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启示论文

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启示论文

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启示

朱晓静1,闫震霞2

(1.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新动能研究院,济南 250014;2.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教师进修学院,济南 250014)

摘要: 德国制造业高度发达,“德国制造”享誉世界。其成功经验在于,大中小企业间的紧密分工合作体系造就了整个产业生态链的强大竞争力;多元主体合作创新体系奠定了制造业持续发展的科技基础;“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保障;行业协会、商会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充分发挥了服务协调作用。我国制造业体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这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质量制造业人才缺乏;生产组织方式和制造工艺相对落后;产品技术与质量总体不高;世界知名品牌数量少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借鉴德国经验,我国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重点做好如下工作:大力支持和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与高端发展;加快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不断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推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加大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制造业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关键词: 德国;制造业;中国;制造强国建设

一、引言

德国制造业高度发达,汽车、电子、航天、精密机械、机械装备、军工等行业在世界享有盛誉。“德国制造”被认为是可靠耐用、精益求精的代名词,德国制造业在发展中形成了很多先进经验和做法。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欧洲经济增长乏力,唯有德国率先走出衰退,学界纷纷探寻德国秘诀。与其他欧洲国家实体经济空心化的状况不同,德国制造业一直是整个经济的支柱,这被认为是德国成功的奥秘。[1]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德国于2011年率先提出了“工业4.0”的国家战略。此举不仅引起世界各国的纷纷效仿,也引发了学者们研究德国制造业的高潮。郭政[2]、李金华[3]、孙迪[4]、房珊杉和金永花[5]等研究了德国工业4.0战略的背景、意义、内容和启示。另有一些学者从不同侧面分析德国制造业为什么独树一帜。张继宏认为,工匠精神在德国制造业品牌形成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6]朱培武认为,标准化理念的应用与坚持是德国制造业质量和信誉产生的秘密;[7]梁洪力、王海燕分析了德国的创新体系在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8]李丽萍则着重分析了“双元制”教育体系如何为德国制造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9]

国内对德国制造业成功经验的研究已经较多,但还缺少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的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分析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并对照中国制造业存在的主要差距,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二、德国制造业创新发展与基本经验

“德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强大竞争力,成为德国的国家品牌。[10]在国家品牌的塑造过程中,德国在注重产品品质和工艺技术的同时,更注重产业生态和支撑体系建设。具体表现为:

(一)大中小企业间紧密的分工合作体系造就了整个产业生态链的竞争力

在复杂的新竞争形式下,区域竞争力并不完全取决于单个企业,而是取决于区域产业链的整体竞争优势。[11]在全球化浪潮中,很多欧美发达国家一度将本国产业链中较为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国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业空洞化问题。而德国深知产业升级需要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紧密合作,非常注重高质量、多元化的产业发展,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工业企业之间建立新型合作关系。以德国汽车行业为例,奔驰、宝马等企业之所以库存很少,正是因为汽车厂与上游供应商建立了非常牢固的合作关系,供应商能够及时获取准确的物料需求信息,从而将零部件直接供应到汽车厂的生产线上;同时,汽车厂与下游联系也很紧密,汽车生产出来立刻通过分销商将其运到世界各地。有人戏言德国高速公路就是各大汽车厂的仓库。产业间上下游的合作不仅体现在产品与物料供应方面,还体现在联合生产、联合研发等更深层次上。由此可见,德国制造优势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优势,而是整个产业链的优势。

企业是德国最主要的创新主体。德国企业深知持续的竞争力来源于源源不断的新产品和新创意。因此他们重视研发投入,2014年德国企业研发投入约570亿欧元,占当年总研发投入的三分之二。[13]根据《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行》,在2017会计年度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家公司中,研发投资最多的前100位企业有13家德国公司。德国大众仅次于美国谷歌、韩国三星,研发投入高达131.35亿欧元。

