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格局的变化与台湾经济的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经济论文,台湾论文,化与论文,格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01年10月到11月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中国经济外交发生了令世人瞩目的四件大事 。一是10月20-21日,在中国上海成功地举办了第9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 会晤;二是11月6日,在文莱斯巴加湾市举行的东盟和中国10+1首脑会议上宣布,中国和东 盟将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三是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 )部长级会议上,一致通过中国成为WTO的正式会员国;四是11月28日,在香港举行的第14届 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副部长龙永图宣布,中国政府正考虑加入 WTO后,在内地和香港、澳门之间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这四件大事,特别是后三件,标志 着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思维和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将对东亚经济格局以至世界经济格局 产生重大影响。
全力打造中国——东南亚自由贸易区
在上述四件大事中,最重要的是中国与东盟10国达成协议,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
当今世界有三个运作较好的区域经济体。一个是欧洲联盟(EU),这是一个已成型的、一体 化程度很高的经济体,2002年就要正式使用共同货币欧元,与美元形成两大金融体系。另一 个是美加墨贸易协定(NAFTA),以美国为主体,很有可能按照美国的意图,把南北美洲都包 括进去。再一个就是亚洲的东盟(ASEAN)。据学者分析,当今世界GDP处于前30位的国家,都 加入了本地区的经济合作组织,唯独中日韩三个大国一直游离在东盟之外。东南亚金融危机 以来,中日韩三国和东盟诸国都感到了加强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必要性,经过多次协商,形 成 了10+3、10+1机制。但是,在亚洲,首先在东亚能不能形成一个象美洲和欧洲那样的大的经 济体?一般都认为难度很大。
为什么难度很大的事能在一年时间内达成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呢?笔者分析有 以下一些因素:
1.中国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东盟形成共识。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内,一 心一意搞经济建设,对外,搞实实在在的睦邻友好关系,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与邻国 和平共处;对华人、华侨,除早已解决了的双重国籍问题外,一向鼓励他们为所在国作贡献 。在这些方面东南亚的国家和人民都已是心知肚明的。在经济方面,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是 讲大局的政策,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始终保持人民币不贬值,就是一个顾大局的重要例证 。中国积极推进10+3、10+1机制的建立,拿出外汇储备来支持东南亚一些国家应对可能发生 的金融危机,是另一个重要例证。
2.中国与东盟发展水平大体相近,既有竞争,又有更多更大的合作空间。中国和东盟都有 发达区域,也有不发达区域。中国的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是发达地区,与东盟的 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发展水平略有上下;中国西部的一些地区包括与东盟国家接 壤的地区,都是未开发区域,落后程度分不出彼此。在产业方面,东盟国家在工业电子方面 占有比较优势,出口比重很大;中国则在家用电器和纺织服装方面占有比较优势,在这些领 域 存在着相互的竞争。由于中国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政治社会稳定,许多国家都把中国 视为亚洲经济稳定的柱石。中国与东盟之间合作的空间是很大的,并非一些人宣传的那样竞 争大于合作,而是合作大于竞争。
3.中国与东盟诸国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大部分已经解决,为建立自由贸易区 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存在边界和领土争议问题。近年来,经过双边 和多边谈判,有些问题已经解决,有些正在解决;有些难题,如南沙问题,中国已提出了南 海地区行为准则的建议与东盟磋商,相信在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内会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已 经解决和正在解决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双方的政治对话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 和信任,从而为建立自由贸易区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4.没有美日韩参与,可以避开一些矛盾,同时也为日韩等国和地区的加入留下余地。建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商和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是在10+3会议的同时进行的,并没有回 避日本和韩国。美国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没有地缘关系,不存在加入自由贸易区的问题。但 是,日韩毕竟是东亚大国、强国,没有它们参加,无疑是一个缺陷。