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史论文,中华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外国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2)03-0021-02
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共同发起的“2001年中华 全国外国哲学史年会暨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9月24日至26日在济南山东大学 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及研究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共收到论文40余篇。与会 学者围绕“西方哲学:传统与现代”这一主题,展开了认真深入的探讨。现将研讨的主 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哲学史研究与语言考据关系问题。讨论中学者形成的普遍共识是,哲学研究必须 与语言考据联系起来。哲学史上的许多争论实际上就源于对基本语词、概念翻译与理解 上的歧见。比如,在讨论关于柏拉图理念论两个难题时,希腊词eidos和idea的不同的 翻译会导致不同的理解方向;还有关于“是”与“存在”的研究,就与澄清“Being” 、“Existence”、“to be”的基本含义密切相关。足见其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中 国的学者应该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语言转向”问题。学者们较为集中地讨论了海德格尔与哲学的“语言转向”关 系问题。有的学者指出,海德格尔在解构西方逻格斯中心主义的传统时,揭示了逻格斯 的原始含义乃是言谈、话语,是把言谈话语所说的东西给人看。关于言谈可分为下面三 种情况:其一,说者所言说的话语,并不是他自己想要言说的,而是传递着别人的话语 。其二,虽然不是别人的话语,但他却说出了意想不到的话语。其三,即使在正式发言 和甚至写好稿子的发言中,其言说也不都是说者要言说的话语。处于“非本真”状态的 人,总是言说别人的话语;处于“本真”状态的人,总是言说自己的话语。另外,还有 学者对西方语言哲学观照下的中国古代语言哲学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语言是存在的 家”,语言的本质是“大道”,这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有着相似的道理,这证 明中国古代早已发现语言问题,所以产生了“言以害意”、“言隐于荣华”以及“言尽 意”、“言不尽意”等等的争论。
三、关于康德、黑格尔哲学。在康德哲学研究方面,除了涉及康德的先验性问题、综 合问题外,最令学者感兴趣的是对康德历史哲学的评析。有的学者指出,康德历史哲学 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的历史大体上可以被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的实现,目标是 一种完美的宪法国家。”在康德那里,历史进步的根据说到底在于人的道德属性,通过 道德哲学,宗教哲学与历史哲学间接地联系起来。如果,宗教哲学是康德对“我可以希 望什么?”的回答,那么康德的历史哲学可以被看作是对“我们可以希望什么?”的回答 。一个是道德至善,一个是政治至善。两个“希望”的实践意义由此不同:对于思考“ 我可以希望什么?”的人来说,对于来世的希望固然可以影响我此世的行动,却无法影 响这个来世本身;而对于思考“我们可以希望什么”的人来说,对于未来美好时代的希 望,则确实是能影响未来世代的人们及其社会状况。在黑格尔研究方面,学者们广泛讨 论了从逻辑学角度理解的黑格尔本体论新维度问题、黑格尔逻辑学“概念论”立意及思 维方式问题以及黑格尔哲学中“绝对者”等问题。而较为引人注目的观点是,力图通过 对黑格尔哲学史观的解构而构造一种“非黑格尔式的哲学史观”的观点。这种观点通过 分析哲学的本性以及哲学问题的性质,将哲学家的思想活动看作是围绕哲学问题展开的 争论,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对话。
四、关于主体间性与道德合理性基础问题。主体间性是与会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学 者们深入探讨了莱布尼茨、费希特等人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主体间性的问题在莱布 尼茨的“预定和谐”那里就已经有了萌芽,但直到费希特那里才有了系统的表达。费希 特把主体间性看作是非从属于、非并列于物质载体(躯体)和认知能力(理智力量)这两个 条件的自我性的实质性条件,它是自由的最全面的条件。一方面,自我作为追求绝对性 的目的本身,一切在我之外的东西都应当服从我的终极目的;另一方面,他我作为理性 存在物来说,也是以追求绝对独立行为为目的的,因而我应当服从于他我的自由。主体 性的演绎必然推导出人类的社会关系,只有在合乎理性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中,人与人 之间的相互限制自由、相互给予自由、相互确证自由的关系才是现实的。这种自由是先 验构成的,也是对于我不得不自由的要求是预先决定的。但也有学者认为,尽管费希特 把主体间性看作是人的前定的、不能摆脱的、最根本的生活状态,主体间性原则是使费 希特哲学中自由原则在人类社会生活领域得以贯彻的根本机制。但是,也应看到,费希 特对主体性的演绎过程缺乏一个绝对性的基础,并不是清晰明了和彻底成功的。在有关 西方道德哲学“合理性”基础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学者认为,西方道德哲学“合理性” 基础的探索与论证是其道德建构中不可或缺的主题。它经历了一个由神的外在权威向人 的内在权威的摧毁与重构,由有权威的“绝对主义”向无权威的“相对主义”的否弃与 重构,以及克服相对主义向规范伦理学的复归与重构的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哈贝马 斯以主体间性理论为基础的交往理论以及商谈伦理学为我们克服康德的以个体的主体性 为出发点的道德哲学论证难题指明了方向。
五、宗教哲学及比较哲学问题。该讨论主要集中在宗教哲学比较及传统宗教思想现代 性创化生成方面。关于宗教哲学比较问题,有的学者指出,任何宗教都以神、人和自然 作为基本概念,由这些基本概念构成的各种关系就是该宗教的内在结构。我们做宗教比 较研究,就是去比较两种宗教的内在结构,分析并弄清楚其中的同与异、同中之异和异 中之同,指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求其兼容互补与功效,并在相互的启发中推进真理的 探求和知识的增长。具体到犹太教与儒学的比较,其研究目的最终要落脚在神本主义的 犹太教与人本主义的儒学之间的互补性资源的开掘。关于传统宗教思想现代性创化生成 问题,有的学者指出,研究的重心应该放在正确解读传统和对传统思想资源进行现代性 转换上。有学者通过剖解著名犹太神学家利奥·拜克解决犹太宗教伦理观现代性创化生 成之难题的论辩,具体阐释了一种传统思想资源如何敞开可以被进一步建构的空间,以 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