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程建设论文,粮食论文,产业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人均占有粮食数量和国家粮食库存数量连续下降的情况。针对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国务院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要抓紧解决粮食生产和供给问题,采取更直接、更明确、更有力的综合性政策措施,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贯彻落实中央这一战略决策,国家制定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提出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主产区经济发展以及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一)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了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和10000亿斤四个台阶,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自1999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下降,到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降到15亿亩以下,粮食总产量降到9000亿斤以下,人均粮食占有量跌至350公斤以下,粮食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由于库存充足,目前的粮食市场供应是有保证的,但我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又决定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将长期存在。
从需求看,我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预计到2030年将接近16亿的高峰值。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今后几年,我国城乡居民的口粮消费将保持稳定,但对肉、蛋、奶等耗粮食品的消费将显著增加,饲料粮需求的年均增速将达到2%左右,再加上工业用粮年均增速将达到4%~5%,每年将增加粮食消费100亿斤左右,到2005年以后,我国粮食年需求量将超过10000亿斤。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将使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
从供给看,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耕地和水资源的双重约束。从社会经济背景看,也面临两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越来越起到基础性作用,价值规律在生产中越来越发挥导向作用,粮食生产的条件和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比较效益低,粮食产业在土地、资本、劳动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其他产业的竞争压力。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粮食作为土地密集型产品,总体上不具备生产优势。随着国内粮食市场的逐步放开,粮食产业将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国内外市场的双重压力下,粮食产业发展和生产效益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其次,我国已进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发展阶段。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土地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集中。一方面,生产要素的非农化对粮食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对商品粮的需求又越来越多,结果是从两个方面加剧了粮食的供求矛盾。
(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
粮食安全问题,说到底是供给问题。粮食供给状况的变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受自然灾害、价格波动等周期性因素的影响,粮食生产下降,出现供给波动。通过合理调节粮食储备和进出口贸易,市场供应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另一种是由于生产能力下降,导致粮食生产水平持续下降,引起供给不足。只有通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供给,才能从根本上满足社会需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解决粮食供给问题,要立足国内生产。立足国内生产,关键在于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供给。近年来制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因素日益明显,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呈全面下降趋势。一是乱征滥占耕地,大搞各类开发园区,使耕地面积锐减,2003年全国耕地比1998年减少1亿多亩;二是过度利用水土资源,不注重培育地力,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耕地质量普遍下降;三是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农田基本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使抗灾减灾能力减弱,2002年农作物受灾成灾率高达60%;四是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生产技术装备落后,科技贡献率不高;五是种粮比较效益低,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下降。如何克服上述不利因素,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
(三)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在思路上贯穿了优质化、产业化和区域化的理念,体现了新形势下新的粮食发展观。一是工程建设突破了以往单纯追求粮食产量的观念,强调发挥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在提高粮食单产的基础上,将优质化和专用化作为方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专用品种的覆盖率和更新换代能力,形成由“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扩繁—技术综合配套”等环节组成的良种育繁体系。二是工程建设树立产业整体发展的理念,把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与构建粮食产业体系结合起来,以专用小麦、优质水稻、专用玉米和高油大豆等粮食作物为重点,通过实施粮食转化加工项目,大力支持和发展主产区的粮食加工、储运和流通,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附加值和综合效益,提高粮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工程建设在区域布局上向主产区倾斜,着眼于发挥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资源优势,重点在13个粮食主产区集中投资建设一批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改善主产区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主产区的商品粮供给能力。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在内容上突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建设。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以优质专用良种繁育、标准粮田建设、现代农机装备推进、病虫害防控、粮食加工转化等五大项目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良种扩繁供应能力、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技术集成能力和作业效率、综合防控能力和应急救灾能力、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五个方面的能力。五大能力建设,体现了粮食产业链条的内在联系,涵盖了产前的基本条件保障、产中的技术能力支撑、产后的加工升值增效等制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的全面提高。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在手段上强化了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对粮食产业的扶持力度。工程建设将选择一批公益性和外部性强、投资规模较大和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整合现有投资,增加新的投入。投资以财政资金特别是中央财政为主,克服粮食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弱势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技术储备匮乏、单产徘徊不前等问题,扭转粮食生产能力下滑的趋势。国家大幅度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长期以来粮食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工程建设在强调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还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工程建设,促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发展。
