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经验对婴儿迂回行为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婴儿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提出
迂回行为是指个体在面临空间障碍,不能直接达到目的的情况下,换用间接途径达成既定目的。例如,婴儿绕过直接面对的障碍物够取玩具,就是一种典型的迂回行为。J.Piaget 在关于婴儿期认知发展的理论中提出,掌握群集特征是早期空间认知发展的主要内容[1], 而关联性(associativity)的掌握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关联性指个体可经由多个途径实现空间位置转换,反映着对于相对空间关系的理解。迂回行为正突出展现了这一点。在实施迂回行为的过程中,个体首先必须将行为目的与手段、途径相区分和协调,其次还需要准确知觉物我、物体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够组织序列化的动作以达到目的。可见,作为一种重要的策略性空间问题解决行为,迂回行为体现着“手段—目的”的分化与协调这一智慧行为的本质,不仅为个体建立和完善更加复杂、高级的行为提供了心理基础,也是个体成功适应环境的必备能力,因而在早期迅速发展的心理行为中占有重要地位。
已有的研究表明,婴儿的迂回行为能力在8~12 个月间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2,3]。然而,关于迂回行为发展的内在机制问题, 目前尚有待深入研究。随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从主要注重描述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与趋势,转而日益关注发展变化背后的内在机制,重视解释各个阶段发展变化的原因。个体自身的动作、活动被认为对早期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组织与建构作用,是早期心理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4-6]。从18世纪以来,B.Berkeley、D.Hebb、N.Bernstein等哲学家、心理学家已对动作的心理建构作用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指出婴儿自主的动作活动促进了其感知觉的分化、精确化及初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可能导致大脑感知运动控制系统的重组,为实证探讨奠定了理论基础[7]。尤其在J.Piaget创造性的理论引导下,自本世纪70年代开始, 研究者开始将动作视为主客体互动的中介,从功能的角度探讨动作发展可能给个体认知能力、与环境关系等多方面带来何种变化,使得动作与早期心理发展的关系成为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其中,爬行作为婴儿期一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位移活动方式,其对早期心理能力发展的影响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研究者们从婴儿出生半年后,其爬行动作与心理能力的迅速发展期在时间上同步的现象入手,进一步探讨爬行动作可能引发的功能性后果[1,8]。显然,随着爬行动作的获得, 婴儿第一次得以自主地位移,改变了在此之前不得不在相对局限的空间中被动等待环境刺激发生的情况,其自主活动的范围得到明显扩展。由此,爬行向婴儿提供了更多与外界环境积极互动的机会,尤其是使婴儿有可能更频繁地经历各种情况的空间位置转化、面临空间障碍等问题,因而有可能促进包括迂回行为在内的空间认知能力发展。迄今,研究者对爬行经验与婴儿空间定向能力、客体永久性等方面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8,9] 。但是,爬行经验是否能够促进婴儿迂回行为发展尚有待研究。此外,已有研究主要针对8个月左右的婴儿进行,那么,爬行经验对9 个月、10个月等不同年龄婴儿的迂回行为等心理能力是否具有显著的影响呢?换言之,爬行经验对早期心理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否与特定年龄阶段有关?这一问题也有待于科学的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从以下具体问题入手,探讨爬行经验与8 —10个月婴儿迂回行为发展的关系:(1 )爬行经验是否对婴儿迂回行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爬行经验的作用是否与特定年龄阶段有关。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根据儿童保健站婴儿出生卡提供的信息,随机抽取足月、顺产、健康的8~10个月婴儿165名(男83名,女82名)。所有被试在测查迂回行为之前均已经会伸手够取物品。通过对母亲进行婴儿爬行情况访谈和标准化的实验室爬行评估程序确定被试是否会爬(参见2.3 的有关说明)。被试年龄与爬行情况见表1。
表1 被试分布(名)
8个月 9个月10个月总计
不会爬48 11 20
79
会爬 12 22 52
86
总计 60 33 72 165
2.2 婴儿迂回行为测查
本研究所采用的婴儿迂回行为实验室测查任务系Diamond[10] 设计,由Campos和Kermoian(注:Campos J J, Kermoian R. Paradigmfor Detour Behavior Testing (未出版研究资料),1991。)修订,在迂回行为研究中已得到较广泛地应用。
2.2.1 测查材料 在所有被试的测查中, 采用同样的一个透明有机玻璃盒(15cm×15cm×5cm)以及数个尺寸相同、 色彩明亮的婴儿用玩具(长与宽小于7cm,高低于2.5cm)。该透明盒只有顶面和三个侧面,而无底面及第四个侧面(见示意图)。
图1 迂回任务测验设置示意
