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种变化与我国出版业的关系_两个转变论文

这两种变化与我国出版业的关系_两个转变论文

两个转变与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个转变论文,出版业论文,关系论文,我国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闻出版事业是党的事业,社会主义的事业,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新闻出版署在两会闭幕之后马上行动,再次讨论落实《新闻出版事业的“九五”计划及2010年长远发展规划》以及《关于积极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体制若干问题的意见》、《新闻出版工作阶段性转移的目标体系》等,本身就是以实际行动推动两个转变的实绩。

两个转变与新闻出版业,我想除了制定落实计划和规划,还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宣传两个转变,服务两个转变,提供更及时的信息和更好的精神食粮。也就是努力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另一个问题是报纸实行企业化管理,出版单位也有一个市场问题,因此又必然会置身于两个转变之中。首先要讲宣传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市场机制实现经济效益。讲两个效益的统一,而经济效益又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宣传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后一点上,精神生产者与物质商品生产者有区别,也有相同之处。效益和发展壮大最终还要落脚到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在竞争中取胜。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我们都不会置身于两个转变之外,至少在经营管理的层面上,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听说一些同志很关心报业和出版业集团试点的问题,顺便说几句,我认为这个试点抓得好,有新意,好在以下几点:

一是有利于发挥各级党报和国家有影响有名望的出版社的优势。

新闻出版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事业,有企业,还有流通问题。通畅主渠道,高扬主旋律,千方百计地使我们的党报党刊和国家的有水准有实力的出版机构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壮大发展,发挥舆论引导和主导作用,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事情。发挥舆论引导和主导作用要讲政治,要靠党性原则,也要有点经济实力,精神物质一齐抓,才能发生长远的稳固的影响。

二是有利于结构调整。结构调整首先是宏观的问题。近几年,新闻出版署做了大量工作,有效果。散、滥现象引起了注意,也正在改观。但要看到结构调整之难,不仅在于增量调整,更在于存量调整。这也是企改中的难题。我们可以根据法律法令吊销一些违法的新闻出版单位,但对一些属于经营方面的问题,办法不多。小报挤大报,私人吃公家,靠拉赞助骗广告出版劣质有害报刊书籍的情况仍然不断出现。因此要在讲培育市场的同时讲规范市场。除了规范,还要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这样才能全面改变散、滥现象。优胜劣汰不起作用,原因是优者还不很优,劣者可以混迹。因此,发展一些有实力的报业出版集团,作为宏观调控的载体,充分发挥合并兼并和引导作用,使新闻出版业的存量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是与法制行政手段同等重要的一种经济手段。

三是有利于我国新闻出版业的机制转换与发展壮大。由于两个转变还没有实现,资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紧缺资源,一方面要看到精神文明建设中确有一些问题不是都能靠市场机制解决,要下大力气增加投入,但投入也不能靠政府全包下来,经营管理体制转变就成为大问题。过去有过报纸是不是商品的争论,说它是商品,自然也可以。但从发展来看,就报纸本身来说,并不一定遵循发行中的价格规律。我们的许多报纸在年中时总要议论一个问题,提不提价,不提价需要补贴多少。纸价上涨更会使老总们愁肠百结。当然,从国外讲,纸价的涨落的确影响到新闻出版业,但影响的方式不尽相同。报纸是新闻的载体也是广告的载体,报纸的经营管理包括发行量与广告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成本核算,这些都愈来愈显现了新的规律,能不能按规律办事,与报社出版社的经营管理、经营结构有着明显的关系。实行集团化经营有利于机制的转换,使我们的主流报纸书刊不仅从质量上,也从数量上占领市场空间。出版业有自己的规律,但同样存在着着眼于价格还是多出好书的问题。尽管有人说,与国外相比,我们的书价是便宜的,但从人们的收入来讲,价格恐怕偏高。讲这些无非是想说,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价格不是问题的核心,至少不是全部或唯一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消化价格因素,就纸论价是不行的,就经营本身来讲,非集团化多元化经营莫属。

如果考虑到多媒体新技术的出现,新闻出版业也要面临高新技术挑战,集团化经营带来的经济实力是一个必备的条件。

因此,从经营体制角度来讲,我是完全赞同集团化试点的。

在集团化经营中如何既放开手脚又适应自身的特点,也许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总的来讲,集团化经营本身也是结构重组的过程,包括产业、产品结构都会发生变化,搞什么不搞什么,要看自身的优势和人才优势。一般地说,新闻出版、信息、咨询、物业和有关社会服务事业恐怕是主要的。能不能再放开一点,没想透。因为有两点很重要,新闻出版业特别是舆论机构,是精神食粮的生产者,除了讲究职业道德之外,还要讲点一般的社会舆论。比如我国的金融界,就不能直接插手投资证券业务。前一段插手,影响不好,实际效果也不好。所以,问题已不是能不能搞集团经营,而是经营什么?至少是目前在哪方面多搞些?哪方面要谨慎些?比如,究竟能不能直接经营生产贸易企业,能不能进入证券投资融资业?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更要从国情出发。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集团化经营试点也要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进行。

标签:;  

这两种变化与我国出版业的关系_两个转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