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学术观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论文,真理论文,观点论文,周年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今年5月11日到来之际,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教育部、全国党校系统、全国高校系统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江苏、辽宁和河南等地的思想理论界接踵举办学术研讨会、座谈会,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发表文章,隆重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现将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真理标准讨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人们对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的重大意义理解得更加深刻和具体。思想理论界人士一致认为,二十年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是在我们党和国家处于重大历史性转折的背景下,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展起来的。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是二十年改革开放历程的思想先导,是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理论基础,在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们首先回顾了二十年前真理标准讨论的背景和经过。大家认为,真理标准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常识,之所以在二十年前能引起举国上下的广泛讨论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特定历史条件决定的。这场讨论从提出问题开始,就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需要,特定的历史条件赋于这场讨论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意义。
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国急需实行社会变革,人民强烈要求进行经济建设。但是由于“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推行,使中国陷入了徘徊。“两个凡是”所维护的,恰恰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十年内乱的理论(即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是长期以来“左”的错误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两个凡是”是当时束缚全党全国人民的最大精神枷锁,是阻碍历史前进的一个死结。因此,冲破“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呼唤。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社会政治变革所选择的思想理论突破口,就集中于真理标准问题上,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由此拉开。
历史反复表明,一个重大事件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往往要在一段时间以后才能被人们所真正地感受和领悟。
《求是》杂志评论员文章认为,二十年前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是单纯的学术讨论,实际上是两种世界观、两条思想路线、两种指导方针之间的大论战。正是由于邓小平同志所起的主帅作用,正是由于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支持和参与,经过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使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新时期伟大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的先导。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二十年前真理标准讨论不是一般的理论是非问题,而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大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开启了人们的心智,展示了一个反思过去、探索未来的正确而清晰的思路。这场大讨论的成果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党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政治上的全面拨乱反正,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赵凤歧指出,真理标准讨论波及范围之广,意义之重大和影响之深远,是此前历次哲学争议所无法比拟的。一个哲学理论观点的讨论在历史出现重大转折的关头与现实需要联系得如此紧密,如此直接,这在党的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侯惠勤说,从二十年后的今天看,真理标准讨论的伟大意义决不限于把一切理论推向了实践的审判台,从而恢复了实践的最高权威。从更为根本的意义上说,它开辟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新阶段,从而为邓小平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上海市社联的专家学者认为,二十年前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使真理标准讨论成为一场决定民族心理和精神走向的讨论,一场决定我们国家、民族能否成功地从一个时代进入另一时代的讨论。它顺应了历史变革的潮流,走出了纯理论的圈子,走向了人民大众及其实践之中,为哲学理论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通过纪念活动,思想理论界形成共同的认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历史功绩在于它直接推动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它在理论上的最大作用,就是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首先表现为哲学讨论,但它实质上是一场强烈呼唤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伟大变革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场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思想解放运动,因而是一场关系整个政治大局,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思想理论准备的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中立发表文章指出,真理标准讨论的伟大意义,就在于它打破了“两个凡是”为代表的思想僵化状态,直接导致了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而改变思维方式,不断调整和优化思维方式是解放思想的实质和核心,也是解放思想之所以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认识论机理所在。
北京大学厉以宁、黄楠森等专家教授说,真理标准讨论在解放思想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无论从政治、经济、学术、理论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从而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得到真正执行,百家争鸣的方针得到真正贯彻。
中央党校教授谢鲁江撰文指出,在真理标准讨论之前,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极为片面地、机械地夸大了(如动辄上纲上线)。因此,要想在根本上从教条主义的禁锢下解放出来,对于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就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认识和定位,否则我们就会周期性地在意识形态中不能自拔。二十年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正是在破除传统教条束缚的同时,也剥下了意识形态的神圣光环,从而才使得思想解放获得了更深远的成果。
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认为,真理标准讨论的历史作用是长期的。它是解放思想的起点,以后多次思想解放,都是那次思想解放的继续和延伸。二十年的实践证明,真理标准的讨论确实是“基本建设”(邓小平语)。
二、真理标准讨论给予人们的经验和启迪
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年来的实践是丰富的、生动的,它给人们的经验和启迪也是多方面的。
1.二十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不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进程
回顾和总结二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与实践经验,思想理论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二十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不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进程。无论是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还是推动从农村到城市的全面改革;无论是创办经济特区,还是全面对外开放;无论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还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寻找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无论是推进物质文明建设,还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无论是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还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无论是国防建设,还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等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工作中,邓小平同志都一以贯之地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党都一以贯之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初稿起草者胡福明深有感触地说,纵观二十年思想解放的历史,每一项重大改革的突破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而改革的深化又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准备了条件。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最大的成功就是建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万古长青的。
