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彩虹医院感染科
【摘 要】目的 通过严密、恰当的观察、护理,促进手足口病患儿病情早日好转。方法 回顾性总结和分析2015年11月26日到2016年11月25日在我院住院的706例患儿的治疗、病情观察、护理措施。结果 706例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 通过严密观察患儿的神志、生命体征、四肢循环情况、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给予及时的干预,减少了危重症病例的发生,提高了手足口病的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措施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本病由唾液和粪便污染多种物件,经口传染。潜伏期2~6天,无前驱症状,常为突然发病。整个病程5~7天病人可自愈,存在复发。一般病程轻,预后较好。多发生于婴幼儿,临床1~5岁儿童多见,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1]。少数患儿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心肌炎、肺水肿、肺出血等,重症患儿发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CV-A16)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1月26日~2016年11月25日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706例,均符合诊断标准[2];其中EV71感染138例,手足口病(重症合并脑炎)29例,男413例,女293例,年龄4个月~9岁;其中5岁以下的687例,5~9岁的19例,均无水肿、肺出血及弛缓性麻痹。病程4~7天,无死亡病例。
1.2临床病例表现:普通病例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愈后良好。重症病例表现为:①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肌阵挛、眼震、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危重病例可表现为昏迷、脑水肿、脑疝。②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③循环系统:面色苍灰、皮肤发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3]。
治疗方法:一般患儿主要给予抗病毒和支持对症治疗,抗病毒给予病毒唑、病毒口服液,外周血象高的患儿加用头孢派酮舒巴坦纳或阿奇霉素等抗感染治疗,心肌酶升高的患儿给予果糖二磷酸钠、维生素c、肌苷、三磷酸腺苷等支持治疗,口腔溃疡给予碘甘油口腔护理、口腔炎喷剂局部喷口腔,高热给予物理降温,布洛芬混悬液口服等。对有重症倾向和重症患儿,严密观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并发症,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同时使用丙种球蛋白和激素治疗。我们也可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进行治疗,能更好的改善手足口病患儿的免疫力[4]。
2. 观察及护理
2.1 病情观察
对患者每30分钟-1小时巡视一次,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意识的变化,因病毒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可能引发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应引起警惕,增加患儿卧床时间,同时做好急救准备工作。并做好记录,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2.2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根据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病程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第5期(恢复期)。在病程中应主要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心率、呼吸、血压、以及神经系统受累情况。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对于无明显皮肤疱疹,但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也应加强病情观察,同时采集相应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以协助诊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重症病例的早期表现如下:持续高热: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若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按年龄),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按年龄)、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外周血WBC计数升高:外周血WBC超过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mmol/L。
3.护理措施
3.1消毒隔离: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带病毒者,潜伏期通常为2~6天,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已经发病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病毒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手、手巾、玩具、餐具等各种日用品,如果接触就可能引起间接接触传播;不小心接触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感染。因此,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至关重要。患儿一旦确诊,即予及时隔离,隔离期为2周[5]。本院设手足口专门病区,病区分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双通道,全病区严格按传染病分区管理。病室内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30分钟/次,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每天用紫外线照射病房2次,每次30分钟。物体表面、地面每天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对患儿的各种用具,如餐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病人可接触到的物品表面(门把手、床栏、桌面等),病区的床头柜、床架,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小件物品可采用浸泡15分钟,然后清水冲洗,通常2次/日,污染时随时消毒。有粪便等排泄物污染地面时,漂白粉覆盖,作用60分钟后清理。病室内有独立的卫生间,安装洗手装置,医护人员在与每个患儿接触后在流动水下洗手,或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手消,接触过患儿的听诊器、血压计等非一次性仪器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方法为75%酒精檫拭碘伏擦拭或放入甲醛熏箱熏蒸。对于患儿产生的生活垃圾,直接投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并按医疗废物处理。3.2基础护理:①皮肤护理: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平整干净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应剪短患儿的指甲,防止抓破皮疹。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对未破的皮疹及周围皮肤应注意消毒,保持干燥清洁。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抹抗生素药膏或用2%的碘伏消毒,进行各种注射或贴胶布时要避开皮肤破损处。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清洁干燥,避免皮疹感染。每晚给患儿洗漱,不要使用肥皂。②用药的护理:由于患儿的年龄差距较大,护士应准确称量患儿的体重,掌握不同年龄阶段患儿常用药物的常用剂量和使用方法,准确配药,抽吸剂量较小时,使用精确0.1ml的注射器。用药时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3.3 症状护理及专科护理:①并发症观察及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如患儿出现头痛、呕吐、抽搐、嗜睡、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立即侧卧位或平卧头偏向一侧,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量、颜色,防止窒息的发生[6]。立即给予20%甘露醇3~5ml/kg降低颅内压。观察患儿有无尿潴留发生,必要时导尿。如患儿突然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心率增快、呕吐咖啡样物、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心肺衰竭的症状,应立即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两组静脉通道,监测呼吸、心率、血压、spo2。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气管插管的准备,必要时使用正压机械通气。②发热的护理:发热期间,护士加强体温监测,对体温38.5℃的患儿,可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行降温后30分钟测量体温了解降温效果,及时补充水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出汗较多时,更换衣服床单,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有高热惊厥史者,应积极控制体温。发生惊厥抽搐时,注意预防受伤,同时注意与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鉴别。③口腔溃疡的护理:患儿口腔颊部、舌、上腭、咽部等均可有不同程度的疱疹甚至溃烂,疼痛严重时影响患儿进食,发热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容易感染。应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避免用刺激性腐蚀性的溶液漱口。可使用口腔炎喷剂每日数次喷口腔疱疹破溃处,喷药时注意观察口腔疱疹破溃、糜烂及愈合情况。对患儿所用的奶瓶、奶嘴及餐具每次用后要煮沸消毒,防止继发感染。
3.4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大多数感染者属于普通型,现有新的研究进展,肠道病毒71型灭火疫苗的产生能有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7]。
结 果
702例患儿经4~7天的治疗,均治愈出院。讨 论 对手足口病的患儿,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做好病区管理,注意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专科护理质量,可降低手足口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加强常见并发症先兆症状的观察和预防,并及时地给予处理,是降低病死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汤卫兰.手足口病68例护理体会.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1(5):57.[2]《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3]于艳霞 浅谈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及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4月第4卷第12期china practice med,aor2009.vo1.4 n0.12[4]冯爱东,刘云燕,杨淑岭,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2919-2921
[5] 李春兰.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5(9):768.
[6] 张湘婷.73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17):1553.
[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使用技术指南》.免疫规划中心.2016年(6)
论文作者:张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9
标签:患儿论文; 手足论文; 皮疹论文; 疱疹论文; 病例论文; 神经系统论文; 病毒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