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戏教学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践研究——以一上《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论文_汪鸿健

(浙江省桐庐县窄溪小学,311507)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改动之后,内容上呈现了很多来源于孩子真实生活的游戏,我们在引导孩子在游戏中思辨 ,对游戏进行改编和拓展,提升孩子的思辨能力和素养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对一上教材的梳理,对游戏和思辨进行整合,重点定位在四个方面提升孩子的素养:游戏与绘本整合,思辨促交往;游戏与活动整合,思辨促亲近;游戏与留白整合,思辨展智慧;游戏与辨析整合,思辨促分享。实践中感受到了孩子的快乐和成长,并为后期的研究做铺垫。

关键词:游戏教学;思辨能力

一、问题提出: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了改动,内容的选择更贴近孩子的生活,用儿童自己的语言展开儿童自己的世界,文中的语言都是童言童语,以我第一人称叙事,展示儿童的世界,真实的生活,以图为主,图文并茂。教材很多现场的活动体验,包括表演、游戏、制作等,都是引导学生向当下生活学习的设计。

新教材中放入很多游戏,这些游戏都源于学生的生活。举例如图:

(二)学校课改的推行

近几年我们学校尝试实行思辩式生态课堂教学,我们在低段尝试了“思辨”式课堂教学,而且新教材的编写思路也是以体验为理解道理、深化感受的桥梁,通过辨析反思达到明辨道理的途径。课程体验中领悟意义与智慧是低段儿童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

案例:这是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手册第30页的辨析题,孩子们在说第二幅图理由时出现意见分歧,有的认为这个游戏不可以玩,会骨折,有的认为可以玩。争辩不出结果,于是就采取实践证明。但很多孩子不知道怎么玩,先讲清楚规则和玩法,玩过之后再辨析,孩子就明白了这个游戏可以玩,但要遵守规则文明玩。

因此,对引导孩子在玩游戏的同时进行思辨,优化游戏,促进孩子的成长进行了尝试研究。

二、概念界定

游戏教学:“游戏”是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辞海》定义)体现两个最基本的特性:①以直接获得快感(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为主要目的。②主体参与互动。是指主体动作、语言、表情等变化与获得快感的刺激方式及刺激程度有直接联系。教学游戏亦称“游戏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和生动有趣的游戏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

思辨能力:思辨是思考辨析、分辨、辨别,分清楚的意思。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说通俗点就是想得清楚说得明白。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

三、教材梳理

1.理论依据:

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儿童的机体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情感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智力在游戏中得到发展。

年龄特点:一年级学生有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等特点,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活泼好动,喜爱游戏。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好奇多问,对一切新事物都感到兴趣。

将游戏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既能较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又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2.实践价值:

儿童游戏是儿童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游戏环节的有效介入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和蓬勃的活力。游戏活动有益于满足儿童放松身心的情感需求,在游戏活动中进行思辨,可以提高学生对游戏的认识,使游戏更能促进学生的素养的提高。

3.教材梳理

一上《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编排的主要栏目有:活动栏、辨析栏、讨论栏、儿歌童谣栏、绘本故事栏,结合活动和辨析的内容进行适度的整合。

《道德与法治》课本和活动手册中的游戏

四、实践操作

(一)两项整合原则:

1.游戏和辨析的整合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教材中每一课安排的游戏都是为本课的目标服务的,借助这个游戏来达成目标的实现。如“拉拉手交朋友”一课,是让新入学的孩子学习如何与同学交往,交往必须在活动中实践,新入学的孩子相互很多是陌生的,游戏就承担了一个桥梁作用,孩子在游戏时是放松的,交往就变得轻松自由了。

我们需要对整册教材的游戏进行梳理,不同单元的游戏体现的也是不同的能力提升,从梳理表格中能明确的看出是逐步提升的。比如从交往到亲近再到分享,是一个连续性的梯度,从单课的目标到整册的目标,我们都需要非常清晰的知道,利用好游戏这个载体达到育人的目的。

