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丰县清坪镇民族初级中学 445600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作为科学探究重头戏的实验教学,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创新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有时受可见度的影响,很多学生看不清,特别是坐在后排的学生,不同程度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演示实验进行改进,效果就不同了。如“短路”演示实验为例,教材中直接把导线连在干电池的两端,以电池发热来表明短路的危害,既不环保、可见度差,效果又不明显。若将两节干电池作电源,把电池、导线、开关串连起来,在两导线之间接上一段锡箔纸,闭合开关,可看到锡箔纸发亮光、冒白烟等现象,短路危害一目了然。
二、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演示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若对有的演示实验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参与,就可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如演示大气压存在的“覆杯”实验、注射器吸水实验、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等就可以让学生分组完成;在学习摩擦起电时,学生用小塑料尺在自己的衣服上或头发上摩擦几下后,与碎纸屑接触,看能不能互相吸引;讲蒸发吸热时,让学生自己在手臂上涂上酒精,亲身体验蒸发吸热的感觉;发两支温度计给学生,对比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再将其中的一支沾上酒精,待一会儿后,再次对比两支温度计的示数,验证蒸发是一个吸热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样印象深刻。
三、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对于分组实验,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方法完成实验。如在《测定小灯泡功率》实验后可布置:只有电压表,无电流表,其它仪器自选,测定标有2.5V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完成实验操作,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发展。
四、通过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教材在《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之前的分组实验,基本都给出了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电路图、实验步骤、记录表格等。从《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开始,完全让学生自己制定实验计划、设计电路图、选择实验器材、确定实验步骤、设计记录表格,再按照实验计划进行实验,自己对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和同学对实验交流评估。教师要抓住教材这种变化的安排,着重培养学生制定实验计划的能力。
五、主动探究学生困惑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了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做个小实验就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如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筷子提米”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电学中的局部短路、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等,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组装相应的电路进行验证。这些小实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效果会大幅度地提升。
六、鼓励学生课外动手做物理小实验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物理实验不可能都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做一些材料易找、方便操作的物理小实验。因为实验的原理都是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实验过程就是对该物理知识的再学习、再现过程,由此达到知识升华,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更一步的理解和运用。比如:用熟鸡蛋做“瓶吞蛋”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用鸡蛋、装有清水的玻璃杯、食盐、盐水做浮沉条件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与之形成一定的互补,促进了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应用,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兴趣。课外小制作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如自制天平、量筒、橡皮测力计、土电话等小制作。小制作有着较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贴近生活,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很好。
通过实验次数的增加,使物理教学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论文作者:杨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3月总第1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5
标签:学生论文; 物理论文; 演示论文; 知识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过程论文; 导线论文; 《教育学》2017年3月总第1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