中小企业的充分发展以及分工合作体系的完备离不开德国政府的努力。德国政府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意识到了中小企业的社会稳定器作用,并且因此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台了专门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1957年,德国政府出台了《反垄断竞争法》,并在随后发展中多次调整修改;各州也相继制定了《中小企业促进法》,给予中小企业专门法律保护。同时,德国政府还在鼓励创新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的力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ZIM(Zentrales Innovations program Mittelstand)中小企业核心创新计划”,该计划专门为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或工艺技术的改进提供资金支持。仅2009年到2011年期间,该计划就为中小企业提供了7.7亿欧元,资助了1887个企业项目。目前,该计划仍在持续发挥作用。另外,德国政府还制定了减税、协助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德国中小企业发展。

传统成本管理指的是对于成本的控制和组织运转等多方面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成本方针;成本目标;成本策划;成本控制。传统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其高低体现着一个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降低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有很大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成本管理存在许多问题。

(二)多元主体的创新体系奠定了制造业持续发展的技术基础

德国制造业持续繁荣,离不开德国强大的创新体系支撑,主要包括联邦和州政府、公共研究机构、大学、基金会以及企业等主体。

联邦与各州的议会及政府属于政策决策与管理层,主要负责教育、技术及与创新相关的各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并负责在全社会建设良好的创新环境。[8]科学委员会、创新与增长咨询委员会和联邦州文教部长常设会议等属于咨询和协调机构,主要负责为联邦、州政府甚至总理提供与科学政策相关的咨询与建议。

综上所述,开展品管圈活动给予患者品管圈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降低了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渗血发生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是德国制造的基石。德国企业一直信奉: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术工人来进行工艺化实现。德国政府为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专门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和《职业培训促进法》。另外,《劳动保护法》和《工商会法》也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培养做了专门规定。同时,德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设计精妙,其独具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被誉为“德国制造”的基石、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Vc含量测定:取0.2 mL样品提取液,放入盛有0.4 mL 10% HCl的25 mL比色管中,用蒸馏水稀释至10 mL刻度后摇匀,以蒸馏水为空白,在243 nm处测定吸光度。分别吸取0.2 mL样品提取液、2 mL蒸馏水和0.8 mL 1 mol/L NaOH溶液依次放入25 mL比色管中,混匀,15 min后加入0.8 mL 10% HCl,混匀,加蒸馏水定容至10 mL刻度线,以蒸馏水为空白,在243 nm处测定吸光值。

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属于研究执行层。德国政府非常重视产学研结合。目前,德国拥有各类高等院校399所,其中应用学科大学就有230所,占一半多。在综合性大学中,如慕尼黑大学,20个学院中又包括178个研究所。大学以外还拥有大批知名的科研机构,如弗劳恩霍夫协会、亥姆霍兹联合会、莱布尼茨科学联合会、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等。另外,德国政府还建立了大量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园和技术孵化中心。政府为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资助,并鼓励这些大学和研究所将研究成果产业化,鼓励人才到企业发展,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端专业人才。

高质量的产品需要一大批既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又有工艺技能的产业工人和工匠去实现,但是我国制造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制造强国的需要。首先,高技能人才缺口很大。据统计,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是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5%。[19]其次,我国现有生产技术人员综合能力也不够高。某些行业,如钢铁行业,企业引进了世界一流的钢铁生产设备,但是技术人员驾驭装备的能力不足,导致高水平装备却生产不出高质量产品。第三,工匠精神尚未形成。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单纯追求高速度、低成本,员工缺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很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技术进步。

在那些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链条中,不仅有诸如奔驰、宝马、大众、巴斯夫、西门子这样的国际巨头,还有很多技术领先、质量高超的中小型配套企业。据统计,2011年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中87%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且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12]很多中小企业规模虽然不大,但是竞争力很强,在其专业领域内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遥遥领先,经营范围覆盖全球各地,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

以上行为主体间功能定位非常明确。政府负责制定政策进行引导,企业负责科研投入及管理,科研人员负责科学研究,协会和中介负责政府、企业和科研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各创新主体密切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产品,最终形成了高效、稳定的德国创新体系。

