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与人文素质——兼论当前实施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有关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论文,素质教育论文,素质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69(2001)01-0056-05
一
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主题与重要奋斗方向。党和国家甚至将此提到关系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在新世纪的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而对待之。这是富有远见卓识的,同时也切中了改革我国当前教育现状的关键所在。显然,所谓素质教育其包容面是很宽泛的,应该说所有关于做人做事的素质方面的内容都在其中。而在当下,教育界与理论界特别提出了提高人文素质(属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的问题,这主要是有其迫切的现实针对性的。现在,从有关理论到各级各类学校开始实施的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情况来看,笔者发现有这样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普遍将开展艺术教育或举办艺术活动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与途径,中小学开始重视长期被列入副课地位的音乐、美术(劳技)等,高等院校也纷纷增设有关课程,并进行多种多样的讲座,组织业余艺术团队,举办艺术节等,甚至一些在艺术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初高中毕业生都颇受青睐,纷纷被破格“特招”到高一级学校就读。毫无疑问,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以至加强艺术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实,艺术教育本身就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且艺术教育也的确堪为提高青少年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开展艺术教育与提高人文素质的具体实施中,当前普遍存在有不适之处,或者说在这二者的关系的认识上,有导入误区的现象。大而言之,其一,过分地夸大了艺术教育这种方式对于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有的地方(或学校)甚至将艺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等同对待,所以,一提到人文素质教育便想到了开设艺术类课程和开展各种艺术活动,这事实上是忽略掉了人文素质的丰富内涵,以及影响人文素质的多因性,势必使人文素质教育流于简单化、表面化、形式化。其二,对于艺术教育与提高人文素质的关系及其实际效果,较少作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与分析,急匆匆应时应势而行,使得艺术教育与艺术活动实际上成为装点门面的摆设。所以,只要作些具体的考察就不难发现,此间问题确有值得深究的必要。
二
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其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涉及到许多方面,而且这许多方面之间又往往是相互关联,有机整合的。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并发表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该报告提出,教育应该为人的一生提供四方面的支柱:其一是学识,即掌握知识这重要的认识世界的工具;其二是学做,即需要具备在一定环境中的工作能力;其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即培养青少年应有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及合作精神;其四是学会发展,即强调尊重与发展人的个性,并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责任感而付诸行动。所有这些,实际上即体现了素质教育与通才教育的核心内容。通俗而概括地讲,素质教育也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以及如何思想,而这三个方面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总之,培养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指向。
现在,在我国倡导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又特别提出了提高人文素质的问题,这既有突出的现实针对性,又是适于教育发展走势的积极调整之需的。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就其大的取向而言,古代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体,突出人文学科的教化功能,注重培养人的人格品行与人文学养。随着现代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崇尚“知识就是力量”,因而近现代教育中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发展自然的工具而成为现代文明的中心,相应的科学教育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现代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日益被科学与技术主宰的世界,科学与技术已深刻而有力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生产、生存、思维,以及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这样便意味着,掌握人类和世界的未来命运,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对于科学和技术的利用与创新,为此则必然要突出科学教育,所以,加强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现代教育的重要取向。人们希望通过科学教育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及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可是,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的不断提升,自觉不自觉地削弱甚至遮蔽了人文教育,忽视了道德、理想、审美、情操等方面的内容,从教育体系的完整性上看,这事实上是“丢掉了教育的另一半”,若从教育的终极指向来看,则可以说是忽略掉了其根本的方面,因为如果说科学教育主要是教人如何做事的话,那么,人文教育则更主要是教人如何做人——培养高素质、高品位的人是教育的根本。因此,现代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就是要在新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重新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予以积极的倡导与发展。就我国的情况来看,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出,除与上述具有世界性的大的现代教育背景有关之外,应该说还有其更为显然的现实针对性,即对于中小学而言,针对评估指标及价值指向方面的“应试教育”,对高等教育而言,则针对单一、狭窄以及过分注重实用功利的“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并不是排斥专业教育,而是要使专业教育建立在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之上),所以说,强调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素质教育自然显得更为必要。而在提高人文素质方面又特别强调艺术教育,应该说也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艺术教育以往在各级学校的教学中都属于突出的薄弱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青少年的全面培养及其全面发展;二是艺术教育由于其内容与形式的特殊性,确实对于人的情怀意趣等精神陶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艺术教育与提高人文素质的关系,则仍需要作具体的研究,特别是要面对当下具体的文化背景与现实问题。
三
这里我们有必要首先对于所讨论的问题中的三个关键性的范畴及彼此间的关系加以辨识。