二、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促进主产区发展的重要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如何振兴中部粮食主产区经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从长期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步伐,转移农村劳动力,是中部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途径。当前,中部粮食主产区在自然资源条件等方面,发展粮食产业还有很多有利因素。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发挥粮食主产区的资源优势,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粮食加工业和运销业发展,对于中部粮食主产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当前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粮食主产区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四川等13个省区。这些省区长期以来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任务,但由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加上粮食加工转化水平不高等原因,当地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首先,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影响,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的收益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产业。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成本收益调查资料,2002年每亩稻谷的减税纯收益为96元,每亩小麦的减税纯收益已经降为-10元,每亩玉米的减税纯收益仅为79元。不仅低于非农产业的收益水平,而且也低于蔬菜等其他经济作物的收益水平。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直接影响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其次,粮食加工转化水平低。我国虽然是粮食生产大国,但粮食深加工率不到10%,食品加工用粮只占粮食产量的2%,加工食品消费占食物消费的25%,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现有粮食加工的区域布局看,粮食主产区仍未改变初级产品加工企业多、规模小,精深加工水平低、企业少的格局,2002年13个主产区中有11个省区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加上农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粮食流通不畅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主产区的粮食产业体系不健全,不能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第三,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缓慢。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看,1997年—2002年,除山东、江苏、内蒙古、吉林和河北五个省区外,其他8个粮食主产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13个粮食主产区中有9个省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四,粮食主产区财政负担重。从人均财政收入水平看,大部分粮食主产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里的全国平均水平是指各地区的平均水平,不包括中央财政收入),部分地区如河南、四川、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看,大部分粮食主产区低于全国平均增幅。从财政支出角度看,由于粮食主产区分摊了较多的政策性补贴,客观上造成了种粮越多、负担越重的现象。
(二)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具有明显优势
粮食主产区资源条件优越,生产潜力较大,发展粮食产业具有明显优势。从资源条件看,13个主产省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5%,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的71%,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等省区的劳均拥有耕地面积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生产水平看,尽管存在着水资源不足、土壤肥力下降等不利因素,但经过多年的建设,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数地区的单产水平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主要粮食品种向优势产区集中,主产区在发展粮食产业上也已经显露出明显的优势。从粮食产量看,1980年—2002年,13个主产省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由69%提高到72%左右,稻谷、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由60.8%和67%提高到68%和74%,玉米和大豆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稳定在75%和85%左右。从粮食商品量看,13个粮食主产省区提供了全国80%以上的商品粮,2001年,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出售粮食369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1公斤。从生产布局看,粮食产业集中度提高,主要粮食品种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在东北地区、长江流域一季稻区及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已初步形成了3个优质水稻产业带,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下游平原、大兴安岭沿麓已初步形成了3个优质小麦产业带,在东北和黄淮海平原已初步形成了2个专用玉米产业带,以及东北高油大豆产业带。
粮食主产区在资源及生产上的优势表明,通过促进粮食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是支持粮食主产区振兴经济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有利于促进主产区经济发展
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加大对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转化和加工,发挥主产区资源优势,对促进主产区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有利于提高主产区的粮食产业竞争力。一方面,通过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加强农田基本设施、优质良种繁育、现代农机装备、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提高主产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粮食的品质和产业的综合效益,从而增强主产区粮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其次,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有利于促进主产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一是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利用主产区丰富的饲料资源,发展养殖业,可以促进粮食转化增值。二是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主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发展粮食流通和运销业,促进餐饮服务业发展,能够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三,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有利于主产区扩大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通过增加对主产区的资金投入和加强主产区的项目建设,可以安排农民就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三、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促进主产区经济发展,调动主产区种粮农民积极性,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主要是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困难。1997年—2002年,13个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45.70元增加到2518.89元,年平均增长为3.5%。不仅低于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也低于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主产区农民增收困难,主要是家庭经营收入及粮食收入增长缓慢。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仅仅依靠过去以保护价为主的单一措施已难以从根本上保证主产区种粮农民取得稳定合理的收入,必须通过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这种综合性、战略性的政策措施,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出发,切实提高我国粮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为主产区种粮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有利于粮食增产增收,实现节本增效。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提高保护性耕作、免耕、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和粮食产地烘干等现代技术集成和应用能力,可以使项目区5000万亩粮田通过节本降耗增加效益,估计直接效益达到20亿元以上。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提高主产区防灾减灾能力,可使重大病虫害的损失得以及时有效控制,将使粮食作物产量平均损失由目前的5%以上,降低到3%以下。
其次,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有利于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促进转化增值。在项目建设区,结合优质肉牛肉羊、奶牛和生猪发展需要,重点发展以青贮玉米、饲用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按现有饲养规模及预期发展能力测算,到2007年可实现畜牧业增收271.75亿元。通过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可以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粮食加工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益水平。
第三,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大对主产区的投入,与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相互配合,进一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2004年,国家出台了减免农业税、粮食风险金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改革措施,重点是粮食主产区。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主要在主产区进行,有些项目需要大量的当地农民参与建设。工程的建设本身又可以为当地农民带来很多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