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稳定 局部调整 前景乐观——香港经济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局部论文,前景论文,乐观论文,稳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过去了,1996年已经开始。过去一年来香港的经济形势如何?今年的前景又会怎样?这是海内外人士所关注的。
1995年经济情况的回顾
港英政府原来预测1995年本地生产总值增长幅度为5.5%,但由于经济放缓,8月份将增幅调低到5%,人消费也从9%调低到3.5%。面对这一形势,有少数人认为,香港经济正在走向萎缩性衰退;有的港府官员认为,香港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的阵痛之中;但也有许多经济界人士在经过全面分析之后,得出了更为客观、公正的结论:香港经济虽然放缓,但基础依然巩固,目前正处于周期性的局部调整之中。展望1996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所以前景乐观。笔者认为:只要充分估计有利因素,调动积极因素,又充分估计并设法克服困难,香港经济仍可保持繁荣安定。
贸易增长依然强劲香港自开埠以来,贸易一直是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据统计,1995年1~9月份,香港贸易总额为21005.2亿港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8%。据港府贸易署统计,估计全年货品及贸易服务总值为33730亿港元,实际增长14%。其中转口贸易总额预计达11380亿港元,扣除物价升幅,实际增幅约16%。香港的本地出口贸易在1993、1994两年连续下跌,但1995年本地出口贸易总额达2360亿港元,增幅为6%,扣除物价升幅,实增3.5%。服务贸易是香港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计总额达4820万港元,扣除物价升幅,实增11%。香港的贸易表现良好,主要是中国因素在起作用。内地的进出口贸易,不但需要香港提供贸易服务,而且约1/3经香港转口。世界贸易组织最近发表的《国际贸易报告》指出:香港的出口居世界第九位,进口则居第七位。
海空货运量再创新高香港的海、空货运承接进出口贸易畅旺的势头,前三季空运量突破百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3%;海上货柜运输约900万标准箱,增幅达15%。预计1995年空运和海上货柜运输可再创历史新高。其中货柜运输总量将连续四年雄居世界首位。
旅游业成绩辉煌旅游业是香港外汇收入的第二大来源。近年香港经济虽然放缓,但由于来港和经港赴大陆洽谈商务的外籍人士比20年前成倍增长,加上香港这个购物天堂和美食天堂对外国游客依然具有吸引力,到1995年12月21日,经港旅客已达到1000万人次。
香港旅游协会预计,全年访港游客将达1030万人次,旅游收益将达700亿港元。值得注意的是,内地参加香港游和新马泰游回程在香港逗留游览和探亲的旅客也比往年增加,他们都喜欢在港购买金饰和衣物,消费高达100亿港元,比上年增加四成左右。
金融市场稳定发展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风潮迭起,相继发生的事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年初,有一股国际投机力量企图冲击港元。但是,由于香港金融管理局在中资和港资银行的密切配合下,采取果断措施,使投机者未能得逞,从而稳定了港元汇率。1995年香港银行的存款与贷款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据估计,在银行贷款中,有一半以上是内地前来融资和港商贷款回内地投资的。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内地尤其是华南地区的融资渠道,正表现出越来明显和重要的作用。一些外国银行设在香港的机构已把向中国内地融资作为他们的主要业务。
外汇市场是香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香港金融管理局10月公布的资料显示,近三年香港的外汇交易一直急增,在全球的外汇买卖中增长最快。如今香港已取代瑞士成为全球第五大外汇中心。
香港的股市由于受到地产市道的影响以及外资大户的左右,近年来好淡争持,反复较大。全年股市成交额为8268亿港元,较上一年减少27.3%。上市公司总数达542间,比上年增加了13间。最新计算港股总市值为23190亿港元,较上年底增加11%,居全球第九位。至于股票期权,据联合交易所到1995年12月22日的统计,成交合约达261757张,涉及金额为57891万港元。股票期权推出仅三个多月,但已推出九种,每日成交量亦比预期为高。在各类股票中,传媒股出现波动,由于近期几家报纸削价出售,导致《新报》、《联合报》、《电视日报》三家报纸和三家杂志停刊,引起传媒股急跌。
