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大城市化区域的协同性与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区域论文,京津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78X(2014)10-0003-05 一、发展的区域空间结构 随着人口上升、经济集聚和生产资源越来越多地被挖掘利用,现代社会经济已由以前的只注重时间方面的动态增长,转向更加重视空间结构演化和空间关系优化递进的发展进程。二战结束以来,发展的区域空间结构在一系列的演化中逐渐形成了两大类模式: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集聚点和非集聚点的“全国一盘棋模式”;另一类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同构“城市圈”模式。分析两类模式的发展规律,对于京津冀选择区域空间模式有借鉴意义。 (一)宏观空间结构的一般模式要素 形成区域空间模式的一般要素包括社会经济集聚点及其经济力、该集聚点与周边一定范围内的规模较低的集聚点联系的总量和结构关系。前者是一定区域空间中不同规模的城镇,其中规模最大的一两个城市是这一区域的发展核心,核心城市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领军作用;后者是规模较大的集聚点和其他集聚点之间的距离关系,它与核心城市的地租地价水平形成替代关系。 (二)美国全国一盘棋的区域经济模式 美国是世界第四领土大国,人口3亿,平均每平方公里30多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气候适中,平原占国土面积的70%以上,适宜耕作面积高达90%。这种地理特征使美国的产业分布可以不受地理条件制约,全国一盘棋的区域经济模式得以形成。然而,美国的工业和经济的地理分布极不均匀。美国东北部地区的14个州,国土面积只占全国11.5%,人口却占到50%以上,集中了全国制造业从业人数的2/3,产值的3/4以上,是美国最发达的地区。而农业和采掘业主要集中在中部、南部和西部山区。这是由于其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的。于是就形成了中部、南部和西部向东北地区长距离运送原料产品,而东北地区向全国地区长距离运送加工工业品的空间结构格局。这种格局使美国具有世界上最长的路网长度和完善、高水平的长途运输条件,这使众多中小城市形成了大城市群,聚合成全国大分工的区域经济结构。 (三)日本大城市圈的区域经济模式 日本全境由四个大岛和几百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7万平方公里,是美国的4%;人口总数1.2亿人,相当于美国的40%,人口密度比美国高出10倍以上;平原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24%,大多分布在河流下游和沿海。最大的平原是东京附近的关东平原,其次是名古屋附近的浓尾平原和京都、大阪附近的畿内平原。人均平原面积,日本只有美国的1/35。这样的地理环境使日本的社会经济高度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区域,全国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在三大平原地带。东京、名古屋和阪神三大都市圈,占国土面积的31.7%,却集中了全国63.3%的人口和68.5%的国民生产总值。各大城市圈之间的运输量很小,而城市圈内的运输量很大,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集聚同构的城市圈分工格局。 依据集聚点规模和周边地区的距离远近这两大宏观空间结构要素,京津冀地区如何实现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实现发展的协同性,需要先分析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特性。 二、京津冀城市化区域的空间特性 京津冀区域的空间结构特点,显著地表现为以北京和天津两大社会经济集聚点为核心、以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及其所辖区域为周边腹地的大城市化地区。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其城市性质主要是政治、文化中心,其产业结构主要是政府和国家机构的公共服务部门,基础设施和市政服务的现代“城”服务部门,文化教育和信息等高技术研究开发及创意产业等现代知识经济部门,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已高达76.5%。天津是直辖市,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经济型城市,其产业结构主要是装备制造业、物流业、资本金融业和商贸业等,第二产业产值占51.7%,第三产业产值占47%。河北省是围绕京、津两大城市化区域,与京津在地理上有楔形交错的接受京、津社会经济辐射的广大腹地。河北省11个地级市包括172个县、1959个乡镇和274个街道办事处。以唐山、石家庄、保定和邯郸为次中心城市形成了相对于京、津的冀东、冀西、冀中和冀南次级城市化区域;而廊坊、沧州和秦皇岛以人均产出较强的态势成为承接特大城市辐射产业的优质区域;承德、邢台、张家口和衡水则以各自不同的地方特色与特大城市形成特色产业链。