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甘菊制度及其对藏传佛经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_甘珠尔论文

论《甘珠尔》的系统及其对藏译佛经文献学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佛经论文,其对论文,重要性论文,文献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7(X)(2014)03-0031-07

      瑞典斯德哥尔摩民俗学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部新疆和田出土的《法华经》藏译本写本。该写本可能写于8世纪左右,早于《甘珠尔》中《法华经》藏译本,是1933年斯文赫定探险队在新疆和田发现的。该写本共有169张,约是完整《法华经》的1/3。虽然并不是一部完整的写本,但它不仅对于我们研究《法华经》文本必不可少,而且对于我们研究藏文翻译史及藏语史也非常重要。

      9世纪之初,在赤松德赞大力推行和支持下,翻译师意希德等制定了“钦定译语”/“厘定文字”,统一了佛经翻译用语,并根据这一“钦定译语”对以前翻译的经典进行了全部重新翻译和校正。意希德为了统一佛经翻译用语,还编纂了《翻译名义大集》(814年)。和田出土的《法华经》藏译本译者往往按照原文语序翻译,同时也使用了很多音译词。归纳来说,它是直译。《甘珠尔》中的《法华经》藏译译者们参照原典做了部分修改,同时更换了音译词及较老的用词,在很大程度上把这一古译进行了“古典藏文化”,即“钦定译语”(“厘定文字”)。

      笔者已经出版了这一写本的照片、转写及甘珠尔中《法华经》藏译对应部分的校勘本。①校勘本以东京《甘珠尔》写本及朵宫《甘珠尔》写本为底本,并同时参照了其他7种版本(巴塘版、理塘版、浦扎版、柏林版、北京版、纳塘版、德格版、卓尼版、拉萨版)对勘。近年其他重要《甘珠尔》版本、写本影印本也陆续出版(例如,蒙古国乌兰巴托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朱刷北京版、乌兰巴托·廷邦玛《甘珠尔》写本),中国巴塘版、印度塔波(Tabo)写本、冈德拉(Gondhla)写本等目录也出版了。对于研究者们来说,可以利用的写本、版本越来越多。但是也有重要版本尚未出版或公开(例如永乐版、景泰版)。笔者把古藏译《法华经》与各种《甘珠尔》进行对比时注意到,越是后代的版本越是“修正”古老的读法,而这些古老的读法往往与梵文本一致。换而言之,后代的编纂者往往抛开原文,望文生义。所以对于文献学者来说,应尽可能利用早期的版本或写本。笔者认为中国藏学界及佛教学界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搞清《甘珠尔》系统的问题,就能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上做更加准确、深入和系统的藏译佛经文献学研究。本文将就《甘珠尔》的历史及各种写本、版本的系统问题做一扼要论述。②

      一、《甘珠尔》的起源

      1.《甘珠尔》

      在西藏不用“三藏”(即经、律、论)、《大藏经》或《一切经》等说法,而用《甘珠尔》(

)和《丹珠尔》(

)。《甘珠尔》意为佛语(

)的翻译(

),即佛说经典的译文,包括律典。《丹珠尔》意为注释(

)的翻译(

),即对佛经注疏和论著的译文,包括经律的注释、密宗仪轨等。

      2.纳塘古版

      13世纪以前,藏文大藏经主要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直到元皇庆二年(1313)至延祐七年(1320),在纳塘寺堪布觉丹热智(

,又译迥丹热智,1227-1305)及其弟子琛·降白央(

,?-1267)、卫巴洛赛(

)的主持下,抄写各地经、律、密咒,收集整理,称“纳塘古版”《甘珠尔》,是一部手写本藏文大藏经,已佚不传。其后出现了两套《甘珠尔》。

      3.蔡巴《甘珠尔》及廷邦玛《甘珠尔》

      (1)蔡巴(

)《甘珠尔》=东部系统或木刻版系统

      在拉萨蔡贡唐寺(

),首先门朗多吉(

)于1310-1328年下命准备编纂《甘珠尔》,后在1347-1351年由蔡巴·贡噶多吉(

,1309-1364)等编纂,写造了一部完整的《甘珠尔》,并请布顿大师(1290-1364)校订,贡噶多吉自己编了目录。共250函,已佚不传。从这部蔡巴《甘珠尔》派生出如下两个系统:一是从永乐版《甘珠尔》(1410年)开始的北京版系统(都是木刻版)。另外一个是秦瓦达孜(

