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先发制人战略与伊朗核问题_军事论文

以色列先发制人战略与伊朗核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色列论文,先发制人论文,伊朗核问题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色列历届政府为确保生存,在特定安全环境下防患于未然,将战场推至敌人的境内,速战速决,并多次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以色列先发制人战略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其对该战略的时机把握上,亦即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同时以色列避免持久战与消耗战,防止战线拉得过长,造成“体力透支”。伊朗核危机爆发后,以色列迟迟未对伊朗核设施采取先发制人打击,主要是遵循了这些原则。

一、作为危机管理手段的先发制人战略

在处理危机时,国家一般面临三个基本战略选项——威慑战略、胁迫战略和先发制人战略。威慑与胁迫战略的成本较低,适合于应对低烈度冲突;但是当低烈度冲突升级为严重的国际危机时,威慑与胁迫战略常难以奏效,先发制人战略就会从最后的选项变成唯一的选项。因此,主权国家是否选择先发制人战略并非出于政治家的偏好,而是出于决策者对此战略的收益计算和理性判断。简单地说,先发制人系指决策者使用预防性手段,防止对本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因素出现,否则威胁将不断增加,甚至演变成迫在眉睫的威胁,并最终难以化解。①先发制人又是一项代价高昂的战略,决策者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放弃此战略,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美国曾酝酿对古巴发动先发制人打击,但在最后一刻决定放弃该计划。由此可见,先发制人战略是危机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出现国际危机、国家的重要利益受到威胁时,领导人一般首先考虑的是采取威慑战略,因为它的成本最低;如果威慑战略不能奏效,决策者一般会尝试胁迫战略,因为它的成本次之;如果胁迫战略亦无法化解危机,决策者最终将不得不采取先发制人战略,因为它的成本最高,亦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依据发动战争的时间,使用武力可分为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在敌人发动攻击前抢先袭击对手即为先发制人,采取报复性打击的行为通常称为后发制人。国家采取先发制人战略的主要原因是各种政治力量消长变化,尤其是权力增长速度出现不平衡性,权力关系随实力消长而发生改变。对于实力处于相对下降趋势的国家而言,该国与敌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发生了或正在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趋势随时间推移日益对本国不利,且敌人的严重威胁逐步演变为迫在眉睫的威胁。所以,为改变这种对自己不利的发展趋势,该国通常在权力关系发生巨变或在敌人实施侵略前抢先发动进攻,以努力维持对自身有利的权力关系。由此可见,先发制人是一类特殊的国家行为:从外在表现来看,它属于具有侵略性质的进攻手段;从战争发起国的意图来看,它又属于积极的防御手段。由于先发制人战略具有双重特性,其在酝酿和实施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激烈争论,焦点主要是此种行为的合法性。

2005年以来,以色列的先发制人战略主要针对伊朗。众所周知,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是头号军事强国,也是许多国家军火主要供应商。以色列还拥有强大的防御能力,其“箭式”导弹能够有效拦截来自伊朗的袭击。2005年12月2日,以色列的“箭式”导弹在一次试验中成功拦截了伊朗“流星”-3型导弹。尽管以色列国防军不能确保拦截伊朗100%的导弹,但此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以色列导弹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②2006年以色列总参谋长哈鲁兹任命空军司令舒克戴(Elazar Shkedy)少将为以色列国防军“伊朗前线”的总指挥,③并成立了伊朗作战司令部。2007年6月11日,在南部帕勒马希姆空军基地,以色列“地平线”—7号间谍卫星发射升空。此间谍卫星由印度制造的火箭发射,旨在对伊朗的军事动向尤其是伊朗核计划提供更可靠的情报。④2008年6月初,曾经担任武装部队首长和防长的以色列副总理莫法兹指称,从伊朗核计划所取得的进展来看,以色列攻打伊朗看来“不可避免”。

以色列空军为模拟对伊朗核设施采取先发制人打击,自2006年起便大规模增加境外军事演习的次数,并于2008年6月上旬在地中海东岸及希腊外海调动百余架次战机模拟空袭。2008年7月,以色列情报机关认定,伊朗最快可于2010至2015年间发展成核武国。有分析认为,为摆脱腹背受敌的局面,以色列开始放弃传统的“远交近攻”战略,转而寻求同叙利亚乃至夙敌黎巴嫩真主党及哈马斯和谈,进行间接对话谈判,体现出“近交远攻”的外交特点。这些努力是为了同伊朗开战作准备,阻止它们在开战后支持伊朗,向以色列发动火箭炮等攻击。⑤

