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下,企业为生存发展与提高市场竞争力,更注重从管理角度进行创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企业管理创新活动中,网络密度、知识流入等带来的影响极为明显,其中不仅有积极影响,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要求企业做好影响分析,行之有效的管理创新策略。本文将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与特征、网络密度与知识流入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以及企业管理创新相关建议进行探析。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网络密度;知识流入
一、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而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是指对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方法以及思想方面的创新。1991年起,我国国务院就批准并且成立了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顾名思义,该机构主要是负责向全国推广优秀的企业管理模式并且根据其制定的标准来评定出优秀的管理创新企业。通过对目前管理方法的研究,很多学者认为在管理过程中,网络密度以及知识流入对于企业管理创新有较大的影响。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是在进行企业的组织、文化管理、技术以及战略的实施时,采用新技术、新思想以及新方法,从而对于企业的各项或者某项战略进行重新的设定与选择,以达到提高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水平的过程。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趋势
在经济发展初期,我国的多数企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来进行经营的,但是目前处在全球经济市场中,仅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是无法保证公司的长远发展的。同样,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重点及方向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目标;其次,以传统生产要素为主要竞争因素转向以技术及企业管理水平为流入重点;然后,把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与运作相结合;最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且将顾客需求放在首位。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
企业管理创新对于我国企业提高生产力水平、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收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我国失败的企业,他们经营失败的主要原因也许与管理体制没有很大的相关性,但是在摒弃其主要失败原因的情况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企业在管理政策的制定以及实施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政策制定缺陷,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等。因此,企业管理尤其是企业管理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企业管理创新是推进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必然条件,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迅速,因此,只有不断的调整企业管理制度,才能更好的适应现在经济大环境;第二,企业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的保证,只有拥有一个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够将企业的经营理念更好地传播给每一位员工,才能够使公司按照总体计划有条不紊的运行;第三,企业管理创新是适应现代化技术的必然要求,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技术的时代,网络技术已经应用于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领域,因此,只有不断的改进、创新管理制度,才能使其与现代化的技术更好地进行融合,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网络密度对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网络密度指的是企业网络的密度,企业网络主要是指企业之间的成员之间因为他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
二、对于企业创新的发展
(一)企业网络的发展
企业网络来源于Penrose等的利益相善,形成了具体的理论框架,并将其进行了实际的应用。Freeman得出了利益相关者星状图,该星状图描绘了企业之间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最初,该理论只有一个中心企业,但是随着之后理论的发展与变化,星状图逐渐演变成了网状图,即在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中,不再是以某个企业为中心,而是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目前来看,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多个层次:核心利益相关者、次要利益相关者以及边缘利益相关者。其中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管理者、股东以及员工;次要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以及债权人;而边缘利益相关者则是指企业所在的社区以及一些特殊的利益集团。
(二)企业网络密度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
企业网络密度是指处在企业网络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联系密切程度越大,企业网络密度越大。因此,网络密度的发展与企业网络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企业网络越大,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越大,网络密度也越大;反之,企业网络越小,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越小,网络密度也越小。
1.网络密度可以影响企业决策的独立性。当一个企业处在企业网络中,其就不再是单独的个体企业,其一方面可能受制于其他企业的决策,另一方面又会在进行决策时影响其利益相关者,因此,随着网络密度的增加,企业进行决策时需要考虑的方面逐渐增加,也就是其在进行决策时不再具有独立性,而是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息息相关的。