现在,我们发现有一种简单化或片面性的关系推演,即一提到加强素质教育,就想到需要重视美育,而一提重视美育,则很自然地就具体到如何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开展艺术活动等。人文素质教育、美育、艺术教育,这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彼此间既不涵盖,也不可相互替代,而那种简单化的推演所导入的是一种误区。因为人文素质教育、美育、艺术教育,本来即是三个独立的范畴,各自构成独立的存在体系,彼此间有关系,但从内涵到外延都是显然不同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外延很宽泛,内涵也十分丰富,它其实包括了所有关系到提高人的人文素养的方方面面。按照现在教育理论界已形成的共识,它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的教育。美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重要方面,没有美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但是,既不能将美育夸大到替代素质教育的程度,同样也不能缩小为只是培养某种艺术特长和艺术鉴赏力的范围。按照马克思所提出的“人也要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观点,美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美的认识和愉悦功能阶段,而更应强调掌握美化自身人格和美化世界的规律,以利促进人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变。所以,美育应摆脱“工具说”、“方法说”、“渠道说”、“途径说”等简单化、功利性观念,在当前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艺术教育是人类整个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中的一个方面,它的从内容到形式的特性,使其成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调节与激发人的情怀意趣,以至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方面,可以起到十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艺术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形式也有多种多样,但它毕竟不可涵盖与替代美育,因为美育中还包容着许多非艺术教育的方面。
明确了艺术教育、美育、人文素质教育这三个范畴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即为我们认识艺术教育在提高人文素质中的作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明晰的前提——首先明确了各自所处的位置。
关于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与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以及艺术教育对于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并非今日的新发现、新话题,仅就中国的教育史上即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周代就已经开始实施“六艺之教”。“六艺”者,“礼乐射御(驭)书数”也,是培养士大夫的必修课,其中“乐”教即可谓明确的艺术教育了。孔子就是以“六艺之教”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讲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中国古代的诗教乐教传统,是使中国成为一个诗的国度的重要基础,而且后来又演化为“琴、棋、诗(书)、画”、“秀才四艺”,最终使艺术教育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的极为重要的部分,对于丰富古代文人的内心生活,陶冶其性情,以至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直到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明确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即将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最重要的方面加以强调。他说:“我的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感情。我们每每在听了一支歌,看了一张画、一件雕刻,或者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以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艺术教育在陶冶、激活人的情怀意趣以及整个精神世界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现代教育科学与人才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全部心理能力的全面发展和开放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人的感觉、知觉、想象、理解、判断等等,必须在范围、领域、深度、强度等方面不断打开和扩展。对此,艺术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艺术能够感染人以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待世界。在人类掌握世界的几种方式中,只有艺术能帮助人们在和谐而愉悦之中及早取得在自我世界和外部世界进行上下求索的激情与能力。于此同时,艺术亦即在帮助人们接触整个人类文明,使人的知识和情感得到有益的扩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实践表明,知、情、意自然而完善的结合,是导出美好人生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而人生的抒情格调的形成,想象空间的扩展,则是获得人生潇洒情态与理想境界的依据。而且,这种在人类发展意义上的合规律性,即证实了这恰又是一个超越历史阶段,超越地域、民族的人类的大命题。早在人类的童年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自身这种本质力量的占有。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即指出:“希腊人的本性把艺术的一切魅力和智慧的全部尊严结合在一起”。“他们既有丰满的形式,又有丰富的内容;既能从事哲学思考,又能创作艺术;既温柔又充满力量。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想象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结合成的一种完美的人性。”可见艺术在人的生命意识乃至人生的完美构成中的重要意义。其次,艺术及艺术教育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具有完美人格的首要的前提,是能够走出或超越自己狭窄的专业或职业,不满足于在社会中起“工具”作用,即孔子讲的“君子不器”。只有首先做到了这一步,接着才有可能发展自己独特的性情和才能,进而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掌握丰富的人文思想,发展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意识、探索精神和未来视野。艺术及艺术教育启迪和帮助人提高创造性智慧,并使其在更广阔的生命空间不断得到人格的提升。再次,艺术及艺术教育有助于有效地调节与涵养人的心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中建立和谐交流的良性状态,既有益于人自身的身心健康,使其生活的品位得到提高,同时也有益于维护整个人文生态的平衡与和谐。
总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任何民族与地域,艺术及艺术教育对于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和意义是特别重要的,而且,不光对于个体而言是如此,对于群体也是同理。
四