固定资产投资续增,唯有香港得益不大1995年是香港新机场及其附属工程紧张施工的一年,加上其他公共和私人工程,香港的基建投资高达千亿港元,为历史高峰。同时,香港的制造业和服务性行业,近年纷纷投资,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据估计全年本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在1994年增长13%的基础上,再增10.9%。如此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本来对香港的经济应产生“乘数效应”,支持香港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港英政府把大量工程的先期谘询,交由英资公司进行,可行性研究费都被英资公司拿走。而工程开支所需的各种原材物料,也大部分由外资公司提供。如已批出的机场核心工程合约,日、英等外资公司占总数的69%,香港公司仅占23%。而在港资公司中,日资在香港设立的熊谷组,还占了大量工程。同时,工程用料几乎全部来自海外。另据香港的传媒披露:一些本地的建筑工人,曾经到机场的建筑工地求职,但都未被雇用,承建商反而要到泰国、菲律宾等地输入大批外地劳工。难怪人们说:香港兴建新机场,是肥了外商和外劳,对本地经济并没有形成“乘数效应”。
制造业借助内地优势继续拓展香港以轻工业为主的制造业,是从5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一个支柱行业的。制造业在高峰期时,职工曾达90多万人。从70年代末期起,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发展,香港的制造业借助于内地劳工充裕、工资和厂租低廉等优势,大部分逐渐北移。据统计,目前香港制造业职工只有38万人,比高峰期减少了一半以上。有少数人从这一表象看,认为制造业已走向萎缩性衰退,同时使香港的失业率增加。
但是,应该看到:香港的制造业北移,和内地共同形成前店后厂的格局,并不意味着萎缩性衰退,而是港商借助了内地的优势,使香港得到极为可观的利益。据港府统计处提供的资料,香港从内地进口的货品中,由香港企业赴内地加工,然后运回香港的约占75.9%。其中内地经港转口销往海外市场的货品中,则有82%是港商在内地兴办的“三资”加工的产品。按此比例匡算,仅1995年1至7月,香港进口内地货品为2985亿港元,其中港商在内地办的“三资”企业产品就超过2448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另据香港贸易发展局统计,香港企业在内地加工的货品,不经香港直接由内地运往海外市场的总值,约相当于香港转口贸易的一半。据此匡算,1到7月份便有3577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2.7%。这两项数字加起来,共有6027亿港元。这一生产总值中的利润是归港商所有的,除了生产成本之外,有相当部分会回流到香港,对香港经济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是不争的事实。许多原来只有10多个职工的山寨厂,将生产线转移到内地之后,在短短10多年,甚至仅只几年间,便迅猛发展为拥有上千职工,获利超过千万的中型企业。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港府于1995年11月13日首次公布了1993年本地居民生产总值(GNP)比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多出99亿港元,虽然这一数字估计偏低,但也说明港商在内地投资办厂已给香港经济带来极为可观的收益。由此可见,香港制造业并非萎缩性衰退,而是充分发挥了香港和内地合作的优势,并继续扩展。
当然,制造业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港府对发展高科技产业一向不够重视。直到最近,当工商界中一些有识之士提出批评后,港府官员依然重弹“对经济积极不干预”的老调。因此,香港制造业转型的步伐,比亚洲其他三条“小龙”——新加坡、台湾、韩国慢了一大步。
在两岸经贸关系中继续发挥中介作用以往数年,台湾由于劳动工资居高不下,产业实行转型,因此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其中许多台商以香港公司的名义或和港商合作,纷纷赴内地设厂。而两岸贸易,尤其是台湾和广东之间的贸易,也以香港作为中介地区。据统计,1995年1至10月,台湾对港贸易顺差总额已首次突破200亿美元,比1987年增长五倍。其中台湾经港输往内地的产品占了大部分。
台商在内地投资的企业,除了在香港融资和将款项通过香港的银行汇进汇出之外,近几年还利用香港的股市进行集资。目前台商在内地设厂的企业以香港公司名义在香港上市的已有六家。香港在两岸经贸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已日益显示其重要性。
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调整期香港的房地产业从1984年至1994年,楼价上升了约7倍,仅1991至1994年初就上升了近3倍。过热的消费,形成一定程度的虚假需求。因此,其热度难以持久。按一些专家的说法,香港的房地产发展周期一般为9年。因此,近一年多以来房地产市场正在进行周期性调整。因居民的承受能力和楼价仍有差距,近期内发展商不得不采取一连串减价竞销行动,以刺激居民的购楼意欲。
