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的“超级主体”语文教育及其意义_魏书生论文

魏书生的“超级主体”语文教育及其意义_魏书生论文

魏书生的“超学科”语文教育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语文教育论文,意义论文,魏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几年来,魏书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非议。集中到一点就是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是超越了语文学科,行走于语文学科之外的。从表面上看,这些观点自有它们的合理性。实际上,这也恰恰表明了魏书生的“超学科”的语文教育所特有的价值。之所以说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是“超学科”的,莫过于他将语文教育的内涵最大化以及赋予语文教育以“超学科”特色的人格体系。

一、“超学科”语文教育内涵的放大

语文教育以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内容是语文教育界的共识,这似乎已成为清规戒律。一般教师所理解的语文教育就是使学生习得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和方法的过程。在他们的意识里,这也正是语文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之所在。魏书生却敢于打破清规戒律,突破传统的语文教育框架,超越一般教师以传授静态语文知识为主的语文学科意识,转向以培养学生动态能力和自立人格为内涵的“超学科”的语文教育。

1.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

魏书生高度重视学生人格系统的建设,直接唤醒学生强大的主体精神。首先,是激发学生的理想精神。理想是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生命价值的追求,是赋予生命持续精进的精神力量。魏书生始终坚信:“一个凡人,始终不渝地崇拜着一位伟人,他一定能减少许多庸人层次的烦恼,一定能较容易地使自己摆脱低层次的现象的缠绕,从而使自己在许多问题上能超凡脱俗。”[1]他要求并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使学生在与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的对话中获得心灵的震颤,从而强化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在魏书生看来,心灵上的播种和浇灌,开放的一定是思想之花。他引导学生“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即让学生抄写名人格言、伟人警句。其内容或高远辽阔,或惊世骇俗,或意蕴深长。格言、警句虽短,却蕴涵着作者深沉的人生哲思和昂扬的生命态度,饱含着照亮学生灵魂深处的情意力量。其次,是磨炼学生的意志品格。魏书生认为:“要成就一件较大的事业,首先是动机和胆略。在具备了崇高的动机和无畏的胆略之后,决定成败的重要条件就是意志了。”[2]魏书生根据中学生怕吃苦、意志弱的身心特点,要求学生坚持野外长跑,坚持每天一百次仰卧起坐和俯卧撑,寒冬暑夏从未中断。学生在不断接受身心极限的挑战中砥砺坚韧的意志,迎接来自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如此等等,当学生的自主力量和吃苦精神被激发出来并形成一股强大的意志力量时,将成为学生铆定理想追求所必备的强劲的精神利器。

如果语文教育只是停留在肤浅的知识和技能层面,而无视学生人格系统之煅就,比如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理想教育的缺失,那么,这样的语文教育则是徒具形貌而缺失精华的。光大的理想精神和坚韧的生命意志将给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永不枯竭的持续后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所说的“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其具体内涵就有理想精神等。从这个意义上说,魏书生对当前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启示性依然是巨大的。