于是,河北省众多的中小城市会形成日益繁杂多样的产业链条及依存关系。 依据前文分析,京津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产业结构趋势,将会形成如下态势的布局:北京在承担起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功能的同时,将成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基地,包括科学、高技术、电子软件、教育和旅游等先进文化创意产业,金融资本、商务服务、国际交流和总部经济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生活人居、收藏鉴赏和休闲养生等传统文化及生活服务业。天津在承担起北方经济中心功能的同时,将成为京津冀地区的技术装备、石化电子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是以港口和航空为显著标志的现代交运物流的北方航运中心,是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和房地产等现代保险金融业的集聚地。而河北省作为京津发展的经济腹地,是京津冀地区的原材料和矿产业、装备制造业、石化电子通讯产业、农产品加工和轻工业的生产基地。 三、京津冀大城市化区域的协同性 依据京津冀的空间经济特性,可以认为,京津冀将成为一个较为巨大的大城市化区域。认识京津冀的这种区域特点,需要依据大城市化和大城市化区域的理论,分析其各种特征。 (一)大城市化及其大城市化区域 大城市化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的提高所形成的单体城市的规模经济要求以及由规模经济要求决定的城市规模扩大的趋势。它的内涵表现为城市规模经济的不断实现和城市空间及其要素容量的不断增长。要素包括:一是城市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即城市的就业机会;二是城市对生活和生产的容纳能力,即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多少企业和人群的生活需要;三是城市基于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的供给容量。我国城市规模的主要矛盾是空间效率较低,城市人口密度低于发达国家。因而,提升城市有效空间的规模容量,而不是简单地扩张其物质空间,是我国大城市化的基本任务。 大城市化区域是指由区域规模经济要求决定的大、中、小不同城市构成的城市群所形成的巨大的城市化区域,而城市化区域是指由一到两个大城市为核心辐射,由多个中小城市的腹地而形成的遍布城市生活方式的人类生活区域。它的内涵表现,一是城市化区域中的城市个数不断增加;二是城市化区域中实现规模经济的城市个数不断增加;三是城市化区域中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我国大城市化区域的主要矛盾是区域内的多数城市的规模经济没有处于规模适度点,有的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有的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而有的处于规模报酬为负阶段,这使得整个城市化区域的空间效益较低。因而研究城市化区域内各个城市的规模收益特点,调节或调整其规模报酬,从而提升整个城市化区域的规模收益,是我国大城市化区域(城市群)建设的重要任务。 大城市化区域演化的模式,一是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发展;二是专业化城市向综合化城市演变;三是区域核心城市由单体型城市向飞地型城市演变;四是城市化基础设施由城市内向城市外发展,并构成联结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条件;五是城市要素的集聚与扩散由单体城市分两阶段进行,演化到城市化区域内各种城市之间在同一时期实行互动式的集聚与扩散。 大城市化区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受人们的主观意志影响。就是说,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非农产业成为生产主体,同时会伴随有核心城市的规模扩大和由各种城市构成的大城市群。当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条件不具备时,也无法由人的主观意志使城市长大或使城市个数增加,即使个别城市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制造出来的,也不会形成城市群。 (二)京津冀大城市化区域 京津冀作为大城市化区域的突出特征:一是在空间结构上,形成了特大城市的双核(京津),周围围绕着11个地级市(河北省),构成了京津冀完整的却不完善的大梯度的空间规模结构。例如,北京以2000多万人口的巨大规模,产生着虹吸效应和辐射效应;天津以近1500万的人口规模,与北京和河北省分别存在着较强的拉力,成为沟通高层次结构和低层次结构的中介力量;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分别以不同的人口规模成为接受经济辐射和以比较优势形成京津冀大经济系统的重要节点,从而使整个京津冀区域呈现着前面论证的大城市化区域演化模式的一般规律。二是在产业链上,构成了三次产业大梯度差异的顺次产业阶梯。