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乌鲁木齐市,830000
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常见的危重疾病,往往来势凶险。一般都是突然发病,病人表现剧烈腹痛,持续不缓解,面色苍白。心律失常,昏厥甚至猝死等,同时给病人带来痛苦的折磨与复杂的心理反应,如焦虑,濒死的恐惧等,都会直接影响病情[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程度,护理学亦从疾病护理发展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即护士与病人要充分交流思想,以得到互相了解,使病人安心接受治疗,护理与合作,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我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整体护理情况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24例,其中男22例,女2例,年龄为43岁~74岁,平均年龄56.7岁;梗塞部位:下壁5例,广泛前壁+下壁5例,前壁+前间壁5例,前壁+前间壁+高侧5例,下壁合并右室4例。
2观察病情及护理干预
2.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时防止并发症由于心肌广泛坏死,心肌收缩力降低,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易引起低血压,因此需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有并发症血压不稳定者,应每隔30min监测一次,血压稳定后可延长观察时间。无并发症每隔lh~2h测量一次。对疼痛患者,遵医嘱给哌替啶止痛,防止因剧烈疼痛、烦躁不安引起心肌耗氧量的增加和心脏负荷加重,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同时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的变化,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
2.2心电监护 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也是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所以护士必须熟悉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和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在心电监护过程中,要保持高度警觉和敏锐,及时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并将变化的心电图记录下,尽快协助医生采取有效的措施。
2.3 治疗及用药观察:①止痛:使用吗啡或哌替啶止痛,配合观察镇静止痛的效果及有无呼吸抑制,脉搏加快;②溶栓治疗:溶栓过程中应配合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注意胸痛有无缓解,有无皮肤、牙龈、呕吐物及尿液有无出血现象,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及时处理;③硝酸脂类药:配合用药时间及用药剂量,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疼痛有无缓解,有无头晕、头痛、血压下降等副作用;④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药物宜餐后服用。用药期间注意有无胃部不适,有 无皮下、牙龈出血,定期复查血小板数量。
2.4吸氧持续吸氧3 L/min-5 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减轻缺血和疼痛。
2.5休息:保证睡眠时间,两次活动间要有充分的休息。急性期后1~3d应
绝对卧床,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第4~6天可床上做上下肢被动运动。1周后,无并发症的患者可床上坐起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每天3~5次,每次20分钟,动作宜慢。有并发症者卧床时间延长。第2周起开始床边站立-床旁活动-室内活动-完成个人卫生。根据患者对运动的反映,逐渐增加活动量。第2周后室外走廊行走,第3~4周试着上下一层楼梯。
2.6防止便秘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食欲减退,胃肠蠕动减慢,所以易发生便秘。除合理饮食外,无糖尿病者每天清晨给予蜂蜜20 ml加温开水同饮,并适当腹部按摩以促进肠蠕动,也可给予麻仁丸口服,以保持大便通畅,提醒患者切忌用力排便,否则易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心脏骤停。必要时给予开塞露或低压盐水灌肠。
3健康教育
3.1心理指导: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对于心梗病人的恢复是至关重要的。应根据病人住院的不同时段给予不同的指导,如人院宣教、用药前后指导、处置操作前后告知、出院前指导、出院后电话回访等。护士应根据病人的思想波动及病情变化勤沟通、勤指导,使其及时消除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3.2语言交谈是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从入院开始贯穿整个住院过程。入院时责护热情接待病人,安慰鼓励病人,认真倾听患者主诉,及时介绍病区环境、医务人员,以消除陌生感。治疗过程中,应及时讲解用药目的、注意事项、护理操作目的及需要配合的内容方法。讲述治愈的同种病例,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3将文字图片、宣传小册子、温馨提示卡等放置在患者床头,方便患者及家属学习,或组织健康教育小讲堂,讲解与疾病相关的预防保健知识,力求内容通俗易懂,并出一些简单问题让患者抢答,通过互动使患者及家属加深记忆[2]。
3.4出院指导
①向患者讲解有关知识和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的生,并定期到医院随访;②向家属做急性心肌梗死有关知识的指导,使家属能给患者提供一个和协的生活氛围,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悲伤、快乐,以防猝死发生;③适当的活动,要以不没有胸闷、气急、劳累为原则。④指导患者戒酒、戒烟,避免饱餐,以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高蛋白、纤维素多的食物为原则;⑤保持大便通畅,定时大便,不可用力排便。指导患者一旦出现胸闷、气急,伴胸痛、恶心、呕吐、大汗淋漓时,及时就诊;⑥要告诉患者遵医嘱服药。告知患者自行减药甚至停药是诱发和加重心梗的原因。向患者解释药名、用量、效果、目的、长期服用的注意事项以及不良反应,来提高患者服药过程中的自我监测能力,从而达到稳定病情、改善预后的目的。
4讨论
护理工作中要注意发现和避免诱发因素,应积极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对有心源性猝死潜在可能的患者应入CCU行监护治疗,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电解质等情况,如患者心脏骤停,应迅速叩击心前区3~5次即行心脏按压,同时准备电除颤、人工呼吸器、起搏器等,配合医生积极处理。护士处在临床第一线,是病情的观察者,病情变化的发现者,而心源性猝死抢救关键是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因此,应对护士定期进行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抢救技能的培训,做到人人过关,以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抢救[2]。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早日康复。通过本组研究加强对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一方面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延缓了病情的发展,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使患者掌握了心梗的防治知识,在临床上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小容.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学杂志,2017(8):246-247.
2高柏青,黄津芳,唐建华.老年冠心病猝死诱因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7.33(1):17-18.
论文作者:齐蓓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患者论文; 病人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并发症论文; 病情论文; 有无论文; 目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