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口径测算中国当前的热钱规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口径论文,中国论文,热钱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外汇储备增加额的调整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年度国际收支平衡表,2003~2008年第一季度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一)汇率变动调整
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主要包括美元资产、欧元资产与日元资产。由于外汇储备资产总体上是以美元计价的,因此只要美元对其他货币贬值,则其他币种资产的美元价值就将升值。这种储备价值上升并非是由外汇储备流量导致的,因此必须把汇率升值收益从计算热钱的外汇储备增加额中剔除。
本文假定自2003年年初以来,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保持不变,即美元、欧元和日元资产分别占70%、20%和10%。用欧元(日元)资产某年年初的存量乘以该年内欧元(日元)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就得到该年内欧元(日元)资产的汇率升值收益。汇率升值总收益等于欧元资产与日元资产的汇率升值收益之和。
2003年至2008年第一季度的汇率升值收益如图2所示。2005年,由于美元对欧元及日元升值,汇率升值总收益为负。其他年份由于美元对欧元及日元贬值,汇率升值总收益为正。从2006年到2008年第一季度,汇率升值收益不断攀升。
图2 中国外汇储备的汇率升值收益(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银行网站的相关汇率数据计算。
(二)储备投资收益
外汇储备通常投资于以外币计价的金融资产。我们认为,在中国政府公布的外汇储备余额数据中,包括当期的储备投资收益,因此,在计算热钱流入规模时,须从外汇储备增加额中将其剔除。
我们假定中国的外汇储备全部投资于美国10年期国债。用各年年初与年末的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算术平均数作为每年外汇储备资产的平均收益率。用每年年初的外汇储备存量乘以外汇储备收益率,就得到外汇储备投资收益。
2003年至2008年第一季度的储备投资收益如图3所示。2003~2007年的10年间美国国债收益率基本上位于4.1%~4.6%的狭窄区间内,因此该时期内储备投资收益的上升主要归因于储备余额的增长,而非收益率的上升。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第一季度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幅下降至3.7%。
(三)央行对中投公司的外汇储备转账
为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率,中国政府于2007年9月设立了中投公司。该公司的初始管理资金规模为2000亿美元。筹资方式为,由财政部发行1.55万亿人民币的特别国债,借道中国农业银行与央行的外汇资产进行置换。财政部2007年特别国债发行情况如表1所示。
中国财政部在2007年8~12月间发行了八期特别国债,总规模为1.55万亿元人民币。本文假设财政部在特别国债发行当日即从央行购买外汇资产,则在2007年8~12月间,央行划出的外汇储备合计为2079亿美元。考虑到中投公司以670亿美元从央行手中收购中央汇金公司,又使得这部分外汇储备回流到央行资产负债表,因此中投公司从央行获得的外汇储备净值为1409亿美元。本文假定以上注资在2007年年底完成。为准确计算热钱流入规模,2007年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应调增1409亿美元。
(四)央行对国有银行及券商的注资
为推动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帮助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与海外上市,加速国内证券公司重组,以及推动政策性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央行通过中央汇金公司向国有银行及券商不断注入资金,其中大部分是外汇注资。中央汇金公司成立于2003年12月,迄今为止向中国金融机构的注资详情如表2所示。
假定央行在宣布注资当月完成注资,并用月末基准汇率将人民币折算为美元,计算得到的中央汇金公司2003年至2008年第一季度的注资规模如图4所示。2003~2007年间,央行通过中央汇金公司向国有银行及券商合计注资654亿美元,为准确计算热钱流入规模,应将其计入2003~2007年的外汇储备增加额。
(五)商业银行用美元缴纳本币法定存款准备金
自2007年8月至今,央行在上调本币法定存款准备金时,要求商业银行(尤其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以美元缴纳准备金。为满足央行新增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商业银行需要在外汇市场上(主要是向央行)购买美元。
