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与核心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论文,价值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52(2013)03—0005—09
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是一定社会的价值合理性和制度优越性的内在根据。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内思想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的形势下,大力研究和实行既继承历史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既立足国情又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观,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时,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②并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列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第一位的任务。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程,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想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从国内看,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观,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迫切需要。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政党就要蜕变、国家就要解体、民族就要分裂。毛泽东早就说过,共产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邓小平也认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可能成功。胡锦涛多次强调,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他在2008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共同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弘扬基本道德规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现实的紧迫工作抓紧抓好。”③这些重要论述都在强调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观,巩固共同思想基础的极端重要性。
既然我们党一直强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观,但为什么在当前产生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要呢?原因在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形式和利益关系越来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和多变的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攻坚阶段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相继出现,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互联网、手机等新型传播媒体飞速发展,使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便利,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诉求的传播范围更广、渠道更多、影响更大。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使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为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使整合多样化和多变性的价值观念的工作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艰巨。这就迫切需要在社会生活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观,为人们判断是非得失,提供一个相对统一、比较可靠的价值准则,以利于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
从国际上看,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价值观念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科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又冲击着民族情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较量,又反映在思想、道德等软实力方面的争夺。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观,它直接体现着民族的持久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来看,“西强我弱”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西方列强加紧对我国进行包括价值观念在内的意识形态的渗透。美国政要时常把他们的民主、自由等说成是唯一可行的、“普世”的价值,要求世界各国,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都照此办理,以便达到美国独霸世界、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目的。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打着支持某些国家中的民主运动和民主制度的发展,结束当今世界的暴政的旗号,并以此作为其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美国前总统布什就公开宣称:“我们在点燃自由之火。这把火将温暖着世界上追求自由的人们,也将熔化那些压制民主、阻碍民主的人。这把自由之火也将在地球上其他黑暗角落点燃。”④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下,在经济、社会体制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只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观进行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作出新的探索,才能争夺社会主义在历史和道义上的制高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对于抵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西化”、“分化”战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至关重要。
二、弘扬自主、公平、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⑤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核心价值是指一个社会占主体地位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所决定的,起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价值关系;而核心价值观是对核心价值的集中反映所形成的总观点、总看法,着重体现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而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关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是经思想家和政治家加工整理而形成,并加以提倡和实行的关于核心价值的理论学说和体制机制。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什么?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关系?
1.自主:社会主义首要的核心价值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的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自主就成为社会主义首要的核心价值。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演出”的主角。人的自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深刻指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各种交往形式的相互联系的序列,各种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⑥然而,在私有制占主体地位的阶级社会,人的自主发展与社会进步并不是一致的,只有那些掌握和控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少数人,才能自主发展其能力和个性,而那些失去生产资料支配权的大多数人,则丧失了自主发展其能力和个性的权利。但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里,“实现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⑦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始终将每个人的自主发展作为区别于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新社会应该实现的理想目标和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自主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要求和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以雇佣的联合劳动为主要特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被以自主的联合劳动为主要特点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取代。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而是更好地满足全体劳动者自己的生活需要;人们在生产中的关系,也不再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雇佣劳动关系,而是平等协作的自主劳动关系。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部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书中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只有从那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⑧
自主还是我们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内在动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高度体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阐明了人的自主发展和个性解放对于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有人说我们忽视或压制个性,这是不对的。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⑨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又提出:要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⑩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自由的要求愈益增强,社会的分工协作和经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必然要求对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邓小平认为:旧的那一套“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11)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党和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体制要增强活力”,“充分调动人民和各行各业基层的积极性”。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我们把这个经验应用到各行各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12)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保障人民主体地位,促进人的自主发展,才能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创造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的发展前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全球化,在为我国吸收、借鉴资本主义国家文明成果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和弊病扩散到全球,从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成挑战。正如邓小平所说:“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现在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旗帜要鲜明。因为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13)我们只有既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肯定性”文明成果,又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抵制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复兴和高涨。
2.公平:社会主义基础性的核心价值
公平是人类从古至今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作为一个关系范畴,公平是指某人从他人或社会那里得到他应得的东西,强调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行为和报应之间相平衡或相对称的关系。恩格斯曾经阐述过公平观念对于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意义,指出:现代的公平观念“特别是通过卢梭起了一种理论的作用,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种实际的政治的作用,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励作用。这一观念的科学内容的确立,也将确定它对无产阶级鼓动的价值”。(14)同样,公平作为社会主义基础性的核心价值,在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实现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的现象。”(15)2005年初,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16)他提出的“四个公平”,将公平的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起来,将公平的条件、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公平的本质要求和现实道路。这种公平观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公平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对社会主义公平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途径作出了新的概括。他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17)只有促进社会公平,由全体人民共同占有战略性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3.和谐:社会主义综合性的核心价值