,又译钦瓦达孜)《甘珠尔》(已佚)。噶玛噶举派红帽系活佛京俄·却吉扎巴(

,1453-1524)与著名廓译师循奴贝(

,1392-1481)等对蔡巴《甘珠尔》进行校订。这部《甘珠尔》保存在秦瓦达孜宫(今西藏琼结县境内)。这部秦瓦达孜《甘珠尔》是下述理塘版《甘珠尔》的底版,而理塘版则是卓尼版《甘珠尔》及德格版《甘珠尔》的底版。理塘版、卓尼版及德格版都是木刻版。

      (2)廷邦玛(

)=西部系统或写本系统

      江孜法王热丹贡桑帕巴(

,1389-1442)敕令编纂一部《甘珠尔》。1431年(或1432年)完成了一部用金泥写的《甘珠尔》,通称“廷邦玛”本(

)。据说,扎西旺秋(

)对古纳塘版的《甘珠尔》做了修订之后,写成了这部《甘珠尔》。但一些学者对廷邦玛《甘珠尔》来自“纳塘古版”持怀疑意见。③下述的乌兰巴托、伦敦、东京以及朵宫《甘珠尔》写本都是属于这一系统。纳塘版、德格版、拉萨版都参照了这一系统的写本。

      二、蔡巴《甘珠尔》=东部系统或木刻版系统

      1.永乐版《甘珠尔》最早的木刻本藏文大藏经《甘珠尔》是明永乐八年(1410)永乐帝敕令在南京灵谷寺刊刻的。永乐版《甘珠尔》是依据蔡巴《甘珠尔》的古写本刊刻的。共106函。永乐帝把此《甘珠尔》的第一套印刷本赐给五台山菩萨顶真容院。据日本佛教学者酒井真典调查,此《甘珠尔》20世纪40年代还在五台山真容院,现下落不明。此外,永乐帝还分别赐给宗喀巴大师和萨迦法王贡噶扎西各一套。现各保存于色拉寺和布达拉宫。据说在甘肃拉卜楞寺又发现了另一套永乐版《甘珠尔》。

      2.景泰版《甘珠尔》及康熙《龙藏经》明景泰年间抄写的金泥写本《甘珠尔》底本可能是永乐版《甘珠尔》或者永乐版《甘珠尔》的母本(抄自西藏)。

      据说孝庄太皇太后于宫廷库房中看到明景泰年间抄写的金泥写本《甘珠尔》,见其已破损不堪,遂命康熙帝遣人重新缮抄。康熙八年(1669)完成,通称《龙藏经》,共108函,用金泥写成。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3.万历版《甘珠尔》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以永乐版《甘珠尔》为底本,进行了很少的修改,在北京重新刊刻《甘珠尔》,即万历版《甘珠尔》。共105函。翌年勘刻《丹珠尔》中的42函,被称为大藏经万历版。原版无存。仅存少量印本。最近在波兰的克拉科夫(Cracow)雅盖隆(Jagiellonian)大学图书馆发现了大量万历版残片。④

      4.柏林国家图书馆所藏的《甘珠尔》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Staatsbibliothek)收藏有一套1680年印《甘珠尔》。这套《甘珠尔》基于万历版《甘珠尔》。

      5.北京版《甘珠尔》北京版《甘珠尔》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三十一年(1692)在北京嵩祝寺刊刻的,共106函,另外有目录l函。虽无明确记载,但显然是以永乐版《甘珠尔》为底本刊刻的。因是康熙帝敕刻,故此部藏经校勘缜密。北京版《甘珠尔》的早期印本大部为朱刷。蒙古国乌兰巴托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朱刷北京版《甘珠尔》很可能就是这初一刻本的印本——这一套北京版《甘珠尔》的彩色影印光盘最近已出版问世⑤。据说北京嵩祝寺也保存着这一初刻版印本。