我们首先计算各次准备金率调整可能冻结的人民币资金规模,并以准备金缴纳当天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计算得到各期准备金率的调整所冻结资金的美元规模。由于并非所有的商业银行均被要求以美元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笔者在此以70%的保守比例计算。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2007年8~12月因准备金率调整而冻结的美元资金分别为174亿、178亿、177亿、182亿与372亿美元,累计1084亿美元。2008年1月和3月因准备金率调整而冻结的美元资金分别为190亿与207亿美元,累计397亿美元。
商业银行以美元缴纳本币法定存款准备金,客观上降低了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因此,为更加准确地估算热钱流入规模,应将2007年的外汇储备增加额调增1084亿美元,2008年第一季度调增397亿美元。
(六)调整汇总
在表4中,笔者对外汇储备增加额的上述各种调整进行了汇总,即用原始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减去汇率升值收益与储备投资收益,再加上央行对中投公司的转账、央行对国有银行及券商的注资、商业银行用美元向央行缴纳的本币法定存款准备金,最后得到调整后的外汇储备增加额。
图5显示了调整前与调整后的外汇储备增加额的对比情况。在2006年之前,调整前后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差别不大。2006年,调整后的外汇储备增加额要比调整前低22%,这主要是因为扣除了汇率升值收益以及储备投资收益所致。2007年,调整后的外汇储备增加额要比调整前高37%,这主要是因为央行向中投公司的转账以及央行要求商业银行以美元缴纳本币法定存款准备金所致。调整后的外汇储备增加额数据显示,2007年外汇储备增长迅猛,同比增长227%,2008年延续了2007年的外汇储备高流入态势。
隐藏在贸易顺差及FDI中的热钱
(一)隐藏在贸易顺差中的热钱
观察近年来中国的贸易顺差数据,不难发现一个重要趋势,即从2005年起,贸易顺差规模突然上升。2001~2004年,中国贸易顺差分别为225亿、226亿、255亿和319亿美元;2005~2007年,分别为1017亿、1776亿与2620亿美元。很难相信,在2004~2005年间,中国出口部门的产业结构或劳动生产率会急剧提升,或者外国需求会急剧增长。由于人民币汇率改革就发生在2005年,这使得笔者怀疑,自2005年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大幅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由贸易项下的热钱流入导致的。
从近年来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率来看,2000~2004年,该比率位于2%~4%区间内,从未超过5%;而2005年、2006年、2007年则分别达到了7%、10%和12%。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比率的急剧上升,并不能仅仅用产业结构升级、人民币升值改善贸易条件等常规性理由来解释。
我们假定2005年之前贸易顺差中没有热钱,并用一种简单方法对2005年至2008年第一季度的虚假贸易顺差进行测算。2004年中国贸易顺差增长了约25%。考虑到人民币升值造成的贸易条件改善、出口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外需增强等因素,假定2005~2008年真实贸易顺差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0%、35%、40%和45%。考虑到以下因素,上述贸易顺差增长率假定并不偏低:其一,中国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为加工贸易,而2005~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保持稳定,外需并未大幅增加;其二,中国一般贸易行业具有劳动密集型与低附加值特征,产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在2005~2007年间并未显著改善。
图6显示了根据以上方法计算的通过贸易渠道流入的热钱规模,2005年至2008年第一季度通过贸易渠道流入的热钱规模分别为601亿、1215亿、1835亿和130亿美元。
(二)隐藏在FDI中的热钱
在马骏进行的热钱渠道调查中,有52%的企业认为通过“ 直接投资” 最易操作,不管是内资还是外资都以“ 直接投资” 为首选热钱转移方式。该项调查证明了FDI流入中存在相当规模的热钱流入。然而,由于缺乏估算FDI中隐含热钱的方法,本文暂不对FDI中隐含的热钱进行计算。而是假定FDI流入均为真实的,但把FDI未汇出利润及折旧视为热钱(长期投机性资金)。
要计算FDI未汇出利润及折旧,首先面临的是FDI数据的选择。目前国内的FDI数据主要有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两种统计口径。如图7所示,这两种统计口径下的FDI数据从2005年起出现了显著差异。
鉴于以上原因,本文采用了2006年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财政部等六部门开展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中的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存量数据。该数据显示,2004~2006年,中国的FDI余额分别为3690亿、4715亿、5442亿美元。由于该数据长度只有2004~2006年这三年,因此我们用该数据与商务部口径的FDI数据来估算2003年、2007年以及2008年第一季度的数据。2003年的FDI余额为3690亿美元减去2004年商务部口径的FDI流入额;2007年的FDI余额为5442亿美元加上2007年商务部口径的FDI流入额;2008年第一季度的FDI余额为2007年余额加上2008年第一季度商务部口径的FDI流入额。
