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人的合理需要
——基于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
张婷婷 张威威
摘要: 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人的需要分为合理需要和不合理需要。合理需要具有相对性,是社会的、历史的,是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的,是有利于人的生成和发展的,是合乎规律的需要,是各种需要的内在统一。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更加丰富和全面的需要,它遵循合理需要的尺度,是人的合理需要在新时代的具体内涵。在此意义上的需要,不仅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内生动力,是我们在新时代要竭力去满足的人的合理需要。
关键词: 合理需要;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
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概念,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马克思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2〕可见,需要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本质。人是有丰富需要的,“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新的证明,人的本质得到新的充实”。〔3〕需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征,是人的生存发展状态的体现,是社会发展状态的体现,具有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主观能动性。从需要的层次上看,人有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从需要的类型上看,人有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另外,“人的需要本身也有一个合理与否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合理需要问题是价值哲学的核心问题”。〔4〕“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人的需要又可以分为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只有合理需要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马克思和恩格斯期待未来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
一、人的合理需要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曾有过关于合理需要的论述,他告诫我们应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待合理需要的问题。“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茅舍模样了。”〔3〕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中,较早明确地提出合理需要这一范畴的是恩格斯,他从社会实践的角度,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基础来看待合理需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恩格斯在论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即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时,谈到未来应“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6〕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可知,合理需要具有相对性,是社会的、历史的,是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的,使每个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由此,“合理需要是相对于不合理需要而言的。从哲学的层面上说,它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一定主体在与一定客体的矛盾关系中产生的合规律的能动统一趋向”。〔4〕可从四个层面去理解其内涵:一是人的合理需要具有相对性;二是人的合理需要有利于人的生成和发展;三是人的合理需要是合乎规律的需要;四是人的合理需要是各种需要的内在统一。
二、人的合理需要的评判尺度
合理需要具有相对的性质,必须有一个评价的尺度。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合理需要的论述和合理需要的内涵,人的合理需要的尺度为:一是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符合“现实的人”的规定性;三是合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四是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一致。
影响边坡稳定性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诱发因素。其中内在因素包括边坡区地形条件、地层岩性,外在因素包括人类工程活动、降雨入渗、地震力的作用。现阶段影响边坡因素主要为地形条件、地层岩性和人类工程活动,随着雨季来临,降雨入渗将为对边坡稳定起做重要影响因素。
1.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合理需要应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为尺度的。因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所以它们具有相对的性质”。〔3〕人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生产的制约,并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发展。判断人的需要的满足与否应以社会为尺度,需要的合理与否也应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尺度。首先,人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生产出来的,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马克思说:“需要也如同产品和各种劳动技能一样,是生产出来的。”〔7〕其次,人的需要的满足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前提,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不能算是合理需要。超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谈人的需要,只能是人的幻想的需要,不是现实的、合理的需要,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人的需要落后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利于发展人的丰富需要,会导致人的需要的片面性,仍是不合理的需要。
2.符合“现实的人”的规定性
第三,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要正确地理解美好生活需要,在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产生较高层面的需要,也可能仍停留在较低层面。“目前人们容易对幸福美好生活做感性、物化、外在理解”,〔10〕这是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曲解和误解。美好生活需要不只是局限在物的层面,更不是迎合低俗品位、放纵甚至诱导低级趣味。美好生活需要是对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要的追求。从需要类型来看,是指除了人的自然需要外,对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追求日益凸显,例如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需要、对求知和审美的需要。从需要层次来看,是指人们除了对生存需要有更高要求外,人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也日益凸显,例如人们对增加休闲时间的需要、对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的需要、对全面发展的需要。
现金贷借款审核不严并且利率畸高,导致债务不良率较高,作为从线下民间贷款中所演化出的一种“野蛮”风险管理手段,非法催收、暴力催收成为部分机构事前、事中没有做好风险评估的一种“弥补”措施。裸贷、跳楼贷等博人眼球的新闻屡登头条。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不暴力催收的机构逾期率要比暴力催收机构高很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是整个现金贷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当催收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3.合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
合理需要应合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合理需要是合乎规律的需要”,〔4〕人的合理需要是自觉的,不是自发的,是被人自觉意识到的。“需要是反映在头脑中,是进入意识的”,〔8〕“合理需要范畴也是对人的需要的反映与抽象”,〔4〕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合乎规律的需要。这就意味着人的合理需要是真正为人的需要,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而且是未来可能满足的需要,是正确的预测。规律不是人能改变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人不能改变规律,但人可以正确地认识并利用规律。规律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等,人的合理需要应合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从自然规律角度看,满足人的需要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人的需要的满足建立在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之上;从社会发展角度看,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之间应是双向互动的,人的需要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断促进社会的进步;从人的发展角度看,人的需要应真正能合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趋势。总之,人的合理需要应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
4.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
第一,美好生活需要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美好生活需要是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11〕的基础上提出的。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总量突破90万亿元”。〔12〕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至今已有几十年的时间,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需要也已经由物质文化需要转向更加丰富和更加全面的需要。新时代人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期待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三、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人的合理需要
合理需要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时代,合理需要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需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需要,是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美好生活需要遵循合理需要的尺度,是人的合理需要在新时代的具体内涵,实质是新时代人的合理需要。
1.美好生活需要的丰富内涵