      这一版《甘珠尔》分别于1700年、1717年至1720年及1737年前后3次复刻。复刻时,显然在理塘版《甘珠尔》的基础上作了一些修改。据说中国国家图书馆和雍和宫依旧保存有1700年刻北京版《甘珠尔》的印本。日本大谷大学收藏有1717年至1720年刻北京版《甘珠尔》的印本——这套影印本于1955年-1958年在日本出版,目前众多学者所用的即是此版。乾隆二年(1737)改版康熙版《甘珠尔》。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有这一乾隆版《甘珠尔》印本一套。上述日本出版的《甘珠尔》影印本中,对1717年-1720年刻康熙版《甘珠尔》印本缺损或不清楚的部分,使用这部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的乾隆版《甘珠尔》进行了补充。此外,据说北京版《甘珠尔》还有1763年或1765年重印的版本,但具体不明。

      如上所述,因覆刻本在另外一种系统,即在理塘版《甘珠尔》的基础上作了修改,所以今后我们在认真利用北京版《甘珠尔》时,也应该利用蒙古国乌兰巴托国家图书馆所藏本的影印光盘做对比,同时还需要把它与北京嵩祝寺保存的初刻版印本进行比较,以确认前者到底是不是初刻版印本。

      6.理塘版《甘珠尔》在藏族地区首次刻版印刷《甘珠尔》是“姜(或章)三赕”(

)(即云南丽江)土司索南热丹(

,生龙绕丹)为施主,完成于1621年,通称“理塘版”。以秦瓦达孜写本(已佚)为底本,费时15年,刻印了全套的《甘珠尔》,共108函。此版在丽江刻成,后清康熙年间(1698),其木刻版移至四川甘孜格鲁派寺院理塘寺,因此这部大藏经称“丽江版”、“姜(或章)三赕版”,也称“理塘版”。据说原版于1908年毁于兵火。“理塘版”《甘珠尔》印本现分别保存在印度奥里萨(Orissa)邦的宁玛派寺院、拉萨哲蚌寺(两套)及大昭寺。

      7.卓尼版《甘珠尔》 理塘版刻板之后大约一百年,于1721年至1731年在甘肃卓尼县卓尼寺由卓尼土司玛索贡布(

)主持刊印《甘珠尔》,共108函。其底本为理塘版和卫藏写本《甘珠尔》。因藏于卓尼寺院,故称卓尼《甘珠尔》。卓尼《甘珠尔》及《丹珠尔》之木刻版于1929年卓尼土司与周边民族的冲突中焚毁。印本藏在中国的北京中国佛教协会、甘肃拉卜楞寺、五台山,日本东京东洋文库以及美国国家图书馆等处。

      三、廷邦玛=西部系统或写本系统

      1.廷邦玛《甘珠尔》这些在中土刊刻印刷的《甘珠尔》大藏经不断送到西藏。在这样的影响之下,在西藏也开始木板印刷,但超过一百册的《甘珠尔》的印刷还是力不可及。

      1431年,江孜法王热丹贡桑帕巴以古纳塘版的《甘珠尔》为底本写成了一部用金泥写的《甘珠尔》,通称“廷邦玛”本。从此以后便形成了每年新造一部《甘珠尔》《丹珠尔》的例规,一直沿袭到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前。日本东京东洋文库所藏河口慧海将来《甘珠尔》写本也是这样抄写的一部(抄写于1858-1878年)。

      2.乌兰巴托·廷邦玛《甘珠尔》写本 蒙古国乌兰巴托国家图书馆收藏有一套廷邦玛《甘珠尔》墨写本,是廷邦玛写本《甘珠尔》的抄写,抄写于1671年,由本吐囊(

)带到蒙古。原有114函,现缺3函(

)。写本一叶25×72厘米。此写本的彩色影印光盘最近已出版问世⑥。因这部写本中保留有许多非常古老的读法,所以在我们今后校勘文本时应该参照。

      3.伦敦·协噶尔《甘珠尔》写本 协噶尔《甘珠尔》写本是协噶尔寺(

)保存的《甘珠尔》写本。该写本抄写于1712年,以“廷邦玛”,即“西部”系统的协噶尔宗(今西藏定日)写本《甘珠尔》为底本,因此读法非常古老。微缩胶片由大英图书馆发行⑦。我们今后校勘文本时也同样应该参照。

