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激活道德修养与理性意识的机制与形式_自我修养论文

论激活道德修养与理性意识的机制与形式_自我修养论文

探析激活德性修养理性自觉的机制和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德性论文,修养论文,自觉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3)23-0044-04

中国是有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的礼仪之邦,追求德性完美始终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导向。“德性实乃人的思想道德的表征,是人类文化精神的灵魂”,“就社会而言,德性是国家的立国之本、发展之根;就个人而言,德性表现为人格形式,体现的是人的存在的整体的稳定精神状态,是人安身立命之本”。[1]德性对社会与个人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要型塑好的德性修为,不仅需要教化,更需求自我修养的理性自觉。德性修养的理性自觉是一种高度觉悟的境界,它不仅要使人们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怎样做才更有意义。然而,现实中有些人的德性修养尚处在“休眠”状态。那么,如何激活德性修养的理性自觉呢?

一、创生制度安排的实践需求

制度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具有社会性,是为社会服务的。从工具理性角度看,创生制度安排有助于维系人类社会的生存与正常运转,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客观需要。因为人类社会本身是一种矛盾性存在,它的运行与发展需要规则、规范和自我制衡。无论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还是法律制度,都是如此。然而,创生制度安排在实践中需要通过德性来推动实施。孟德斯鸠说过:“在一个人民的国家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2]这恰好反映了德育工具理性的社会价值。德性是人的内在秩序的源泉之一,是思想道德的内在维度,在本质上是理性自觉的;制度是人们利益关系的保障,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有序性的表征。从形式上看,创生制度安排是对人们自由的某种限制,但同时又是对人们自由的一种保障。德性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需要以确定的制度结构为现实背景,离开特定的制度化规则来抽象地谈德性修养,恐怕会使人的德性扭曲变形。所以,一定的德性修养理性自觉需要与某种特定的社会制度相关联。

社会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但从制度安排角度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对稳定形态即呈现为某种制度性存在。一项事业,如果缺乏制度安排,做起来就如同陷进沼泽地一样,寸步难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是这样,也需要刚性的制度安排。比如,人的德才兼备的规范要求,原本更侧重于德,然而即使是强调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的操作,在现实考量中,还是偏重业务方面的分量多一些;现实中人的德与才的问题出现裂痕,在红和专、德与才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乃至“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3]这当然缘由很多也很复杂,但基本因素之一是刚性制度安排不足、不完善,力度远不适应需要。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不可能脱离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因此培育和增强德性修养理性自觉也需要制度的规约和规范。古代先哲说,小智者治事,中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邓小平提出:“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4]实践证明,创生制度安排有助于社会的规范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具有的生机和活力,有助于促成和规范人德性修养的理性自觉。

二、创生氛围安排的精神需求

创生氛围安排的精神需求,是指教育者自觉地创造一定舆论的、文化的、心理的意识氛围,并用以激活人的德性修养理性自觉的精神背景或场域。舆论好比一把无形的剑,它以一种自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显性或隐性地影响着人们。舆论氛围一旦形成,它便具有一种无形的强大的影响力。然而,就舆论质量而言,它含有理智与非理智成分,我们需要正确运用舆论的力量。现实中的舆论导向具有多向性,激活德性修养需要创造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样对人们才具有正向的指引性。文化是人的精神世界,是内在于人的主体世界的东西,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类精神家园特有的传导载体。文化氛围可以转变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们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熏陶唤醒的作用,能够给周围的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正能量。心理氛围是指组织内部以群体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对组织、对工作、对内部人际关系以及组织外在形象认知和感受的综合反应。心理氛围是更为触动人的内心深处,具有内在牵引力量的“发动机”。

创生氛围安排是一种精神需求,它能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指引,尤其是在某种特殊情景下体现得更为鲜明。以抗震救灾为例,在5.12特大地震和雅安地震这种特殊情境下,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时,并没有被灾难所吓倒,而是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协作精神,人们的德性得以彰显,中华民族达到了空前团结,民族精神得以高度弘扬。显然,事实具有“发言权”,在一定特殊情境下创生的舆论氛围、文化氛围、心理氛围,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且具有令人震撼的力量。

德性修养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德性修养理性自觉需要在舆论氛围、文化氛围、心理氛围中锤炼,它是人的自我历史性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首先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德性修养所遵守的社会规范是不同的,社会赋予德性修养的内涵也不一样。“德性作为精神性的内在品质,具有思想的功能,是一个人的灵性生命成长的‘活泉’,也是生命力的‘启动器’和自我规范的‘自动器’。德性作为一种价值原则,具有终极性,是提升生活原则和生活价值目标的内动力。”[5]例如,每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事迹给我们树立的榜样,就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精神力量。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小学生何玥,年仅13岁,因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于2012年11月去世,在生命弥留之际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年仅28岁的她为了挽救学生失去了双腿。她们用自己的生命热忱让我们重拾感动与感激之情,拨动了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弦。这种事实教育可谓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它所创生出的精神氛围是一种浓厚的感人教育,释放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教育鞭策着人们。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真切体现的一种方式。

