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活动与展览陈列的关系探究论文_张文平

博物馆教育活动与展览陈列的关系探究论文_张文平

张文平

中山市博物馆分馆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 广东 中山 528400

摘要:博物馆作为传承人类文明遗产的重要社会公益机构,社会教育也是博物馆重要的职能之一,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展的水平,不仅仅影响到博物馆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关系着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与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因此,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博物馆教育活动与博物馆的展览陈列紧密相关,为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价值,提高博物馆展览陈列的水平,本文将针对博物馆教育活动与展览陈列的关系展开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活动;展览陈列;关系

引言:对于博物馆而言,教育活动与展览陈列都是其日常工作的重点内容,二者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部分博物馆在两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着各自为战的情况,缺乏对二者间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不注重两项活动之间的互相促进与配合,既导致了博物馆文化资源价值发挥不充分,也不利于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范围与深度,因此,有必要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一、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内涵

当前社会中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收藏与展览的场所,同时也扮演着社会教育机构的重要角色,2015年3月20日《博物馆条例》的实施,更是将“教育”提到首位,明确了博物馆教育的定位,教育的重要意义已经被社会各界深刻的认识到,如果收藏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所以博物馆必须开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群体观众的教育活动,帮助人们去发现、欣赏、深化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水平与效果已经成为了影响博物馆生命力的关键要素。对于博物馆而言,其教育活动设计与开展,必须要以文物藏品作为其必要的物质基础,而对文物藏品及相关信息的充分诠释也成为了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可以说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实质上正是实现“物”与“人”的连接与互动的纽带,也是将文物藏品所承载的历史人文信息传达到人的头脑中的过程。对于博物馆教育活动内涵的解释一般可以从广义和效益两个方面来看,广义上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角色,其教育活动可以包含博物馆开展所有的活动,而从狭义角度来看,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则主要是指由教育部门负责规划设计,并由教育部门人员主导推动实施的活动[1]。

二、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展的原则

1、以人为本

在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从作为教育活动开展对象的人的实际角度出发,并将发挥教育活动对人的积极影响,实现良好的教育目标作为教育活动设计与开展的出发点,确保教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与主要的参观对象的心理特点相契合,从而使博物馆的教育活动能够更具针对性与适应性,并且使其发挥出良好教育效果[2]。这也就要求博物馆及参与教育活动规划设计的相关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充分考虑教育活动对象的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活动设计策略,如主要受众为儿童或青少年,则教育活动除要丰富儿童、青少年眼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以外,还要将对其价值观及人格塑造的积极影响作为重点考虑因素,并要结合儿童、青少年的对新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的特点,对教育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进行调整,尽量使用简单易懂且具有趣味性的解说语言开展教育活动,此外,还应注意对儿童、青少年在博物馆内秩序与纪律的把控,既要避免过度的限制,也要防止由于缺乏管理和引导导致的儿童受伤,或对珍贵文物造成损坏。

2、符合观众需求

不同的观众走入博物馆的目的也往往存在差异,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其对观众实际需求的满足程度,教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越符合观众的需求,则越能够有效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并充分发挥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与作用,因此,在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过程中还应遵循符合观众需求的原则。针对观众需求的教育活动正如对症下药,脱靴搔痒,能够更加准确有效的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给观众带来更大的满足感与收获感,从而提高观众参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并给与观众以更加良好的身心体验,这也成为了决定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展效果,以及教育价值发挥水平的重要原则。

3、构建互动型教育模式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活动本身并非是一个单项的过程,而必须要有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良好互动才能够有效实现其最终目标,对于博物馆教育活动而言也是如此,博物馆教育活动虽然是以文物藏品作为物质基础,以诠释和传播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人文信息与精神文明遗产为主要目的,但其作为教育活动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这也就决定了在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还应努力构建起互动型的教育模式,即双向式的教育模式,博物馆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拓宽作为教育对象的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互动途径,包括在教育活动现场组织人员参与针对文物藏品相关信息与文化内涵的讨论与观点表达,或是通过观众信箱、留言簿、网络平台等渠道,收集观众对教育活动开展的意见与感想,同时可以通过多渠道发放调查问卷及时了解观众的真实感受,从而对教育活动的开展进行积极的优化调整,以不断提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水平,并更好的满足观众的各方面需求。

三、博物馆展览陈列的活动原则

1、实现陈列展览的丰富性

丰富性是博物馆展览陈列吸引观众的重要条件,单一的展览内容与形式是很难对观众产生足够吸引力的,也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影响观众的参观体验,而与此同时如果博物馆在展览陈列方面不注重丰富性的实现,也很容易导致“千馆一面”的局面产生,更容易导致博物馆事业发展受到限制,可见着力实现陈列展览的丰富性对于博物馆而言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丰富性一方面体现在形式上,也就是文物藏品陈列的组织结构与线性陈列线路等方面,既要满足整体的协调美观,又要避免过于死板沉闷,这就需要在陈列形式设计上应结合博物馆的文物展品数量、展厅规模、观众承接量以及主题风格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进行考虑,在保护文物展品的同时,满足观众的需求[3]。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内容上,所展出的展品既要符合统一的主题,同时还要避免展品之间的雷同性,应使观众在参观每一展品时都能获得新鲜感,并能够不断获得新的收获,只有这样的展览活动才能真正吸引观众。此外,展览活动的主题与内涵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应避免短时间内展览主题的重复,或是展览活动浮于形式,这样才能够突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文化深度。