2.2.2 测查任务 在该任务中, 婴儿感兴趣的玩具被放置到透明有机玻璃盒下的中心区域,婴儿能从透明的盒子顶面看到玩具,但不能从盒子顶面直接够到玩具,而要想够取到玩具必须采取迂回行为,从正对着他但不能直接看到的开口够取盖在盒子下的小玩具。
2.2.3 测查程序 迂回行为的测查是在婴儿实验室中, 由同一女性主试个别进行。测查开始时,婴儿坐在母亲的双膝上,正对测查桌和主试。通过调整母亲座椅的高度保证所有婴儿与测查桌的相对高度一致。测查分为熟悉盒子与迂回取物两个部分。当婴儿至少触摸了盒子的三个面之后,主试便用玩具吸引其注意。一旦婴儿表示出兴趣,主试请母亲轻拦婴儿手臂,同时用盒子盖住玩具。盒子的开口正对婴儿,但婴儿并不能直接看到开口。在盒子盖好玩具后,母亲松开手,婴儿可以自由寻找玩具。从母亲松开婴儿手臂起开始计时,到20秒或婴儿在20秒内取出玩具后,一次尝试即告结束。在20秒内,主试始终扶住盒子的后缘,不让婴儿把盒子拿开,但婴儿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抬起盒子的前缘(与桌面的角度不超过45°,以避免婴儿从盒子的开口处直接看到玩具)。每个婴儿都有5次这样的机会。
2.2.4迂回任务表现的评定 整个测查过程进行录像。 事后根据录像,按照通用的判断规则评定被试迂回行为是否成功。婴儿每成功地找到一次玩具就记1分,因此婴儿得分的全距为0~5。
2.3婴儿爬行的评价
采用统一程序和标准对婴儿的爬行情况进行实验室评价,以区分不会爬与会爬的婴儿。评价程序为:请母亲用婴儿喜爱的玩具在2.5 米处鼓励婴儿爬过去。判断婴儿会爬的标准为婴儿能够使用手膝一次爬完这段距离。
对母亲进行结构访谈,了解婴儿爬行的起始年龄等信息。
3结果与分析
3.1 爬行经验对婴儿迂回行为发展的促进作用
3.1.1
爬行经验对婴儿迂回行为发展促进作用的主效应与差异分析 我们首先把被试分为会爬和不会爬两组,考察两组婴儿迂回行为任务得分的差异。t检验表明, 会爬的婴儿在迂回任务的平均得分上显著高于不会爬的婴儿(结果见表2)。
表2
会爬行与不会爬行的婴儿迂回任务平均得分的差异检验 (t-Test)
平均分标准差值及显著性
会爬(N=86)
3.21 1.72 t=6.63
不会爬(N=79) 1.38 1.82P<0.001
由于会爬婴儿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不会爬的婴儿(t=7.11,P < 0.01),为排除其中可能混杂的年龄效应,进一步确定是否具有爬行经验这一因素的影响,我们以婴儿的年龄(天数)为协变量,运用统计手段控制婴儿年龄的影响,发现婴儿是否具有爬行经验对其迂回行为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主效应(F[,1,165]=11.40,P<0.001)。综合上述方差分析与差异检验结果,可见爬行经验对婴儿迂回行为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3.1.2 爬行时间与婴儿迂回行为发展的相关分析 3.1.1的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是否具有爬行经验对婴儿在迂回任务上的得分有非常显著的主效应,会爬的婴儿在迂回任务得分上明显高于不会爬的婴儿。那么,随着爬行时间增长、爬行经验得到丰富,婴儿的迂回行为是否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呢?
相关分析表明,爬行时间与婴儿迂回任务得分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165]=0.47,P<0.001)。可见,随着爬行时间的增长, 婴儿迂回行为的发展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由于婴儿年龄与其迂回行为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相关(r[,165]=0.56,P<0.001), 而婴儿年龄亦与其爬行时间显著相关(r[,165]=0.52,P<0.001), 为排除爬行时间与婴儿迂回行为发展水平因与婴儿年龄共同具有相关而产生的伪相关关系,我们以婴儿年龄(天数)为控制变量进行了偏相关分析,发现爬行时间仍与婴儿迂回任务得分具有显著正相关(r[,162]=0.25,P<0.01)。
上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爬行时间长,则婴儿迂回任务表现较好,进一步支持爬行经验对婴儿迂回行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3.2
爬行经验对婴儿迂回行为发展所起作用的年龄阶段特点分析
上述总体分析表明,爬行经验对婴儿的迂回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探讨爬行经验的作用是否与特定年龄阶段有关,我们分别在8、9、10个月等各个年龄组内,考察了婴儿是否具有爬行经验对其迂回行为水平的主效应,并采用t 检验比较具有爬行经验与不会爬婴儿在迂回任务得分上的差异,结果见表3。
表3 各年龄组婴儿的爬行经验对迂回行为发展的影响作用(t检验与ANOVA)
8个月9个月10个月
会爬
不会爬
会爬不会爬会爬
不会爬
(N=12) (N=48)
(N=22) (N=11) (N=52) (N=20)
平均分1.920.56 3.23 2.64 3.502.65
标准差1.881.18 1.74 2.11 1.561.87
T检验 t=2.38 t=0.86 t=1.95
P<0.05 P>0.05 P>0.05
爬行经验主效应 F[,1.60]=9.75 F[,1.33]=0.73F[,1.72]=3.81
(ANOCA)P<0.01 P>0.05 P>0.05
从表3可以看到,在8个月组,是否具有爬行经验对婴儿迂回任务的得分具有显著主效应,具有爬行经验的婴儿得分明显高于不具有爬行经验的婴儿,表明爬行经验对8 个月婴儿迂回行为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9,10个月组, 会爬婴儿的任务得分具有高于不会爬婴儿得分的趋势,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是否具有爬行经验对婴儿迂回任务得分的主效应也不明显。这一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组中,爬行经验对婴儿迂回行为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表现出一定的年龄阶段性。
