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三美术教学现状的初步分析
作为副科的美术学科,在现今的注初中教育阶段,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开发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虽然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都不尽相同,但是通过后天的正确引导还是相当重要的。针对种种现状,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
1、客观环境对初三美术的忽视
作为客观因素的家长、社会、以及校方领导,始终是以中考为最终考核指标来进行教育和引导的。这个悲剧性地教育指标是由中国的考试教育制度所决定的,并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人们普遍容易忽视初三美术的教育,仅仅是把初三美术当做一种消遣娱乐方式,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一种存在。人们殊不知,美术也是一种潜移默化可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学科之一。
2、部分师生的观念保守传统
由于受到固有的传统观念教育影响太深刻,多数人会习惯性地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去面对“初三美术”这样一门既不是主课又不是学科关键性阶段的课程。相当小部分的个性美术教师才会有打破常规的创新意识来进行美术教学探索。往往来探索的途中,非常不容易得到校方领导和社会的认可。任何一种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行为或者课堂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行为。况且还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和实践,确切并且明确地能够在实际运用中看到显著效果和成果的教育教学探索才能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然而,美术这种潜移默化的美育课程想要达到这种显著效果并不是靠短期就能见长的,不知多少的积淀和水滴石穿才能渗透出一定程度的“效果”。美育能给人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也未必在相当部分的世人眼里能被轻易看到并理解的。久而久之,种种困境的困扰让越来越少的美术教师能有信心和动力去坚持不懈地搞创新教育和教学探索了。
3、对初三美术的定位偏颇
对于初三美术的定位,大多数教师认为只是对于学生中考压力的一个放松。从受众群体的初三学生来说,早已过了对美术还存在天真烂漫兴致的小学阶段。再者,从中考压力来看,根据教育部考试院对中考检测的要求来评判美术学科也只是一门无足轻重的副科而已。形同虚设的初三美术早就默默地被沦为了一种初三课程表上的概念和符号摆设。学生无奈地在试卷大山下奋力疾书,初三美术老师就在悠闲之中渡过所谓的“美术课”。这样的初三美术课并不是我们所想看到的更不是我们所需要追求的,更不是美术教育最后要到达的宗旨。
二、创新教学在初三美术中的探索措施
如何在初三美术教学中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尝试把创新教育融入到初三的创意美术教学中。
1、“以境生情”和“以情生情”
用情境化的教学创新唤醒初三学生的绘画热情,为他们减压中考的学业压力是特别值得推广的一种情境创新教学法。情绪诱发的产物是“以情生情”,它是“以境生情”的变式。[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79页]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美术教学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上引导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面对多文化冲击的时代,真正的美术课堂应该每个环节都富含各种诱导因素,诱发学生对求知欲的探索和好奇心。也许模拟情境式教学也可以是有效的创新教学手段之一,它可以用戏剧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创新情绪。
在一次《面具彩绘》的美术探究课中,笔者指导学生赋予面具以不同的戏剧角色来设计面具图案。对于‘模拟戏剧’的课堂而言,教师和学生是封闭舞台(教室课堂)中的演员身份,演员的角色和台词可以由师生共同创作完成。舞台的舞美环境布置就是课前的教室布置,戏剧道具就是绘画工具和材料。模拟是一种动力模型,它是用以对物理或社会系统进行解释的动力模型,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经过简化服务于学习目的的(Greenblat,1982)。在这节面具彩绘的课中,教师给予学生完全的自主成为舞台主角,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角色,并且可以自己导演短小的即兴表演。在综合的舞台表演里,使得学生的绘画技巧、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平行的发展。
在面具表演的环节,有学生提出要增加舞台音效和舞台背景效果。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是教师认为这也是一次很勇敢的创新举措。于是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去根据角色选背景音乐。于是他们为犀利的“堕落金刚”配上了富有金属感的音乐、为迷幻的“精灵”选用了空灵的音效;为童话色彩的“幽灵公主”选用了《最终幻想10》的主题曲……整台面具戏剧的展示效果比较出色,关键是学生在探究绘画中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2、即兴绘画,通感教学
