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关系党的兴衰成败——苏共失败的教训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兴衰成败论文,生产力论文,教训论文,先进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共有90多年的战斗历史,其中执政70多年,它领导苏联人民创造过无数人间奇迹。如此强大的政党,竟然在一夜之间就垮台了,确实令人震惊和深思。苏共垮台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事实,即苏共长期未能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致使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群众没有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致最终丧失对苏共的信心。这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任何一个执政党来讲,都是生死悠关的重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党的先进性的首要标志,意义就在于此。
一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客观尺度,也是衡量政治组织到底先进与否的标准。没有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有的一切都是空洞无力的。如果党的建设同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割裂开来,党的先进性就缺乏物质依据。因此,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成为党长久保持执政地位的根本落脚点。
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立时就是以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共产党随着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壮大,适应工人阶级变革旧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的客观需要而诞生,也就是说,解放生产力的历史要求把工人阶级推上历史的前台,进而催化了共产党的诞生。党本身就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产物,她从一开始就自然代表这种历史要求。正如邓小平所说:“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1](P148)而且共产党能够做到“始终代表”,因为共产党在发展生产力方面是没有限度的,它追求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来为最终消灭包括自身在内的一切阶级和政党创造条件。
共产党以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奋斗目标,以谋求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根本任务。党领导革命斗争摧毁旧社会制度,为生产力发展开辟了道路,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以后,主要任务就是领导社会主义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以最大限度地释放社会主义制度对发展生产力所固有的优越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P272)列宁也有一句名言:“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3](P16)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党的任务就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P28)人民向往社会主义,就是希望社会主义能够满足他们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要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应该自觉地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确立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和一系列相应的具体政策,使人民过上更富裕、更幸福的生活。这是党执政地位巩固稳定的坚实基础。如果不能始终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而是脱离经济任务去搞政治斗争,甚至“以阶级斗争为纲”,其结果只能搞出“贫穷的社会主义”,不受老百姓欢迎的社会主义。在这种社会主义之下,生产力得不到解放和发展,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不会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苏共长期背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导致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人民群众没有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较之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最终被人民唾弃。
二
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忠实代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保持先进性的基础和依据,它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那么,党如何才能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呢?
1.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集中力量就不能加快发展,就不能实现其先进性。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没有经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充分发展,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成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任务。必须排除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加快生产力的发展。
革命胜利以后,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党的任务由夺取政权转变为领导建设,党必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18年4月,苏维埃政权基本得以巩固,列宁适时地要求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上。由于国内战争的爆发,苏维埃政权面临被颠覆的危险,党的工作重心回转到军事政治斗争的轨道上。1920年初,苏俄军民先后取得了战争的阶段性胜利,赢得了和平喘息时机,列宁再次提出必须转变工作重心。同年底,国内战争取得彻底胜利,列宁第三次提出转变工作重心。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时,列宁及时纠正错误,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这意味着深层次地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变,从而使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为了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列宁指出,发展经济,把全部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去,就是我们今天的政治。谁要用旧的观点来理解政治,“就要犯很大的严重的错误”。他还强调党的经济干部要学会管理经济,要成为内行。为此,号召全党掀起学习的热潮,他严厉批评那种不愿学习的“狂妄自大”的共产党员。列宁去世以后,苏联在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始终未能真正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从30年代到80年代,苏共的工作重心在很大程度上先是放在国内阶级斗争,后是放在国外阶级斗争,即与美争霸上。从1924年斯大林执政到二战结束,苏共开展了多次激烈的党内斗争,由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到大清洗运动。战后又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对抗,甚至发展为与美国争霸世界,与美国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将主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发展军事工业。这样,在很长一个时期内,苏共的工作重心不是放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上,而是放在国内政治斗争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国际政治斗争上。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一方面这必然干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并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另一方面因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相应提高,使他们从理论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包括同发达国家的对比中,逐渐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产生怀疑,以致最终丧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心。