然而,由于日本和韩国 正在进行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而且日本期待日韩自由贸易区能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核 ”;中日韩共同合作项目的研究已在三国政府研究机构间展开;再加上中日之间、韩日之间 、日本与东南亚国家之间都有历史遗留的介蒂未结,而日、韩与美国又有特殊的盟国与驻军 关系,现在加入,双方都会遇到许多困难。暂不加入,对双方都有好处。笔者认为,一旦中 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起来并发展下去,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有可能加入, 在条件和时机成熟时,印度加入也并非不可能。我们希望美国认识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 区并非对抗美国,不是筑起壁垒。要象对待美加墨贸易协定,对待欧洲联盟那样,善对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将来更大的亚洲自由贸易区,在自由贸易区之间展开公平竞争,经济 全球化就会发展得更快。
5.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促进了这一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尽快成型。国际形势的变化 主 要在两方面:一是美国经济下滑,日本经济不振,牵动世界经济增长萎缩,刚刚开始复苏的 东南亚经济又走上下坡路。二是911恐怖事件,不但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进入萎缩,而且 使整个世界走进一个从未有过的迷茫之中。这两件事,使东南亚国家的心态发生很大变化。 他们深深感到不能再单一地依靠美国市场,而应当在区域内部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和发展空间 , 无需舍近求远。因而在看到来自中国的挑战的同时,也看到了合作和发展的机遇。中国也同 时受到这两件事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下降,但中国有近13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实行 扩大内需为主的政策,进一步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因而仍能保持当今 世界最高的增长水平。在反对恐怖主义问题上,中国支持美国,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在阿富 汗问题上,采取了依靠联合国和防止伤及无辜的立场。这两件事促进了中国和东盟的合作。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目前共有18亿人口,GDP为1万多亿美元。10年后,人口将达到20亿 , GDP将达到2万亿美元。现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正在启动,一些合作项目已开始实施。相 信它一定能够成功。
创建一国两制下自由贸易区的新模式
11月28日,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WTO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讲话中指出,中国加入WTO后, 急 需建立一个既符合WTO规则,又能促进内地和香港合作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内地与港澳 地区之间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他还说,这个建议是由香港董建华特首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 府提出的。中央政府肯定了这个建议,并将澳门也包括在自由贸易区内。因为“三通”问题 还没有解决,台湾暂时还不能加入。这个信息一披露,立刻引起港澳台和内地特别是广东沿 海地区的广泛关注,引起国际上的强烈反响。
1.两岸加入WTO后,形成了一个一国之内三个WTO成员的国际贸易新格局,如何在WTO的框架 内 集三个成员之力,整合和发展中国版图内的经济,是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两岸“ 三通”还没有解决之前,首先整合和发展内地与港澳的经济关系更是当务之急。
香港在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香港也从内地经济发展中获得 巨大利益。但随着内地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经济的快速成长,以及上海、广州、深圳、大 连、厦门、青岛、宁波等沿海城市的蓬勃兴起,香港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发生着不利于香港的 变化。香港作为中国唯一的转口贸易港的地位,已逐步为上海、深圳、广州、宁波、大连、 青 岛等众多港口所分割,两岸实现“三通”后,香港转口贸易的地位将进一步削弱。香港的制 造 业有80%转移到内地。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既改变了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又使 香港赚了很多钱,但随之而来的是香港产业的空洞化。香港没有及时发展自己的高技术产业 ,丧失了机遇。香港在内地有大量投资,可以说中国的外资是通过港资带头才大量引进的, 但港资规模小、投资者眼光短浅,没有形成大的气候。香港的金融业十分发达,重要原因之 一是外国资本通过香港进入内地,内地企业通过香港在国际市场筹资。现在外国资本许多都 已直接进入中国,香港的中介作用也在下降。香港一些人一直盯着上海,公开言论中不说 ,心里却怀疑,是不是中央政府有意扶持上海,挤垮香港?事实当然不是这样。上海与香港 确实存在着竞争,但由于二者区位不同、产业结构不同、功能作用不同,根本不可能发生谁 取代谁的问题。中国加入WTO是件有利于中国长远发展的好事,但对香港来说,过去享受过 的优惠政策,在WTO的框架下,也难以继续实行下去。香港发生的这一系列的变化,从总体 上看,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只要中国搞改革开放,香港就必然要发生这 些变化。可以说,香港促进了内地的改革开放,内地的改革开放促进了香港的繁荣;同时, 内地的改革开放也使香港渐渐失去了过去的优势,使人们不得不考虑,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给 香港重新定位,如何进一步调整香港的产业结构,如何使香港和内地的经济更好地互补互利 、协调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挥香港作为世界贸易、金融中心的作用,重振香港的雄风。所有 这些,就是促成构建内地与港澳自由贸易区设想出台的根本因素。
