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演变与中国近代体育文化的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体育论文,中国传统论文,试论论文,中国近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体育文化的研究在我国尚“冷”,笔者试图就“西学东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演变及中国近代体育文化的形成略抒己见,以抛砖引玉。
一
体育,是以人体自身为对象,以运动为手段,为了造就身心并健、日臻完善的人的科学。体育,是伴随着人类的需要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产生并得到不断发展,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体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创造的文化形式和社会文化行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文化的分支。这是因为体育运动本身包含着许多因素:语言和符号、规则和制度、知识和技术、行为和价值、体育观念和体育道德等。
在西方近代文化传入中国之前,中西文化是处在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两种不同社会性质的文化。当时,中国封建王朝闭关自守,盲目自大、保守落后,封建统治者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抱残守缺,顽固地坚守着封建王朝的最后一袭领地,反对任何进步改革。而这时欧美许多国家已迈进资本主义的繁荣时期,西方传统文化也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中世纪的黑暗桎梏,踏上了近代文明的康庄大道。刚刚兴起的西方近代体育文化在充满自由竞争气息的土地上得到迅速发展。它不但完全继承了古希腊争强好斗的体育竞争精神,而且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以个人为本位、强调独立自主、奋斗进取、竞争拼搏、创造进步、科学物质、民主法治、“恶侮辱、宁斗死”〔1〕的特征, 也移植到西方近代体育文化中去,西方近代体育文化在充满竞争背景的大文化的孕育下,其竞争意识愈演愈烈。在竞争意识的推动下,西方近代体育文化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繁衍生息的发展过程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极其丰富灿烂的中国文化。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所谓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2〕。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属于中国封建体育文化。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地主的文化,没有农民的文化”〔3 〕。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理论核心是儒家思想,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支柱。“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4〕处在同一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无疑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在体育思想、体育制度、体育运动的内容、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地反映,其表现形式主要为:
第一,重伦理,倡中庸,轻竞争。体育运动的生命力在于竞争。无论“体力”体育运动或智力体育运动,都贯彻着竞争精神。但儒家的伦理道法和处世哲学与此相反,倡中庸、和为贵。“中庸之为德也,其玉矣乎!”〔5〕要求人们处事要不偏不倚,循中道而行, 舍功利取仁义,“恶斗死,宁忍辱”〔6〕。要安于现状,不为人先。 中庸的伦理体育观不仅扼杀了体育运动发展的生命力,同样也扼杀了人们在体育运动中的创造精神和竞争意识。
第二,重群体,轻个体。儒家思想强调“克已复礼”,以群体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要求人们要遵从“三纲”、“五常”,行为要和谐、统一、礼让。“礼”将人的个性、主体性消融在贵贱有别、尊卑有序的名分之中。它严重损害了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窒息了个人思想之自由,剥夺了个人欲望伸张之权力。其结果造成民族的不平等心理,使体育比赛无法展开公平竞争,个人在体育比赛中的创造性遭受礼让的压抑、又被群体所泯灭。在大一统的封建伦理道法观念的束缚下,导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缺乏自主观念和创造力,更无进取竞争和追求意识。
第三,重文轻武。在儒家思想处于主宰地位的封建社会里,主“静”不主“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则是地主士人的座右铭;读书作官是知识分子终生奋斗的目标。鄙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形成社会风气。自汉代大兴儒学之后,尚武之风大衰,而重文轻武之风则益盛。“秀才挟弓矢出,世人以不才目之”〔7〕。 体育运动被儒家视为“玩物丧志”的末举,剧烈的体育文化为世人所不齿,结果使一些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沦为宫廷宴会上的表演娱乐节目,失去了体育运动的本意。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重文轻武之风愈演愈烈,导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每况愈下,封闭落后的的社会制度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总之,在西方近代体育文化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物质文化方面的表现是直接受到封闭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在制度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受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大一统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束缚,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表现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宰,注重体育的伦理价值,缺乏进取竞争意识。
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化是人类社会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它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对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产生重大影响。从19世纪中叶之后,当西方近代文化的洪流冲击着中国传统大堤时,西方近代体育文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近代体育文化的东传,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
人类历史进入近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已成必然之势。在19世纪中叶,闭关锁国的清王朝遭受了一场血与火的劫难。领土遭割裂,国门被打开,妄自尊大的清王朝人心丧尽、威风扫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纷至沓来。伴随着西方侵略者的隆隆炮声,西方近代文化也涌进中国,防卫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堤如清王朝的封闭国门一样,很快溃决。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西方近代体育文化的滔滔巨浪冲击下,失去了平衡,也丢掉了自己的地盘,出现了除武术等极少数运动项目外,几乎全部让位于西方体育竞技运动的局面。
体育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同样也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体育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类体育文化就是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但笔者认为,各民族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有两种形式:一是异国同级体育文化的交流;二是异国异级体育文化的交流。