假定每年的FDI税后利润加折旧(净现金流入)等于上年FDI余额的20%,由每年FDI的净现金流入减去汇出利润,就等于每年FDI未汇出利润及折旧。计算结果如图8所示。2003年至2008年第一季度的未汇出利润及折旧分别为403亿、511亿、678亿、716亿、706亿和190亿美元,累计3204亿美元。
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
用调整后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减去贸易顺差与FDI,再加上贸易顺差与FDI中隐藏的热钱,就得到最终估算的热钱流入规模。
由于国际收支口径(按离岸价格计算)统计的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大于海关口径(按到岸价格计算)的贸易顺差,国际收支口径的FDI大于商务部口径的FDI,为保守起见,我们以调整后的外汇储备减去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及FDI。由于尚无法获得2008年第一季度国际收支口径的统计数据,笔者沿用海关口径的贸易顺差数据和商务部口径的FDI数据。
相关计算过程如表5所示。计算结果显示,2005年至2008年第一季度的热钱流入规模分别为956亿、1398亿、1915亿、1389亿、5410亿与964亿美元,这21个季度累计流入热钱12032亿美元,占2008年3月底外汇储备存量的72%。
热钱在中国的投资收益
热钱流入中国的动因在于获得利息、人民币升值收益以及资产价格溢价。流入中国的热钱的投资对象大致包括银行存款、股票、房地产三类。
我们假定各年度投资上述三类资产的热钱规模各占三分之一。热钱投资银行存款将获得利息收入,投资股市将获得股票溢价收入,投资房地产将获得房地产溢价收入。各种形式的热钱投资均获得人民币升值收益。在计算利息收入时,本文使用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在计算股票溢价收入时,使用年度上证指数涨幅;在计算房地产溢价收入时,2003~2006年使用万得(Wind)资讯中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地房屋销售价格平均涨幅,2007年及2008年第一季度使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涨幅。
热钱投资收益的具体计算方法是:第一,每年的热钱累计规模等于前一年度的热钱累计流入规模,加上本年度热钱流入规模的50%;第二,将每年的热钱累计流入规模用当年年初与年末基准汇率的平均数折算成人民币;第三,用人民币热钱规模乘以各种资产的收益率;第四,将各种资产的投资收益加总。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2003年至2008年第一季度,热钱在中国的投资收益分别为263亿、1亿、1827亿、19223亿、23414亿、-6056亿元人民币,累计38673亿元人民币,以2008年3月底的汇率计算,折合约5510亿美元。
结论
本文运用调整后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减去贸易顺差与FDI,再加上贸易顺差与FDI中可能隐藏的热钱的方法,计算出2003年至2008年第一季度的热钱流入规模,根据利差、人民币升值收益以及资产价格溢价,计算出同期内的热钱投资收益。2003年至2008年第一季度,累计流入中国的热钱为12032亿美元,热钱在中国的累计收益为5510亿美元(以2008年3月31日汇率计算),二者之和为17542亿美元,约为2008年3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的104%。这足以说明,当前中国热钱流入的规模是惊人的,一旦爆发危机,目前的巨额外汇储备未必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充足。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手段,控制热钱的进一步流入,并未雨绸缪地防范热钱大规模撤出。
对热钱的计算大多建立在可能偏离现实的各种假定的基础上,本文也不例外。本文的计算存在以下不足:其一,在计算热钱的可能盈利时,是按年度数据计算的,这明显削弱了计算结果的解释力。其二,本文采用的方法隐含地假定了除贸易顺差与FDI之外的其他外国资金流入均为热钱,这高估了热钱的规模,因为除贸易顺差与FDI之外,职工报酬与正常的外债均不属于热钱范畴。其三,本文以A股指数涨跌估算热钱投资收益,但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在A股市场的表现来看,笔者倾向于认为这低估了热钱的投资收益。此外,本文也可能低估了热钱在房地产行业的投资收益。其四,如何估算贸易顺差中隐藏的热钱是非常困难的,本文对贸易顺差增长率的假定也许会引发争议。而进一步估算贸易顺差中可能隐藏的热钱,可能成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标签:贸易顺差论文; 外汇储备论文; 外汇论文; 热钱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资产规模论文; 汇率改革论文; 规模收益论文; 当前汇率论文; 银行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投资收益论文; 中国人民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