1995年的土地拍卖也不理想。港府全年卖地收益从1994年的152.4亿港元,降到1995年的120.97亿港元。然而令人鼓舞的是:1995年12月20日,港府拍卖港岛司徒拔道一幅私人住宅用地时,发展商竞投激烈,并以超出底价三成多的价格售出。这显示物业发展商和私人投资者对豪宅的前景仍充满信心。
当前经济遇到的最大困难——失业率上升,消费疲软据港府在年前公布的数字,全港总就业人口至10月比上年同期增加2.4%,但由于总劳动人口增速更快,因此三季度失业率为3.6%,共有11.34万人,就业不足人数有7.7万人。
失业率上升和经济放缓,使市民的消费意欲受到抑制,导致香港本地消费需求疲软。零售业已连续多月出现负增长,总零售额下跌2%,其中汽车销售额更下跌了38%,饮食业市场呆滞。
1996年经济展望
香港经济目前仍处于局部调整期。展望新的一年,有利因素虽然很多,但经济上也面临一些暂时的困难。港府财政司人士认为,1996年经济会放缓,估计增长率会在4.5%至5.5%之间;通胀会降低,但失业率会相对处于一个高水平。另外,由于香港的经济体系已趋于成熟,故此不可以期望未来的经济增长会像前几年那样达到6-7%。但因香港的经济基础雄厚,贸易稳定,储备丰厚,加上有内地作为香港的庞大市场,因此,香港今年的经济前景是乐观的。
由于香港经济是以外向型经济作主导的,外来因素影响很大。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从中国因素、海外因素给香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剖析,然后再对香港各个经济领域在1996年的前景进行预测。
中国因素给香港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今年是中国实行“九五”计划的第一年,从全国的经济形势来看,仍有条件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也有不少制约因素。今年中国因素将会给香港经济带来什么机遇和挑战呢?我们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一份分析报告称,今年内地新增贷款规模约为6200-6500亿元人民币,比1995年增长16-17%。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将会继续成为内地融资的重要渠道,这对香港的金融机构来讲是个有利机遇。
(二)中国决定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开发,鼓励外商投资。最近,香港一些商会已组团前往考察,发现中西部资源丰富,潜力很大,合作前景广阔,港商、外商向中西部投资的热情正在上升。
(三)内地的国有企业改革将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对一大批小型国有企业实行“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出售”,并欢迎港、台商人和外商合资、合作,进行优化组合。这对香港有志大展拳脚的企业家和金融业将是个大好机遇。
(四)内地对第三产业已积极推行开放政策,大力促进零售商业、金融、保险、旅游、信息、咨询、法律、会计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要求第三产业到2000年平均年增11%。这一计划将会扩展港商在内地的经营领域。
(五)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快,来港和到海外上市的国有企业将会进一步增加,香港的会计、法律界和证券业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珠江三角洲已决定建立高新科技开发带,这为香港有志向高新科技转型的厂商提供了新的机遇。
(七)国务院最近已发出通知,决定从1996年4月1日起将进口关税总水平降低到23%,这将有助于增加进口。香港作为重要的转口港,货运业、金融业都会因此而受惠。国务院同时又决定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从4月1日起,对新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设备和原材料,对新批准的技改项目进口的设备和新批准的重大建设项目的进口设备,一律按法定税率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通知还决定:全国各类特定区域,包括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等各类开发区,凡进口各类物资,一律按法定税率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并决定取消对周边国家易货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下进口货物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的规定。只有在4月1日前已依法批准的外资企业在规定的宽限中,才可继续享受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的优惠。国务院这一新规定,体现了市场经济下公平竞争的原则,对内地的港资企业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