如前所述,我们确认艺术教育对于提高人类素质的特殊意义和重要性,但不可夸大其作用,一强调艺术教育在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性,便以为其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了。艺术教育与提高人文素质并非构成单一化的因果链。所以,我们应该明确地意识到,无论任何时间,艺术教育只有在其合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才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效的。与此相关,避免与克服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也是当前倡导与实施艺术教育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因此,笔者以为,当前开展的以提高人文素质为指向的艺术教育(有别于那种意在掌握艺术专业方面的一技之长,因而重视技能技巧训练的艺术教育),有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必须加以认真思考与探讨:一是如何开展艺术教育才能够真正达到其在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有效性;二是在科学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今天(进入21世纪也会依然如此),艺术教育当如何作为。
就艺术教育实施的具体方式而言,可以有多种多样,但如果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的方略来对待,笔者以为,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要在根本意义体现出其在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有效性,则必须强调应在一种和谐而有机的整合中进行,既不能成为其它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简单化的添加或补充,更不能被当作一种标签来运用,同时,也不可因其所具有的特殊性而自足、自闭,外在于整体的教育机制与教育情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思考的艺术教育,则远远不止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几门艺术类课程,或开展几项艺术活动这样的范围。
所谓在“整合”中进行艺术教育,主要是相对于单项性(或单科性)与单独性,恰恰是当前我国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情形。这种情形的突出的问题,即是不易将艺术教育自然地融于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机的整体之中,同时亦即容易流于外在化与形式化。
教育“整合”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涉及到与教育体制以及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方方面面。我们这里论及的艺术教育在和谐而有机的整合中进行,着重地有针对性地强调两个方面。其一,是明确学科的整合性;其二,是强调教育途径与教育环节的整合性,以利形成相适而和谐的环境与氛围。
就学科的性质而言,各类艺术学科在整个人类知识谱系中应该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而所有的文科教育,都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专业教育,同时即是人的素质教育与通才教育。按照这样的性质与归属来看,艺术本身就是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因此,艺术教育应该有机地整合于人文教育的大系统之中,与其它人文学科融通互补,有效地实现对人的素质教育。中国的古代教育中,无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划分,但实质上正是将艺术教育作为整个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而实施的。那种诗教乐教传统,最终使艺术教育成为中国古代受教育者知识结构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对于我们当代的教育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
关于教育途径与教育环节的整合,主要是指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在环境营造与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方面的协调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其实是历来为有识者所重视的三个育人途径。现在我们要强调的是,在当前要实现艺术教育在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有效性,必须应有这三个方面的整合。因为我们现在面对的状况是,某个环节的教育的单一化与孤立性,外部环境中存在不和谐因素,价值取向的大反差等等问题,都是比较突出的。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艺术教育的实施及其效果。如在现实中我们即看到,形形色色的大众传媒、麦当劳等,对儿童、少年甚至青年的影响,似乎远比学校里课堂上的艺术教育更大,更有效。因此,如果没有那三个方面的协调整合,艺术教育旨在提高人文素质这个层面上的效果不容乐观。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调整合中开展的艺术教育,应该是彼此沟通,相互衔接,渐次递进的,而且能够渗透整个社会生活领域,贯穿于人生成长的全部过程,其中,良好环境的营造是基础性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与此相关,还有必要提到品位的问题。当年蔡元培先生曾明确提出:“凡无聊的滑稽剧,凶险的侦探案,卑猥的恋爱剧都去掉”,以健康向上的内容而代之。时至今日,这类问题是否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当使多方面积极配合去通力解决的呢?
第二个问题:在科学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今天,艺术教育当如何作为。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分析,首先需要面对现实,面对人类社会演化发展的大趋势,然后考虑如何积极地调适与建构。
无论我们怎么看待,也无论是乐观还是悲观,科学教育占据主导地位,这在当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可以推断,在21世纪仍然会保持这种态势。我们知道,与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相比,艺术本身的某些变化是令人忧虑的;而在过去科学教育替代人文教育的演化进程中,艺术教育的地位自然也就明显式微。当代强调艺术教育以至整个美育,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恰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问题的存在。所以说,无论现在还是未来,艺术教育任重而道远。
作为以激活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进而提高人文素质为旨归的艺术教育,面对今天或未来科学教育占主导地位的现实,尽力在与其它人文学科乃至科学教育的协调整合中,促成生活艺术化新景观的形成,应该说是可为并有为的。
有人说,21世纪将会出现社会信息化、艺术化双重并举的新时代。在此“新时代”,呼唤人们的本质力量的复归,感情精魂的全面复活,它所托举出的,将是一个从物质世界到心灵宇宙都更加朝气蓬勃和富于个性的新景观。这种“新景观”是富有诗意化的,令人激动与神往。即令除去诗意化的憧憬,仅作理性的分析与判断,也不准认识到,智慧的科学与情感的艺术对于当代及未来社会,同样都是格外重要的。但问题是,相比之下,人们对于前者的认识往往是明确而充分的,而对于后者则未必。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现时的实用功利价值判断占据着主导地位。如果能以人性的完善,人的创造潜能的激发,以及人类和谐发展的大视野去看,它的价值就会明晰地显示出来。如果艺术的思维,艺术的情调,艺术的创造活力真正成为每个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品质中所具备的重要成分,那必将赋予人们的物与神、灵与肉,必将赋予时代以蓬勃和富有创造力的新景观。现在让我们感到可喜的是,有这样的趋势渐显清晰,即无论是自然学科或是人文学科,都在力图发展更高水平的综合——平衡能力,这种能力必将在建设性与互补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以生态学、环境美学为支援意识的设计学科正在迅速发展,它不仅积极地回应着以技术功利性统治世界的挑战,同时也在按照审美的法则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这些信息表明,在新形势下,艺术教育与其它人文学科教育、以至科学教育协调整合的必要性,以及在“整合”中促成生活艺术化新景观形成的积极意义。
生活艺术化的取向应该是:艺术的思维、艺术的情调等,走出艺术的领域,走向生活,走向人生,力促包括各级各类学生在内的每个社会成员、每个生活角落,都充满情感具象与创造激情的鲜活之美。这是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也就是今日以及未来进行素质教育的突出命题。
收稿日期:200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