中央党校副校长杨春贵撰文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每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每一次重大的政策调整,每一个重大举措的出台,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在这条科学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破除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坚持走自己的道路;破除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左”的思想,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破除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坚持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人们一致认为,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保证,就不会有今天经济的繁荣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人民生活的明显提高,也不会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显著加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二十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实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所在,是我们党换发蓬勃生机与活力的法宝,是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须臾不可离开的锐利武器。这正是真理标准讨论给予我们的最可宝贵的经验。
2.坚持改革开放就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不可能一劳永逸
思想理论界人士一致认为,真理标准讨论可贵之处,在于促进了全党思想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过去长期“左”的指导方式下形成的思想方式的危害,同时逐步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和实践发展需要的科学思维方式。这就是我们党一贯强调的按客观规律办事,按时代发展要求和趋势办事,按国情和民意办事的思想原则。从我们重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强调生产力标准,再到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形成了一种务实的而不是虚幻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进取的而不是保守的思想方式。这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历史功绩,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取得历史性进步的根本原因。
大家说,思想观念变革是最根本的变革,正是一次次思想解放,推动了改革一步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党和国家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历史关头的考验,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这种考验,无不与我们在重大历史关头思想解放密切相关。
中央党校教授庞元正指出,在我们的事业顺利发展的时候,在处理一般的问题上,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相对比较容易;在重大的历史关头,在改革开放的艰难时刻,坚持解放思想往往比较困难,因而在历史的重大关头,在改革开放的困难时刻,尤其要大胆地解放思想。而且愈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坚持解放思想,就愈是能显示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巨大威力。
在解放思想与人们对待改革态度的关系上,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指出,人们对改革的态度取决于是否能与传统的已被实践所否定的理论和观念决裂,用新的理论和观念去看待改革。坚定的改革者只能是勇于不断解放思想者,能够自觉地接受改革的实践相对自己提出的关于改革的思想、理论、方案和措施的检验,坚持正确的、修正错误的。改革越是深入,越会与更高或更深层次的传统的理论和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如果不进一步从这些理论和观念中解放出来,那末即使在改革初期赞成和支持改革的人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失去改革的激情,甚至怀疑改革或站到改革的对立面。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也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每一个重大成果的取得,都伴随着一次思想解放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而理论上的新观点与新突破,又都是由实践来检验其正确与否。在这个相互交替、螺旋上升的过程中,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只能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不断地从束缚我们头脑的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在解除了旧的思想束缚后,还会出现新的思想束缚,解决了老问题后,还会出现新的问题。所以,解放思想是没有止境的,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这是在解放思想问题上人们形成的共同认识。
3.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实践标准,尊重实践权威
人们通过总结二十年的历史经验,得出一个结论:不坚持实践标准,我们就不可能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就不可能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由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突破的过程,因此,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持实践标准,尊重实践权威,都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思想原则。
《光明日报》编辑部文章指出,坚持实践标准,尊重实践权威,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任何希图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二十年生动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人今天在这个问题上坚持了实践标准,并不等于明天在另一个问题上也能坚持实践标准。因为实践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事物内部矛盾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人们对实践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实践意识,时时关注实践的发展,倾听实践的呼声,把握实践的脉搏,总结实践的经验,并根据实践的要求修正、补充、发展自己的主张、意见和办法。
在坚持实践标准,尊重实践权威的问题上,人们公认邓小平同志为全党树立了光辉的典范。邓小平同志尊重实践,思想敏锐,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总是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寻找新路子。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是我们党二十年来在理论上的最大成果,同时也是邓小平同志坚持实践标准的成果,是邓小平同志尊重实践、总结实践经验的科学结晶。