二、以色列实施先发制人战略的主要动因

在中东地区,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土耳其、伊朗等都曾实施过自己的先发制人战略,但该地区最擅长运用先发制人战略的要数以色列。为什么以色列在建国后频频实施对邻国的先发制人打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由于地缘上的劣势,以色列实际上是生存在敌国中间的孤岛,1979年以前,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由于国土狭小,敌国众多,以色列同阿拉伯邻国的边界实际上整个都是防线。而且在联合国,以色列几乎总是被谴责的对象。由于广大阿拉伯国家占据了联合国大会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多数席位,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常常将国际舞台作为谴责以色列的场所,使以色列只能勉强获得美国和欧洲几个不多国家的道义支持,必要时迫使美国动用否决权。在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军事封锁、政治孤立和道义谴责之下,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之后起多次面临亡国的危险。以1948年5月14日第一次中东战争为例。在此次战争中,以色列共牺牲了5682人,占当时以色列总人口的1%,其中20%是以色列平民。⑥残酷的现实迫使以色列人不得不在随后的国家安全政策中防患于未然,发挥自己先进武器的优势,抢先对阿拉伯国家实施突袭。以色列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逐步在实践中形成。其次,以色列实施先发制人战略可以充分发挥进攻性力量强大、防御性力量脆弱的结构性优势,以弥补自身军事人员和装备数量之不足,防止出现拉锯战、消耗战与持久战,以空袭的方式让敌人出其不意,在短期内锁定胜局。最后,以色列发动先发制人打击,并在完成既定任务后迅速停止军事行动,见好就收,从而避免为地区和世界大国干预中东冲突提供借口。⑦

以色列自建国至今60年中,其生存与安全受到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三种势力。第一种势力是以埃及为首的泛阿拉伯主义势力(1948-1979)。在相当长时间里,阿拉伯前线国家强调阿拉伯团结与统一,并以消灭以色列为政治斗争目标。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后,这种力量开始衰弱。第二种势力是巴解组织。1979年埃及同以色列媾和后,以阿拉法特为代表的巴解组织站在了反对以色列的最前线。第三种势力是内贾德执政下的伊朗。2004年阿拉法特去世后,阿拉伯世界反以激进势力开始衰弱,伊朗开始走到了反以的最前沿。内贾德积极联合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和哈马斯等阿拉伯激进国家和组织,公开声称“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⑧

长期以来,先发制人战略成为以色列维护生存与安全的“最后筹码”,其作战理念始终是:自冲突爆发之日起,战争必须在敌人的土地上展开,战争必须主动发起,不能被动应对。如1956年,以色列向埃及实施了先发制人打击;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了先发制人打击;1981年,以色列又派出8架F-16和8架F-15战斗机,从位于红海附近的机场出发,穿过亚喀巴湾和约旦南部,成功偷袭了伊拉克核反应堆,以色列国防军在此次行动计划中没有损失1架飞机;⑨1985年,以色列袭击了位于突尼斯的巴解组织总部;2007年9月6日,以色列空军出动战机袭击了据称是叙利亚的一座在建核设施。以色列长期奉行防卫自主方针,将先发制人作为主要手段,在极其险恶的生存条件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恰当运用先发制人战略可以说是以色列自建国以来的生存之道。如果按照攻防态势将国家分为严格防御型、积极防御型、中等进攻型、积极进攻型和严格进攻型五类,便可发现以色列属于中等进攻型国家,其解决安全的常用手段是先发制人。

在处理伊朗核危机问题上,以色列尽管在外交领域主张通过政治手段加以解决,但同时一直酝酿着实施先发制人战略。促使以色列酝酿对伊朗核设施采取先发制人打击的主要有三个因素。首先,以色列指责伊朗支持伊斯兰激进组织,这些组织严重威胁了以色列的国家安全;其次,认为伊朗谋求发展核武器,可能会毁灭整个以色列;再次,认为伊朗对以色列持敌视态度,有消灭以色列的主观意图。