传统定义的初中美术课堂,通常情况下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绘画。按照规定的主题、内容和材料进行创作,而绘画的成效就是看学生画得像与不像。这样的标准不知道扼杀了多少创新的艺术苗子。笔者认为,现代意义的初中美术教学应该通过判断一个学生的美术理解力和创意能力来判断一个学生的美术水平。至于画得“像”和“不像”只是根据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来评判的,这不应该是最终美术教育的标准。
既然美术是一门艺术,它的创作激情和创作灵感应该是占有主导地位的,灵感才是创作的源泉和灵魂。一幅没有创意思想的美术作品,不会是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因此按照这样的评判标准,笔者尝试进行即兴绘画的教学尝试。在绘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的引导是适当的“形式美法则”和小组协作绘画。
在一次《那一天,2010年10月25日》美术课堂中,教师以一首即兴创作的诗歌作为课堂导入。教师根据这首导入诗歌的内容,选择了其中的四句话画了四幅连续性的插入。这四幅画以诗歌的思绪顺序,在黑板上上展示出来。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当年的日期进行联想和畅想。首先说出当年的心情,请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描述自己的心情。学生开始接龙表达,有的各种各样的怪异描述,大致的情绪分类就是无聊、无奈、茫然、失落、欣喜、狂怒、悲伤、纠结、期待、甜蜜等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联想,相关物品和事物的联想,即画面联想。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进行即兴绘画。把和情绪有关的灵感画面画出来,同时需要考虑前一位同学的画面效果。这样的即兴绘画,考证学生的绘画兴趣和创新创想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地锻炼。这种不固定的绘画内容富有灵动性,可以在情绪上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创作情绪。
此外,利用“联觉效应”的心理反应进行通感教学也是一种创新教学的方法。 “通感”(Synaesthesia)通常指人类将生理共通的感官体验和心理共鸣的现象融合一体。从东艺术审美和哲学角度来看,可以理解为‘听声类型,描状摹象,六根归心,九识无碍’的至上艺术精神目标。“联觉”(Synesthesia)是由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引起或加强其他感官活动,由多种分析器中枢部分形成的一种独创性新感觉。格式塔心理学这样认为:视觉形象的把握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它所创作的形象往往是具有想象力、创造性和敏感度的美的形象。我们可以将通感和联觉的情绪体悟效应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调动学生的多元情绪,综合学科教学。
例如:在《平面形式美法则》的系列课中,笔者尝试把音乐融入美术的通感教学。教师为了讲解‘构图布局’这一知识点,选用两部与代表美术作品风格相似的音乐作品,进行对照赏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常在音乐空间里,节奏曲式主要是通过多声部织体的疏密、和声配器的变换、调性布局、曲体结构等形式来体现律动美,而美术世界的构图布局则是通过造型构图、作品主题、空间虚实、章法色调、张弛松紧等形式来诠释的。因此,笔者将这两点的同质异构性进行了对应赏析,用音乐的优美怡情来激发学生对‘绘画构图’这一抽象知识的学习兴趣,打通理解通道。
在教学中引入‘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两个音乐术语概念。引导学生把相关的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进行同时欣赏。第一环节:莫扎特的《降E大调交响曲》(K..543)&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结合曲式特点尝试比较理解绘画中的构图特点。画面中心羞怯贞淑的裸体维纳斯就像是‘奏鸣交响套曲’的欢快旋律主线;维纳斯身旁的西风神泽菲罗斯、花神克洛莉丝、美惠三女神这三位女性的风情神韵和飘逸衣纹就像是第一、二乐章的行板和柔板。背景和副角色的作用是为了烘托画面中心人物的形象精神。第二环节:巴赫的《十二平均律.op7&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同理,教师结合复调音乐的概念,解释《最后的晚餐》中的画面构图情趣。除了重点观察‘耶稣’和‘犹大’两个人物的神态刻画,还可以深入分析另外10个门徒的各种神态刻画,或惊恐、或愤怒、或怀疑、或紧张。在音乐和美术交织的课堂中,学生发现原来音乐和绘画可以变得如此贴近,因此他们学会了以绘画的方式来欣赏音乐,包括在听音乐的时候产生绘画的灵感。
又如:在《一场支离破碎的邂逅——碎片综合材料创作》的美术探究课中,笔者尝试实践调动学生的嗅觉、味觉、触觉、听觉全方位协助绘画的联觉教学,赢得了学生的高度喜爱,这就是联觉效应的魅力,也是开发创新思维的前兆。(1)嗅觉环节——邂逅暗香。(若有蕊坠落花骨,由我来撷。若有香消褪晓风,由我来补。)教师让学生蒙上双眼,靠嗅觉去感知一支玫瑰的芬芳,然后移情到色彩感知,说出一种由花香联想到的色彩。(2)味觉环节——邂逅粉蜜。(舌尝绿末,半寸缭雾半寸清浅。舌尝绿末,半寸缭雾半寸清浅。唇吻红豆,半寸谜霞半寸甜润。)同样是在蒙眼前提下,教师给学生品尝一片预先准备好的抹茶味红豆吐司。然后请学生根据味觉联想,说出最接近的色彩。(3)触觉环节——邂逅柔软。(来亦亭亭,恍如柔荑低吟。去亦灵灵,轻胜芦絮唏嘘。)依旧是在蒙眼状态下,教师让学生触摸两种不同质感的材料,并说出两种气质最为相近的色彩。(4)听觉环节——邂逅音弦(粗听夜觞,恰似激漩叠叠。细闻玉萧,恰似微澜涟涟。)教师给蒙上双眼的学生聆听糖纸摩擦的声响,让学生通过体悟发挥想象,说出脑海第一闪过的色彩。在这样依靠五官感知来触发情绪效应的游戏教学里,师生互动自然,学生在惊喜中激发了创新灵感和情绪动力。
3、多维度的美术评价指标