海外因素对香港经济的影响香港贸易发展局和新华社驻国外的记者,近期都对海外各国市场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一)对美国经济,预计今年将有温和及稳定的增长,通货膨胀仍会维持低水平,消费开支的增长将放缓。但随着美国消费者逐渐转向追求物有所值的产品,价格具竞争力的港货,应会受到美国市场欢迎。
(二)西欧今年的经济增长将维持温和升幅。由于失业率较高,因此私人消费将继续受到压抑。西欧的消费模式也逐渐倾向追求物有所值的产品,从而使港产品进军西欧市场仍占有优势。不过,欧盟继续对多种中国产品实施整体配额限制,并对部分香港和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这给香港对西欧的贸易将带来负面影响。
(三)日本政府近期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及减息行动,预计日本经济今年有温和复甦。但由于就业情况尚未改善,消费只能缓慢增长。不过由于日圆汇价仍然居高不下,日本的消费者会追求物有所值的产品,因此港货仍将受日本市场欢迎。此外,日本政府决定不向中国纺织品实施配额限制,从而减轻了对香港转口贸易的打击。日元汇价居于高位,也使更多日本企业转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离岸生产,因此增加了港、日合作的机会。
(四)马来西亚、泰国近年经济发展强劲;台湾、韩国市场亦稳健增长;印度尼西亚、越南可望加快发展步伐;印度也在进行经济改革,经济正在复甦;拉丁美洲各国,其中以巴西和智利进口表现较为突出;秘鲁市场的潜力亦不容忽视。
(五)至于东欧方面,波兰、匈牙利、捷克的经济已明显改善,而俄罗斯的经济衰退已有迹象见底。这些情况都会使港产品在当地的销量稳步增长。
(六)在非洲,预期今年经济将加快发展步伐,南非和埃及将成为市场焦点。
香港贸易发展局的海外市场调查显示,从事贸易的港商和以外销为主的厂家,在开拓海外市场、实现贸易多元化方面,大多欲图有一番作为。
对各主要行业的预测根据中国因素、海外市场因素的影响和香港本地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分析,今年各个主要行业的前景如下:
贸易——香港贸易发展局在年底发表的《1996年香港贸易展望》报告预测:出口总值的升幅估计可达14%,除去税费等因素,实质升幅则为11%。其中转口贸易的数值增幅和实质增幅分别可达16%及13%。而香港本地产品出口的数值亦可有3%的上升,实质增幅为1%。在各类出口产品中,预计电子产品的表现最佳,玩具、手表、鞋类及旅行用品的出口则会维持稳定增长。
制造业——工厂外迁的趋势将会持续,增幅将会收窄。鉴于内地的科技力量较香港强,香港制造业和内地合作转型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已成为大势所趋。
旅游业——可稳步发展。内地居民参加“香港游”仍会继续增加。
货运业——将继续增长。但由于进出口贸易放缓,增幅会比1995年小。
金融业——预计香港本地存款仍可增长。新机场沿线的物业开发和填海工程都需要融资,同时内地会继续在香港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筹集资金。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预计今年银行利润增长率可达12%。
股市——1995年最后一个交易港股重新冲破万点收市后,证券业人士认为,由于息口下调趋势已经形成,楼市会有稳定增长,加上香港出口贸易如有理想的表现,而大部分地产及洋行股亦已完成重整撇账工作,故对1996年后市走势表示乐观,相信恒生指数会在9000点至11000点上落,有人还预计可再创新高至13000点水平。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港股目前仍受外资大户操纵,股市的上落仍由外资是否大量投入或抛售来决定。
房地产——在目前息口回落,12月份土地拍卖和新楼销售均反应不错,港府放宽售楼规限的情况下,业内人士估计地产后市会因整体供应收缩而明显好转,交投会转趋活跃,但大升的机会较少,而再跌的机会也不大。
此外,港府对解决失业问题仍无良策,财政司认为,目前失业率达3.6%的情况会持续一段时间。零售消费市道和饮食业仍会疲软。
值得指出的是,近期美、英、澳、日、法、韩等国和台湾在香港的商会,纷纷发表言论,表示他们有信心在香港继续投资经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普遍以香港为跳板,进军中国大陆的庞大市场。
总的说来,香港经济的前景乐观,但也存在暂时的困难。相信应变能力很强的香港人,在困难面前,定会有信心,有办法,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标签:香港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香港论文; 港元美元论文; 金融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投资论文; 香港贸易发展局论文; 港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