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县仲里中学 273301
摘 要:化学概念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都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化学概念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初中化学 概念 教学
在人教版的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没有基本概念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基本概念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剖析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有一些概念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二、从实验事实引出概念,认真分析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化学实验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对演示实验的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从而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除了教材中镁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两个实验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如将纸张撕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了灰黑色的灰。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抓住其发生变化的本质。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教学物质的分类的时候,学生常会出现以下问题: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例如,在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中引入催化剂这一概念时,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合并一起进行。实验前先叫学生预习课本内容,教学时教师通过对比实验——加二氧化锰及未加二氧化锰的双氧水分解产生氧气的实验,前后对比,然后讨论得出结论: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改变,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但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教师引入概念:具有上述特点的物质叫催化剂。这样,学生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就很深入。
三、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讲清概念,避免混淆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讲完 “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作氧化物。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注意概念的系统归类,找出概念间的共同点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总之,基本概念的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怎样从现象入手通过抽象思维概括出概念和结论,使学生不仅有善于接受书本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有探索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志昂 《关于化学概念教学的几个问题》[J].化学通报,2008,7。
[2]吴琴媛 《化学教学问题探讨》[J].化学教育,2009,6。
[3]严宣申 王长富 《化学反应平衡问题的研究》[J].化学教育,2010,2。
论文作者:王彪 张庆峰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4
标签:概念论文; 化学论文; 学生论文; 化合物论文; 单质论文; 氧化物论文; 教师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