第一层次为北京国际性的现代服务业即高级三产,是在交通运输和商贸等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更多地分布和突出信息等技术知识性服务,各种市场中介的商务型服务,房地产金融等融资类服务,科教文卫体等发展性服务,旅游鉴赏收藏等休闲性服务,依托基础设施的各种市政功能性服务,以及国际化、政策、安全和法律等行政性服务的产业。第二层次为天津的开放式现代制造业和中级三产构成的更多以实体产业为特征的集聚产业。现代制造业是由新型工业化决定的中高端加工业,即以信息化、生态化和节能化为突出特征的技术装备、石化电子和新型材料等制造业,中级三产是由现代生产和生活的服务需求决定的综合性服务业,即以开放性、网络性、连锁性构成的传统和现代的服务业体系。第三层次为河北省传统或现代的一产即农牧渔业和与京津紧密联系为特色的一般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产业体系,其中,传统性和承接性的产业比重较高。由此,京津冀的产业布局形成一个明显的产业阶梯互补关系,并以京津的高端产业为龙头,河北各地级城市的产业与其形成各种产业链,从而以河北围绕京、津双核形成我国北方巨大的产业经济体系。三是在社会组织关系上,京津冀地区与全国一样,在市场自组织和政府主导的他组织两种机制作用下,形成大梯度等级化集聚和网络化的组织发展态势。北京是全国国有经济和各种总部经济的控制中心,拥有世界性的发达的产业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这些组织的竞争优势明显,行业集中度较高;天津以现代二、三产业发展集散地的区域地位,产业组织更体现出其市场竞争的特点,集中度和竞争度处于经常的替代之中,从发展趋势看,将是我国北方市场及其主体成长发育的战略基地;河北省则分布着规模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的众多市场主体和企业组织,并与京津的产业组织形成多种紧密的市场联系,同时随着产业的演变将会随时产生新的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等社会组织,会把更多的人吸引到京津冀的大市场环境中。 四、京津冀大城市化区域的发展对策 (一)京津冀大城市化区域的发展趋势 从前文分析可知,京津冀地区将成为我国巨大的城市化区域之一,但是其空间经济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区域的空间经济结构一般是由“点”和“网”构成。“点”是指经济集聚点,表现为城市和城镇,“网”是指联系性系统,包括基础设施网、市政服务网、市场交易网、产业连锁网、商贸服务网和社会保障网等。“点”和“网”的关系不同,所构成的空间经济结构就有不同。依据前文关于空间经济结构模式的分析,京、津之间既有相互独立的经济结构成分,也有相互补足的经济结构成分;从整个区域来看,应主要属于一盘棋性质的结构,即京、津除了一般共性的城市功能外,不是各自独立的经济系统,而是相互实现功能补足并与河北广大城镇集聚点腹地构成产业连锁、经济网络的紧密联系,因而高水平的交通通讯设施是其一盘棋的一般发展基础。而河北省基于其围绕京、津四周的地理态势,近京、津地方的发展必然会以京、津为极点和磁力点,会形成和京、津十分紧密的各种网络关系。而远京、津的地方在借力于京、津的主通道的同时,可能在短时期内很难与京、津形成十分紧密的网络关系,因而会在更大程度上接受京、津的转出产业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从而会在河北省区内出现3个~5个同构性的次经济中心城市。这些相对于京、津的次经济中心,其产业结构可能会同质化,即次中心内部都具有一般性的社会经济系统,其内部各种网络关系极其紧密,而各次中心之间的网络关系可能薄弱,从而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系统。整个京津冀地区就会出现比较独特的多层次的核心—外围的空间经济结构,其独特性表现在,与一般的核心—外围理论阐述的外围边缘化不同,这里的外围无论是对京、津核心还是对河北省的次中心,都会逐渐被吸引到整个系统的发展中,而不会被边缘化。 (二)京津冀大城市化区域的发展对策 基于京津冀区域这种多层次的核心—外围的空间经济结构,总的发展对策,应是一种多层次的一体化进程。首先,应逐步实现京、津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其次,河北省一方面要逐步实现和京、津社会经济发展的对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地的社会经济资源,形成各次经济中心的社会经济体系,以便有力量承接京、津的辐射。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应分别针对城镇、城市化地区、大城市化区域和成长效率注重如下4个方面的发展对策。 一是摸清城市“基础部门”的规模结构,实施“市”经济发展对策。这是从单个城镇着眼的发展对策。城镇基础部门是城镇以外部市场为导向的产出部门,可以理解为以输出为基础的城镇产业集合,它是城镇成长的始源性动因。当城镇输出商品超过其用于自身消费的部分,在输出部门的就业者人数就会超过本地消费商品生产部门的就业者人数,城市人口就会增加,从而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得到成长。无论是哪个级别城镇的市长或镇长,如果对本城市基础部门的规模和结构不清楚,就无法推进城镇的成长过程。因而,在摸清城市“基础部门”规模和结构的基础上,制定其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就是“市”经济发展对策。