Development of real-time test system for rotating vibration of EFEAD system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打造编织限制权力的制度笼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一项异常复杂且十分精细的工作。如何做到使所编织打造出的制度笼子能有效限制或规范权力?我们认为,在具体编织过程中,应当遵守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第一大国。根据世界银行国民经济核算数据,201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5931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一,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出的28.57%;是第二名美国的1.60倍、第三名日本的3.50倍、第四名德国的4.73倍。[14]同时,中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显著提升,自2009年开始,我国已连续9年位居全球货物贸易最大出口国,2017年出口额达2.3万亿美元,占全球总份额的12.8%。[15]然而,中国只能算是制造业大国而非制造业强国。基于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世界银行等最新公布的基础数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对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情况做了全面分析。他指出,中国制造业在产业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但在质量效益、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16]从生产要素投入、组织过程和最终产品来看,中国制造业与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明显。

“双元制”职业教育面向企业的实际需求,注重实践,突出技能培训。这一制度安排为德国企业输送了大量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术过硬且富有一定创造力的熟练工人,为“德国制造”积累了丰富的工匠资源。在德国,约三分之二的中学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从事培训的企业数量与所有企业总数的比例接近22%,很多大企业都有自己专门的职业培训学校。这就有效保证了培养出的学生正是自己所需。

此外,“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参与者,即以德国工商业大会、手工业协会为代表的商会。商会在职业教育全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培训标准制订、培训课程体系与培训过程的监管以及职业能力考核等。政府、企业、职业学校和商会分工协作,不仅能培养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实操型技术人才,而且能够及时地追踪行业和职业发展新趋势,并及时做出反应和调整。

(四)行业协会支撑体系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充分发挥了服务协调作用

德国的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政府并不直接干预企业的运营。政府和企业之间活跃着众多行业协会或商会,他们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发挥了很重要的服务协调作用。德国政府高度重视行业协会或商会的作用,专门制定《德国工商会法》,要求德国企业必须加入本地商会,各地商会再纵向相连形成工商联合会。工商联合会承担了部分政府职能,在经济、法律、政治等方面发表广泛的原则性的意见,在特殊场合充当法院和当局的鉴定人。同时,德国几乎每一个行业都有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只代表本行业的利益,不承担管理职能,主要对本行业发展进行指导、监督和协助,同时也在政府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德国约有30万个行业协会和联合会组织。如德国汽车协会是一个由汽车制造商及其上下游、拖拉机等特殊车辆制造商及其上下游组成的服务性组织,该协会主要代表企业在国内和国际上争取和维护种种利益,研究行业发展的问题,并协调行业内相关企业共同解决。德国汽车协会在德国汽车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便于轻松了解资产的使用现状,根据掌握的状况和闲置信息情况,做到科学部署、合理调配,实现资源共享,确保固定资产高效运用于教学、科研、行政、后勤服务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效率。

三、中国制造业发展成就与差距

“双元制”职业教育指的是学生的职业教育由企业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合作进行的模式。受训者以学徒的身份在企业中学习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同时以学生的身份在职业学校学习与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一般的文化基础知识。企业与学校的学习交替进行,企业学习的时间约占60%-70%,学校学习的时间约占30%-40%。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训对象一般是中学毕业生,学制一般为2-3.5年,其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高水平的产业技术人员。

(一)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创新能力不强

首先,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特殊材料对外依存度高。如高铁轴承、航空发动机、核电主泵的密封件、芯片等主要依赖进口,这严重影响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容易使我国相关行业受制于人。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兴就是由于其使用的芯片和存储基本全部依赖进口而元气大伤。其次,虽然中国研发投入大幅提高,如2017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7500亿元,占GDP总额的2.12%,已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美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2.7%,日本3.67%,德国2.3%)。[17]但具体到制造业,如果考虑制造业的规模和从业人数,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第三,专利结构有待优化。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近年来,我国专利的申请数量大幅增加,2016年申请专利3464824件;不过,其中发明专利占比不高,仅为38.6%,而美国的发明专利占比能达到90%以上。即使在发明专利中,我国有高价值并能得到实际应用的专利所占比例仍较低,[18]与美国、德国、日本等专利强国差距较大。