2.在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并不是现在才提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就提出厦 门 可以建立自由贸易区;在中央关于开放沿海14个城市的文件中,提出要在大连实行自由港的 政策;在讨论深圳的发展战略时,主流的意见是“放开一线,管住二线”,放开一线就是要 深圳和香港开放边界,实行货物、资金等自由流通。在讲到全国的对外开放布局时,邓小平 的 主张就是全国再建几个香港。这些设想都是非常好的。偌大的开放的中国,需要的是几个香 港、几个上海。但是应当承认,要在当时建立自由贸易区,实行自由港的政策,条件是不成 熟的。就香港而言,还没有回归,还没有实行“一国两制”政策;就内地而言,市场经济、 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远没有到位,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GATT)缔约国地位的申诉刚 刚启动。现在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条件已经成熟,需要研究和设计的 问题是采取何种模式。
根据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实际,笔者认为有三种模式可以选择。
(1)区域接壤地自由贸易区。内地与港澳有两个直接接壤区,一是香港与深圳,二是澳门与 珠 海。深圳和珠海是中国的经济特区,香港和澳门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二者之间均有边境线 和海关隔离。过去深圳、珠海与港澳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落差很大。现在深 圳、珠海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深圳的高技术产业、日用消费品产业、房地产业、 金融业、物流业、旅游及其他服务业发展很快,海陆空交通、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国际闻 名。深圳与香港货物、人员、资金流动频繁,每年通过深圳罗湖口岸往来的人数达数千万人 次之众。深圳、珠海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把深圳与珠海 开辟为自由贸易区,与香港、澳门联系起来已不再存在什么困难。过去议过多次的“放开一 线,管住二线”的政策,可以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参照实施。香港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人 口670万;深圳面积2000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两地加起来3000平方公里土地,1200多万 人口,并不比上海、北京大。如果能够实现两地的经济整合,统一规划两地的交通,规范两 地的法规,发挥两地的优势,就能造就一个屹立于中国南海的,在一国两制下,按照WTO的 规则运作的,面向内地、又面向世界的“港深自由贸易区”,珠海、澳门可采取适当形式加 入。
(2)共同市场式自由贸易区。WTO倡导的是全球范围的共同市场,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 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洲际共同市场,俄罗斯白俄罗斯联盟、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同体 等则是次区域性共同市场。笔者在这里指的是,采取共同市场模式,建立中国版图内两岸四 地自由贸易区,也是一个次区域的共同市场。
根据初步统计,当前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GDP总量约1.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约4000 多亿美元,对外贸易总额约1.1万亿美元,人口约13亿。国内市场规模之大、外汇储备之多 、对外贸易额之高,均居世界第一,GDP总量居世界排名第六,在WTO中占有三席地位。在共 同利益的前提下,按照WTO的规则,把这样一个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历史、同一文字 、同一语言、经济发达而在政治上又有相对独立性的四个经济体,组织在一个自由贸易区中 ,对中国、 对亚洲、对全世界的经济发展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主张不是现在才有。早在上一世纪90年代,两岸的有识之士就以中华经济圈、华南经 济区、两岸经济区等名称,开会、研讨、出书,10多年来,虽然在组织形式上没有进展,但 实质性进展很大。尽管台湾当局推行所谓“戒急用忍”政策,但都无法阻止台商对祖国大陆 越来越大的贸易与投资,如果没有祖国大陆贸易的支撑,从1993年至今9年时间,台湾的外 贸都会是逆差;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贸易和投资,大都是通过香港来进行的,香港在两岸经济 交往中扮演了中介的角色。因此,从实质上看,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共同市场雏形已经 显现。台湾加入WTO,组成自由贸易区更增加了一个积极因素。因此,拟议中的内地和港澳 的自由贸易区最好是有台湾参加的自由贸易区。至少应给台湾留下席位。
(3)新加坡—日本投资协议式自由贸易。传统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 第一步,构筑统一的对外关税;第二步,人员、资金、商品、资讯的自由流动;第三步,统 一货币,如欧元区。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研究中心朱文晖博士认为,按传统办法组建内地 和港澳自由贸易区,要花很长时间。可以借鉴最近一段时间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与日本谈 的自由贸易协议,实际上是一个投资协议。不是整体的关税减免,而是选择某些行业来进行 关税减免。如把电子信息产业做切入点,进行自由贸易谈判,再扩大到其他方面。内地和香 港之间,可在投资方面有一个互惠的安排,同时,选择香港的某些行业进行关税减免,相关 货物自由流动;在要素方面,可以通过投资的安排,慢慢推动人员和资金从香港到内地单向 流动变成香港和内地之间双向流动。
