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研究年度发展报告--2003年中小学学校管理论文转载统计与分析_中小学学校管理论文

学校管理研究年度发展报告--2003年中小学学校管理论文转载统计与分析_中小学学校管理论文

学校管理研究年度发展报告——2003年《中小学学校管理》论文转载情况统计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管理论文,中小学论文,情况论文,年度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论文转载情况统计

1.刊物转载量排名

2003年《中小学学校管理》共转载论文194篇,分布在79种刊物上。其中,《班主任之友》、《中小学管理》、《人民教育》等8种刊物转载量排在前5位,转载论文占总数的38.1%(见表一)。

2.作者情况统计

以转载论文第一作者统计,50%的论文作者来自高校(包括本、专科院校),7.7%来自教育科研单位,17%来自中小学校,9.8%来自政府部门,还有15.5%的作者单位不详。高校师生仍然是研究的主体,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研究热点分析

1.学校法律问题

近年来,依法治校的呼声日益高涨,学校法律问题也开始受到特别关注。在2003年《中小学学校管理》转载的论文中,有关学校法律问题的文章就占了总量的12%,其中绝大部分是通过案例解读2002年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从总体上看,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办法》明确了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只承担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是准确的,防止了学校责任的不适当扩大。也就是说,学校与学生之间不是监护与被监护的关系,也不是委托监护与被委托监护的关系,而是教育关系,二者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属于私法范畴,后者属于公法范畴(申素平,第7期)。但也有人认为,《办法》将“监护责任”、“监护权”与“保护责任”混为一谈,导致在校学生出现“监护空白”(周士君,第10期)。

(2)如何认定学校事故责任?在学校事故归责问题上,过去通常按照公平责任原则进行处理,忽略了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条件是学校必须是行为人或受益人。因此,《办法》规定用过错责任原则处理学校事故问题,即学校承担责任的前提是学校有过错(包括故意与过失两种情形),并且这种过错与事故之间有因果关系。如何判断学校是否有过错呢?有人认为,要看学校是否诚实善意,是否尽到了注意义务(黄晓林,第11期)。有人认为,要看学校是

否尽到“良家父”或“中等偏上标准说”的注意义务(方益权,第10期)。

(3)《办法》的效力范围及评价。由于《办法》属于部门规章,不能直接作为案件审理的依据,只能提供参考,因此效力范围有限,而且《办法》将精神陨害赔偿排除在外,不够完善。此外,有人认为,《办法》只能规定相关主体的行政责任,规定民事责任是不恰当的(吴开华,第6期)。

2.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水平是决定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也成为2003年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表一 刊物转载量排名

排名 刊名 转载论文数量占总量比例

1《班主任之友》 168.2%

2《中小学管理》 136.7%

3《人民教育》

115.7%

《教育理论与实践》 73.6%

4《当代教育科学》

(含原刊《山东教育科研》) 73.6%

《教育探索》73.6%

《教学与管理》 73.6%

5

《外国教育研究》63.1%

研究者认为,当前我国课程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表现为:(1)认识不足。(2)缺少理论支撑。(3)管理内容狭窄,主要集中于对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4)管理手段具有经验型与行政型的特点。(5)权力过于集中。

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管理需要创新:(1)目标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2)内容创新,课程管理的内容应包括创建课程结构、开展教学研究、提供研究平台(季苹,第4期)。(3)方法创新,要构建具有开放性、民主性与科学性特点的科学型管理模式(杨中枢,第10期)。(4)组织创新,将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5)体制创新,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实现课程管理权力分享。

另外,研究者还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课程管理问题,拓宽了研究视角。比如:从文化角度出发,认为新课程所内涵的文化是一种人本、民主、多元开放的反思性实践文化,因此课程管理应走向权力分享、对话交流、重在服务(张晓东,第10期);从教育生态学的管理理念出发,认为要实现“课程管理”向“课程领导”的转型(钟启泉,第3期);还有人提出在课程管理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陈黎,第1期)。