2.游戏和辨析的整合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一年级的孩子喜欢和同伴玩,但是缺少规则、礼让等意识,在游戏中进行简单思辨,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而不是把条条框框强加于他们,在自由快乐的氛围中,发现他们的需要和困惑,引领他们健康的成长。

(二)四种整合方式

1.游戏与绘本整合,思辨促交往

学生刚进校园,认识的朋友不多,如何去认识新朋友,对于胆怯的,内向的孩子来说是有困难的。针对这个问题就可以把游戏网小鱼和绘本辨析——“为啥大家不理我”进行整合思辨。对这个游戏设计两个不同的层次。(图:网小鱼)

第一层次,教师介绍完游戏,把孩子们带到教室外面,让孩子们自己试着玩。回教室后询问玩得过程中有什么问题。讨论后的几个集中的问题:网鱼的人还没有说到最后一个字就把手放下来;有两个小朋友总是当网,让我们当小鱼。结合绘本中的辨题——为啥大家不理我,学生讨论怎么解决。结合这次网小鱼的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说说怎么做会让大家都玩得开心。

讨论内容如下:

生: 网鱼的同学要把游戏说完才能把手放下。

生:大家轮流当网,可以按照排队的顺序来轮流。

生:当小鱼的人不要一下快,一下慢,要摔倒的。

师:大家刚才说的就是游戏的规则,你们自己讨论好规则,在游戏中自觉遵守,大家就可以都玩得很开心。

第二层次,增加游戏的内容。每次被网到都说名字,孩子们会失去对这个游戏的兴趣,孩子天性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因此对游戏内容的更改,既可以增加趣味性,又可以激发孩子的交往欲望。

【案例】

师:网到的小鱼报出自己的姓名,大家可以相互认识,借助这个游戏,你们还想了解同学的什么方面呢,我们来商量商量。

生:我想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有没有和我一样的。

生:我想知道他们的最大本领是什么。

生:我想知道他们住在哪里。

﹍﹍

师:大家想了解的有很多,老师建议由当网的小朋友提问,小鱼来回答?

生:可以。

师:补充一点,如果提的问题涉及到同学的隐私,同学不想回答,我们可不能强求,要懂得尊重同学哦。

通过课堂思辨之后,孩子们懂得了在游戏中要遵守大家约定的规则,相互之间的摩擦也减少了,为同学间友好相处也迈出了一步。

2.游戏与活动整合,思辨促亲近

如果在活动前讲述一些注意事项,会束缚孩子,而且一年级的孩子也不一定会遵照着做。签于此,决定规定一个小范围,放手让孩子自由去做,做后进行辨析,设计活动进行的方式。

《我认识您了》这课中的活动是猜猜这是哪位老师,并请老师签个名;《拉拉手,交朋友》一课中的活动是设计一张自己的名片送给新朋友。孩子们做好名片自由去做,之后了解情况:

(1)很多小朋友一起嘻嘻哈哈地跑到办公室里,老师的名签好了,可是还是不认识,原因小朋友害羞,只把签名单拿给老师,然后就拿回来了,没有达到认识老师,亲近老师的目标。

(2)小朋友相互之间互递名片之后并没有什么交流,之后询问他们情况,很多说不认识上面的名字,这个桥梁的作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思辨——我们该怎么做,孩子们还是说了很多可行的办法:

(1)先到教师风采栏认照片,简单地画下老师的头像,再去找喜欢的老师签名。

(2)想要认识的同伴名片上画上标记,卡片上涂上颜色等等。

经过两次活动安排,孩子们认识了自己喜欢的老师,还能根据自己描述过的形象辨认出老师,同伴之间也因为自己想出的办法很容易辨认出对方。由于是自己想要了解的老师和孩子,内心的驱动促使相互的关系发展迅速,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3.游戏与留白整合,思辨展智慧