以上三种模式,还可能有其他模式,都可以加以比较研究,有些也可以同时采用。笔者要 强调的是,中国版图内两岸四地自由贸易区是基本模式,可称为中华自由贸易区,也可称为 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还可称为海峡两岸经济共同体。在建立内地与港澳自由贸易区时,要 防 止为它设置障碍。
3.香港应重新定位,扮演新的角色。香港经过100多年的风风雨雨,扮演过各种角色,从不 断转换角色中成长壮大起来,成为当今世界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自由贸易最成功的城市 ,服务最周、效率最高的城市。历史上香港角色转换之快、之精,受到世人高度钦佩。如今 香港又到了新一轮转换角色的关键时刻。现在香港面临的是,处于强势发展的中国,要求香 港 扮演一个更强势的角色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推进的时代, 要求香港扮演一个国际化程度更高、服务水平更现代化的角色,用世界最先进的水平为全世 界特别是为亚洲各国和地区服务,为主导全球化的跨国公司服务,从而把香港的地位和作用 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香港应以自己为轴心,创建向内、向外两个新的扇面,一个扇 面面向珠江三角洲和内地,一个扇面面向亚洲和世界。建立内地和港澳自由贸易区,就是要 给香港搭一个新的平台,让香港在新的角色转换中起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同 样给香港搭起了一个平台,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让香港在这个平台和空间上尽情表 演。笔者认为,香港又到了一个制订新的发展战略的时刻,像10多年前制订《共建繁荣》那 样。
台湾经济出路:回归中国经济一体化,亚洲经济一体化
台湾经济有几十年的良好表现。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更表现出经济有 良好的基础。在电子信息产业上保有世界级的地位,反映出台湾产业处于国际的前沿。但是 ,2001年以来,台湾经济一路下滑,跌到负增长的境地。美国经济衰退,全球经济萎缩,对 台湾影响不浅;但根本问题还在台湾自身。
台湾经济一蹶不振,靠美国、日本都不行了,台商自然就要找祖国大陆。因为祖国大陆市 场 庞大,经济增长势头不减,又是同文,同种,血脉相连,任何政策都挡不住这种有着亲缘、 血缘关系的市场吸引。台湾当局在加入WTO前匆匆宣布取消“戒急用忍”政策,实际上这个 政策早被台商冲破,不得不宣布取消。
最近两个月,中国发生的改变东亚经济格局的四件大事,都深深触及台湾,使台湾当局处 于尴尬境地。一是参加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晤问题,台湾当局拒绝按惯例参加,而与会各国 和地区领导人,竟没有一个愿意为台湾“仗义直言”。二是台湾加入WTO的问题。这本来是 一件有利于两岸经贸合作的大好机遇,而台湾当局却要把“三通”问题放在WTO框架中来谈 判。三是中国和东盟达成了10年建成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台湾被游离在外,造成很大震动。 四是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宣布,要在内地和港澳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当记者问及台 湾是否参加时,龙永图回答,“三通”都没有解决,怎么参加?从这些问题中,笔者感到, 在新的亚洲经济格局下,台湾当局若不改变政策,经济确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台湾经济不仅存在自绝于东亚和被拒于东亚的危险,而且经济结构正处在重大转型关头。 强势的台湾电子信息产业,既受到美国经济衰退的严重影响,又受到韩国产品的严峻挑战, 处于下挫境地,如何调整台湾的经济结构尚无良策。如没有祖国大陆的市场和低成本劳动力 的支撑,这次经济转型将是很困难的。
对这些问题台湾学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在一起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
当前最需要回答的是台湾经济向好处去?笔者认为,最终要回归到中国版图内经济的一体化 上 来。
20世纪80年代,台湾丘创焕先生曾倡导中华经济圈,笔者和大陆的一些学者也写过这方面 的 文章在两岸发表;2001年,萧万长先生又提出建立两岸经济共同体;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 王冷一先生最近也写文章:《一国三席:整合两岸三地经济》,提出建立两岸共同市场。这 说明,两岸学者对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看法都是相通的。
再从现状看,两岸的贸易和投资已经形成不可分割的联系。1993年以来台湾的贸易顺差一 直是靠与祖国大陆的贸易来实现的。如果没有祖国大陆贸易的支撑,台湾将连续9年出现逆 差。台湾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亚洲周刊》估计累计已达1000亿美元,按现在的速度,很有 可能超过港资的规模。按照WTO的规则,祖国大陆企业到台湾投资已指日可待,祖国大陆 商品进入台湾,台湾企业在祖国大陆生产的产品返销台湾,都将成为现实。金融业也将相应 跟进。这种形势,正是两岸建立经济共同体的最好时机。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克服政治上的阻 力,寻找具体的操作方法,不要流于口号。为此,笔者在本文讨论拟建立的内地—港澳自由 贸易区时,特别强调要有台湾参加;一时参加不了,也要给台湾留下席位,不要设置障碍。
台湾是东亚经济、亚洲经济的重要成员。台湾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曾对亚洲和世界 经济作过贡献,起过示范和带头作用。台湾经济已是国际化经济,但根还在亚洲特别在东亚 。孤立于亚洲之外,台湾经济将失去腹地依托。因此,台湾经济回归东亚、回归亚洲是必然 趋势,把前途寄托在美国身上,根本没有出路。将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定要有台湾参 加, 东北亚的经济合作也要有台湾的参与。至于采取何种形式,可以多方探讨。
标签:自由贸易区论文; 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台湾经济论文; 两岸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深圳经济论文; 台湾论文; 台湾内地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wto论文; 台当局论文; 港澳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