 |
(一) 区位优势 |
(二) 改革的“试验田” |
(三) 厦门人的性格 |
(四) 组织传统 |
(五) 规划变迁 |
二、改革一触即发 |
(一) 老厦门遭遇新挑战 |
(二) “美丽厦门”的机遇 |
(三) 路在何方 |
三、契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 |
(一) 推动者 |
(二) “可不是拍脑袋做出来的” |
(三) 先试先行 |
四、小结 |
第二章 革新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 |
一、政府的困惑:做还是不做 |
(一) 一切找政府 |
(二) 做得越多,抱怨越多 |
(三) 在分化中激化矛盾 |
二、转变:轻装上阵 |
(一) 权力“瘦身” |
(二) 让市场走向“前台” |
(三) 竞争性政府 |
三、重构:各归其位 |
(一) 当好“掌舵者” |
(二) 破冰之举 |
(三) 议行分设 |
四、小结 |
第三章 公众参与:小而有力 |
一、倒逼式参与 |
(一) 格格不入的小区面貌 |
(二) 从“你建我看”到“共建共管” |
(三) “要和140号一样好” |
二、发展式参与 |
(一) 瓶颈 |
(二) 利益博弈 |
(三) 软法之治 |
(四) 小渔村的蜕变 |
三、诉求式参与 |
(一) 老街坊想住“新小区” |
(二) 寻找共同利益 |
(三) 对症下药 |
四、互动式参与 |
(一) “明星社区” |
(二) 光环之外 |
(三) 纽带 |
(四) 回应与回馈 |
(五) 互动升级 |
五、小结 |
第四章 把社会再组织起来 |
一、再造治理单元 |
(一) 从单位到社区 |
(二) 自治下沉 |
(三) 依巷而治 |
(四) 商圈共治 |
二、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社会组织 |
(一) 政府扶持 |
(二) 城市义工在行动 |
(三) “班班有个图书角” |
(四) 社区“关爱中心” |
三、社会自主能力的发育 |
(一) “共同缔造工作坊”的诞生 |
(二) 业主自治 |
(三) 三个关键因素 |
四、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发现 |
二、牵引共治:强国家下社会发育的中国路径 |
三、思明经验的限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调查日记 |
附录二:经验总结材料 |
附录三:改革方案 |
附件四:调研汇报信 |
致谢 |
四、华兴创投三年一个台阶(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中微公司“高市值”案例研究[D]. 刘文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中国联通混改案例分析[D]. 张珂.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3]既有办公建筑再生的众创空间设计研究[D]. 刘诺.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0(02)
- [4]长租公寓资产证券化实践研究 ——以新派公寓专项计划为例[D]. 何聪.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环球资源广告(深圳)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何玲. 兰州大学, 2019(09)
- [6]区域创新体系视角下的武汉众创空间分布特征与优化研究[D]. 梁典.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7]DF投资开发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D]. 华小军. 广西师范大学, 2018(12)
- [8]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工业化问题述论[D]. 唐湘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9]半世风华:台北金马影展之文化研究[D]. 陈婉婷. 西南大学, 2016(02)
- [10]牵引共治:强国家下的城市社会发育 ——以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为案例[D]. 胡雅琼. 华中师范大学,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