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材-美国研学感悟论文

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材-美国研学感悟论文

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材
——美国研学感悟

文 张美容

有幸参加美国研学行,不管是视觉上的冲击还是思想上的认知,都印证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走出中国看世界、看教育,才真正地领会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句话的前瞻性和宏观性,也更深地理解了习总书记对“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谆谆教导。因此,也让我对我们的教育有了更有深度、更有广度和更有温度的思考。从踏上美国国土到回来之后,许多思考不断徘徊、翻腾在脑中,许多思想在相互碰撞、交融。每当想要汇总、提炼此次研学最深的感触时,却苦于找不到最强音而搁浅。就在今天,我又重新在大脑中回顾这一历程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时,忽然有一个声音清晰地传来——“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材”。我豁然开朗,是的,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浪潮中,我们培养的人最终必须要走向世界,要成为世界公民。我们应该设立培养具有民族意识、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尊重多元文化、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人才的育人目标。那么,“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材”就是我们教育行走的第一步。

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才最清楚。只有切己体察,身体力行,才能学会分析和判断。赴美研学行,便是一次“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完美结合。之前所有对美国的认知是书面的、道听途说的,当我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美国、用自己的耳朵来倾听美国、用自己的感知来认识美国时,不仅对美国各方面的认识更趋于客观、全面,重要的是由于视野的放大,从而促使我能在更广阔的一个世界平台上看待教育。

在FAITH BAPTIST 学校里,零距离感受了美国课堂有规则、有底线的自由,看到了美国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幽默风趣,见识了美国学生的乐于提问、积极探究;在美国寄宿家庭里,日常生活中了解了美国人民的普适价值观及本土文化等,感知了美国人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体验了美国人的热情好客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参观纪念馆、科技馆和UCLA大学的过程中,重新建构了尊重历史与走向未来的认识。

总之,“行万里路”实现了中西方文化思想的碰撞、学习、比较、思考、借鉴,提升和拓宽了所有研学师生的国际视野和世界胸怀。所以,也再次感慨中国古人提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行合一观念是何等智慧!

(3) 钢管塔地线挂点位移随地震烈度增大而增大,且从Ⅰ类场地到Ⅳ类场依次增大.钢管塔内最大应力随地震烈度增大而增大,且从Ⅰ类场地到Ⅳ类场依次增大.Ⅰ,Ⅱ,Ⅲ类场地输电塔内应力最大的单元为塔头处斜材,Ⅳ类场地输电塔内应力最大的单元为中横担上第2节间主材.

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当然,面对美国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这绝对是美国无法比拟的。就拿毕业典礼上我作的简短的发言来说,我从“大同”这座城市名称的由来(《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以及大同城市做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完美结合说起,又以中国文字“友”字的生动形象性、文化意味性(甲骨文的“友”字是两只手相握的样子)作为结语,让美国师生对我们中国竖起了大拇指,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

对于中美文化差异、价值观念、教育方法等,因为国情不同,所以不具备科学的可比性。因此我用一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来陈述中美教育之不同。比如,我们的学生进入美国的课堂,在数学课中我们的学生获得了极大的自信。因为同样的年级,美国数学教材内容的难度远远不及中国,我们学生的口算、笔算能力令美国学生佩服。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对某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础能力掌握得非常扎实。同时,我们学生适应环境、学习新知的能力非常强,短短几天,学生融入美国学校、家庭非常快。尤其在口语表达、与人沟通等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潜能。但是,我们的学生在美国的体育课上受到了一定的刺激,姑且不论我们会不会玩橄榄球、击剑等西方体育项目,单单一项很普通的体能训练——跑步,就暴露出我们的学生身体素质、耐力逊色于美国学生了。我们的学生刚跑了几百米,就气喘吁吁,跟不上大家的节奏了。而美国学生则不然,步伐矫健、身姿优美,精神状态良好(美国学生每天至少要达到2 个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我们所在的FAITH BAPTIST 学校每天下午3 点半放学后,学校就开设有42 个体育社团)。另外,在问题意识上,我们的学生只善于回答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而美国学生已经习惯于用问题引领着进行探究性学习。

第二,就努力的方向来看,以问题意识为核心来进行共识性对话的理想结果,应该是“中国传统哲学在吸收了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之后的自我扬弃与重建,也应该是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⑧。中西马哲学的共识性对话本质就是以普遍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为中心而进行的反思和批判,从而实现当代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具体而言,就是客观地对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在对话的外力冲击和反观下展开自我批判,进而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交互式的辩证性的理性批判,通过反复推倒重来式的驳难来发现矛盾,最后消除分歧达成共识。

可以说,此次赴美研学,视野的开阔使我个人在看待事物的方法上更加客观和辩证了。我也相信,此次走出国门的研学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对世界、对教育有了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客观认识。看来,世界真是一本好教材!它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多元化、多样性,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国际文化素养”,怎样的人才是合格的“世界公民”。它还触动了我们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应客观、冷静地看到自己前行的方向。

三、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一名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是依托教材而得以传导的,这一点是做教师的共识。所以说,每位教师都会下功夫钻研教材,但很少去叩问“真正的教材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不是这次美国研学,我对教材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浅层次上。记得刚当教师的时候,认为“教材”就是课本;在当了一定年限的教师后,觉得自己之前对“教材”的认识太过狭隘了,经过多年的历练,认识到“教材”不仅包含课本,更重要的“教材”是生活这本书。而此次美国之行,让我认识到“教材”不仅是生活这本书,还有“世界”这本大书。

此次美国研学之行师生的收获很多。其一,学会了“尊重他人、遵守规则”。比如,孩子们学会了尊重寄宿家庭的用餐文化、礼仪形式等,见识了机动车辆永远让位于行人、排队等候等文明行为,并立刻成了遵守规则的实践者,一改之前大声喧哗、唯我独尊的缺点。无论孩子们在美国寄宿家庭,还是在美国学校,他们在享受别人给予尊重的美好和遵守规则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自己也在这样的世界生活教材中学会了“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其二,强化了“团队意识、互助合作”意识。在大家朝夕相处的“行万里路”的十几天里,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逐步意识到大家是一个整体、一个团队,于是自觉地学会了彼此关照、互助合作。其三,学会了“参照对比、树立理想”。孩子们在“美国”这本教材里,对比参照中美之异同,读懂了美国科技发达的背后原因,读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理想。

1#盘区上盘矿体界限规整,可以继续采用目前的回采方式,继续使用三分层联络道和1#溜井作为上盘贫矿开发的出矿系统,对1158分段1#盘区三分层上盘贫矿进行无假顶回采。贫矿回采的分层道设计还是可以紧靠1158分段1#盘区最后一分层的进路和切割工程来布置,最大限度的运用1158分段1#盘区现有工程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减少贫矿回收过程中的项目投资。

我相信,这次走进世界教材的经历,必将为孩子们埋下“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的治学种子!而我,也会带着研学归来的深度思考和宏观认识,继续行进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从教路上,让世界成为教材,培育我们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大同市云冈区平泉第二小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 潘丽萍

标签:;  ;  

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材-美国研学感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