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应用浅析论文_魏琪沛

海绵城市理论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应用浅析论文_魏琪沛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北京 100871

摘要:在海绵城市的导向下,城市设计工作应当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并发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交通道路、空间布局等个各个角度入手提高城市设计的合理性与生态环保效果,同时也不能够将生态系统建设独立与城市设计单独开展,应当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性。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设计;应用

1 海绵城市设计的相关概述

1.1海绵城市的含义

海绵城市,是对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的阐释和总和。海绵城市也被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即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弹性性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与此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防控和处理。国际上把海绵城市称之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海绵城市的构建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绵城市可以对雨水起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功能,从而使城市排水能力不断增强,继而降低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1.2 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

海绵城市在构建时应遵循一些原则,其中包括生态优先原则。在构建海绵城市时,应有机结合自然环境与人工,检查城市排洪防涝系统,并确保其安全稳定地运转,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从而使雨水资源不断开发利用,继而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2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2.1城市交通道路设计策略

海绵城市导向下的城市道路设计,要充分考量以往道路设计中不符合生态环保理念的缺陷问题,如硬质路面阻碍了雨水下渗等局限性,在对交通道路进行优化设计时,结合道路不透水性与路网之间的关系,合理优化路网模式,并减少不透水路面的使用。例如,城市交通道路设计中,假设环境相同、条件相同、面积相同,但呈网格状分布的道路总体长度会超过其他各种形式的道路布局模式,而环路与尽端路相结合的道路布局则是所有道路形式当中总长度最小的。相对来说,道路总长度越长,则占地面积越大,对于雨洪控制效果就越小,因此城市可以选用环路与尽端路相结合的路网形式,以提高道路雨洪控制效果。

2.2城市水域空间设计策略

首先实现对雨水的收集与重复利用,因而在屋面、道路与街区等不同层次设置雨水系统,将雨水引入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在屋面雨水组织方面,如果是公共建筑,通常会采用内排水的方式,将雨水立管与屋面雨水管线相互连接,如果是住宅建筑,通常会采用重力外排水方式。为了更好地收集屋面雨水,可以将公共建筑的内排水管线与雨水调蓄系统相结合,将住宅外排水与散水、草沟等相互连通,将屋面雨水通过空间场地与绿化进行吸收。海绵城市导向下,可以通过凹陷的绿地来进行雨水调蓄,需要在城市设计中合理设置凹陷深度,在植物种类、道路与绿地之间的连接处等各种因素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为了更好地发挥凹陷的雨水调蓄功能,可以将凹陷深度设置在20厘米左右,并选择具有耐涝特性的灌木与草本植物。另外,城市街区层面的海绵城市设计更加容易实现,充分利用城市街区之间的高度差进行规划,确保雨水能够通过街区流往街区与池塘实现雨水的存储与调蓄,可以设计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

2.3绿地系统设计

在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街区城市绿地系统设计中,需要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设计策略如下:(1)优化生态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虽然《2016 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为 36.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也达到了 13.5m2,但绿地分布不均匀却广泛存在于我国各地,这是由于我国城市绿地多存在系统性和连通性缺乏、破碎化程度较高问题,这类问题的存在显然无法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因此本文建议绿地系统设计通过归化整合绿地资源将以往街区的“绿地”转化为“绿脉”,划定街区生态环境保护区、设置街区开发隔离区均可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2)遵循水文过程。绿地系统的设计必须遵循水文过程,生态系统设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保证生态节点、绿色斑块、绿色廊道与街区水系实现高质量结合,由此即可保证绿色系统的“依水而生”,水绿复合生态体系的建设也将由此实现。(3)立体化设计。除了传统的平面设计外,绿色系统设计还应重视下凹式绿地和建筑屋顶,由此绿地系统的雨水径流存储和滞留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同时这一设计也将发挥较好的景观效果。例如,美国费城绿色计划通过绿地系统的立体化设计最终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由此可见立体化设计的实践价值。

2.4绿地雨水利用

绿地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系到整个“海绵”效果,内涝可涵养,干旱可释放,对城市雨洪平衡性加以调节。因此在绿地雨水利用方面,必须以自然形成的凹地位置作为排水和蓄水的重要通道,将公园、街头、防护和附属区域等绿地建设高度设置低于四周地面,形成下沉式绿地,这样地面径流就会通过绿地渗入到地下,防止雨水外排,并净化部分水体中污染物。例如对于城市绿地雨水的利用,需要在城市中心区域景观与下沉公园中设计适宜的地面景观雨水集水池,将排水装置安装到广场和道路中,以凹式方式来设置绿化带,并以混凝土将四周铺设成渗透型的树池,快速汇集过多雨水,为旱季补给绿化植物,促进地下水良性循环利用。

2.5海绵城市设计阶段性实施规划

在前期调研阶段,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工作,需要了解城市的街区布局、历史文化、空间形态、土地类型、聚居区域、实体建筑、交通道路、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内容,同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深入考量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前期调研项目进一步增加,具体包括:雨洪与内涝情况、城市水脉分布、径流排放、水文生态等各种信息,对城市街区走向、管网建设、园林绿地等各种信息进行收集,确定城市实际情况与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在城市设计阶段,需要以前期调研为基础,进行可行性研究与分析,确定设计结果,并且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贯穿全程,合理确定海绵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建设的类型、位置与规模,并对城市内部的建筑、水域、绿地、道路等各种因素加以统筹完善,对起到重要作用的城市雨水径流通道加以保护。可以通过城市街区的立体化设计,建设涵盖地下空间、地面水系、城市绿化、建筑外观设计与屋顶绿化等,从立体化与全方位的角度设计海绵城市。在城市设计成果编制阶段,尽可能考量生态水文思想,对城市水文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明确现有问题,并从城市设计的各个阶段着手进行统筹调控,将城市设计的重点放在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上,有机整合城市设计与城市雨洪管理,进一步提高城市海绵功能与实施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洪涝灾害、径流污染等问题,由于城市路面硬化,排水能力不足。如果遇到暴雨天气,将会使城市排水系统压力增大,并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因而,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需要对城市建设进行更新,建设海绵城市,从而有效缓解城市生态压力。基于此,以上内容就海绵城市理论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乔一迪.“海绵城市”理论及在北方城市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6,42(32):43-45.

[2]任南琪.建设海绵城市就要高屋建瓴[J].博览群书,2016(11):52-53.

[3]雷陈潇.初探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方法[J].建材与装饰,2016(42):79-80.

论文作者:魏琪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6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论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应用浅析论文_魏琪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