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措施对ICU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论文_李文玲

(江苏省南京市胸科医院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对ICU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7年5月,选择我院收治的ICU留置PICC导管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20例,A组患者实施常规性护理,B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集束话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的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B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A组(0.00% vs 20.00%),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与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ICU留置PICC导管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效果显著,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也能缩短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促进患者预后。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ICU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8-0231-02

PICC在现阶段的治疗过程中属于必不可少的一项治疗手段,特别是ICU患者,在为患者提供治疗过程中所需要的静脉通路的同时也为患者带来了部分并发症现象及感染现象[1]。集束化护理是由美国健康促进研究所首先提出的,是将一系列有证据的干预措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用以解决临床上的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问题,是有效实施“循证实践指南”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帮助医务人员为那些存在固有风险的患者提供尽可能优化的医疗护理服务[2]。本研究以2014年3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ICU留置PICC导管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对集束化护理对ICU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现进行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4年3月至2017年5月,选择我院收治的ICU留置PICC导管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20例,A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最小58岁,最大78岁,平均(62.13±2.54)岁;B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52岁,最大79岁,平均(62.50±2.6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小于80岁;(2)患者入院时均未合并任何感染;(3)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妊娠及哺乳期妇女;(2)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以及免疫抑制剂患者;(3)入院时已发生感染的患者;(4)不配合本次调查者;(5)未收集到完整临床资料者。

1.2 方法

A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中心静脉导管经皮肤至静脉穿刺后,在患者的穿刺部位,导管及皮肤周围进行碘伏消毒,护士按照六步洗手法做好手卫生,由管床护士对PICC导管的留置情况进行不定期评估。

B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包括:(1)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制定:在所有护理人员中选择日常工作表现突出、护理态度严谨且和蔼、有责任心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培训,对所有的护理人员实施相应的理论与操作考核,针对ICU患者的实际情况及病情程度等进行收集,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在科室内设立3名导管维护护理人员,为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2)集束化导管规范护理:置管前严格遵循相应的手卫生,在每接触一个患者前后护理人员应卫生手消毒,方法为:取适量的洁芙柔免洗手消毒凝胶于手心,双手互搓使均匀涂布每个部位,作用1分钟,从而减少手术污染现象;并为患者实施相应的皮肤消毒,统一用洗必泰,铺无菌巾,戴无菌手套,用沾满含有洗必泰的棉球对患者皮肤消毒处理,对穿刺点周围20厘米均需要消毒,置管操作时采用无菌保护屏障,操作者必须保证所有操作均在无菌状态下进行;(3)导管日常集束化维护与护理:置管操作时应采取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应严格佩戴帽子、无菌手套、手术衣以及口罩等,并铺无菌巾,只留出穿刺部位,定时为患者更换一次输液装置,及时更换患者穿刺部位的纱布,1次/1天,透明敷料一周更换两次,一旦发现敷料存在松动、潮湿等异常情况及时更换,针对出现渗液现象患者给予无菌纱布敷料进行覆盖,在为患者实施敷料更换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4)集束化监测护理:针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实时监测,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针对存在发热现象的患者给予重点监护,及时判断导管与感染现象的相关性,采集患者导管血与周围血进行送检并进行标本培养。

1.3 观察指标

在患者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对以下指标进行收集,并分析:(1)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采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2002修订的《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指南》中CRBSI(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3];(2)对比两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及ICU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检验方法分别为t检验与卡方检验,两组间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 两组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B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导管性血流感染也成为了医源性血流感染的主要因素,占医源性感染的20%~30%,病死率在12%~15%,不仅增加了医疗费用,也大大增加了患者死亡的风险[4-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主要是指血管内置管发生的感染现象,患者感染后出现发热、寒颤、高血压等症状,血培养一次以上为阳性,且血培养检出的微生物与身体其他部位感染不存在相关性。

集束化护理主要是指一组护理干预措施,属于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护理手段,通过一系列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的集合,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与效果。本次研究显示,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的B组患者未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且导管留置时间与ICU住院时间均明显较短,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实施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制定,集束化导管规范护理,导管日常集束化维护与护理,集束化监测护理在内的相关集束化护理措施,能够获得显著的护理效果,与郑贞[6]等的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针对ICU留置PICC导管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效果显著,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也能缩短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促进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柯丽莉.集束化护理干预ICU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效果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3):2002-2004.

[2]龙检,程青虹,王海霞,等.集束化护理预防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4):128-129.

[3]周薇,何佩仪,刘丽兰,等.集束化管理方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7):2963-2965.

[4]陈萍燕.集束化护理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3585-3588.

[5] Planes A M,Calleja R,Bernet A,et al.Evaluation of the usefulness of a quantitative blood culture in the diagnosis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periods (2002 and 2012).[J]. Enferm Infecc Microbiol Clin, 2016, 34(8):484-489.

[6]郑贞,严继承,黄鑫,等.集束化护理对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18):4483-4485.

论文作者:李文玲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  ;  ;  ;  ;  ;  ;  ;  

集束化护理措施对ICU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论文_李文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