3.校本管理

如何分配政府、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权力,始终是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伴随着校本课程在实践层面的展开,校本管理也成为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2003年《中小学学校管理》转载的有关“校本管理”的论文有9篇,内容涉及校本管理的内涵、理念、特征等诸多方面。

研究者一致认为,校本管理是一种根本区别于传统的外控式管理的理念和模式,是一种主动适应变革的管理(傅树京,第2期),其理论基础包括管理重心下移的思想、参与式管理的思想、人本主义思想等(陆仁杰,第11期)。校本管理突出了学校的个性化特征和学校对于管理者发展的价值,认为“学校应当不仅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地方,而且是促进教师和管理者发展的地方”(毛亚庆,第1期)。校本管理可以促进学校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管理民主化,为学校合理使用教育资源提供发展空间(陈牛则,第11期),使学校成为决策主体和改革主体。

但也有人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校本管理理念与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现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张力,如果不顾及现有条件的不足,在全国范围内贸然推行校本管理,其结果必然是得不偿失”(冯志军,第9期)。

研究特点及问题

从转载的论文看,2003年教育管理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1.贴近改革实际,创新是主题

从上述的研究热点看,学校法律问题中的大部分是对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解读,课程管理研究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校本管理则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因此,2003年的教育管理研究基本反映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与发展趋势,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体制及组织结构的创新。

2.突出管理的人本价值

“人”在管理中的价值进一步得到凸显,学校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促进校长、教师发展的场所,因此学校管理更加关注校长的生命成长(李家成,第8期)、教师的生命成长(徐月新,第4期)和学生的生命成长(詹先明,第8期)。在教育评价方面,倡导发展性评价,关注评价对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价值。

3.管理的法制化与民主化是主流

2003年教育管理研究强调:(1)依法治校,这可以从学校法律问题受到特别关注得以说明。(2)权力分享,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的权力重组,以及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权力分配,总体趋势是权力逐步下移、管理趋于民主。

4.研究视角多元化

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寻求教育管理的理论支撑点,以拓宽教育管理研究的视角。比如:从委托—代理角度研究校长负责制问题(黄复生,第1期),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研究学校监督机制问题(周国华,第12期),用博弈论探讨班级管理问题(李文连,第12期),研究契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樊陈琳,第5期)等。尽管一些文章的“移植”痕迹还较为明显,但毕竟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5.个案研究和调查研究方法得到大量运用,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得益彰

统计表明,在2003年转载的论文中,运用个案研究和调查研究方法的论文数量占总数的12%,既有质的研究也有量的研究,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比如:梁浩祥通过调查班主任性别情况,发现女性班主任比例过大(第1期);田凌晖通过对上海市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认为教师不够关注聘任合同的法律意义,没有把自己摆在与学校平等的地位上(第2期);上官子木通过个案访谈,概括出学校教育管理者的四种管理风格和管理类型(第10期)。

但我们也发现,研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

(1)从横向比较来看,教育管理研究还比较薄弱。无论是论文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可以说明这点。

(2)从纵向比较来看,研究者较为关注“面”的研究,“点”的研究比较薄弱(如在班级管理方面)。

(3)从研究过程来看,缺少持续地跟进、反思。教育管理是一个持续的“改进—反思—改进”的动态过程。然而,当前的教育管理研究,很少将管理视为动态的、连续的过程,研究仅仅满足于取得局部的、即时的成效,缺少对研究的持续跟进,很难保证研究结果的适用性。

(4)从研究主体来看,中小学校长与教师的研究水平亟待提高。教育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处在第一线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理应成为研究的主体。但从转载论文的作者统计来看,他们只占总数的17%(由于部分作者地址不详,因此实际比例会略高于这个数字),说明他们的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

标签:;  ;  ;  ;  ;  

学校管理研究年度发展报告--2003年中小学学校管理论文转载统计与分析_中小学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