2.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不失时机地对经济体制进行不断改革。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必须打破过时的经济体制的束缚。苏共长期脱离发展生产力这一目标,始终未能打破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0年代初,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在许多方面突破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开创了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间接过渡”,并且要“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过早地结束了新经济政策,迅速形成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以指令性计划来推动生产,超比重发展重工业,忽视市场对生产的调节作用,民用消费品生产长期滞后,致使生产效率低下,能源浪费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还导致了生产活动对科技革命成果的反应迟钝,能带动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高新产业发展缓慢,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长期偏小。所以,这种体制不改革就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战后,新科技革命兴起,科学技术越来越迅速地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与经济的结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谁能够及时地把握这种联系所带来的机遇,谁就能获得更快的发展。苏共领导人本应抓住这一时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可遗憾的是,苏共历任领导人都未能从时代的特点出发,对苏联模式进行彻底改革,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简单地修修补补。当苏联在粗放型的经济建设战线上全面出击的时候,它的对手却依靠科技跑在了它的前面。70年代后,苏联同西方国家在科技和经济领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以加快经济发展和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为内容的“加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增强综合国力,而不是调整经济结构,缓解紧张的市场,满足人民需要。所以“加速发展战略”实行后,农、轻、重比例失调进一步加剧,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的状况更加突出,市场供应矛盾更加突出,财政状况明显恶化,经济增长明显趋缓。而随后的“根本经济改革”基本上流于空转。“加速发展战略”未能奏效时,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改革方向发生逆转。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严重弊端及改革的失败,结果在速度与效率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导致广大人民对苏共的信任危机。信任危机意味着政权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在这样的条件下,政权就难以为继,人们就会做出另一种选择。
3.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发展战略。
不打破过时的经济体制的束缚,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把成熟阶段社会主义的一些特征和做法搬到实践中来,同样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也就谈不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谈不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苏共在执政的大部分时间里,对苏联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制定的路线,都是脱离苏联实际的。由于长期脱离实际,超越发展阶段,追求“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甚至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造成苏联在建设实践中,重视生产关系,忽视了生产关系超前变革所造成的生产关系与现实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结果不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而造成了对生产力的严重阻碍或破坏。
列宁去世以后不久,斯大林就决定结束“新经济政策”,对资本主义发起全面进攻。1936年又匆忙宣布建成社会主义,1939年他在联共十八大上又过早地宣布苏联已进入“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阶段,直到1953年他逝世,一直是急于求成,既急于建成社会主义,又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赫鲁晓夫上台以后,继续坚持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口号。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上提出了苏联在20年之内建成共产主义的“宏伟纲领”。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处在“发达社会主义”阶段,进而又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在安德罗波夫时期仍肯定苏联处在“发达社会主义阶段”,但认为苏联正处在发达社会主义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任,他在1986年使用了“发展中社会主义”的提法。但这一估计并没有成为苏共制定纲领路线的依据。在“超越发展阶段”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片面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甚至错误地认为多种所有制结构是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相称的;在社会财富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不断发展“按需分配”的因素,巨额的财政补贴成了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等。“左”的路线和政策,脱离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不到发挥,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了动摇。
4.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资本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它在社会化生产、科学技术、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财富。没有经过发达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在向社会主义前时的过程中,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利用一切可能,大胆而积极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是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一条捷径,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任务。列宁把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提高到了决定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他曾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5](P492)“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5](P492)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反复强调,由于有了无产阶级政权,苏联能够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力量”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对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二战以后,斯大林未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片面强调双方的对立和斗争,提出了“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割断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使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上闭关自守。这一做法,使其脱离了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同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越拉越大。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关起门来搞建设,拒绝对外开放,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自己削弱自己。
三
苏共垮台的惨痛教训表明,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根本因素。经济是基础和前提。共产党必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加快发展经济,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反之,就会逐步丧失政权的物质基础,最终导致执政地位的丧失。苏共的垮台,与经济建设没搞好,人民长期过紧日子,从而造成民众怀疑社会主义优越性,羡慕西方的“繁荣”有直接的关系。据报道,齐奥塞斯库在逃跑的路上问一名工人为什么要推翻他们,那名工人回答说:“我们为啥不推翻你们,一是面包不够吃,二是寒冬腊月没有暖气取暖。”原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拉克夫斯基在谈到波共失败的教训时说:“经济搞不好,群众不拥护,说话没人听,就有丧失政权的危险。”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本应优于资本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情况和人民生活水平却比不上资本主义。一段时间可以,因为社会主义国家原来的基础比它们差,但时间长了不行,没有说服力。特别是原来基础与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前差不多的国家,后来发展如果超过了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挑战就更严重、更尖锐了,经济问题就成了政治问题。
邓小平在苏共垮台后发表南方谈话,反复强调一定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发展才是硬道理”,他明确提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4](P370)这一战略思想,显然是吸取了苏共败亡的教训。江泽民作为邓小平的继任者,他在“发展生产力”这个问题上没有丝毫的动摇,而是继续推向前进。他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第一个就是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他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的国家能有今天这么好的局面,就是因为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人民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苏共失败教训的深刻总结。发展生产力是党的“命根子”,因为离开了发展生产力,什么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什么人民根本利益需要的满足,一切都无从谈起。正因如此,突出发展强音的十六大报告发出令人振奋的口号:“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这三个“坚决”,再次明白无误地向世人表明中国共产党实践“第一要务”的鲜明态度和坚定不移的决心。
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们面临严峻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发展先进生产力放在首位,扭住“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放,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 列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