对于学生的美术作品的评判和评价,在美术课堂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学生的绘画成效和自我心理预期值只有通过最后的评价结果来得到衡量。在美术作品的展示评价环节,教师的评价方式也会影响学生对个人绘画评估的心理反应和情绪波动。根据心理学史上的情绪认识—评估理论分析,无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d)20世纪50年代的‘情绪评估—兴奋说’,还是沙河特(S·Schachter)60年代的‘认知—激活说’,还是拉扎勒斯(R·Lazarus)70、80年代的‘认知—评估说’,都无疑越来越重视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评价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79页]对学生的美术作品,不管绘画技巧好坏与否、表现主题明暗与否、思想情感浓淡与否,教师都应给予正面的鼓励和情绪刺激。对于传统的分数制评价,在美术课堂中并非最为适宜。于是笔者以不同的艺术风格为视觉去评估学生的作品。比如:设立“个性奖”、“妩媚奖”、“创意奖”、“时尚奖”、“神秘奖”等称号。让学生在奖项的设置里,发现自己绘画作品的优势、不足和与众不同之处。既没有磨灭每个学生不同的艺术创作个性,又同时提醒他们略逊于其他同学的地方。学生在得到评价结果之后,又会呈现不同层次、不同强度、不同性质的情绪表现。教师根据学生产生的不同情绪反应做出正确的判断并给予下一步的指导建议。
4、综合探究的美术创新活动
跨学科的渗透式教育,能更大程度上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初三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不一定是清闲的,优雅的,快乐的。中考这块大石山压着他们,来不及偷闲去欣赏身边美丽的事物,来不及收拾自己美丽的心情和灵感。因此,作为初三的美术教师应同身体会学生的这种焦虑和迷茫。拓展更多丰富形式的创新美术教学,讲美术课堂的综合性和探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堂之外。在生活之余、第二课堂的机会,将生活和美术紧紧相扣。美术课程标准也强调:“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与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艺术源于生活实践,带领学生主动接触生活、接触自然,参与实践活动。
例如在第二课堂的时候,开展装饰艺术主题和画室布置主题。设计各种各样的探究性主题,让学生自行自主地安排任务、分配任务、协作找资料和创作。针对不同血液气质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分组方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色,量身订做不同的绘画主题,宽容不同性格学生的弱点。此外,选用一批美术特长生参加课余的培训和专项训练。例如,摄影专题的行为艺术拍摄、素描专项训练,创意美术的参赛培训等。在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高地提升和飞跃。
四、结语
美术教育的功能应该从真正意义上地释放孩子身上真善美的细胞,解放放大他们创造美的能量。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孩子创造力以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陶行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其实》,赤峰学院学报,2013年3月第37卷第3期]”
创新教育在纵古至今的任何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知识力量和生命能源。对于滋养中国教育的美术而言,创新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创新是刺激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是见证艺术灵感的活水,是推进艺术升华的血液。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创新教育意识和艺术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创作观作为初中美术教育的重点来抓。将创新意识融入到一切教育的过程中去,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名真正有创新意识和细胞的人才。
正如托马斯·彼得斯所说的那样,“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转陈为新,化薄为厚,初三美术教学急需一掬陶养的清泉,而这股清泉之一溪或许应是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 雷会娥.浅谈初中美术创新教育 [J],新课程学习,2011年(1).
[2] 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版.
[3]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4]古力那尔?扎依尔.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J],赤子 ,2014年(2)
[5]刘春定.浅谈初中美术的创新教育 [J],美术教育研究 ,2010年(5)
[6]邝伟芳.论初中美术教育的功能定位和思路创新 [J],素质教育 ,2014年第7期
[7] 布鲁默.视觉原理[M]
[8]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中译本
[9]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2版.
[10]卢家楣.《中国当代青少年情感素质研究》,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4).
论文作者:吴涟漪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1
标签:美术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情绪论文; 美术作品论文; 课堂论文; 美术教育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