      4.东京《甘珠尔》写本 是第十三世达赖喇嘛赐给河口慧海(1866-1945),现收藏于日本东京东洋文库的《甘珠尔》。抄写于1858-78年,底本为江孜白居寺收藏的“廷邦玛”《甘珠尔》写本。

      5.朵宫(

Palace)《甘珠尔》写本 是在克什米尔东南部拉达克(Ladakh)的朵宫里保存下来的《甘珠尔》写本。1729年,为了祈请拉达克国王尼玛南杰(

)的长寿,以“廷邦玛”系统的不丹写本为底本,抄写了《甘珠尔》。共109函。1975-1980年在拉达克首府列城(Leh)出版了影印本⑧。微缩胶片由美国纽约世界宗教研究院(简称IASWR)发行。

      

      《甘珠尔》系统示意图

      四、混合系统

      1.纳塘新版《甘珠尔》 在西藏本土,五世达赖喇嘛(1617-1682)、六世达赖喇嘛(1683-1706)等计划的《甘珠尔》勘刻未果,直至清雍正十年(1732),才由当时实质统治西藏的颇罗鼐·索南多结

,1689-1747)作施主完成。共101函,是在协噶尔宗刊刻的。后来,木刻版全部献予二世班禅,存于纳塘寺中,因称“纳塘《甘珠尔》”。原来许多人认为这一纳塘新版《甘珠尔》是依据“东部”系统(即蔡巴系统)的秦瓦达孜写本(已佚)刊刻的。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纳塘新版不少部分基于“西部”系统协噶尔宗写本《甘珠尔》(已佚)。可以说纳塘新版《甘珠尔》是“东部”系统和“西部”系统的混合。纳塘新版《甘珠尔》的影印本已在印度出版⑨,微缩胶片由美国纽约世界宗教研究院(简称IASWR)发行。

      2.德格版《甘珠尔》 德格版《甘珠尔》是康区德格土司登巴泽仁(

)为施主,历时5年,于雍正十一年(1733)完成的,共103函。其底本为“东部”系统的理塘版,同时参照另一系统,即“廷邦玛”系统的拉宗(

,安多上部)《甘珠尔》,对底本做了部分修改,完成了一部新的《甘珠尔》。其刻板现存于德格印经院中,现在还在继续印刷。《中华大藏经》也是用德格版《甘珠尔》作为底本的。

      1814年在青海果洛拉加寺刻成的拉加(或热加)版(共107函)、1908-1910年在蒙古乌兰巴托刻的库伦版(共105函)及在西藏昌都刻的瓦拉版(共206函)都是德格版《甘珠尔》的覆刻,校勘时不必参考。

      3.拉萨版(雪版)《甘珠尔》 1934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赐命刻板。以纳塘新版《甘珠尔》为底本,在江孜廷邦玛写本、德格版的基础上作了修改。共100函。因藏于布达拉宫脚下的“雪”印书院,故被称为雪版或拉萨版《甘珠尔》。原版现存中国佛协西藏分会。昌都版《甘珠尔》(1941年,100函)及亚仓《甘珠尔》都是拉萨版《甘珠尔》的覆刻,校勘时不必参考。

      五、独立系统

      1.浦扎(

版《甘珠尔》写本 为了祈请六世达赖喇嘛(1683-1706)长寿,在拉达克的浦扎寺住持阿旺曲扎(

)等编纂了《甘珠尔》,抄写于1696-1705年。该写本直至1959年一直保存在浦扎寺。现存于印度达兰萨拉的西藏档案文献图书馆。这部《甘珠尔》与其他纳塘古版系统的《甘珠尔》不同,是一部较特异的写本。例如,其中23个经典在其他《甘珠尔》里没有;同一经典的翻译但译者不同的经典有30个等。有些部分接近于蔡巴系统,也有些部分接近于廷邦玛系统。已由纽约世界宗教研究院翻制成微缩胶片。

