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途径与措施分析_农业论文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途径与措施分析_农业论文

试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途径和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能力论文,农业综合论文,途径论文,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是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研究分析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及制约因素,探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措施和途径是当前农业经济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性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竞争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总体水平和农村经济实力的主要标志。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这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又有利于防范农业市场风险,既能够大幅提高土地产出率,又能够迅速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进入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的战略措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加强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条件。当前,由于农业生产能力低下,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求,到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要达到8000元,意味着在未来15年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必须保持在9.5%以上。从历史看,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997~2003年均增长只有4.24%,2000~2003年均增长为2.84%,不到3%。2004年,在减免农业税、实行粮补等多项政策的扶持下,农民纯收入虽然增幅较大,也只是有2936元。农民人均收入近几年来增长缓慢,增长难度加大,许多农户的收入增幅徘徊甚至下降。目前,全国农村尚有贫困人口2614万人,还未稳定解决温饱问题。这是新时期农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如果农民收入状况不能有较大改善,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这不仅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定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否认,农业的基础脆弱、综合生产能力低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1997年为2.47,2000年为2.79,2001年为2.90,2002年为3.11,2003年增加到3.23;2004年仍为3.2。收入差距的绝对数由1978年的209.8元扩大到2003年的5850元,扩大了26.9倍,2004年扩大到6100元。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中各种各样的隐性福利,如住房,教育卫生等补贴,城乡收入差距更大。如果不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实现较大的突破,要想取得农村经济持续更快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农村经济竞争力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

3、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不断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有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提高农业的防灾抗灾能力,只有不断改善土壤肥力,才能循环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只有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改善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以科技促发展,才能实现农业高产出率,才能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由此可以看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措施。

4、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

粮食是一个安天下的产业,确保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的重要使命。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也是一个基础产业。但是,种粮效益低已经成为粮食安全的一大隐患。我国有13亿多人口,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头等大事。要以有限的土地资源,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必须以粮食稳定增产作保证。从现实看,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抗灾能力不强,粮食生产稳定性差,产量频繁波动。从长期看,我国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无法改变,人增地减的趋势也不可逆转,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日益突出。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要的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改变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的状况。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打牢粮食增产的基础,这样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又有利于防范市场风险;既能提高土地产出率,又能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既是缓解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根本之策。

5、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就是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要实现这些特征要求,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尤其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农用工业。加快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步伐,努力建设标准化的高产稳产农田,推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自动化,推进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等。这些既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6、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

在现有的耕地水平和农业科技条件下,提高农业复种指数,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提高耕地产出率是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环境下,在农民没有更多就业渠道和创收渠道的情况下,利用现有农业扶持政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耕地产出率是农民增收最现实可行的选择和途径。

二、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经过长期建设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有显著提高,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突出的问题主要是:一是占有耕地和水资源短缺。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和水资源较少,而消耗较大。与此同时,耕地数量减少和耕地质量下降的趋势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耕地和水资源缺乏,将是长期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二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由于农业基础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加上水资源短缺,8亿多亩有灌溉条件的耕地, 每年有一亿亩左右不能得到灌溉。三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重大科技成果储备不足,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率低,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较低。四是农业基础建设投入缺口较大。

1、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后备资源不足

我国幅员辽阔,国土地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但是,由于山地面积占66%,半湿润区土地只占47%,干旱半干旱区土地约占53%,农业生产条件脆弱。

(1)人均耕地少。我国国土面积虽然居世界第二位,但耕地仅占国土面积的10%。而人口占世界的1/4,13亿多,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到1.3亩, 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面积数的1/4,相当于美国的1/9。另外,中国农村人口多,农村劳动力数量大。目前时,美国、英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仅为1.5%,日本、韩国和台湾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率分别为5.2%、11.6%和8.3%,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劳动力户均经营的耕地规模分别为890、490、20、26、10亩。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巴西等国农村劳动力平均耕地为1400多亩、1700多亩、440亩和55亩。 远远大于我们每户的经营规模。日本、韩国、日本和台湾省的农户,其2/3甚至更多的收入来自于非农业的收入,农业收入只占其总收入的1/3以下。而我们现在有37000 万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在土地上搞收入。与上述国家、地区相比,我国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加之由于土地利用中的种种缺失,造成了土地资源更为紧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我国耕地被侵占现象日益严重,全国城乡因建设占用耕地平均每年减少147万公顷左右。