2006年夏,以军以真主党绑架以军人为由,发动了黎巴嫩战争。以色列一位军事分析家认为:“伊朗是真主党绑架以色列士兵的幕后指使者,也是真主党主要武器供应国,供应的武器包括火箭弹和导弹。伊朗共和国卫队还向黎南部地区派出军事顾问,帮助训练真主党游击队员。”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十分同意上述分析报告,并指出:“以色列的敌人不是真主党,而是将真主党视为代理人的伊朗。”(11)以色列同伊朗的重要盟友——黎巴嫩真主党爆发的冲突不管是否与伊朗政府的默许有直接关联,但可以肯定的是:黎巴嫩战争的爆发客观上有利于伊朗的安全形势,使美国和以色列等势力不得不将伊朗核危机放在一个相对次要的位置,而将真主党作为最大威胁。此次军事冲突的爆发实际上使伊朗与以色列的政治冲突发生在了以色列的边界上,也使以色列对伊朗的军事攻势转为守势,这不能不说是伊朗在战略上的高明之处。

以色列政府认为,除真主党之外,伊朗还向巴勒斯坦地区内部恐怖组织提供了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这也是其准备采取先发制人打击的原因。从2002年8月至2003年8月,伊朗资助的恐怖组织至少向以色列及其占领的巴勒斯坦地区发动了15起恐怖袭击,共造成50名平民丧生,105人受伤。(12)2006年,以色列国防部长在特拉维夫大学发表讲话时指出:“自2006年初开始,伊朗向巴勒斯坦恐怖组织提供了近1000万美元的经济援助。因此以色列的外交政策就是让伊朗现政府垮台。”(13)2008年,以伊关系更加紧张,以色列多次强调在遏制伊朗实施核计划时不排除先发制人打击的可能。

三、以色列解决伊核危机面临的难题

(一)以色列先发制人战略的可靠性。从军事打击的角度来看,以色列实施对伊朗的军事打击必须在战术上具备以下条件:1.以军必须像1981年袭击伊拉克核反应堆那样进行多次模拟训练;2.以军必须将打击目标锁定在很小的几处关键性核设施目标上;3.以军必须依靠F-15和F-16战斗机才能执行远程作战任务;4.以色列空军必须配备钻地炸弹(以色列已经从美国购买了这类威力强大的导弹);5.以色列至少须成立两个特别小组,一个利用激光制导技术锁定目标,另一个在军事打击结束后对此次行动进行分析评估;6.以色列需选择下列三种路线方案中的一项。第一,以军从土耳其—叙利亚边境地区进入伊朗;第二,以色列途经约旦和伊拉克领空进入伊朗;第三,以军经沙特南部和海湾进入伊朗境内。以色列必须确保在飞越第三国领空时不会被察觉。(14)从目前来看,对以色列最有利的先发制人打击线路是第一条,尽管此线路长达2200公里,但却是最安全的,以色列在土耳其拥有空军基地,且可以满足空中加油等需要。但是,土耳其政府已经明确表示,它不会让以色列对另一个伊斯兰国家发动军事打击,包括经土领空对伊朗核设施发动打击。(15)

以色列的F-16战斗机可以直接从军舰上起飞,深入伊朗境内进行打击。但以军海基导弹发射的可靠性至今仍是未知数。若采用空中打击的方式,以色列要发动先发制人打击需要有技术精湛的飞行员作长距离、长时间的低空飞行,同时还应考虑空中加油技术、后勤保障等,(16)在实战中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也难以预料。总之,从战术角度来看,以军对伊朗发动先发制人战争仍存在一系列技术和操作上的难题。如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达恩·哈卢茨所言:“我们相信消除伊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成功的可能。当然,首要选择是政治和经济手段。我认为这必须作为首选。如果无法执行,我们将不得不准备同西方社会一道采取其他手段消除伊朗的(军事)能力。”(17)

哈卢茨的观点基本上代表了以色列军方的看法,亦即政治解决手段必须优先于军事打击手段;多边主义手段优于单边主义手段,先发制人打击只能是最后的战略选项。据称,伊朗的地下核设施由190英尺长、170英尺宽、2英尺厚的墙壁保护,又处于8-23英尺的地下,上方有钢筋混凝土加以保护,要想彻底摧毁伊朗地下核设施并非易事,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先发制人打击不太可能像1981年打击伊拉克奥西拉克核设施那样一蹴而就,而可能会持续一周,甚至像科索沃战争那样持续时间更长。(18)