4 讨论
本研究对8~10 个月婴儿爬行经验与迂回行为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在运用统计方法控制婴儿年龄因素的影响下,是否具有爬行经验对婴儿迂回行为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主效应,会爬的婴儿在得分上显著高于不会爬的婴儿,并且爬行时间较长,则婴儿的迂回任务表现也较好,表明爬行经验对婴儿迂回行为的发展水平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对于科学、深入地认识婴儿迂回行为发展机制、以及进一步认识动作与早期心理能力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认为,爬行动作的获得与婴儿迂回行为的发展可能存在功能上的联系,即爬行通过向婴儿提供大量相关经验,从而促进婴儿迂回行为的发展。从成功实施迂回行为的条件来看,婴儿必须从藏玩具的过程中准确感知障碍物(玻璃盒)与目标物(玩具)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了解搜索条件(玻璃盒顶部封闭而正前方侧面为开口),据此调整搜索方向和途径,抑制直接从玻璃盒顶部够玩具的无效行为,并将一手掀起盒盖、一手够取玩具的动作协调起来;同时,由于障碍物为透明的玻璃盒,造成婴儿可以直接看到、却不能直接够到玩具的情况,因此婴儿还必须整合来自视觉、触觉的不同信息。婴儿的爬行可有助于他获得相关经验,锻炼相关能力。具体而言,在爬行过程中,随着自身位置的不断改变,婴儿往往有更多机会从多个角度感知客体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需要对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保持敏感,更频繁地经历各种较复杂的空间问题情境,需要综合视觉、触觉、前庭觉等多个感觉通道的信息确定环境中客体的空间特征、并根据活动目标灵活改变运动方向和运动路线;同时,在协调四肢进行独立运动的过程中,婴儿动作的协调性与序列化水平也不断提高。爬行正是通过提供大量机会,锻炼婴儿准确感知物体空间关系特征、整合多感觉通道信息、协调动作、灵活调整自身行为、抑制无效行为等能力,从而对婴儿迂回行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研究支持了爬行是影响婴儿迂回行为发展的重要机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爬行是婴儿迂回行为发展的唯一机制。从逻辑上分析,与婴儿成功实施迂回行为有关的能力和经验既可以经由爬行获得,也可以从其它途径获得。事实上,在本研究中我们也看到,9、10 个月组中某些不会爬的婴儿在迂回任务上仍有良好表现。可见,早期心理发展的途径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而爬行则是其中一种重要的途径。
通过对各年龄组爬行作用的分析,本研究发现,爬行经验对8 个月婴儿迂回行为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9、10个月组, 具有爬行经验的婴儿在迂回行为发展水平上虽然存在高于不会爬婴儿的趋势,但是二者差异均不显著,是否具有爬行经验这一因素对婴儿迂回任务得分的主效应也不明显,这说明爬行经验对不同年龄婴儿迂回行为发展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该结果提示研究者注意,由于特定发展机制对个体心理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以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的,而不同年龄的个体在成熟水平、认知水平上存在差异,因此,在一个阶段起到明显影响作用的机制不一定在下一阶段仍具有同等程度的影响力。也就是说,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特定机制所起的作用可能存在不同。这就要求研究者根据个体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更加具体、深入、细致地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的结果说明,爬行动作的获得作为个体出生第一年中的一项重要事件,其意义并不仅在于提高了婴儿自身的运动能力,而且还为婴儿提供了更多与环境积极互动、自主探索的机会,通过丰富婴儿的相关经验,促进其某些心理能力(如,迂回行为)的提高。本研究对爬行经验对于婴儿迂回行为发展促进作用的揭示还启示研究者充分重视个体发展历程中重要事件(爬、走、语言习得等)对个体心理发展可能具有的深刻影响。
5 结论
从总体上看,具有爬行经验的婴儿在迂回行为发展水平上显著高于不具有爬行经验的婴儿;在控制婴儿年龄的情况下,有无爬行经验对婴儿迂回行为的发展仍然具有显著的主效应,表明爬行经验对婴儿迂回行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爬行时间与婴儿迂回行为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在控制婴儿年龄的情况下,其相关仍然显著,进一步支持了爬行经验对婴儿迂回行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在各年龄组分别进行的主效应分析与t检验均表明,爬行经验对8个月婴儿迂回行为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9、10个月组, 具有爬行经验婴儿的迂回行为发展水平存在高于不会爬婴儿的趋势,但差异未达统计显著水平,表明爬行经验的影响作用与特定的年龄阶段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