(2)水土流失沙漠化加重。由于过去的乱砍、滥伐,滥垦,不注意植被保护等原因,致使我国水土流失加重,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超过国土面积的1/6,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总耕地1/3。水土流失使不少青山变为秃岭,良田变为沙滩。同时,由于不恰当的经济活动,造成自然资源利用过度,使土地沙漠化。据统计,北方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7.6万平方公里,有沙漠危险的土地为15.8万平方公里。全国有12个省、市、自治区受到沙漠化的影响,全国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7%。而且,沙漠化还在迅速扩展,每年以66.7万公顷的速度扩展。

(3)土地肥力下降。由于长期掠夺性经营,广种薄收,重用轻养, 土地得不到休整和建设,有机肥不足,加上豆类、绿肥等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以及大量的秸秆不能还田,土壤有机质得不到应有补充,导致地力衰退,土壤理化性状态变劣。据全国1403个县的土壤普查结果,土壤无障碍因素的土地只占耕地面积的15.3%,其余84.7%存在着一些障碍因素。肥力的下降使得土地的作物生产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4)土地污染严重。由于工业“三废”的侵害,滥施农药, 使我国土地遭受严重污染。据统计,受“三废”污染的土地已达53.8万公顷,受农药污染的土地面积也很惊人。

(5)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是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整体。 过去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一味地扩大粮田面积,毁林开荒,毁草种地,围湖造田等原因,破坏了土地的整体性,使土地生产能力下降。

2、水资源不足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目前,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154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25%。在我国贫困人口中,60%以上的由于缺水而贫困。全国干旱缺水地区涉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2%, 缺水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45%。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全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在缺水的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用水浪费,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4,而很多国家已达到0.7~0.8;我国工业万元产值水量为103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我国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85%以上。在缺水的同时,还存在着水资源污染严重的问题,全国年排放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700多条主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水污染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更为严重。

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减少1/5,降至1700立方米左右。到21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0%,城市用水供求矛盾将更加尖锐。从粮食生产看,我国北方产粮区水资源条件并不富裕,2050年前国家需要增加1.4亿吨粮食的要求,将导致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严重。

更为严重的是水土流失,水污染等人为的破坏进一步加重了我国的水资源短缺状况。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虽经各方努力,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万平方公里,但人为破坏又要增加1万平方公里。每年606亿吨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中有80%未经处理排入河流,使64%的城市河段的水受到中度或严重污染。不合理开发使全国已经形成地下水超采区164片,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海水入侵面积1500平方公里。水资源贫乏以及开发利用不合理是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很大因素。

3、农业生态问题严重

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在占国土面积2/3以上的山区、农牧、农林等生态脆弱地区,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80年代以来, 全国沙化面积年扩大2460平方公里,治理速度赶不上扩展速度。全国草地面积约3亿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31.8%,由于草地盲目开垦、草原超载滥牧以及其他人为的破坏,草原“三化”(沙化、碱化、退化)面积已占草原面积的1/3;由于生态恶化,农业灾害趋于频繁,上世纪90年代成灾面积已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与此同时, 生态破坏也加剧了贫困,全国90%以上的贫困人口都生活在生态脆弱地区。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剧以及坡耕地的不断开垦,不少地区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中。

在我国广大的农业主要产区普遍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合理并导致环境污染,影响了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提高。目前我国化肥、农药施用量已接近或超过某些发达国家的施用水平。化肥、农药的超量施用使地表及地下水污染加重。

4、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弱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归根到底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农业的更大发展创造条件。我国要在人均1.3亩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要从种植品种、栽培技术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撑,以提高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从提高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入手,加快高效生产、优质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改善品质,提高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取得显著成就,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0%提高到45%,农业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实践证明,只有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才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是,我国农业科技不适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状况亦然十分严重。

(1)农业科技投入增长与农业综合生产力的稳定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 近几年来,农业科研经费的总量占农业总产值不到0.3%,与发达国家平均2.3%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也低于巴西等发展中国家0.83%的水平,而且尚未能达到国际粮食组织公布的1%的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科研专业科技人员,人均研究经费不到1万元。

(2)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 重大应用研究滞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研究重产中,轻产后,重生产轻经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有待于加强。只有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稳步提高。