(二)以色列难以应对伊朗的报复性打击。伊朗是中东地区的大国,以色列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必然遭到后者的报复性还击。早在2003年9月18日,前总统拉夫桑贾尼在谈到以色列可能对伊朗发动先发制人打击时,曾经发表电视讲话指出:我们不害怕以色列,也不担心它构成的威胁。如果以色列犯了这样的错误(对伊朗实施先发制人打击),我们将会予以痛击,这样以色列不仅在几年内不会忘记,而且将永远不会忘记。拉夫桑贾尼总统的基本逻辑是:以色列尽管实力强大,但是核武器可以将其夷为平地,它将不复存在,但以色列对伊朗发动袭击只能破坏伊斯兰世界的一部分。(19)2004年8月,伊朗国防部长阿里·沙姆汗尼(Ali Shamkhani)发表讲话指出:伊朗军队为保护核设施免受袭击可能发动先发制人打击,也会使用流星—3型火箭对以色列实施地毯式轰炸。从伊朗军方领导人的讲话中可以看出,如果以色列对伊朗布什尔核电站采取导弹袭击,伊朗将对以色列的迪莫纳核设施采取报复性打击。(20)伊朗总统内贾德更是在2008年7月称,伊朗会在以色列人扣动扳机前斩断他们的手臂。

尽管从军事技术来看,以色列实力超过伊朗,但从经济总量、政治影响力和军事硬件来看,伊朗无疑是海湾乃至中东地区大国。据统计,伊朗目前大约拥有正规军46万人,其中陆军35万人,海军1.8万人,空军5.2万人,军事巡逻员4万人。除正规军外,伊朗还拥有伊斯兰革命卫队12.5万人。(21)如果以色列试图以打击核设施推翻伊朗政权,将面临同伊朗持久战的危险,而伊朗强大的硬实力将大大增加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成本。众所周知,伊朗面积和人口几乎是伊拉克的四倍。从人口结构来看,在7000多万伊朗人口当中,大约2/3不到30岁。(22)青年人口众多既是重要的人力资源,也是伊朗政府开展民族主义教育的重要对象,可在战争爆发后迅速提高伊朗的军事战斗能力与战争士气。1980-1988年两伊爆发战争期间,伊朗战斗人员伤亡20万,城市遭到萨达姆的化学武器袭击,但伊朗仍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将战争进行到底。由此可见,伊朗是个风险接受型的民族国家,波斯人的战略文化崇尚为正义而战,这无疑增加了以色列对伊朗实施先发制人打击的成本。

此外,伊朗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军事航空航天技术取得了迅猛发展。如果以军对伊朗核设施发动先发制人打击,伊朗将通过卫星提前获得信息。这些卫星将拍摄出以色列空军调动情况,并立即转移核设备、核材料与工作人员,从而使以色列难以有效发动突袭。(23)尽管伊朗的航空技术与以色列相比稍逊一筹,但却打破了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航空垄断权,对于后者发动先发制人打击形成了制约作用。伊朗对以色列可能采取的进攻手段主要有三种:1.使用流星—3型弹道导弹袭击以色列本土;2.唆使真主党发动对以色列的袭击,且叙利亚也会从以色列北部发动袭击,伊拉克什叶派也有可能声援伊朗;3.发动对以色列的恐怖袭击。(24)国际危机小组(ICG)分析认为,只有对伊朗发动大规模空袭、且付出巨大平民伤亡的情况下,伊朗的核设施才能被摧毁。

部分由于伊朗进攻和防御实力强大,以色列军方一直未能做好对伊朗核设施采取先发制人打击的准备。如2006年秋,国外记者询问以色列总参谋长哈鲁兹:以色列国防军是否已经做好准备、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时,哈鲁兹中将回答说“还差2000公里”,暗示以色列尚未做好对伊朗先发制人打击的准备。(25)

