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论文_周迪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论文_周迪

周迪(天津体育学院 天津 301617)

摘要:“心理健康”一词已从西方文化传入且逐步深入人心。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研究心理健康是近年来心理健康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对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研究结果的同质性较强,相关研究对传统文化背景的考虑较为单一,研究成果有待提高。本文参考大量文献,就中国文化与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关注心理健康的同时,更多结合传统文化背景考虑,有效促进有关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193-01

一、概念界定

传统文化是指儒家文化为主流,兼容佛、道两家学说的文化形态。其中儒、道两家是中国的原生教派,而佛家是从古印度传入。郭晓梦(2014)提到,儒家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实行的是内圣外王的大同理想;道家崇尚自然,遗遥齐物、崇俭抑奢;而佛家讲究慈悲为怀、随缘而安。这几种思想文化和而不同,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内涵,其中蕴含的一些心理学思想和内涵更是影响着当代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因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观探析显得尤为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不仅指躯体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健康,另外社会适应、道德健康两个方面也作为健康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更大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心理健康方面。心理健康的概念至今在学术界仍未达成一致。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41)曾指出个体具有安全感,可以正确的自我解读,自我评价;拥有客观的人生目标,完善的人格;能够自我调整心态,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自省能力,总结学习的能力;可以合法的满足自身需求,合理的发挥个性,那么该个体心理是健康的。

美国心理学者奥尔波特(Gordon W. Allport)提出用七个方面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①自身可以积极主动的融入并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当中去;②具有表达情感的能力,包括可以同情自身以外的人、爱自己的亲人、朋友、爱人;③可以诚实的接纳真实的自我;④能够正确的判断并评价现实的实际情况,并且可以接受;⑤具备学习能力,不断的掌握各种技能,提高专业水平,培养认真工作的态度;⑥可以客观的认识自我,擅长把握自己的优缺点;⑦拥有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但被普遍认同的是,心理健康是一种具有持续性的心理支配行为,行为反应内心的良好状态。该状态可维持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其在生活、学习和工作时保持积极性并发挥自我潜能(王学玫,2015)。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目前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来研究心理健康的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和价值,许多研究者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探讨其对我国心理健康状况发展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王良(2012)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王丽丽和李响(2014)从儒、道两家思想层面探索了传统文化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李瑞瑞(2015)从儒道文化的视角出发,推崇将传统儒道文化中的精华,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形成本土化的中国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更加适合于中国的大学生。传统文化以不同方式在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当然这种影响是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杜琼,2010)。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学宝藏,有利于加深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的心理生活并为此提供特殊的理论阐释和思考方式(陈光磊,2003)。覃素安(2013)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观念对师专生心理的维护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有“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实效。巢传宣(2014)、李占和王静(2006)认为应该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吸收传统文化精神,铸造具有现代意识的新的人文思想,以实现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郑红(2011)根据调查指出,仅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影响,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吸收更多积极因素才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健康发展。

二是从某一具体的传统文化思想出发,探索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当代人的健康的心理品质。许华尧(2014)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人际关系、强调君子人格教育以及倡导和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群体责任感、利他行为、善德、美德以及激发其主观幸福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需要从体、美、德、智四个方面着手,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体(道以养生)、情感(诗以抒情)、道德(儒以涵德)和智慧(禅以净心)四个维度天然的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刘永,2015)。传统文化中的“内省”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我反省意识,促进心理自我调节、“自强不息”有利于大学生直面挫折,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实现自我价值、“中庸之道”有利于大学生心胸豁达,学会自我解脱,维护心理平衡、“和合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淡泊名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郭晓梦,2014)。王培敏和蔡文芬(2015)基于老子的人生观视角,强调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作用。黄洁(2013)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玉汝于成”、“吾日三省吾身”、“和合”、“中庸”等思想对构建当代大学生积极进取、勇面挫折、悦纳自我、人际和谐、心态平衡等健康心理状态进行探寻。张忠华(2005)和徐晓暖(2008)分别从“内省”、“中庸之道”、“修心养性”、“仁爱”、“义以生利”、“节欲”以及等多方面探寻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巢小妹从儒家的“中庸之道、修生养性、仁者爱人”,道家的“天人合一,无为不争、知足不殆,清静无为”,佛家的“成佛、涅粲”等传统文化上,阐述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三、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众多资源可以联系到现代社会的心理健康,以往的研究者或从总体上分析了传统文化对现代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价值,或基于传统文化的某一理论方面,阐述当代的心理健康理论。这些研究结果同质性较为严重,研究质量有待提高,具体研究对象大多为大学生,研究对象可以扩大范围,涉及实证研究的文献十分稀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多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多角度寻找到能对心理健康教育或实践等产生积极影响的思想,也从实际调查研究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论文作者:周迪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2

标签:;  ;  ;  ;  ;  ;  ;  ;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文献综述论文_周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