      2.巴塘(

)版《甘珠尔》写本 是纽瓦克(Newark)博物馆收藏的来自四川巴塘的《甘珠尔》写本,由美国传教士Albert L.Shelton于1920年赠给这博物馆。写本仅有24函,不到200种经典。内容与其他《甘珠尔》很不一样。有些学者认为抄写于十五六世纪,但至今仍无法断定其成立年代。这一套可能包括更古老的写本。Peter Skilling出版过研究与暂定目录⑩,最近Helmut Eimer又出版了详细的目录(11)。

      3.其他藏文佛经写本 除上述各种《甘珠尔》以外,还有敦煌出土的大量古藏文佛经断简(8世纪末到9世纪)及印度西北部喜马偕尔邦斯必提地区塔波(Tabo)寺(达旺寺)保存的古老的佛经写本。塔波寺保存的写本残片共有大约3万8千叶,抄写于12世纪-16世纪之间。其中部分目录最近已经出版了(12)。另有意大利亚非研究院(IsIAO)图书馆收藏图齐(Giuseppe Tucci)在西藏自治区西部的托林(Tholing)镇故址发现的古老的佛经写本残片(14世纪)(13)。另外,印度喜马偕尔邦的拉胡尔吉隆(Keylang Lahul,古拉达克王国境内)地区的冈德拉(Gondhla)保存着藏经古写本,共有36函,365种经典(相当于《甘珠尔》的1/3)。冈德拉写本的目录也已经出版了(14)。Helmut Tauscher博士在研究了这套写本之后认为这些写本写于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之间(15),也就是说是在《甘珠尔》编纂之前。在拉达克桑佳迦(Zangkar)地区的浦塔(Phukthar)也保存着藏经古写本,共大约75函,其中6函是14世纪的写本(《宝积经》及《般若经》),其他是16或17世纪的写本。在印度西北部藏经古写本仍在不断地发现。

      总之,笔者论述如此冗长的关于《甘珠尔》系统问题的真正目的在于强调,进行藏学文献学研究时,不应把着重点放在距离现代较近的写本上,这些写本清晰、完整等表面上对我们研究有利的优势,正是后来人修改原本古老读法的结果;我们应该在整理清楚各个写本之间前后关系(参见《甘珠尔》系统示意图)的基础上,使用较古老的写本和版本。如果把各种写本和版本与梵文本做比较,就可以发现,越是新的写本,望文生义、曲解原本的修正就越多。而且通过读梵本我们可以发现,越是难读的文本就越与梵文一致,换言之,越是难读的文本就越是原来的读法(lectio difficilior)。总之,在进行藏传佛教佛经文献学研究时应该尽可能使用古老的写本。这与研究汉译佛经时不大参考元明清三代的佛经写本是相通的。

      与其他版本相比,我们应该更重视以下《甘珠尔》写本和版本:永乐版、景泰版、理塘版、乌兰巴托·廷邦玛写本、伦敦·协噶尔《甘珠尔》写本、朵宫写本、东京写本、巴塘版、浦扎版,以及塔波写本、冈德拉写本等印度西北部出土古写本。笔者希望宝贵的永乐版(色拉寺、布达拉宫、拉卜楞寺、五台山?)、景泰版(故宫)、康熙版初刻本(北京嵩祝寺)的彩色影印本或光盘尽快出版。据说在故宫除了景泰版《甘珠尔》外还有康熙八年(1669)刻的《甘珠尔》,这一版本的存在从未为世人所知,自然无人研究。我觉得这也很值得研究。

      ①《创价大学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年报》2005,2006,2007,2008;可以从创价大学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的网上下载,网址是http://iriab.soka.ac.jp。

      ②论文中的记述很多部分参考了Helmut Eimer、Helmut Tauscher、Paul Harrison、Peter Skilling、渡边章悟、白馆戒云(Tsultrim Kelsang Khangkar)、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大藏经》对勘局等研究成果,在此深表感谢。

