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理论对我国建筑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_王成

西方建筑理论对我国建筑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_王成

牡丹江世茂新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摘要:科学地分析了国外建筑的各种流派及其美学思潮的演变发展,并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影响、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适用性、当代建筑的积极意义等方面对我国建筑创作的发展进行了阐述,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创作之路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建筑理论;审美演变;设计思想;建筑创作

一、引言

近几年,我国建筑发展缓慢,除经济原因以外,不重视理论探索,忽视新科学的引进也不无关系,人们注重形式却忽略形式科学的研究,继承传统却缺乏建立自己的建筑理论体系的勇气与决心。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外许多新思潮大量涌入,由于一时搞不清来龙去脉,失去了应有的鉴别、判断能力,于是模仿抄袭之风盛行。如此看来,要繁荣创作,研究、借鉴和批判性地吸收国外当代建筑创作理论,破除陈旧的审美模式,更新人们的创作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这种必要性会随着我国经济状况的改善、技术条件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显得愈来愈重要。

二、西方建筑理论的演变

20世纪西方建筑经历过两次大的转折:第一次新建筑运动的崛起[1],大约发生在20世纪初叶,作为这一运动的结果,便是国际式现代建筑风格普遍流行;另一次则是20世纪中叶的后现代建筑,它尽管褒贬不一,但对于现代建筑的冲击是巨大的,再要使现代建筑恢复到以往的那种纯净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三、我国建筑的发展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5]。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四、西方建筑理论对我国建筑发展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影响注重和谐、讲究中庸,是我国传统审美心理的基调。千百年以来,“和谐统一”构成中华民族各种艺术的美学准则,宁静舒缓、均衡稳定始终贯穿于我国的建筑风格,虽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华夏建筑艺术,奠定了东方文化独特的地位,但与西方建筑文化发展相比,因我国的只求完善、不思变革、否异求同、甘作中庸的美学观念,使传统建筑缺乏内在更新机制。长期以来单一的文化价值趋向和盲目排外的心理,产生了继承传统问题上的狭隘、片面和手法上的单一性,以及创新中的表现化倾向,从而极大地妨碍了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窒息了创作生机[10]。

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适用性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还比较落后,从现实出发,现代建筑讲究实效、追求经济效益、体现技术理性的设计思想仍可以借鉴和吸收。从我国目前的居住状况来看,住宅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和一般性公共建筑这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仍是人们重点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人们要从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出发,把功能合理作为最基本的设计原则,因地制宜,采用最合理的建造方式与建造技术,坚持节约资金和节约资源的原则,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追求与人民生活水准相称、生活内容相符的朴素之美。另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筑,要强调其社会责任,不能违背公众的审美需求,用怪诞离奇的建筑形式去哗众取宠,追求个人表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现阶段,“经济理性”仍是人们建筑美学的重要标准,“功能合理”仍是人们建筑设计的立足点,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仍是人们的追求目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照搬现代主义的创作模式,更不意味要全盘否定审美演变的积极意义。必须看到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变革,一种模式、一种风格,急功近利的简建筑设计在我国已行不通,这也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审美观发生变化所决定的。我国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内地和边远地区形成不同的现代化进程,也将产生不同的审美需求。千篇一律的创作模式已受到公众的批评,人们迫切需求建筑包含更多的文化含义,反映地域与民族特点,体现时代精神。这些都要求人们不能固守僵化的审美模式,必须勇于探索创新。

当代建筑的积极意义在当代中国,审美意识正出现超前的种种迹象,尽管大城市中不少人仍身居陋室,“量”的矛盾仍然突出,但在其他方面,其审美情趣已悄然改变,“新潮文学”、“无主题音乐”、“流行服装”——公众似乎远远跑到了建筑师的前面。建筑作为一种存续期较长的艺术,如果仅足于目前的实用经济,缺乏战略目光,进行急进了近功式的设计,一旦“量”得到满足,就会遭到公众的指责,造成另一种浪费。因此,积极主动地借鉴、吸收当代建筑思潮中合理进步的成分,无疑可以推动我国的建筑事业向前发展,这种吸收与借鉴的意义,更多地表现在它可以促使传统观念的变革。建筑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包含各种复杂因素,它必须满足建筑技术与材料、气候环境、文化风俗、心理情感等各方面要求。从建筑角度来看,无疑要求它体现更多的理性原则,而从使用者角度来讲,却希望它能容纳更多文化与情感等非理性成分,只有克服了封闭、内向而保守的心理和求稳、怕变、不思进取、缺乏挑战的性格,实现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的全面现代化,才能使人们勇于创新,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现代化道路。因此,学习外国建筑创作经验并不在于模仿其手法,抄袭其外形,更重要的是探索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晓红.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代建筑的冲击——我国二十世纪前叶建筑形态构成举隅[J].中外建筑,2008(10):89-91.

[2]韩波,刘玉珊.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代建筑的影响[J].林业科技情报,2009,41(3):39-40.

[3]陈连防.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的影响探讨[J].民营科技,2013(3):244-244.

[4]陈哲.浅谈西方建筑设计风格效应及对我国建筑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

[5]赵巍,ZHAOWei.借鉴西方建筑理论促进我国建筑的发展[J].山西建筑,2007,33(16):42-43.

[6]徐佰钦.西方建筑理论对我国建筑发展的影响研究[J].环球市场,2016(14):122-122.

[7]王媛媛,郎亮.“模数”亦或“模式化”?——西方古典建筑与中国古代建筑模数制度建造意义之思考[J].南方建筑,2017(6).

[8]王辉,张驰,邓小雷.西方简约主义对我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借鉴[J].住宅科技,2017,37(1):41-44.

[9]王瑞.浅谈西方古典柱式对我国建筑的影响[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8).

[10]王大卫,黄婧琳.20世纪西方建筑理论三大哲学根基简析:实证主义、现象学与语言学[J].新建筑,2017(1).

论文作者:王成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  ;  ;  ;  ;  ;  ;  ;  

西方建筑理论对我国建筑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_王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