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决策中最优解、满意解和利益解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最优论文,满意论文,利益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决策结果可分为三种类型:最优解、满意解、利益解。在实际事务决策中由于人们无法确切了解待决策问题的所有影响因素,因此大量的决策问题是求满意解和利益解而不是最优解。对满意解和利益解的理论意义和相互关系的讨论,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任何决策结果的精确度都依赖于对决策问题影响因素了解的程度,在日常事务的决策中人们总是希望决策的精确度越高越好,而且以最优决策作为决策的基本要求,显然这是过高的期待。因为对于许多问题(尤其是社会经济问题),人们在决策时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难得出最优解,甚至无法得出最优解。那么在实际决策中我们一般有哪些决策类型?其意义何在?本文将进行深入讨论并据实例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
笔者认为,决策结果主要有三类:最优决策结果即最优解、满意决策结果即满意解和利益决策结果即利益解,在实际决策中更多地是满意解和利益解。从理论上讲,所谓最优解应当是该决策问题的唯一结果,换一句话说,任何人或组织在对该问题做出决断时他们的结论都是相同的,此时的决策就是最优决策。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如果能够穷尽决策问题的所有影响因素并且能够把握它们,其决策成本是非常高的,而且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大量的决策问题都非常复杂,我们不可能或者说没有必要穷尽所有的影响因素,因此就不能了解问题的所有信息和把握问题的全部特征,这样就出现了:对同一决策问题,不同的人或组织决策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一般来说我们的决策主要是寻求满意解和利益解。为了全面深入地讨论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将问题抽象出来描述和研究:
设待决策的问题为P,影响该问题决策的因素有N个,R为已知的影响因素的个数,R≤N,令K=N/R,K为待决策问题的决策结果的参考数量,讨论:
(1)当R趋于0时,K趋向无穷大,表示我们对待决策问题的影响因素基本上一无所知,因此无法得出判断即该问题无法决策,也可以说该问题有无穷多个解。
(2)当R=N时,K=1,表示我们对待决策问题的影响因素全部知道,这时无论任何一个人或组织在决策该问题,都仅有唯一的判断且是相同的即有唯一解或最优解。
(3)当R的取值在(0,N)范围内时,K的值在无穷和1之间游动,表示随着我们对待决策问题的影响因素了解的程度越高或越精确,决策结果将越确定或越合理,最后达到最优解。
(二)
下面我们进一步讨论当R的取值不为0和N时,满意解和利益解的理论意义。
1.实际决策中之所以大量是满意解,这是因为我们不能够穷尽待决策问题的影响因素,仅仅只能了解N个因素中的R个因素,假定对某一待决策问题根据要求的精度,我们只需知道a个因素就可以了(即R=a),根据统计学原理我们知道,不同的人或组织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相互的独立性,所选取的影响因素的数量尽管都是a个,但因素的内容是不相同的或不完全相同的,在决策时就会出现多个结果。该表述抽象如下:
设待决策问题为P,令R<N,取R=a,现有M个人或组织分别独立来决策该问题,设他们分别选取了数量为a的因素样本集M个,即,每一个样本都会有一个结果即决策结果,这样M个样本就会有M个决策结果,又设该决策问题的精度要求为b%,如果决策结果集()均满足决策精度b%的要求,则都为该决策问题的满意解。事实上,由于成本的缘故,我们没有必要去求取M个满意解,只要是满足b%条件的一次抽样样本,由其得出的判断或决策都应该是合理的且符合要求的即满意的。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市场机制的要求,许多决策结果都是利益条件下的平衡产物即利益解,与满意解不同的是,各利益组织或利益个人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去决策,其追求目标不相同,因此没有一个公认的精确值b%来衡量各个决策结果,最后的结果即利益解是各利益组织或利益个人妥协的结果。上述表述抽象如下:
设待决策问题为P,令R<N,取R=a,现有M利益个人或利益组织分别独立来决策该问题,设他们分别选取了数量为a的因素样本集M个,即,每一个样本都有一个结果即决策结果,这样M个样本就会有M个决策结果,由于不存在一个共同认可的精度要求b%,这M个决策结果代表了M个利益个人或利益组织的判断,因此要得出一个最终结果则必须由决策结果集()通过线性组合来完成,所以最终决策为M个利益个人或利益组织的权重值,K就是利益解。从讨论我们知道,利益解的特点是它更多地维护了实力强的利益组织或利益个人,因为权重值越大则该利益组织或利益个人对利益解的贡献就越大,说明利益解中利益的移动方向总是向着实力强大的利益组织或利益个人,这充分显示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因为规模及效率是降低成本的最好途径。