第二,美好生活需要是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需要。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收入、粮食生产总量、社会生产力水平等得到显著提高,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量”的积累更加丰盈,“人民生活基本‘量’的需求得以满足并出现局部过剩的情况”。〔9〕美好生活需要是在“量”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在“富起来”的基础上,人民向往更高的美好生活需要,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一方面,追求更高品质的物质文化生活。追求更好的教育、医疗、卫生等保障,追求更加安全和优美的环境,追求更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另一方面,追求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愉悦,更加期待受人尊敬、感受幸福、自我实现,更加期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谐世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1〕需要与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人的合理需要,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动力。
第一,美好生活需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需要。美好生活需要不是手段,而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真正把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目的。新时代中国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景下提出,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既符合个体的需要,也合乎全体人民的需要,以真正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但绝非为单个人的个性化需要而设计。虽然需要对于个体而言,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个体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定位有很大不同,但如果个体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解产生偏差,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这时就应当调整个体的需要,使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新时代我们倡导的美好生活需要侧重于从社会整体层面来描绘大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是为新时代人的共同需要而设计。新时代人的美好生活需要真正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为目的,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和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
合理需要应符合“现实的人”的规定性。人是“现实的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首先,需要是人的需要,以真正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合理需要是真正为人的需要,以人的需要的满足为出发点。其次,是作为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人的需要。“现实的人”是自然存在物,“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3〕具有自然属性,有自然需要。“现实的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是社会性的人,具有社会属性,有社会需要。“现实的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具有精神属性,有精神需要。最后,“现实的人”是未完成的存在物,是不断生成的,是不断发展的,是朝向全面发展的人。合理需要应符合“现实的人”的规定性,发展人的全面的需要,使人成为有丰富需要的人,促进人的不断生成和发展。马克思说:“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3〕因此,合理需要必定是符合“现实的人”的规定性,具有丰富性和全面性,并能促进人不断发展的“人作为人”的需要。
2.美好生活需要遵循合理需要的尺度
合理需要应使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从需要主体的角度来看,人的需要可划分为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5〕个人需要主要是与单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需要,但“个体是社会存在物”,〔3〕个人是生活在社会共同体中的个人。除了个人需要外,还有社会每个人的共同需要即基于社会群体整体利益的共同需要。首先,应正确认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人需要是社会需要的基础,它们的有机综合构成社会需要,而社会需要反映、包含着个人需要,社会需要的满足是个人需要满足的前提。因此,社会需要又高于个人需要,同时制约着个人需要。”〔5〕其次,应使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统一。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实践活动中,要同时考虑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达到二者的有机统一。能真正与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个人需要才能算是合理需要,毕竟人是社会性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息息相关。而且社会需要反映着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由个人需要组成并大于个人需要的总和。因此,在实践活动中,要最大程度地使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一致,当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矛盾时,应优先考虑社会需要。如果个人需要的满足对社会需要产生损害,那么这样的需要就是不合理的需要,是应当摒弃的需要。
第二,美好生活需要符合“现实的人”的规定性。首先,美好生活需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其次,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包含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体现“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最后,美好生活需要是更加丰富和全面的需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强调:“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13〕美好生活需要正是对处在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发展过程中的人的需要的把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符合“现实的人”的规定性。
第三,美好生活需要合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期待和满足内在地规定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遵循。从合乎自然发展规律的角度看,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而且对优美环境的需要本身就内在地规定了,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合乎自然的发展规律;从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看,消除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促进发展的更加平衡更加充分,这一过程本身就合乎未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从合乎人的发展规律的角度看,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以真正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是更加丰富性、全面性的需要,符合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规律,朝向全面发展的人。
论文提出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实现的前提是,系统模型参数已知,而噪声统计参数Q和R未知。由于 增益矩阵K值会影响噪声的最终统计参数Q和R,从而影响滤波值。因此在进行自适应滤波时,可以在未估计Q和R等参数的情况下,直接根据量测数据调整K的值。自适应滤波的输出相关法的基本方法是通过量测数据对输出函数序列{ CK}进行估计,然后由{ CK}再进一步推算出系统的 K值,即最佳增益矩阵,使得增益矩阵 K不断的调整,以为 K与实际量测数据{ CK}相匹配。
第四,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一致。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从需要主体来讲,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每个个人的需要,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基于全体中国人整体利益的共同需要。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它的提出和满足以实现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合乎个人的合理需要,又符合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既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有机统一。
四、新时代人的合理需要的当代价值
(二)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家庭同样是孩子的学校,同时也是孩子最放松、最熟悉的地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密切。教师应当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校外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在家中观察家庭成员、记录家庭事件,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记录家事,引导学生记录下家里发生的难忘的事情、开心的事情、难过的事情等等。这样一来,家庭琐事、家庭成员的活动等等也将成为孩子写作素材的一大来源,记录家庭事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孩子写出真实而不套路的文字。
从表2分析求得的传统效率值(综合效率)可知,综合效率值为1的决策单元总共有5个,难以再对这几个的优劣性进行排序,为了使决策结论更具有客观性,引入交叉效率评价模型,将原始数据代入Excel 2010软件中,利用线性规划求解,得出各个市州的交叉效率值,得到如表3所示的交叉效率矩阵。
1.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每个现实生活中的个体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以一种各个方面都发展的方式,去体现和占有其全面的本质。〔3〕体现在人对自身不同层次需要的追求、人对自身不同能力的提高、人对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的维系以及人对自身独特个性的释放等。美好生活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表现,在不断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美好生活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人的需要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离开了人的需要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无根的云,虚无缥缈”。〔14〕首先,美好生活需要的最终指向是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的满足又会引起新的需要,“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6〕因此,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人对更高层次需要的追求,人的需要逐渐从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到发展需要,发展需要的最终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其次,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手段。美好生活需要是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在需要——实践——新的需要的不断演进中,美好生活需要的全面性促进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充分展开。同时,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需要得到发展,人的能力将全面提升,人的社会关系将全面展开,人的个性将全面展现,总之,“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3〕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实现。