2、实现陈列展览的实效性

陈列展览的实效性主要是指陈列展览活动的开展能够充分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让观众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发挥出促进精神文明与历史优秀文化传承传播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博物馆展览活动开展价值的真实体现。博物馆展览活动的实效性可以通过加强对广大观众的需求调查,并结合观众需求与心理特点对陈列展览的策略进行调整来实现。

一方面,博物馆可以在展览活动开始前一段时间通过网络调查及社会问卷发放等形式,针对展览的主题与观众所希望了解的内容进行讨论,广泛收集社会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并通过整理总结出最受关注与期待值最高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的结果从陈列展览的部分细节内容着手进行优化设计,如整体风格基调、室内布景、文物展品陈列布局、灯光效果等,根据主题风格选择解说的风格,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扩展,为观众提供良好的参观体验环境基础,更好满足观众需求。

另一方面,要注意与社会热点、突发事件的结合,社会热点与突发事件经过现代媒体渠道的传播往往能够很快得到广泛扩散,并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博物馆在陈列展览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可以抓住社会热点与突发事件进行主题设计,从而利用其自身具有的社会关注度,提高展览活动自身的影响力[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以奥运为主题的展览活动大多能够吸引大量观众进馆参观,而2015年的我国举行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活动举行期间,博物馆以抗战作为主题开展陈列展览活动,也往往能够收获十分良好的效果,更能够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实现积极的教育意义,使陈列展览的实效性得以实现。

3、实现陈列展览的地域性

我国有着广阔的领土面积,各地区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也形成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特征,时至今日,许多地区都保留着突出的地域风格与特色。同一地域范围的人在文化基础、生活习惯与思想意识形态上往往具有着相似的特征,这也就决定着其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共性特点,基于此,博物馆陈列展览要充分发挥自身价值,还需要注重对其地域性的实现。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主题、形式、内涵与内容应符合地域文化与思想意识的共性特点,也就是说要使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富有地方特色,并引起区域内广大群众的意识共鸣,例如北京地区博物馆陈列展览活动的开展可以针对老北京记忆等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主题展开设计,选取老北京特色的民俗文化事物,如老北京的皮影、豆汁、排子车、天桥评书、叫卖等内容,以图片、实物、影音资料、艺术作品以及民俗文化传承人亲临讲述等形式,更好的展现老北京的地域风格。又如广东地区的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就是以“特色化、系列化、多样化、中小型为原则,办好系列特色博物馆的思路指导下主要以中山商业历史文化发展为主线,同时重点介绍在中国近代商贸史上成就突出的中山人。通过实物、图像、模型、声音、文字等将中山商业历史和传统文化比较系统地展示出来,以再现当时的商业风貌和中山商人创业的艰辛。”激发观众内在的认同感,也更容易使博物馆陈列展览活动收获良好的效果。

4、实现陈列展览的特色性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特色性不仅仅体现在地域特色方面,还应注重在陈列展览活动中的创新,可以进一步突出科技特色、时代特色,以更加新颖的展览形式与内容增强对广大观众的吸引力。如部分地区利用铁路文化的发展作为主题办展,通过展出我国铁路发展历史进程中各个阶段的铁路机车模型及实体、发动机设备藏品、机车维修工具以及相关影音图像资料,能够让观众更好的了解铁路发展的历程,同时感受到现阶段我国铁路技术发展的步伐。再如军事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更是能够通过军事文化的特色吸引大批军事爱好着前来参观,其所展出的军事设备及武器的模型,更能够将我国军事领域的蓬勃发展进程与现状展现在观众面前,增强观众对我国军事实力的信心,同时提升观众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诸如此类的具有特色性的陈列展览活动还有许多,博物馆陈列展览特色性的突出与实现也是实现博物馆个性化发展,避免“千馆一面”局面形成的重要途径。

四、博物馆教育活动与展览陈列的关系

1、两者都是博物馆的教育手段

博物馆本身属于重要的教育机构,同时博物馆教育也被直接划分为社会教育的范畴中,博物馆教育的实现一方面要通过由教育部门主导的教育活动的开展,针对特定的活动对象,进行有目的性的社会教育,同时基于广义层面上的博物馆教育活动解释,博物馆教育活动可以包括博物馆的一切活动,无论资料收集、展览设计、教学会议组织安排、特殊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等都具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博物馆的展览陈列作为博物馆重要的活动,其自然也处于广义的教育活动范畴当中,实质上,博物馆陈列展览正是博物馆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和博物馆的其他教育活动一起承担着博物馆教育的重要任务,无论是通过陈列展览或其他教育活动中工作人员的直接讲解进行直观教育,还是通过引导、烘托等方式,使观众在参观与思考过程中获得教育,都是实现博物馆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点上教育活动与陈列展览具有一定的相同性[5]。