和谐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理想状态的描述,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我国自古以来就产生过不少社会和谐的宝贵思想。例如,孔子提出“和为贵”;《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西方近现代以来也有不少思想家提倡社会和谐等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马克思主义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指明了实现和谐的理想目标和现实道路,即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真正形成和谐的关系。
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和谐的核心价值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和谐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1957年他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r社会主义国家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要求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六大首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提出来。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审议通过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我们现阶段所要实现的和谐,既不同于我国历史上一些思想家所向往的“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也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描绘的“乌托邦”和“千年王国”,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阶梯。
和谐的核心价值,不仅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赋予了社会主义的内容和当今时代的特色,开发出惠及全人类的世界性意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对于中国人来说,和谐既是一种孜孜以求的目标和境界,也是一种实现理想目标的方法和途径。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不仅要做到“九族既睦”,还要争取“协和万邦”。(18)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对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促进民族平等团结、社会协调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对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党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规律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三、弘扬集体主义、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9)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社会形态,与其他经济社会形态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在价值层面上的集中反映。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要论述中进行归纳概括,善于在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其他经济社会形态的比较中把握社会主义的精髓要义,使其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运动的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合理性。
1.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它既和扼杀个性、否定个人利益的封建集权主义有本质区别,也和资产阶级所宣扬的极端个人主义根本对立。在不同历史时期,无产阶级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强调集体主义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20)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拉法格把集体主义确定为同公有制相适应的一种道德原则。毛泽东也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全局的集体主义原则。他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号召人们尤其是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21)邓小平也指出:“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绝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要是那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从来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22)江泽民进一步把集体主义提升为我国思想道德的主旋律,强调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明确地说:“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在全社会坚持提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倡导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共产党员要带头身体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为在人民中倡导这些道德真正起到表率作用。”(23)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牟利性、利己性与服务性、利他性的统一,有利于解决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矛盾。邓小平说得好:“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绝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而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归根到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24)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社会生活规范,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25)
2.义利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一个社会有没有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以人们有没有良好的道德意识,能否正确对待义利关系为前提的。我国自古以来就崇尚伦理道德,倡导修身养性,祛恶扬善,做一个有高尚人格和道德情操的人。但在封建社会,为维护君主专制和等级秩序,统治阶级宣扬重义轻利、尚义非利,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人民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6)董仲舒甚至鼓吹:“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27)宋明理学进一步将义与利、天理与人欲抽象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对货物、爵禄等利益一概不计较。这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忽略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生活需求的唯心史观和阶级偏见。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是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产物,与社会化大生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不相适应的。资产阶级利用商品经济冲破人身依附和地域局限,榨取剩余价值和超额利润,又使人们陷入功用主义、利己主义的束缚之中。英国思想家穆勒写了《功用主义》一书,认为:“承认功用为道德基础的信条,换言之,最大幸福主义,主张行为的是与它增进幸福的倾向为比例,行为的非与它产生不幸福的倾向为比例。”(28)这种功用主义,将私人利益看作第一位,将社会利益视为私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必然导致各式各样的利己主义。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意识到利己主义对现代社会的严重危害,认为:“利己主义是对自己的一种偏激的和过分的爱,它使人们只关心自己和爱自己甚于一切”;其结果是“使一切美德的幼芽枯死”。(29)托克维尔的预言并非危言耸听,功利主义、利己主义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许多严重问题,如某些人以自我为中心,陷入心理紊乱、行为失调的状态,经受着孤独感、恐惧感、颓废感和绝望感的折磨。而社会主义则要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达到绝大多数人的功利和道德的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30)“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1)列宁对资产阶级的功用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想也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大力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或“人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如果说在资产阶级那里,功利关系具有十分明确的意义,即“通过我使别人受到损失的办法来为我自己取得利益”,(32)那么社会主义义利关系则是通过我使别人获得最大利益的办法来为我自己取得合理的利益。这就是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尊重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统一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同一种“普照的光”,逐步冲击着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体制结构和思想观念,社会主义义利统一的价值观也面临挑战。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轻视利益,抽象地讲求道义;不重视效率,平均主义地看待公平等观念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同时,有的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市场经济追求的是个体利益,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应谋求个人功利,不能再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种价值观的理论谬误和实际危害。在现阶段,既然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得不讲求功利,不能不注重个人的能力、作用和利益,这种变化有助于为经济和社会生活注入生机。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信奉西方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我国所要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超越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局限,能够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同时,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实现人民群众的局部的、个人的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统一。这就为人们正确对待和解决义利关系问题,树立和践行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现实条件。
实现自主、公平、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集体主义、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必须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当前,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已具备更好地实现自主、公平、和谐,实行集体主义、义利统一的一定条件和手段。同时要看到,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就业、看病、上学等社会问题比较突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只有更加自觉地将自主、公平、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集体主义、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并对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③“新华网”2008年1月22日。
④参见《法国电视纪录片〈革命.com.美国:征服东方〉解说词》,《2007年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9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57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1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4~565页。
⑨《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9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9~1030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242页。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页。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
(1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12页。
(17)《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03页。
(18)《四书五经》上,陈戍国点校,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630、215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2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1页。
(2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页。
(2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页。
(2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176页。
(2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26)《论语·里仁》。
(27)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28)[英]约翰·穆勒:《功用主义》,唐钺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74页。
(29)[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25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7页。
(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79页。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政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集体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