(三)国际舆论的反对。尽管先发制人是以色列的生存法宝,但是在处理伊朗核危机问题上,以色列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以色列不仅缺乏实施此战略的军事实力与战术水平,而且缺乏国际舆论的支持。2007年9月,以色列对叙利亚一处可疑核设施采取了先发制人打击,最终也实现了预期目标。学界普遍认为,此次先发制人打击是未来针对伊朗核设施采取先发制人打击前的一次“练兵”和“热身”。但是,以色列针对伊朗核设施采取先发制人打击时,不能不考虑到伦理道德因素和国际舆论的导向。历史上先发制人战争通常会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更为重要的是,以色列所要打击的目标是伊朗核设施,即便袭击取得成功,大量核燃料将会对伊朗环境造成恶劣影响,也会影响人口1200万的首都德黑兰,殃及平民,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甚至会演变成波及其他中东国家的“新海湾战争”。(26)海湾阿拉伯国家也会在政治上反对以色列采取先发制人战略。

注释:

①Robert J.Pauly,Jr.and Tom Lansford,Strategic Preemption:U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Second Iraq War,Burlington:Ashgate,2005,pp.41-42.

②Inbar,Efraim,"The Need to Block a Nuclear Iran," Middle East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lO,No.1,2006,p.89.

③Yaakov Katz,"Decision Time",The Jerusalem Post,January 5,2007.

④参见http://news.qingnet.cn/world/200801/2285605.htm

⑤参见新华社网站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7/10/content-8521109.htm

⑥Alan M.Dershowitz,Preemption:A Knife That Cuts Both Ways,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06,p.78.

⑦David Rodman,"Israel's National Security Doctrine:An Introductory Overview," Middle East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5,No.3,2001,p.5.

⑧Martin Kramer,"Israel vs.the New Islamist Axis," Middle East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11,No.1,2007,pp.13-16.

⑨Reiter,Dan,"Preventive Attacks against Nuclear Programs and the 'Success' at Osiraq",Nonproliferation Review,Vol.12,No.2,2005,p.356.

⑩Bjorn Moller,Resolving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the Persian Gulf,Copenhagen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1998,p.21.此表在原表基础上作了相应调整。

(11)Andreas Malm and Shora Esmailian,Iran on the Brink:Rising Workers and Threats of War,London:Pluto Press,2007,p.217.

(12)Mohammad Mohaddessin,Enemies of the Ayatollahs:The Iranian Opposition and Its War on Islamic Fundamentalism,London and New York:Zed Books,2004,p.20.

(13)Scott Ritter,Target Iran:The Truth about the White House's Plans for Regime Change,New York:Nation Books,2006,p.2.

(14)Yossi Melman and Meir Javedanfar,The Nuclear Sphinx of Tehran:Mahmoud Ahmadinejad and the State of Iran,New York:Carroll & Graf Publishers,2007,p.198.

(15)Iln Berman,Tehran Rising:Iran's Challenge to the United States,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2005,p.116.

(16)"Israel Denies Preparing Nuclear Option:Pre-emptive Strike Against Iran in Works:Report," The Calgary Herald,January 8,2007.

(17)Alan M.Dershowitz,Preemption:A Knife That Cuts Both Ways,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06,p.182.

(18)"Iran:The Need to Keep Talking," The Guardian,February 5,2007.

(19)Henry Sokolski and Patrick Clawson,eds.,Getting Ready for a Nuclear-Ready Iran,Carlisle,PA:U.S.Army War College,2005,pp.124-125.

(20)Mark Edmond Clark,A Possible Path to Change in U.S.-Iran Relations,Garmisch-Partenkirchen,Germany:Consortium of Defense Academies and Security Studies Institutes,2005,p.105.

(21)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The Military Balance 2006,London:Routledge,2006,p.187.

(22)Jo-Anne Hart,"Perceptions and Courses of Actions toward Iran," Military Review,September-October 2005,p.12.

(23)Lee Kass,"Iran's Space Program:The Next Genie in a Bottle?" Middle East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10,No.3,2006,p.25.

(24)Therese Delpech,Iran and the Bomb:The Abd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translated by Ros Schwartz,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6,p.69.

(25)Christoher de Bellaigue,The Struggle for Iran,New York:New York Review Books,2007,p.177.

(26)"Countdown to War with Iran," Western Morning News,February 17,2007.

标签:;  ;  ;  ;  ;  ;  ;  ;  ;  ;  

以色列的先发制人战略与伊朗核问题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