上面讨论了最优解、满意解、利益解的存在条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它们的内涵,因此我们有如下结论:当参与决策的个人或组织对待决策问题P的追求目标一致时,若R与N越接近,则决策趋向于最优解;若R与N不相同时,在所确定的决策精度b%的条件下,存在有限数量的满意解且符合要求的任何一个满意解都可以作为决策的结果;若R趋向0时,将难以对问题做出决策,因为存在无穷个判断。当参与决策的利益个人或利益组织对待决策的问题P的追求目标不一致时,表明这些个人或组织均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追求各自的目标,这时由各个利益个人或利益组织确定的决策结果均表达了各自利益的追求,最终决策结果是根据利益个人或利益组织在决策中的权重大小进行线性组合得出的即利益解,利益解中的利益移动方向总是偏向实力较强的个人或组织。
(三)
在实际事务决策中有许多这方面的事例。首先,我们来看看某省的医疗服务价格是如何确定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利益解的决策例证。医疗单位在药品价格和供应方式改革后,原来依靠不合理的医疗制度获取的药品暴利没有了,为了配合医疗制度改革,提高科学技术含量的医疗手段的收费标准(同时降低一些收费标准)。2002年初该省卫生厅代表医疗单位向省物价部门提出了部分医疗服务价格在现有水平上提高35%的方案,提价的部分主要是手术费、各种高技术水平仪器的检查费等,该方案抛出后遭到了社会的普遍议论,为了确定价格的合理水平,政府物价部门决定举行价格听证会。实际上这里有三个利益群体,一个是医疗单位,一个是政府部门,一个是消费者,他们追求的结果是不同的。对于医疗单位来说,随着改革的不断的深入,药品的巨额利润已经不存在,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医疗制度,就必须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由于国家主办的医疗单位是非营利部门,收费水平不能过高,以收回成本略有赢余为前提,长期以来医疗服务价格没有按市场规律调整,使医疗单位目前难以发展,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医疗单位在这一次难得的价格调整过程中希望尽可能地提高收费总水平,提高价格的医疗服务内容主要是原来收费就比较高的检查费用。作为政府物价部门,一方面支持部分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因为增加医疗单位的总收入可以减轻政府部门的补贴,也就是说医疗单位的部分医疗服务价格提高的幅度越大,政府对医疗单位的补贴就越少;另一方面政府应当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社会的稳定,了解消费者对医疗服务价格提高的反应,考虑提价的适宜幅度,这是由政府的自身利益所决定的;作为消费者从根本上是反对提高部分医疗服务价格的,理由主要有:第一,原来医疗单位在药品上就谋取了不应该有的暴利,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医疗单位并未为此而负责;第二,现在的医疗服务价格已经使人生不起病,若再加价无疑会使更多的人看不起病;第三,医疗服务成本高,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医疗单位的改革力度小,制度成本和运行成本高,非医务人员的比例太大;第四,政府应当加大对医疗单位的补贴,不应该由消费者过多地承担改革的成本。因此,消费者主张部分医疗服务价格上调最好不超过15%。政府物价部门在听证会后经研究最后决定,部分医疗价格上调25%,这个结果使医疗单位还是获得了利益,消费者的利益要求没有完全达到。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利益决策的结果谁也不十分满意,但维系了某种利益平衡,决策结果移向了较强的利益组织。
其次,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例子以了解满意解的实际意义。某一国企要确定改制方案。为了使国有企业焕发生机,上级决定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并成立股份制企业,经过认真研究决定由某一机构F进行调查研究拿出方案,并对方案提出了一些明确要求(即精度要求),一段时期后,F机构拿出了方案。为了评估该方案,企业邀请了许多专家进行评审。由于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专家们对于方案的整体性给予了充分肯定,仅提出了一些局部修改意见,建议该方案经修改后实施。上述的方案的确定就是一个决策,且是满意决策即满意解。我们可以假定,若方案不是由F制定,而是交给C或Z来制定,C或Z制定的方案肯定与F方案不完全一样,但由于上级对方案的明确要求,因此它们的核心差异不会太大,且都能够符合企业改制要求,各有利弊,都能够被企业所接受,都是满意解。
对最优解的追求在科学研究领域比较多见,如卫星发射轨道的计算和卫星运行控制,无论是谁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都要把各种影响因素找出来并把握它们,虽然解决的途径有所差异,但其结论应是基本一致的,即最优结果,否则,该决策就会失败。
了解了最优解、满意解、利益解的异同,使我们对决策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有助于我们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