(3)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 农业服务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分散,管理不顺,职能错位,人浮于事,推广效益低、作用不明显。农业技术人员知识及年龄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机制不适,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近年来,对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重视不够,政事不分,投入不足,保障不力,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正常开展。由于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成果转化渠道梗塞,出现了基层科技推广工作无人从事的被动局面。

(4)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 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低素质和农业生产小规模是今后一段时期必须面对的实际情况。我国农村劳动力普遍素质较低,在农村,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不到9%,特别是从事农林牧副渔方面的劳动力文化程度更低,基本上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这对现代农业科技的吸纳、消化能力很低,使得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市场信息传播与服务难以得到推广和应用,十分不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亟待加强。

(5)农业科技在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控制能力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要求不适应。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人均占有量仅占世界平均值的1/3、1/5、1/4,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3%,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18.7%,重金属污染土壤面积达2000万公顷,农药有机污染面积达1000万公顷,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稳定提高,已造成了较大的威胁。由于农业科研技术及推广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在保护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控制能力上,远远不能适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同时,也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增加了障碍和困难。

5、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我国农业基础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很不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量长期不足,结构偏重大江大河治理,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偏小。对农业给予支持保护是世界各国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通行做法,特别是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给农业大量的补贴。如美国政府颁布了《2000年农业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计划在今后10年内增加农业补贴1900亿美元。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业投入严重不足,使农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我国国内支持水平在数量、结构、对象和方式等方面,与许多国家有较大的差距。政府各部门对农业的投入总量不及美国政府农业预算的五分之一,国内支持总量(不含大河大江治理、生态环境等)仅占农业总产值的3.6%,远远低于世界多数国家5~20%的水平。而且,我国农业投资不稳定,结构不合理。从“一五”到“九五”期间,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最高达17%,最低仅为3.4%。农业基建投资占国家基建总投资的比重最高时为18.8%,最低为5.8%。同时,农业投资的结构多向水利和林业倾斜。在中央财政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中,水利最多,林业和生态建设次之,农业在农林水三大行业中所占份额最小。“九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农林水的基本建设投资中,用于水利的为1049亿元,占63.77%,用于林业的为180亿元,占10.94%,用于生态建设的为260 亿元,占15.81%,用于农业建设的为86.5亿元,仅占5.26%。 这与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不适应。由此造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根本性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不能从根本改变,使得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灾害,又有利于防范市场风险;既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率,又能够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既是缓解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治本之策。为此,我们应立足国情,积极寻求有效途径和措施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1、保护耕地,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

耕地是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要严格土地管理政策,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土地,严格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禁止在基本农田挖鱼塘、种树或进行其他破坏耕作性的活动。要严格履行建设占用耕地法定补偿义务,落实耕地“占一补一”的政策,加强对农村“四荒”资源的治理和开发,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要正确处理保护耕地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强化征地制度改革措施,规范土地的征收、征用行为,探索多种途径安置失地农民的办法,征地补偿费用要及时足额支付给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针对耕地质量下降的趋势要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遏制。要注意培肥地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引导农民多施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防止土壤退化,提高耕地质量。

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必须狠抓农田水利建设,真正做到遇旱可灌,遇涝能排。大中型灌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加强配套建设,提高灌溉能力,对国家粮食安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搞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既要重视工程建设,完善灌排体系,又要重视制度创新,加快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点多面广,对抗御水旱灾害,促进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作用十分明显。加大节水力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要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为重点,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并加大投入,改善现有农田水利建设状况,大幅度提高灌溉利用效率。要明确农业用水权,抓紧颁布灌溉用水定额,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制度,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要在加快灌区骨干工程改造的同时,在粮食生产区田间进行规模化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探索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模式并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易涝和盐碱、渍害严重的地区,要更新改造机电设备,完善排涝设施,提高农田排涝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田园化建设,促进农村水利现代化。农业灌溉区要着力建设生态型灌区,使灌区达到人水和谐、洪旱无虑、供水安全、环境优美。

3、发展节水农业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必须发展节水农业。同时,节水农业在我国也有巨大的潜力。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通过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可以在现有耕地规模和灌溉用水量的基础上,满足今后16亿人口的农产品需要。在大水漫灌式的灌溉方式下,我国的一些农田每亩地需用800m3的水,而按照节水农业的用水标准, 只需要200m3。目前,全国灌溉用水的平均利用率,如果提高10%,每年即可节约400亿m3水用于农业,相当于全国每年农业用水量的10%,可以大大缓解我国农业的干旱缺水矛盾。