2、两者都是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方式

博物馆除教育职能外,还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播职能,要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目标,必须要从三个环节着手,其中第一个环节是将博物馆自身信息与展览活动的相关信息传递扩散出去,使人们知道博物馆及相关展览活动的存在与基本信息;第二环节就是通过多种方式使人们产生来博物馆参观的意愿;第三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来馆参观的人有所收获。前两者的传播形式仍属于营销传播的范畴,而第三环节则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关键,在第三个环节中所运用的最主要方式就是教育活动与展览陈列。

从博物馆的发展历史来看,在博物馆这一机构出现早期,便已经通过展览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与自我宣传,可以说博物馆展览陈列是其最为传统的文化传播手段,发展至今,虽然博物馆的建设规模、管理技术都已发生很大的改变,但展览陈列在博物馆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展览陈列正是将以物质承载的文化信息传递给人的一种重要的途径。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教育活动是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两种传播类型的综合体现,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主要以导赏、讲座、文化活动、体验活动等为主,其中导赏根据讲解员所要接待的观众的数量,既可以是人际传播也可以是群体传播,而讲座则属于一对多的群体传播,文化活动与体验活动中主要以群体传播为主,也包含工作人员与单个观众之间的交流沟通所形成的人际传播,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开展的教育活动,其都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6]。

3、教育活动的主要创意来源于展览陈列

教育活动往往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一物质基础的作用发挥主要是依靠展览陈列而实现的,否则单纯通过讲解及讲座进行教育活动必然无法产生足够的信服力。同时教育活动的组织设计创意的产生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与展览陈列的创意一样要从文物藏品的相关知识体系中产生,并且教育活动的创意大多产生于陈列展览。教育活动的内容要以藏品作为立足点,如硬性将教育活动与展览陈列分割开来,必然会导致大量展览资源的浪费,也无法实现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同时展览陈列活动在规划设计环节就要求通过陈列形式与整体布局的协调来突出藏品的内涵文化价值,并将其传达给观众,科学的展览陈列可以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也能够帮助教育活动更好的抓住藏品所承载的深层文化价值,这些对于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与创新都是极为必要的。

4、教育活动能弥补展览陈列的不足

当前我国许多博物馆在展览陈列过程中只关注于藏品的展示效果,观众的注意力更多集中于看,工作人员的讲解也只作为展览的辅助性工作开展,这样将会造成展览对于观众的文化教育与传播作用受到限制,尤其是针对部分青少年儿童而言,由于缺乏自控能力,难以长时间将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在展览活动中,甚至参观过后在头脑中也未能够留下多少影响。而通过教育活动与展览的并重,能够有效的弥补这一缺陷,教育活动可以基于展览陈列有针对性的开展,通过教育活动中的交流与沟通行为,引导观众把握展览活动文化传播的主旨与关键点,调动观众积极性,调解观众情绪,尤其是可以通过激发青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望来使其将注意力更好的集中在展览与教育活动当中,配合大型讲座的广泛宣传作用,能够更好的促进其文化传播目的的有效达成。

5、教育活动可作为博物馆以及展览陈列的公关活动

博物馆的公关活动也是提高博物馆影响力的重要工作内容,而单纯依靠常规宣传与展览陈列活动的开展是难以实现理想的公关效果的,还需要教育活动的开展予以加强。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以与公众交流、沟通、互动等方式开展,无论是导赏、讲座还是文化活动与体验活动,都能够有效的实现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并解决公众的实际问题与需求,或是满足公众对于博物馆展览相关知识与文化内容的接触需要,通过良好的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博物馆为公众服务的水平与能力,并提高公众对于博物馆展览活动的认可度,同时为博物馆树立良好的公关形象,形成舆论的良性推动作用,对于吸引更多观众参与到博物馆的展览陈列活动中来有着十分积极的效果。

结论:博物馆教育活动与展览陈列之间是密切关联的,二者不仅共同承担着博物馆教育与文化传播的重要任务,同时还在多个方面发挥着相辅相成的作用,现代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展览陈列的优化设计,还要着力提高教育活动开展的水平,实现二者的共同进步,并充分发挥作用,为博物馆及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祁庆国.博物馆知识传播需解决的基础问题[J].中国博物馆,2012(01).

[2] 吴学婷.关于创新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5(09).

[3] 李秀琴.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延伸[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12).

[4] 宋向光.大学博物馆核心价值:知识构建与科学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5(01).

[5] 宋向光.公共博物馆的发展轨迹:从知识构建到文化表达[J].中国博物馆,2013(01).

[6] 尹凯.博物馆观众研究议题:概念、理论与实践[J].东南文化,2015(06).

作者简介:张文平 (1973-),女,汉族,广东省中山市博物馆,文物博物馆员,本科,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

论文作者:张文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7

标签:;  ;  ;  ;  ;  ;  ;  ;  

博物馆教育活动与展览陈列的关系探究论文_张文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