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锦生:游戏化,京剧启蒙的最佳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京剧论文,途径论文,游戏论文,汪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汪锦生:
北京市海淀区本真双语艺术幼稚园的创办者,著名京胡演奏家汪本贞先生的女儿。曾连续被评为北京市、海淀区优秀教育工作者。2006年,汪园长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中国民族文化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实践研究”,2011年在这项课题的研究基础上,她主编了进阶式《京剧启蒙》系列读本,该套丛书得到了诸多专家的认可,全国政协委员、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京剧艺术家梅葆玖、北师大教授梁志燊均为此书亲笔题词。2007年汪园长被中国教育研究会授予“中国教育百名优秀校长”称号,同年,被评为“北京教育领军人物”。2011年12月,北京市教委学前处成立19个学前教育教师培养工作室,“汪锦生工作室”是其中唯一的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工作室。
园所介绍:
1995年,北京市海淀区本真双语艺术幼稚园(以下简称“本真幼稚园”)在北京市海淀区二里庄小区创建;2006年,该园通过北京市一级一类园验收,并被评为海淀区早期教育示范基地,该园蝉联多届“北京最高办园水平的十佳民办幼儿园”“市民满意度最高的教育机构”“北京最具品牌影响力教育机构”等殊荣。
本真幼稚园以“以人为本、教人求真”为办园宗旨,这一宗旨与园名一样,不但是汪园长对父亲的纪念,也是对全体员工的一种勉励,时刻提醒大家在工作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如今,本真幼稚园已经发展为拥有三所分园、一个所本真培训学校和一个本真文化教育发展中心的教育与研究一体化的机构。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汪园长出身梨园世家,更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因此,她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通过几十年的实践与研究,探索以游戏化方式实施京剧启蒙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天就与大家一起分享她以游戏化的方式实施京剧启蒙教育的经验,我们相信,这些经验在如何对幼儿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
汪园长之所以以游戏的方式实施京剧启蒙,是她在几十年的幼教工作中深刻体会到,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借此,不但可以让幼儿很容易地接受京剧,还可以让幼儿很愉快的身心全面发展,下面我们将对此详细介绍。
一、教材编写的游戏化
汪园长在实践京剧启蒙的基础上,编写了进阶式《京剧启蒙》系列读本,为京剧启蒙教育的系统化与科学化提供了蓝本,也为京剧启蒙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套书处处彰显了“游戏化”的教育特点,这也应该是任何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值得大家借鉴。
1.选材环节的游戏化
汪园长认为,为游戏选择的京剧故事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且注意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相关。如“水旗舞”是选自京剧《白蛇传》中的一段表演,抖动着的水旗能演绎出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的海水淹没金山寺的场景,该舞蹈的基本动作也适合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并能借此水平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
2.目标制定体现游戏化
在了解幼儿对京剧的兴趣点、知识点的基础上,将幼儿可能有兴趣的、有关京剧的知识点制成目标网络图。目标网络图即可提供给教师,便于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可提供给孩子,帮助幼儿明白学习的目标。其中,网络图中的两个人物图就是该故事的主人公,幼儿可以将人物与文字联系起来展开想象。
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具体目标要围绕五大领域设定,具体来说,每个主题活动由八个小活动组成,分别是:
(说一说、记一记)京剧故事;
(讲一讲、念一念)京剧唱词;
(学一学、唱一唱)京剧唱腔;
(练一练、表一表)京剧身段;
(听一听、玩一玩)京剧乐器;
(分一分、辩一辩)京剧行当;
(看一看、认一认)京剧行头;
(做一做、乐一乐)京剧游戏。
3.用卡通画展示故事脉络
在教材的编写上,选择了幼儿喜欢的卡通画来展现故事的脉络。虽然是卡通画,却不失京剧人物及动作的“魂”,让京剧的基本知识相对准确的融于卡通画中。每幅卡通画配有简单易懂的儿童语言予以解释。这样,卡通画及生动形象的语言,立刻就在直观上拉近了儿童与京剧的距离,并且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4.用“七字经”传授京剧常识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汪园长还为幼儿量身打造了一系列的“京剧启蒙七字经”,这些“七字经”字数不多、理解不难,但却重点突出——难记的行当、多变的服饰、复杂的动作、人物的特点几乎都被这说得明明白白。这些七字经选用顺口溜的方式编写,这是因为顺口溜儿是幼儿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齐诵、领背、比赛背等多种游戏形式,让儿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感知京剧,下面列举其中的一首“七字经”——