(二)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质量制造人才缺乏

根据1997年《刑法》第416条第1款的规定,行为人违背解救职责的不解救行为,必须造成严重后果的,才能构成本罪。如果行为人虽然违背解救职责,未进行解救,但并未造成严重后果,则不构成本罪。依据《立案标准》的规定,这里的“严重后果”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三)生产组织方式和制造工艺相对落后

首先,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还处于工业2.0的发展阶段,仍未向工业3.0阶段升级。工业2.0时代,企业以产品为中心,追求生产的大规模、自动化,最终以成本低廉赢得市场;工业3.0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制造过程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分工合作、产品质量都大幅提高;目前,德国倡导的工业4.0时代则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进一步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制造业进入智能制造时代。而我国大部分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低,发展智能制造仍需补好工业2.0、工业3.0的课。其次,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企业必须转变为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这就要求生产方式更灵活、更柔性,能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而我国的制造企业在敏捷制造、虚拟生产、网络化制造等方面起步较晚,与德国的模块化生产方式、美国的并行工程相比差距较大。第三,我国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也仅刚刚开始,与能为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国际竞争对手相比不占优势。

3.2.2 完善天然气管网。加快推进上海东侧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尽早打通沪苏北通道。将宝钢专线并入全市天然气主干网,进一步提高上海东北区域的供气能力。

(四)产品技术与质量总体不高,世界知名制造品牌数量少

虽然我国部分重大装备、消费电子类产品的质量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产品质量总体上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例如,机械装备方面产品稳定性、可靠性相对较低,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钢铁方面,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但高端装备用钢铁材料严重依赖进口;部分基础零部件,如耐高温的叶片、机器人用的减速器等,可靠性不高、使用寿命短,无法满足主机配套的需求;食品、药品方面质量也很难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相应的,中国制造的知名品牌数量与制造业大国的规模远远不相符。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单,虽然中国近年来上榜品牌数量不断增多,但其中制造业品牌数量相对较少。2017年,数量最多的是美国,入选企业有233家;排名第二的是法国,入选企业有40家;中国排名第五,上榜企业有37家,其中制造业企业只有8家。

四、促进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的思考和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制定相应战略,推动制造业加快转型发展,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借鉴德国制造业好的经验做法,我国还需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一)大力支持和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与高端发展

德国制造闻名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德国政府引导企业瞄准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迅速实现创新成果产品化,从而在优势产品和关键技术上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德国政府还鼓励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在这些方面,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但总的来看,创新仍然不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来说,创新尤其重要。虽然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各种创新活动,都要通过企业来实现;但创新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对于制造业的薄弱环节,要集中力量突破技术、工艺、材料、器材、装备等产业发展瓶颈;对企业创新所需要的关键人才、特殊人才,要予以大力培养和激励。同时,企业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有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只有通过互联网技术等将上述几种创新融为一体,才能实现企业全面创新,不断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确保《中国制造2025》战略顺利实施。

(二)加快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面对全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中国制造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在智能制造上下功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一是推动企业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如机器人、新型传感器等领域的研发和制造。要加强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集成开发一批重大成套装备,推进工程应用和产业化,在机器人、新型传感器、3D打印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智能化专用成套装备等方面,形成突破。二是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或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三是对制造水平较差的企业,要坚持电气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并联进行,积极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化、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管控智能化。

(三)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推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德国制造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相互合作、互相促进,最终形成一个优质高效、良性发展的制造业体系。借鉴德国制造业经验,政府在进行产业引导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培育大企业,另一方面还要扶持提供产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首先,要支持产业链中的龙头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在项目建设用地、税收优惠、市场拓展、投融资、产业政策、资产重组、增资扩产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其次,要扶持配套产业链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配套专家”;在财政、税收、融资、创新创业等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帮扶,促进其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四)加大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高素质的技工人才队伍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引导和培养。一是培养方向要以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为导向,着力提高技术工人的信息化技能,为“中国制造2025”储备更多技术人才。其次,要推动职业院校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模式,如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系统学习其教育理念、方法及各项职业标准。同时,鼓励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形成按企业需求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一点,苏州太仓已经取得很多成功经验。第三,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让高技能人才对自身的工作充满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励更多人成为高技能人才。