      ③Paul Harrison,"Meritorious Activity or Waste of Time? Some Remarks on the Editing of Texts in the Tibetan Kanjur",in:Ihara Shōren & Yamaguchi Zuihō,eds.,Tibetan Studies:Proceedings of the 5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 Narita 1989(Narita:Naritasan Shinshoji,1992)pp.77—93; 同,Druma-kinnara-raja-pariprcchā-sūtra:A Critical Edition of the Tibetan Text(Recension A)based on Eight Editions of the Kanjur and the Dunhuang Manuscript Fragment,Tokyo: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Studia Philologica Buddhica,Monograh Series VII),pp.xlvi-l,Peter Skilling,Mahāsūtras:Great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vol.I,Oxford 1994:The Pali Text Society(Sacred Books of the Buddhists.XLIV),pp.xl-xlvi。

      ④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Wanli Kanjur:Kept in the Jagiellonian Library,Kraków,Marek Mejor,Agnieszka Helma n-Wazny,Thupten Kunga Chashab,Warsaw 2010:Research Centre of Buddhist Studies.Faculty of Oriental Studies,University of Warsaw(Studia Buddhica 1).

      ⑤The Tempangma Manuscript of the Kangyur,The Peking Edition of the Kangyur,held at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Mongolia,Digitally published and distributed by Digital Preservation Society(DPS),Tokyo 2010.参看http://www.tibet-dps.org/.

      ⑥The Tempangma Manuscript of the Kangyur,The Peking Edition of the Kangyur,held at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Mongolia,Digitally published and distributed by Digital Preservation Society(DPS),Tokyo 2010.参看http://www.tibet-dps.org/.

      ⑦Shel dkar bKa' 'gyur,the British Library,Oriental and India Office Collections,London 1996:British Library.

      ⑧The Tog Palace Manuscript of the Tibetan Kanjur,Sherig Dpemzod Series,Leh,Ladakh:C.Namgyal Tarusergar,1975-1980,109 vols.

      ⑨Narthang Kanjur,edited by Lokesh Chandra from the collection of Raghu Vira,New Delhi 1998-2000: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Sata-pitaka Series,Indo-Asian Literatures,vol.501-600B).

      ⑩Peter Skilling,"The Batang Manuscript Kanjur in the Newark Museum A Preliminary Report",in: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4(2001),pp.71-92.

      (11)A Catalogue of the Kanjur Fragment from Bathang Kept in the Newark Museum,edited by Helmut Eimer,Wien 2012:Arbeitskreis für Tibetische und Buddhistische Studien,

Wien(Wiener Studien zur Tibetologie und Buddhismuskunde Heft 75).

      (12)Tabo Studies III:A Catalogue of the Manuscript Collection of Tabo Monastery,by Cristina Scherrer-Schaub and Paul Harrison,Volume I,Sutra Texts(Ser phyin,Phal chen,dKon brtsegs,mDo sde,Myan 'das)by Paul Harrison,Roma2009:Istituto Italiano per I'Africa e I'Oriente(Serie Orientale Roma,CIII,1).

      (13)Elena De Rossi Filibeck,Catalogue of the Tucci Tibetan Fund in the Library of IsIAO 2(Rome:IsIAO,2003);Elena De Rossi Filibeck,"The Fragmentary Tholing Kanjur in the IsIAO Library",in Pramānakirtih:Papers Dedicated to Ernst Steinkellner on the Occasion of his 70 th Birthday,edited by Kellner,Krasser,Lasic,Much,and Tauscher,Wiener Studien zur Tibetologie und Buddhismuskunde 70,no.1,Wien 2007:Arbeitskreis für Tibetische und Buddhistische Studien

Wien,53—62.

      (14)Catalogue of the Gondhla Proto-Kanjur,Helmut Tauscher,Wien,2008:Arbeitskreis für Tibetische und Buddhistische Studien,

(Wiener Studien zur Tibetologie und Buddhismuskunde,Heft 72).

      (15)同上,第1ii页。

标签:;  ;  

论甘菊制度及其对藏传佛经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_甘珠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