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殿国: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险制度论文,新型农村论文,社会养老论文,赵殿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赵殿国在《经济研究参考》上发文,认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助于改善民生,增进和谐。从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制度条件来看,逐步建立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为应对保险覆盖面窄、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等挑战,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就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关键要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相结合,建立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国家补贴相结合的三方筹资方式,体现普惠制原则,具有弹性和包容性,并加强法规建设。
其中,赵殿国认为,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应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贫困化的客观需要,这是因为:(1)农村老年人绝对数量和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有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6%,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70%以上的农村老人有后顾之忧。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的现象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左右。(2)我国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恶化。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城乡老年人口人均收入的比例为4.7:1,高于一般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3.22:1)。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相当于城镇的3倍以上。(3)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小农经济的萎缩、分化和瓦解,动摇了家庭养老的思想、道德和经济基础;二是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居住方式的变革,缩小了家庭养老的照料和赡养源;三是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家庭的凝聚力,削弱了家庭成员互助功能,加剧了农村的老龄化程度;四是农民收入提高缓慢,农村家庭养老难以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使农民的养老问题可能面临既缺乏经济支撑,又缺乏家庭保障的“双重困难”。(4)土地养老功能难以实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因为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41亩,有666个县人均耕地在国际警戒线0.8亩以下,人均耕地1.4亩,只能维持基本生存,不具备养老保障功能;二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已有大量的而且还将有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收征用,人均耕地面积还将持续下降;三是农业是弱势产业,比较效益逐步降低,难以提供可持续的收入增长来源;四是农业保险制度还处于缺失状态;五是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处置权,农民不能变卖土地来养老;六是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发达国家支持和保护农民的退休计划和养老金计划等制度载体,农民务农收入来源单一,还没有建立起农民通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成果的长效机制;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集体经济大为削弱,税费改革之后,多数村集体的公积金、公益金也不复存在,农村社区保障更成了无水之源。应对老龄化、农村老人贫困化、农村家庭小型化、农村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功能弱化的客观现实都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赵殿国还认为,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关键要把握以下五点:1.要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同农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2.要坚持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相结合。3.建立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国家补贴相结合的三方筹资方式。4.要体现普惠制原则,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各类人群都有制度上的安排,实现“广泛覆盖、基本保障、多个层次”。5.由于农民收入低,收入不稳定,属于无固定收入的群体,国际上也没有解决无固定收入群体养老保险的成功模式。因此,制度各环节要具有弹性和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