4.评判实践本身正确与否有一个价值标准,这个标准即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在坚持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相统一的问题上,复旦大学的专家教授提出,二十年后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有必要面对现实问题,把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联系起来思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解决了认识的真伪问题,还没有解决实践的善恶问题,以真理性认识为基础的实践并不一定都是善的,评判实践本身正确与否还应有一个价值标准,这个标准在当代中国只能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标准,是当代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于祖尧指出,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按照“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是我们认识的继续深化和发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萧前、张曙光指出,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及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价值的源泉及价值的检验者;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中,蕴含着“实践也是价值的标准”这一重要思想。回顾二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所取得的进步,那就是充分体现在邓小平理论中的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命题自身也会发展。刘潼福撰文提出,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是辩证认识开始的起点而不是完成的终点,近二十年来,理论界在讨论真理标准问题时不断提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也是一种实践,虽然结果证明了这种实践的指导思想是错误的,但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巨大了。人类追求真理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如果用牺牲发展的巨大代价去换取真理,那么这种老是迟到的真理,对于历史的进步又有何用呢?马克思主义真正的革命的实践观,并不满足于用实践去作事后的检验,而是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拥有正确认识,提高科学水平,掌握发展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因此,在纪念真理标准问题二十周年的时候,有必要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进一步提高到“实践是发展真理的过程”这样一个高度。
5.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一切从本本出发的学风
人们认为,在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二十年来,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有争论。
《光明日报》编辑部文章指出,那些坚持教条主义的人们,总是热衷于从马克思的本本里寻章摘句,来证明今天的改革举措是不对的。什么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包括股份合作制)是搞“私有化”,什么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对国家安全的“威胁”,等等,不一而足,这种把马克思关于具体问题的某些结论奉为神明,以此来限制、非难我国改革开放和现实的态度和认识,是根本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是同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相背离的。
庞元正尖锐地指出,从本本出发,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结论和只言片语视为千古不变的教条,并用来剪裁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现实生活,这本身就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这种学风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当然就做不到实事求是。这种学风唯“书”是从,完全无视现实的要求,不敢越雷池一步,当然也做不到解放思想。
大家一致认为,面对新的实践、新的发展,强调学风问题尤其重要。从本本出发的学风,危害极大,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阻力,我们要坚决反对。真理标准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即:一要继承,二要发展创新。在实现十五大战略目标的实践过程中,没有也不可能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照套,这就要求我们要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三、坚持实践标准,推进新的思想解放,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到来
二十年的时间跨度,使人们可以站在较高的层面上反思过去,展望未来。在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之际,思想理论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大家认为,我们已经迈出了巨大的步伐,然而还有更多的未知世界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认识,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我们今天纪念真理标准讨论这一伟大事件,不是重新讨论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而是要通过回顾改革开放的昨天,牢记我们党在坚持思想路线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深刻启示,在现在和未来的实践中继承和发扬真理标准讨论所倡导的尊重实践、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治学精神和良好学风,坚持真理标准讨论的积极成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破除陈旧过时,不切实际的理论、观念、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和禁锢,彻底摆脱“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困扰,以思想理论工作者应有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把思想解放推向新的高度。理论工作者应更深入实践,去发现规律,认识规律,特别对当前国际国内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应重点关注。大家表示,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努力学习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勇于开拓新境界的创新精神,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把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
郑必坚指出,十五大前后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波的冲击,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持久浪潮再一次表明,今后实际生活变动的剧烈和深刻将更加达到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面对即将来临的新世纪的种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因循守旧必将贻误时机,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我们的全部认识和工作,只有坚持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开拓前进,才能抓住机遇,战胜风险,进一步发展自己。
陕西省委党校教授王安琦说,抓住机遇、开拓进取,需要我们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摒弃教条主义思维方式,坚持实践第一,反对唯书、唯上、唯传统;摒弃保守封闭的思维方式,坚持长远发展,反对短期行为。要在动态中把握事物的发展,破除孤立、静止、片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工作中既讲原则性,又讲灵活性和适应性,并善于通过灵活性和适应性去实现原则性。
在纪念活动中,理论界谈论最多的内容是思想解放。大家的共识是,二十年前的思想大解放已经载入史册,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坚持实践标准,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
在思维模式再创造的问题上,需要思想解放。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章亮提出,时代呼唤着新的思想解放和思维模式的再塑造。在新的思想解放中,再塑造思维模式,是改革开放深入的需要和思想解放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的思维模式,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扬弃,它具有一般思维模式的思辨性、批判性和超前性,又有改革过程中的现实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上,需要思想解放。北京理论界有学者提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也需要有一个大的突破和进展。而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也必须来一次大的思想解放。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也是一场深刻革命,这场革命的实质是由个人高度集权的人治型体制转变为民主的法治型体制,依法治国。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思想解放,关键是要弄清楚“什么是党的领导”,只有真正弄清楚这一问题,才能找到一条在新的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使我们的政治、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正确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需要思想解放。有学者提出,我们不但要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解放思想,在如何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庞元正指出,我们不仅要“以社为师”、“以社为鉴”,也必须“以资为师”、“以资为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通过总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乃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实现现化化过程的经验,从中剥离剔除其反映资本主义本质的东西,总结和概括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并把这种一般规律创造性运用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从而找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