2.网络密度可以影响企业的战略方向。所有的企业网络组成了全球的经济市场,因此,企业的经营原则与市场的原则是共存的。这一点便说明了企业与市场不是相互独立的,二者处于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状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由于这种状态的存在,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必须考虑市场的整体状况,不能脱离市场。这就导致了企业之间复杂的关系变化以及丰富多彩的管理制度。
3.网络密度可以影响企业间信息的流动。随着网络密度的逐渐增大,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当企业网络扩大时,必然会引起大部分企业拥有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因此,由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作用,企业的决策会影响到更多的企业、机构或者个人,而这些利益相关者也会反过来对其有更多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企业能够降低利益相关者对其的影响,他们需要在这些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变化时快速的获取准确信息并且做出应对措施。这种不断增强自身获取信息能力的过程使得企业间的信息流动速度加快。但是,随着网络密度的不断发展,信息在企业间的传递可能需要经过过多的途径,从而导致信息不能准确快速的传递给相关企业,这便造成了企业网络中信息流动过慢,影响网络中各企业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三、知识流入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
(一)企业知识流
知识流入是知识流的一种,知识流还包括知识流出,知识流入与知识流出共同组成知识流。企业知识流主要是知识通过企业网络在不同的企业主体之间进行传递的过程。结合前文企业网络知识,企业通过外部网络的利益相关者比如竞争者、供应商等处获取知识,然后将这些知识联系自身企业的情况进行消化吸收,为自己企业的发展所应用。
(二)企业知识的流动
1.知识流入。在企业网络层面上,知识流入主要是指企业获取外部知识。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与企业内部发展有关的知识,比如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商业秘密等,这些知识主要是从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等组织机构或者个人处获得的;第二,与企业外部发展有关的知识,比如市场行情、经济政策、国际环境等知识,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社会机构、法律机构等处获得。当企业获得这些知识后,一般会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需求来对这些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形成自己企业的内部知识,从而为自身的良好发展所运用。
2.知识流出。在企业网络层面上,知识流出主要是指企业将自身知识发布出去。对于知识的流出具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对员工进行培训,将企业拥有的内部知识传递给员工,由员工将企业拥有的显性知识转化为其个人的隐性知识;第二,通过产品信息的发布等将企业的技术信息、管理信息等传递出去,在企业网络中进行传播。但是,一个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知识的流入,而不是知识流出。
(三)知识流入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
知识流入能提高企业的知识水平。作为企业网络的一部分,每个企业不可能拥有全部企业网络各个公司拥有的知识,因此,企业若想要在保持
自己竞争地位的前提下取得良好的发展,他们必须要尽可能多的吸收外部知识,通过吸收这些知识,企业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存量,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知识水平。另外,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其可能会与已有的相关知识产生摩擦,碰撞出新的知识。知识流入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水平。知识的流入在企业获取知识的途径中属于较为便捷的途径之一,因此,在知识获取方面,知识的流入减少了企业寻求知识的时间。而负责寻求新知识的员工便可以利用这部分节省下来的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因此,可以提高公司的生产力水平。另外,由于企业获得了外部知识的流入,并且这部分知识对于企业的生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那么知识的流入在这一角度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水平。知识流入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水平。企业的产品以及服务水平、管理水平等可以体现出其综合水平。而服务、管理等方面知识的流入有助于企业提高其服务以及管理水平,因此,积极寻求这方面的外部知识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水平。另外,企业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适度的管理,可以使企业在公司内部传递知识,从而可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并且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水平。
结束语
企业要发展知识流入渠道。与大型企业相反的是,小型企业具有简单的内部结构,其管理结构通常是直线型的,集权现象也比较严重。规模较小的企业一般都处在起步或者发展阶段,企业的很多制度、渠道还不健全,因此,在企业网络中,小型企业很难主动的获取信息,并且对于获取信息的及时性也很难实现。所以,小规模企业应该努力开拓信息渠道吸收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借鉴到大型成熟企业的经验,避免自身在发展中走很多弯路,从而高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舒昌俊,李玉海,周升梁,邓耀辉.企业管理创新评价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
[2]刘树德.浅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3)
[3]谢洪明,张霞蓉,程聪,陈盈.网络关系强度、企业学习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2(2)
作者简介
杨杰亮,身份证号码:140429198812148433。
论文作者:杨杰亮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企业论文; 知识论文; 网络论文; 管理创新论文; 密度论文; 利益论文; 水平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