发展节水农业具有良好的投资效益,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农业节水措施实际上是最值得投资的项目之一。从经济上讲,节水比调水要划算得多。每方水的节水成本大约是2~3元,而调运成本却需要10元。此外,采取大田漫灌式的灌水方式,容易引发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导致化肥等的利用效率低。发展节水农业,有利于避免这些问题,提高农业投入效益。

为了促进节水农业的发展,当前应采取以下形式:一是积极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促进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农户的土地使用权入股,或土地使用权租金化,“反租倒包”等形式,将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通过这些措施,加强对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的改造,促进节水农业的发展。二是加快现代产业组织形式在农业中的引进。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军农业;或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工程和设施农业技术,发展工厂化农业,对农业实行企业化经营。结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业公司上市融资的进程,积极利用现代化的大型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农业。三是积极引导各种农村合作组织,特别是农村用水合作组织的发展。国外经验表明,像农民用水者协会这样的基层用水组织,在实现灌溉用水的有序管理、促使广大农户积极参与节水农业的发展,在增强农民同供水方的谈判能力、保障用户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积极鼓励。

4、加快技术创新和推广步伐,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力

我国是一个人均农业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在人口增长和水资源减少不可逆转的情况下,推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进步。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强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作物良种技术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按照优化品种、品质和优化布局的原则,加快有利于发挥区域优势和主要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综合生产技术体系,研究开发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建立适应不同生态区的生产模式,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力。

加强农业基础技术和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必须抓住那些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坚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大力推进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有重点地扶持和发展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形成新的科技产业群,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农业科技必须从体制上进行创新,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打通科技成果走向市场,进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渠道,使科技成果尽快产业化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此,一要积极培育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企业内部创立农业技术创新、开发与应用的新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二要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通过园区的示范推广、培训教育、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等功能,克服现有的科技体制与农民分散经营两个方面的制约,促进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结合。三要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由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推广中介组织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农民协会和教育科研单位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农村科技创新提供人力资源。要把科技队伍建设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创新力强、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优秀科技团队。同时,要大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大幅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科学种田的水平。

5、提高物质装备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的现代物质装备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进一步加大对重大农林水利基础设施投资支持力度的同时,坚持向能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项目倾斜,向能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倾斜,向能够直接促进农民增收的项目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继续加大对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体系建设的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业基础科研的投资,支持农业科技发展,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棉花基地,支持名特优新和具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生产,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特别要重点支持与农业和农民增收关系密切的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充实建设内容,扩大投资规模。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用好国家农机补贴资金,积极发展农机专业大户,鼓励农户购买小型、实用、效能高的农用机械。在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要由产中的田间作业向产后的收藏、加工、储运作业发展,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和农业效益。

6、增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和保证。为此,要增加中央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国家投资应重点用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即两种繁育体系、农业资源和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质量标准监督检验检测体系、五大体系和四大基地即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农村能源示范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此外,还有农村道路、供电、通讯、能源、教育和技术培训等。在产品及区域上,国家投资应重点向优质产品优势区域集中投资。

7、提高产业升级能力

现代农业的竞争,不仅是产量和质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产业体系的竞争。要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在产业升级中出效益。要下决心抓好粮食生产,依靠科技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单产,提高品质,使粮食总产稳定增加。要大力推进板块农业,推行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抓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畜牧小区和水产片带动建设。发展无公害食品、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适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水平多样化的需求,大力扶持食品加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农村经济结构。要进一步完善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做强做大龙头企业。

8、提高农业保障服务能力

加强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和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要加大培育市场主体建设,支持和发展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产品经纪人,促进农产品的销售。要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现代营销手段,组织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与超市对接,通过产销直接见面,降低流通成本。要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增辟农产品流通渠道,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占有率。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努力增加农产品出口。要完善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发布机制,做好农业信息服务工作。要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反应机制,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9、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农民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主体。我国有几亿农村劳动力,这是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人力资源。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使他们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不断地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要大力培育劳务产业,发展打工经济,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和就业的稳定性,使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拉动力量。

标签:;  ;  ;  ;  ;  ;  ;  ;  ;  ;  ;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途径与措施分析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