美好生活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表现。“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人的生命表现的完整性的人,在这样的人的身上,他自己的实现作为内在的必然性、作为需要而存在。”〔3〕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对需要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未来共产主义的特征体现在人的需要的全面性,期待达到按需分配。首先,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是人不断发展的体现。“马克思将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评价尺度的核心与目标,他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前提,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15〕综合国力的提升,使我国更有实力和底气,从原来对物质生产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注重人的发展,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人的全面发展。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新时代的阐释和践行。从“物质文化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转化,是人的需要的不断发展,彰显出人的不断发展。其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获得全面的发展。“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3〕只有在人的丰富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说人获得了解放,获得了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美好生活需要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内生动力
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正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内在动力,持续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16〕需要是人类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追求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新阶段”,〔17〕美好生活需要也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动力,在美好生活需要的驱动下,必然要求解决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促使发展的更平衡更充分,不断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内涵,要求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一,美好生活需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需要,是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应从社会整体入手,系统分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全局掌握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动向,要求生产和公平分配并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使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第二,美好生活需要是对更高品质生活的需要,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要求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路,使经济社会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第三,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追求更丰富、更全面的需要,要求社会发展得更全面。美好生活需要涉及我国发展的各个领域,不仅包括我国的社会生产方面,还涵盖了诸多社会生活领域,要求坚持和落实“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坚持社会发展的全面性。
此外,无机化学具有内容抽象、理论深奥、体系庞杂、知识零散的特点,教学任务繁重。73.17%的学生认为造成无机化学某些章节学习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由该课程属性决定的(基于2017级本校药学院本科生调查问卷,样本量123人,下同),尤其是物质结构部分比较枯燥和晦涩,元素化学的内容多为描述,点多面广,教学模式固定,千篇一律,且新知识、新技术介绍较少,往往导致刚脱离基础教育模式的大学新生产生畏难及厌学情绪[2]。
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最根本的是促进发展的更平衡更充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成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要想解决新时代人的需求和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最根本的就是促进发展的更平衡更充分。促进发展的更平衡更充分,首要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8〕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提供前提和基础。其次,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贯彻新发展理念使我国向更高品质、更加平衡、更加协调的方向发展,能改善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促进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而以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基础,以践行新发展理念为路径,必然会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平衡充分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总之,正是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推进社会的进步,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28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3、729、525、209、501、194、188、189、683、527.
[4]赵士发.论合理需要的基本规定[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3(00):111-117.
[5]赵长太.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166、80、8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0、60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7.
[9]刘须宽.“量”“质”“时”“雅”“界”人民期盼的美好生活,要从这五个字上下功夫[J].人民论坛,2018(11):60-61.
[10]沈湘平,刘志洪.正确理解和引导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8):125-132+160.
[1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12.
[12]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gov.cn/zhuanti/2019qglh/2019lhzfgzbg/,2019-03-05.
[1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150.
[14]张三元.论美好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探讨,2018(2):22-28.
[15]李文静,李婧.马克思社会发展评价尺度及其当代价值[J].重庆社会科学,2018(3):13-19.
[16]李海青,赵玉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生动力[J].先锋,2018(4):6-7.
[17]邹广文,杨雨濠.论社会全面进步的文化关切[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2):57-60.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On the Reasonable Needs of People in the New Era——Based on Marx's Theory of Human Needs
Zhang Tingting,Zhang Weiwei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theory,people’s needs are divided into reasonable needs and unreasonable needs.Reasonable needs are relativistic,social and historical,are in the process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are conducive to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are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law, and are the internal unity of various needs.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the needs of the people have been transformed from the needs of material culture to the needs of a better life.The needs of a better life in the new era are more abundant and comprehensive needs,not only in the scale of reasonable needs,but also in human reason.The specific connotation needed in the new era,the need in this sense,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but also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of overall social progress,and is the reasonable need of those who we must strive to meet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reasonable needs,new era,good life needs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47(2019)10-0001-07
[作者简介] 张婷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张威威,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阿 莽
标签:合理需要论文; 新时代论文; 美好生活需要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论文;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