异国同级体育文化的交流亦为水平式的文化交流。水平式文化交流的前提条件是异国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上基本保持一致,在精神文化上也大体处在同一水平,其文化内部的各个层次的发展水平也大致相同,具体表现形式也不乏相似之处。异国同级体育文化的交流是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表现为量的变化。异国同级体育文化的交流一般比较顺利,因为这种交流不会影响或冲击各自原有文化的本体。但是,异国异级文化的交流,其情况与前者则完全相反。因为异国异级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其文化内部的各个层次的发展水平也不相同,即使低级文化吸收高级文化的单一文化因子,也会对低级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甚至会导致低级文化发生质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标志着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西方近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属于异国异级文化交流,中华民族要适应和接受这种文化交流,则应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治理。当西学东渐势成必然之时,中华民族应以怎样的心态对待西方近代体育文化?而中国近代体育文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民族社会心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给中华民族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心理影响,封闭、保守、排外、盲目自大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心理特征的重要内容。这一民族心理特征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和中期,对于稳定封建的社会秩序,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曾起过积极作用。当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中华民族传统心理所形成的“合力”,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消极作用则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它会成为进步文化在中国传播的最大阻力。所以说,西方近代文化植根于中国的动力不是来自于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需要,而是首先来自外来民族的直接影响、传播和灌输。
中西体育文化由对抗发展到融合,并逐渐形成中国近代体育文化的过程,与整个中西文化由对抗发展到融合的过程基本保持一致,大体经过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清王朝的国门防卫体系彻底崩溃,清王朝的一部分成员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中国在科学和物质方面不如西方,于是在我国便有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阶段,西方的科学和物质引进到中国后,中国的落后面貌依旧,于是人们把注意力转向中国旧有的封建社会制度,要求变法和革命的呼声响彻神州大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先后在中国发生。第三阶段,在制度变革失败和流产之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的思考深入到文化层,认为中华民族要自强于世界近代民族之林,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自我调整和变革,吸收西方近代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革命运动的出现。
由于西学东渐,西方近代文化开始在中国传播。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演变和中国近代体育文化的形成,大体经过了如下过程: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外交官、商人、冒险家等蜂拥来华,他们把古老的中国当成淘金的宝地。开始,中国人以新奇和仇恨的目光,注视着踏上中国领土的洋人及随洋人出现在中国的西方近代体育文化。随着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兴起,效法西方编练新军和新式学堂的大量涌现,西方近代体育文化开始闯入中国人的生活圈内。不管从内容到形式,西方近代体育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都格格不入,中国人开始难以接受西方近代体育文化,乃至中西文化发生冲突,皆在预料之中。而冲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封闭、保守、排外的消极心理在起作用。
在小农经济的封闭国度里,封建的伦理道德是人们思想的主宰。大清王朝的臣民们既不需要也不提倡竞争意识,因为竞争会搅乱平静的田园生活;文明古国的优越感和唯我独尊的盲目排外心理,不容许以竞争意识为宗旨的西方近代体育文化介入大清臣民的安定生活。中西文化的冲突开始呈潜在状态,大清臣民仍以儒家的伦理观念去审视、评判西方近代体育文化,或敬而远之,或不屑一顾。
当大清臣民还热恋于儒家经道之际,以变革制度为宗旨的戊戌维新革命在中国爆发。维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西式学堂在中国的倡办,西方近代体育文化首先在新军和西式学堂中被接受过来,并开始在中国人内部传播。中西文化也开始了正面冲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为了坚守自己的阵地,对西方近代体育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进行了顽强地防卫和抗拒。
敌视、排斥、抗拒西方体育文化,维护、坚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这一时期斗争的主题。提倡“国术体育”成为国民的共同呼声,高举“国术救国”的大旗,抵制西方近代体育文化的传入是斗争的主要形式。在当时中国体坛上出现极少的中外体育比赛,也不是以体育文化交流为宗旨。强大的民族排外力使西方体育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举步维艰。
由于清政府在政治上的腐败,自我调节功能衰竭。再加上对外用兵连连败北,民族危机加深。山河破碎的残酷现实,逼迫中国人民不得不冷静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一切皆好,西方近代文化是否一切皆坏,进而从中西物质文化的比较,类推到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从而使一部分中国人意识到应以新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的覆灭,同时也使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支柱。西方近代文化乘虚而入,大大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宰地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大批觉悟之士,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以狂风暴雨之势,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荡涤了污泥浊水,为近代文化植根于中华大地铺平了道路。经过这场风暴的洗礼,中国人民抛弃了许多有碍民族振兴的偏见。一方面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自身的调整、改造;另一方面对西方近代体育文化由对抗阶段发展到吸收、接受、融合的阶段。
接受、吸收、融合西方近代体育文化的阶段,也是中国近代体育文化形成的时期。但融合的形式不是二者对等合并,而是经过大量吸收之后,以内容和形式上都造成反客为主的结局。体操、田径、球类等西方竞技运动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主体,中国传统体育则降到次要地位。这一结局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退步或全盘西化,相反,由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大量吸收融合了西方近代体育文化之后,越发显得充实和丰富,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经过近代社会的缓慢演变,终于初步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中国近代体育文化。中国近代体育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继续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注释:
〔1〕〔6〕丁守和:《中国文化研究七十年》,《文史哲》1990年第2期。
〔2〕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理论月刊》1986年第7期。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
〔5〕《论语·雍也》。
〔7〕颜习斋:《诸子语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