三、实践教育、阅历反思的增量体验体认

何为“体验”、“体认”?“体验就一般意义上说,是指直接实践的反思性心理过程。”[6]德育过程中的体验机制更多指的是德性修养和道德情感方面的体验,换句话说,是着重强调如何做人方面的体验。“体认是指体验的某种选择性结果,是对这种结果的认同。”[7]

实践教育、阅历反思的增量体验机制,是人的德性修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绝对的意义上看,一个人自咿呀学话起,就受到教育的熏陶,就开始了自己本身的精神成长过程。其维度之一,即是实践教育、阅历反思的增量体验。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实践和阅历越丰富,越会为这种“增量体验”提供深厚基础;而良性、健康、持续的“增量体验”,就会给人的德性修养造就良好根基。正所谓实践和经验出真知。激活人的德性修养的理性自觉,需要自己亲身去体验,去参加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产生情感、心态、理智上的反思感受。近些年来,在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创设了“小服务员”、“小交警”、“小老师”、“小医生”等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有计划地让学生体验不同岗位的职责,促进中小学生体验实际工作的艰辛和社会价值。这是实践教育、阅历反思的增量体验机制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思想品德的塑造有一定成效。

实践教育、阅历反思的增量体认机制,是人的德性修养的又一重要环节。同体验机制相比,体认机制是人的认识和理解的进一步深化,是人的意识完成更为深层次内容反省的必要途径。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实践教育和阅历反思的增加,人的心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人们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见解也会逐渐加深。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对所传播的思想道德理论不是完全盲目地全盘吸收,而是有选择性地接受,在自己的思维框架中去分析和整理材料,然后对现实社会中所需要的德性修养规范进行选择、取舍,最后为“我”所用。这一转化将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为自身的内容,变为一种主体力量,能使人们真正接受德性修养的熏陶与教育。这就是说,体认机制印证着人们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和理解。德性修养是学习和实践交融的活动,人们通过实践教育和阅历反思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地涵养培育综合素质,并且在各种情景和环境下对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锻造熔炼,从而达到理性自觉。

四、“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意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我每天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是否不够尽心?与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师长传授的知识是否精通熟练?曾子的格言告诉我们如何修己和对人,这是塑造人们德性修养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而“三省吾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反思道德体验的形式。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生活同时也是道德生活的参与者,他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对生活中的道德现象、道德实践有所体验,对道德生活有所感悟”。[8]这就启示人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在接受德性修养理论知识和思想的过程中,应以一种正确态度对待德性修养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并将它纳入自己的思想道德图式中,这样便会获得较为深刻的德性修养体验。这种体验,渗透蕴含了人们诸多的情感与信念,它一旦进入潜意识状态,就会变得更加持久,便会自觉地发挥作用,一种坚如磐石的力量便会产生。

“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意识,是激活德性修养理性自觉的前提。世道纷纭,熙熙攘攘,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易于为名利所驱使,有时难免失去真我。古代圣贤修身,在于修心养性。每日三省,防微杜渐,久而久之,就能真正积淀德性修养。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无不把反省作为德性修养的重要手段。生活在当下的我们,需要永无止境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在生活中、工作中、实践中,不断博采众长,反省自我。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那他就能放下自我,处处为他人着想,避免无谓的纷扰,以纯净祥和的心态创造出一个充满和睦的生活环境,这不仅是对自身的一种塑造,更是一种自我的提升与完善。然而,形成“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意识,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人要结合一定的历史条件去反思,反思自己,反思个人与他人,反思个人与社会。而对于自身的反思尤为重要。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达到理性自觉。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应当通过倡导“三省吾身”这种方式,促进人们不断地来检验自身的行为、言论、修养等。这既可总结反省成功经验,也可总结反省失误教训。“三省吾身”的自觉意识,是激活德性修养理性自觉的强大的“催化剂”。

五、自我的理论思维经验教训的正向积淀

从理论思维方式角度来看,自我的理论思维经验教训需要正向的积淀。因为理论思维既可积极地接受经验教训,也可消极地对待经验教训。黑格尔认为,“哲学的‘最高任务’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性’,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务中的理性的和解’,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也就是实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9]人的理论思维是至上的,它不仅能把握对象世界,还能认识自己;它蕴含着人的尊严、人格和人性。我们做事情首先要在头脑中构思一个大致图式,按照这样的图式框架去指导自身的行为,以期达到预期目的。思维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思维是规范行为的保障。理论思维有助于我们辨明事物的真伪,有助于我们理智地处理生活中的棘手问题,有助于正确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人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理论思维帮助人们去筛选所需德性修养知识,并赋予它社会层面的教育意义。反过来说,知识的选择性与社会层面的教育意义是通过理论思维来完成的。

自我的理论思维经验教训的正向积淀,有助于人的德性修养理性自觉的提升。如何实现自我的理论思维经验教训的正向积淀?办法之一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正能量的牵引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事实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才能成为一个人。”[10]人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个体意识的发展需要接受文化积淀的成果,需要接受教育的熏陶,需要在实践中历练自己。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正向性特征,它总是选择积极的价值内容,给人们传递正能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实现起的促进作用。”[11]比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人民,培育“四有”公民,等等,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正面的思想道德价值。显然,理论思维经验教训的正向积淀是激活德性修养理性自觉的积极因素。

标签:;  ;  ;  

论激活道德修养与理性意识的机制与形式_自我修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