教材中呈现了很多适合不同场地的游戏,也留出了空白让孩子们自己创造游戏。如走走迷宫棋、跳绳新玩法等等。需要孩子们结合这个游戏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创新,使游戏的形式更丰富,更适合大家一起玩。

如“踢脚拌拌”的游戏,唱着儿歌,点着同伴的脚玩。课堂上选了一组6个人到讲台边玩,可是下面的小朋友没有办法玩。怎么办呢?结合教材中的提示语——还可以怎么玩,大家展开思辨。一讨论,点子就出来了。

1.把脚改成手,大家在桌子上就可以玩了。如图(1)

图(1) 图(2)

2.也可以一个人点玩,张开手掌,点着手指头玩。如图(2)

3.把铅笔盒放在一起点着玩。

4.画两只小脚的图案套在手上,指点着玩。

对于积极参与并发表意见的孩子及时给与肯定,在他们的书上打上一颗印章,一组单元专题结束,进行数印章发奖状活动,促进孩子们能主动的参与活动,在积极的思维辨析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这样的游戏在教材中有很多,要引导孩子讨论创造游戏,辨析游戏的方式,内容,场地等等,展现孩子们的智慧。

4.游戏与辨析整合,思辨促分享

“放学回家玩什么”(如图1)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现在独生子女多,加上楼房一门一户很少交流,孩子在家里玩什么就是非常需要引导的。

图(1)

①课前对整个年级的孩子(308人)平常在家玩的游戏进行简单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孩子在家中以看电视和玩玩具为主,游戏的方式和内容都是比较欠缺的。

②课堂上结合辨析“这样玩好吗”对这些游戏思辨讨论,从方式、内容、安全等方面说,明确自己玩的游戏存在的问题。引导孩子想一想哪些可以改进一些还是可以玩的,再鼓励孩子创造新的玩法,推荐给同伴玩。

课堂引导思辨后,游戏的内容一下子拓宽了:下棋,踢毽子、废弃物改造、墙上打乒乓、七巧板、拼图等等,还有的孩子提议把学校里好玩的游戏介绍给爸爸妈妈,大家一起玩。对于手机游戏和电视,教师借助视频、资料帮助孩子明晰其中的利害,减少玩的时间。

教室后面制作一块游戏专栏,大家推荐最好玩的游戏,老师帮忙写出名称和玩法,贴在教室后面,大家就可以分享着玩了。对于提供点子的孩子也要敲上印章,也是一组单元专题结束,进行数印章发奖状活动。

五、收获与反思

(一)收获:

1.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把游戏和思辨整合,在游戏中思辨,在思辨后游戏,孩子们基本能够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安全、文明、创意地玩游戏。而且在游戏中提高了孩子的辨别能力,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素养,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另外,我们还惊喜地发现,很多孩子能把游戏中养成的习惯带入到平时的生活中。比如打扫卫生时,有同学偷懒,他们就会找小组长一起商量,共同解决。

(二)反思:

1.游戏蕴藏着巨大的资源,需要我们睿智的开发和运用,让孩子在喜欢的游戏中学习、放松、成长。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发现我们还是会用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来看待游戏,有时候限制的也会加多。

2.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展参与的游戏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因此对于一些不经常参与游戏的孩子还需要特别关注,寻找原因,并借助同伴的力量使其愉快的游戏。

儿童游戏已开始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资源进入到教育世界中,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童可以在游戏中养成鲜明的自由品质、规则意识、学会合作、分享,可以放松身心,体验到玩的乐趣。关注游戏,尊重和欣赏游戏中的儿童,将是一条洒满阳光的儿童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孙金平.儿童游戏中的情感关照.中小学德育.2016.2

[2]李敏汪.儿童游戏:德育的重要载体.2006.2

[3]胡永萍、汪小琴.思辨的哲学.2006

论文作者:汪鸿健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  ;  ;  ;  ;  ;  ;  ;  

基于游戏教学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践研究——以一上《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论文_汪鸿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