2.培养学生语文自学的能力

魏书生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于挖掘自身潜能上。”[1]魏书生指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让学生按照语文知识点的有序排列来自学一篇课文,然后自己留作业、互改作业、自出考试卷等等。这些具体的个性化作业形式相对于教师的预先设计和“统一”布置,明显带有浓厚的自主色彩。“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可。”[3]魏书生认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魏书生根据能力形成的发展过程,以“知、情、行、恒”四环节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知”,就是从思想上深化学生对自学能力的认识。魏书生经常向学生介绍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就是“学会学习”,不会学习的人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其将自主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状态、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赋予自主学习以一种人生使命。所谓“情”,就是让学生从情感上体验到自学的快乐。直接兴趣固然能使人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但间接兴趣,即在理智指导下的行动的成功,同样能使人获得生命的体验。魏书生经常创设各种竞赛情境和开展自我比赛的活动,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享受成功所带来的“高峰体验”。所谓“行”,就是指导学生的自学行为。魏书生给学生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自学实践项目,并根据兴趣、能力和潜智的不同,教给学生相应的自学方法。所谓“恒”,就是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学计划,不断锻炼自学的能力。通过循环往复,最终使自学能力内化为一种心理品质。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4]魏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正是还其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从情意层面上看,语文自主学习是学生在自发的动机意识、饱满的情感力量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推动下,通过自由支配语文学习的时间、心力,实现自主的学习意愿和满足个性的求知需求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一个不断生疑、质疑和解疑的过程,其间获得新知的喜悦将带给学生巨大的自我实现感,从而释放学生生命深处的精神能量。这种伴随着生命体验而逐渐积淀的语文学习动机和热情以及在此基础上养成的勤于学习、勇于探索的人格体系将成为其一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魏书生深切关注的正是上述学生在形成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养成自立完善的人格体系所独具的意义,即如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那样,在语文学习能力、过程和方法上,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更高维度上所独具的意义。

二、“超学科”语文教育的支点:人格魅力

古人云:“文如其人。”意思是作者写的文章与其为人一样,蕴涵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以此观照魏书生的语文教育,也可谓是“课如其师”了。魏书生未受过系统的中学教育,初中毕业之后就已失去继续升学的机会,更别说正规的师范教育训练,这却减少了当时流行的教育观念对他的束缚,因此,他的语文教育改革和实践具有浓厚的个人气息。他历尽千辛万苦,九年方才得偿教师夙愿。在走上教师岗位之前就已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不凡的人生经历造就了魏书生独特的人格体系,并成为魏书生走向“超学科”语文教育的支点。首先,是坚毅的生命品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任何一位怀抱大志之人,必经一番心志的锤炼,方能力展鸿鹄之志。魏书生早年成长于“无命”时代(魏书生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简称),艰苦的生活和高压的政治并没有使他向命运低头。“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魏书生认为,一个成功者的造就在于他是否善于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以一个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他一直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乐观的深沉之处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坚韧和高迈。从实现教书夙愿的那一刻开始,他始终没有动摇过语文教改的决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自励的教学追求,魏书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教改之路。其次,是卓越的人生态度。魏书生虽为享誉全国的名师,却认为自己是和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一样的,丝毫没有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姿态。他有一种极通俗而又颇含意蕴的说法,言必称自己是到地球上来打工干活的,完事了便挥挥手向地球告别。这种自谦的心态,实为豁达和豪放。“宇宙浩茫,人生须臾,从日月星辰的空间角度望地球,它只是一颗星;看自我,微小到无形。从古往今来的时间角度看人类,她还在青年时代;看人生,更为短暂。唯其渺小,唯其短暂,个人才更应该将自己这一滴水溶进为实现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滚滚洪流中,多做实事,快做实事,去寻求生存的幸福。”[2]魏书生集天象与心象于一体的自我观照和人生洞察,其透彻之极,实为常人不可及也。

三、“超学科”语文教育的意义

魏书生取得成功的同时,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批判。诸种批判不无一定的理由,我们可以从课程改革的宏观发展趋势去分析: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改革和实践是在应试型的教育时代进行的,他的授课法确实存在着适应于应试目的的技术主义倾向。比如语文味淡、审美性弱等。当然,这种现象在曾经辉煌的语文教育明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魏书生生长在那个时代自然难以避免。我们现在重新审视魏书生,肯定魏书生的“超学科”的语文教育,并不是要泛化语文,更不是反语文,而是要升华语文,即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给学生以语言文学知识,更有语文学习方法、持续精进的动态能力以及自立完善的人格系统。即使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魏书生的“超学科”语文教育依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其坚韧与高迈的人格品质值得任何一位有抱负的教育实践者去学习。

标签:;  ;  

魏书生的“超级主体”语文教育及其意义_魏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