这里,产业政策包括了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贸易政策;就业政策包括了人力培训、工资指导、失业救济和公共就业等政策。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发展“市”经济,京津冀地区的市场容量尚有极大的扩展空间,通过有效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发展,从而扩展就业空间。 二是分析京津冀和各城市化区域的地理特点,实施“城”经济发展对策。这是从京津冀区域整体和各个城市化区域着眼的发展对策。不同的地理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供给的根本来源。从城市化区域来看,正是由地理条件决定的各种基础设施把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在地理上联结起来,从而形成大小不一的城市化区域。由此,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和土地资源建设高效率的城市和城镇间的基础设施,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服务政策,就是“城”经济发展对策。这里,土地利用政策由国家区域和城市空间规划决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是在国家规划的基础上,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协商或由城镇政府确定;市政服务政策由城镇政府与市政企业协商确定。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化区域的基础设施服务一体化。发展“城”经济,可以从京津冀一体化角度,通过测算全区的和各城市化区域的规模经济点来确定基础设施的空间规划,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联结水平和共享性水平。 三是评估资源、生态和环境条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对策。这是从京津冀整个大城市化区域着眼的发展对策。循环经济与城市的自然资源问题紧密相关,其实质是要求城市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循环经济既是生态经济,也是环境经济,还是资源经济。从生态经济看,是维护生态平衡的经济;从环境经济看,是减少对环境的压力(降低三废)和保护环境的经济;从资源经济看,是实现废物利用和无垃圾最高境界的经济。由此,在国家资源、环境和生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本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政策,就是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策。其中,资源政策包括资源开发、有效利用、技术方式和价格评估等政策;环境政策包括环境利用、环境保护、环境整治和排污等政策;生态政策包括生态承载力、生态修复和生态平衡等政策。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化区域的资源生态环境有效利用的一体化。实行循环经济,要从整合京津冀生产和生活全系统的实际出发,探讨城镇、各城市化区域和全区的循环经济,要大循环里有小循环,小循环支撑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是测量城市规模经济适度点和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实施人口密度科学提升对策。这是从区域经济成长效率着眼的发展对策。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和城市化区域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或没有完全达到规模效益点,以致集聚效益较低,集聚成本较高。为此,京津冀要总结我国城市规模经济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和测量每座城市的规模效益适度点,依据规模经济要求,城镇该大则大,该小则小。在此基础上,研究城镇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和产业转移关系,降低产业阶梯的梯度,发现和支持产业互补关系,逐渐实现产业经济一体化。同时要研究城镇社会治理的特点,在寻求城镇适度规模的同时,讲求空间的效率性利用,通过市政的科学管理来提升人口密度,使城镇土地产出率不断提高。就是说,要着眼于大城市化区域的系统建设,实施区域内城市规模经济效益和城市间协调效益的区域空间效益政策,而不是一味地着眼于城市空间扩展、增大城区。只有提升京津冀大城市化区域的空间效益,才能形成一个高质量、高水平城镇化的京津冀大城市化区域。标签:城市经济论文; 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城市规模论文; 京津冀一体化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城镇人口论文; 产业集聚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地理论文; 区域发展论文; 京津冀城市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