(五)着力提升制造业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

制造业企业是工业企业的典型形式,其管理内容全面,产品设计与生产组织的规范化程度要求较高。与德国企业相比,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发展历史较短,公司制发展相对滞后,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很不规范,严重制约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应深入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公司制改革,引导企业广泛开展以规范化为核心的公司改制行动,从公司治理、经营决策、生产组织、市场营销、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等方面入手,健全企业规范化管理体系,深入学习德国企业严谨的“工匠精神”和精细的现场管理,塑造根植于企业的特色文化。以此激励职工融入企业、忠于企业,从而汇全员之智、聚全员之力,加快制造业企业向中高端发展。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完善发达的中介机构组织在德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比而言,我国行业协会职能较弱,很多协会的作用没被充分发挥出来,法律层面也缺乏与行业协会相适应的法律规范。应借鉴德国经验,加快行业协会发展;这对规范市场秩序,转变政府职能,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完善立法,通过健全的法律制度明确协会、商会等的性质、地位、职能,界定好其与政府、市场的关系,创新其发展与管理模式,为协会、商会发展提供良好法律制度环境;二是大力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机构开展业务,鼓励协会或商会为企业提供市场、技术、法律、税务、投资、会计、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和认证等方面的服务;三是行业协会要积极组织影响产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并集合核心企业及关联客户、科研机构与高校等多方面的力量开展协同创新,以促进产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春荣,望路.德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1).

[2]郭政.德国“工业4.0”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J]. 上海质量,2014(04).

[3]李金华.德国“工业4.0”背景下中国制造强国的六大行动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2016(01).

[4]孙笛.德国工业4.0战略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J]. 河南社会科学,2017(07).

[5]房珊杉,金永花.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2018(02).

[6]张继宏.工匠精神:德国制造业品牌之道的观察与思考[J]. 对外经贸实务,2016(07).

[7]朱培武.对标德国制造,浙江省全面推进制造业标准化发展的提升策略[J]. 对外经贸实务,2017(12).

[8]梁洪力,王海燕.创新体系:德国经济的“稳定器”[J]. 中国对外贸易,2013(05).

[9]李丽萍.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J].北京观察,2016(09).

[10]胡才珍.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欧洲历史地位的巨变[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05).

[11]杨锐.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2:48-49.

[12]谢斌.德国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做法及对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启示[J]. 广东经济,2017(08).

[13]郭洋.德国研发投入持续增长[EB/OL].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5/12/c_1118854044.htm,2016-5-12.

[14]城市帝国.制造业50强国家排行榜:中国第一,美国第二,日本第三,韩国第五[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605497708327582658&wfr=spider&for=pc,2018-7-9.

[15]赵剑影.我国制造业总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N].工人日报.2018-9-4.

[16]朱高峰,王迪.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情况分析与展望:基于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J].管理工程学报,2017(04).

[17]统计局: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17500亿元 比上年增长11.6%[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8/0213/c1004-29822720.html,2018-2-13.

[18]闫华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提高我国专利转化率的途径研究[J]. 农业科技管理,2018(01).

[19]雷露.高级技工去哪儿了[J].四川劳动保障,2017(04).

[20]王本东,朱晓静.基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山东中小企业发展研究[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06).

中图分类号: F43/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238(2019)04-0092-06

DOI: 10.3969/J.ISSN.2095-7238.2019.04.015

收稿日期: 2019-06-09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2019年度创新工程科研支撑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 朱晓静(1981-),女,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新动能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闫震霞(1975-),女,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教师进修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编辑:李学迎

标签:;  ;  ;  ;  ;  ;  

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