中国京剧是国粹,
小朋友们要学会。
自从徽班进北京,
京剧已有二百岁。
五行生旦净末丑,
龙套太监和下手。
小生武生光嘴巴,
老生嘴上挂髯须。
青衣穿的是素服,
花旦走路风摆柳。
豆腐块脸是小丑,
武丑又名开口跳。
老旦梳的白发髻,
旦角梳的是大头。
刀马头戴雉鸡翎,
青衣走路常扶腹。
武旦圆场水上漂,
青衣走路不动头。
黑白二净是花脸,
武净时常哇哇叫。
5.用“京歌”让传统与时俱进
汪园长在做儿童京剧启蒙教育的同时,结合时代、勇于创新,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展现集体的京剧艺术表演形式创编了多首学唱与表演相结合的“京歌”,如《振兴京剧从娃娃抓起》《学京剧大家唱》《八荣八耻》以及2012年结合“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创编的《北京精神》。这些京歌旋律优美、简单易学,汪园长意欲借京歌之词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更好的进行品德教育。
6.以拟人化的方式呈现故事
听故事、讲故事是幼儿特别喜欢的学习过程,拟人化是幼儿典型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教材编写的每一阶汪园长都安排了一个拟人故事,三个故事分别涉及到服装、人物、脸谱,许多知识都包含在其中了,而明白了这三个故事,就掌握了基本的知识。让服装、道具对话,幼儿会感到十分神奇,兴趣盎然,就会聚精会神地听老师和同伴讲故事,并会进一步绘声绘色地复述甚至创编。
二、活动实施的游戏化
1.丰富的区角活动
除了京剧的唱念做打练习与京剧基础知识的学习,汪园长在京剧启蒙的特色教学中还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其宗旨在于调动孩子更多的感官参与到学习之中,使手、眼、口、脑等一起动起来。如:让幼儿自己制作髯口、画彩鞋、填脸谱……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蕴藏于游戏中。并把孩子们制成的作品放在教室的“京剧角”展览、交流。孩子们对自己的和同伴作品的欣赏、评价与交流,这能促使幼儿巩固已学的知识。
2.娃娃京剧对对唱
京剧的启蒙教学既要秉承幼儿教育的教育方式方法,也要针对京剧教学的特点予以创新,汪园长为了实施京剧启蒙教育,专门创新了“娃娃京剧对对唱”教学法。比如,“三家店”“苏三起解”中都有“起解”的唱段。我们将秦琼与苏三两个人的唱段放在一起学习。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了两个被“起解”人物、唱段的不同与相同。这种教法也让孩子们耳目一新,这种“你唱罢来我登场”的游戏使得学习不再枯燥。
通过“娃娃京剧对对唱”“男孩女孩对对唱”等这些寓教于乐的演唱形式,让少儿了解生角和旦角行当人物性格、心情、故事情景的相同与不同。汪园长还带领教师通过“娃娃对对唱”的方法练习唱腔的衔接,孩子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的积极参与。
3.趣味化的单元活动
在京剧启蒙教育活动中,还有大量的单元活动,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幼儿巩固所学内容,还为不同幼儿获得不同发展搭建了平台,实现了教育的个性化;而且因为此类活动基本都是以小组化或集体活动形式出现的,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等有很积极的意义。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找不同分类(生旦净末丑)”“连线走迷宫(角色和脸谱连线)”“角色和道具配对”“讲京剧故事比赛”“唱段表演展示”“联谊活动”等多种活动,这些活动都能以不同的游戏方式调动儿童更高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儿童在聆听故事、欣赏图画、展示、比赛中进一步了解京剧,更深刻地感受到京剧艺术的有趣与魅力。同时,也在活动中,学习了别人的优点,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京剧启蒙与其他领域的渗透
在多年的实践中,在对幼儿进行京剧艺术教育时,汪园长除对专门的京剧启蒙课程潜心钻研外,还注重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精选京剧启蒙中适宜的教育内容融合到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中去。
比如,选择一些积极向上的京剧故事融入到语言活动中,在听讲、复述、创编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并鼓励幼儿借助动作、表情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又如,在艺术活动中,除教师指导幼儿自己制作鞭子、水袖、胡子、令旗、官帽外,还鼓励幼儿创编亮相的造型、自由创作脸谱,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再如,在体育活动中,教师们精选京剧中的经典动作,自编体操,让幼儿在练习中四肢协调、强健体魄;等等。
在实践与研究京剧启蒙的同时,汪园长为本真的幼儿提供了很多社会实践机会,搭建了高层次的展示舞台,本真的孩子们曾无数次出现在国家重量级京剧艺术殿堂——长安大剧院留下过本真孩子们的身影;中央电视台的《空中剧院》传出过本真幼儿美妙的声音;梅兰芳剧院见证过本真小演员的成长和成就;甚至连续几年“春节戏曲晚会”都有本真孩子们的精彩表演……面对这一切,汪园长深刻意识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京剧这一可贵的资源,促进少儿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者的责任,也是教育者的智慧”。对此,她将一如既往,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