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边关爱 右边感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阳阳爸爸想拿高处的东西,结果自己够不到,就想拿阳阳平时吃饭用的小凳子垫一下。他对四岁的儿子说:“阳阳,去帮爸爸把小凳子找来,好吗?”一想到这个凳子是他平时吃饭、看电视的“专座”,小家伙停住了脚步,看着凳子,极不乐意地说:“为什么啊,这是我吃饭坐的凳子。”
诊断:爸爸的爱、妈妈的爱、外公的爱、奶奶的爱……孩子在爱的大包围中习惯了接纳。从小到大,家里最好的东西永远都属于他,从来没有人要求他回报,他也理所当然地这么认为。
我们不妨以自己爱父母的行动影响孩子。无论工作有多忙、多累,别忘记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春暖花开时带上孩子一起陪老人去公园赏花观景;过年过节、老人生日时,和孩子一起为他选购礼物……对父母的关爱言行会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灵。也可以适时地对孩子说出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今天爸爸在单位里累了一天,肩膀酸疼,请你帮我捶捶好吗?”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一个会疼人的贴心“小棉袄”了。
处方:可以用形象的语言帮助孩子理解:“爸爸没有长颈鹿高,请你把凳子借给我用用吧。”如果他愿意,别忘记用称赞肯定他的行为。其实家长不必事事顺着孩子,有时要适当地拒绝他的要求,让他感受挫折,才能体会爱的来之不易。
一列地铁进站,人群潮水般涌入车厢,非常拥挤。一位中年妇女站了起来,对怀中抱着孩子、手里还拎着东西的妈妈说:“你们坐吧。”话音刚落,孩子的小屁股飞快地坐上了椅子,完全不顾手里拎着满满一袋东西的妈妈,而这位妈妈也毫无怨言地站着。
诊断:看到这一幕,真不知道是父母的悲哀还是教育的失败。父母对孩子的爱珍贵而非廉价,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并不等于无条件地满足他的任何要求。应该说,三四岁的孩子已经大致能够理解妈妈上班很辛苦,也能够理解搬张椅子请妈妈坐、亲亲妈妈等行为。这些成长,都是感恩能力的体现。
处方:其实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坐,让他知道妈妈拿着很多东西是很辛苦的。孩子的感恩先要从体验开始,当他体会到别人对他的关爱是美好的,渐渐地才会迁移自己的情感,尝试用行动去关爱他人。大人不要习惯于无声地“奉献”,家长的付出应让孩子知道。感恩教育渗透在生活的细节里,需要我们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坚持不懈,让孩子知道是别人的付出才有自己快乐的生活。当孩子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积极暗示,让他们从小懂得爱别人、帮助别人。
周末的下午,家长们纷纷来幼儿园接自己的孩子回家,顺便把孩子的小被子带回家去洗晒。只见孩子蹦蹦跳跳地跑在前面,而背着孩子的小包、被子的奶奶蹒跚地小步跑着,追着喊:“宝宝,慢点跑。当心,不要摔跤啊。”
诊断: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掌上明珠。父母对孩子都疼爱有加,希望自己受的苦孩子不要再受,希望孩子生活得一定比自己幸福。对孩子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为孩子跑前跑后,任劳任怨。但是久而久之孩子就把父母给予他们的爱当成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对长辈的爱熟视无睹,只懂得享受爱,只知道爱自己,未曾想过付出爱来回报。
处方:面对这种场面,我们只能说:对孩子的爱请节制些、理智点。对于孩子的主动帮助,长辈要给予肯定、感谢,让孩子知道你很在乎他的表现。父母平时可以和孩子多聊聊自己的工作、为家庭的付出,让孩子了解这些辛苦。不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处处包办。上面的这位奶奶不妨让孩子自己先拿小包或者被子走一段路,时间一长他会感觉到累,这时候他也许能体会大人的不容易。
叮铃铃……电话响了,原来是外公生病住院了,特别打电话来叮嘱别让孩子来医院,以免传染。贝贝问接完电话的妈妈:“妈妈,谁打来的?”妈妈想了想,说:“外公说要外出几天,让你多穿点衣服,不要着凉生病。”
诊断:不要认为家中发生的事与孩子无关,只要大人处理就可以了。关爱孩子,尽心尽责,哪怕大人病了,考虑最多的仍是孩子。如此,养成了孩子对太多关爱的漠然。就孩子在儿童时期的心理特征来说,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不能空谈口号,一定要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比如说当孩子的妈妈生病了,爸爸在陪床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孩子给妈妈端杯水、洗个水果。做父母的应该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进行一些积极的引导。
处方:为什么父母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下外公怎么会生病的,或者与孩子一同去选择一些水果去探望外公呢?如果不是很严重的传染病,让孩子去看看外公,不仅可以让外公感觉温暖,而且也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关心别人的乐趣。平时,孩子可以分担家里的一些事情,让他负起责任来。家长遇到为难的事情,可以让他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长辈身体不舒服或生了病,告诉孩子应该做哪些事情,并付诸行动。
酝酿已久的外出游玩计划因下雨取消了。真真撅起小嘴,一脸的不高兴。妈妈在旁边安慰他:“没关系,下次等天气好点我们再出去。”爸爸也出来帮忙:“是啊,下次爸爸再买个火车侠给你玩。”越是这样,真真越是脾气大……
诊断:为什么有的孩子总给人自私、无理、不尊重人、不懂得爱的感觉?因为他们垄断了爱,所以缺少宽容、忍让、理解。生活中会遇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进行换位思考,不但会使糟糕的情绪好转,还能培养孩子们用宽容和理解看待一切。即使不能出去玩,那么就在家庭中展开一次讨论:下雨有什么好处?可以引导孩子说说,发挥想象。当然,也不要忘记承诺,等到天晴的日子,一定要实现这次计划,带孩子外出游玩。
处方:既然呆在家里,父母可以和孩子玩一个开火车的游戏:每人说一句感谢的话,感谢的对象可以是人、植物、动物,以及大自然,要说出感谢的理由,一个接一个地说,先停者为输,比如“为什么要感谢雨水”。这个游戏可以使孩子学会用感恩的心去看待生活中的每件事、每个人。
星期六晚上,爸爸妈妈带着淇淇去餐厅吃饭。兴奋的淇淇,一会儿对服务生说要喝可乐,一会儿要求服务生关空调。因为她热了。服务生殷切地满足着小客人的需求。淇淇在椅子上跳来跳去,一会儿打翻了饮料,一会儿弄翻了盘里的菜……
诊断: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并为之表示感谢是一种基本的礼仪。也许有人会认为让孩子学会感恩太严肃了,孩子这么小,不能理解的。儿童教育专家说过,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当服务员为自己服务的时候说声“谢谢”,要别人帮忙先说“请”。这不仅仅是礼貌的表示,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更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
处方:父母的一言一行始终是孩子最先模仿的对象。父母可以把问题抛给孩子:“如果我把你最喜欢的奥特曼弄坏了,你会生气吗?”引发孩子去思考,加深他们的感受。弄翻了食物,自己先清理,摔坏了器皿需说“对不起”。虽然餐厅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其应尽的职责,但是生活的和谐,环境的美好,需靠大家来维护,感激他人的劳动与付出,会让孩子懂得珍惜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