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青年若干问题的思考_社会问题论文

关于当代青年若干问题的思考_社会问题论文

关于当代青年若干问题的思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当代论文,青年论文,思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青年是跨世纪的一代。在即将迈进21世纪门坎的时候,我国当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如何,综合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能否圆满实现,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对青年问题形成全社会的共识与协同,对于培养和造就适合跨世纪需要的一代青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战略意义。

看青年要着眼本质

客观地评价当代青年,是解决好青年问题的前提。我国有3 亿多青年,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如违法犯罪、“道德滑坡”、“信仰危机”、家庭解体、服务质量低劣等等,往往较为突出地表现在青年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社会问题实际上就是青年问题。这些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忧虑,甚至出现了类似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的悲观评价。应当承认,上述现象是客观存在,人们的忧虑也不无道理。但是,这些并不能反映当代青年的本质和主流。

评价当代青年,一定要从青年特点出发。就个体而言,青年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就整体而言,青年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青年有着不同于成老年的显著特点。他们风华正茂,精力旺盛,思想活跃,反映敏锐,感情丰富,眼界开阔,乐于创新,勇于进取。只有充分认识青年的这些可贵之处,才能真正把握当代青年的本质。

评价当代青年,还必须将他们放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考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汹涌澎湃的改革开放大潮,必然对置身其中的当代青年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改革开放与青年求新思变的特性十分吻合,并为青年带来实惠和希望,使他们诚心拥护改革开放;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为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使他们如鱼得水,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毫无疑问,改革开放这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主题,决定了当代青年的主流必然是积极的、向上的。

对于青年身上表现出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第一,存在上述问题的青年与3亿多青年相比只是极少数, 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看到许多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青年身上的同时,更应该看到青年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生力军,不能只讲问题不讲贡献;第三,青年问题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不能只看内因不看外因;第四,有些消极现象的背后往往潜藏着积极因素,不能只看现象不看实质;第五,青年的可塑性极强,并非一成不变,只要我们做好工作,就可促使浪子回头,向好的方向转化,不能只看现实不看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不放弃对青年应尽的教育和培养的责任,当代青年一定能够担负起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成为大有希望的一代。

爱青年要爱得理智

青年是时代的骄子、社会的宠儿。在我们的国家,全社会都向他们倾注了无限的爱。从很大程度上讲,学校是在为青年而兴办、工厂是在为青年而生产、市场是在为青年而开放、父母是在为年轻子女而奔忙……即使是那些埋怨和叹息,也包含着深切的期望。这些爱,为青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使青年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无论是社会爱青年还是青年享受爱,都是应该的、无可非议的。

但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一样,爱超过了一定限度或偏离了正确方向,也会走向反面、陷入误区。只让青年享受而不引导他们奋进,会使其增加惰性;只顾使青年满足而不鼓励他们创造,将使其变得无能;只为青年铺路搭桥而不鞭策他们披荆斩棘,培养的必然是懦夫;一味地恭维、奉迎青年而不批评指正他们的缺点错误,或者只是指责和埋怨而不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改正缺点错误,将会导致其心理和行为的扭曲。

爱不是娇惯,不是迁就,不是放纵,不是溺爱。真正的爱,应该是感情和理智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只倾注感情而没有理智的爱,往往会被感情冲昏了头脑;只看到青年的优点、长处,而看不到他们的缺点和不足,甚至把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也当成优点和长处,这种片面性不仅使教育者失去知人之明,而且也会导致青年失去自知之明,忘乎所以。因此,这样的爱是盲目的、肤浅的,甚至是有害的。而既有感情又有理智地爱青年,才能辩证地对待青年,既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弥补不足,甚至在他们失足的时候也不嫌弃,积极帮助他们重新踏上人生的正确轨道。这样的爱才更清醒、更深沉。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对青年既要满腔热情,又要严格要求。我们要遵循这一爱的辩证法,把对青年的满腔热情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爱护而不护短,依靠而不放纵,鼓励而不吹捧,宽容而不迁就,批评又不苛求,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育青年要注重“三观”

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应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激烈的竞争,青年的知识、能力日益得到重视。但是,思想品德却被忽略,不能不令人担忧。出现所谓“信仰危机”、“道德滑坡”、“拜金主义”等现象,与忽视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跨世纪青年,应该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首要问题,突出地抓好。

青年的思想品德集中地表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三观”上。“三观”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人的社会意识的核心。青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树立什么样的“三观”,对青年的成长将会产生决定性影响。只有树立起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年才能够掌握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规律,端正人生的航向,明辨是非曲直。因此,对青年来说,解决好“三观”的问题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解决好青年的“三观”问题,必须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衔接,紧密配合。青年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体现其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家庭、学校、单位、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育环节和教育方面,决不能各自孤立开来。否则,势必使教育效果衰减甚至相互抵消。只有使青年教育的各个要素有机衔接、密切配合,才能发挥这一系统的整体功能,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解决好青年的“三观”问题,还要将家庭、学校、单位、社会教育同青年的自我教育相结合。青年时期心理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自我意识明显增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自觉性、主动性大大提高。无视青年的这一心理特点,只是一味地灌输,难以为青年所接受,甚至使其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我们在对青年进行教育时,必须注意激发青年的内在因素,形成内驱力,引导他们自我教育,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自在到自为的转变,使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青年头脑中切实树立起来。

用青年要立足实践

长江后浪推前浪。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靠一代一代人前赴后继地奋斗。青年一代走上历史舞台并成为主角,是必然的趋势。为了使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为了使中华民族蒸蒸日上,必须促进当代青年尽快地成长和成熟起来。

阅历浅、经验少是青年的固有缺欠。许多不相信青年的看法和做法往往由此产生。我们应当承认,没有相应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是难以胜任一定的工作的,否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但是,我们更应该懂得,人的知识和能力决不是与生俱来、先天就有的,一切真知都发源于直接经验。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法子解决的。”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要弥补青年的固有缺欠,除了通过实践来锻炼和提高,是没有其他更好的途径的。

要真心诚意地帮助青年尽快成长,发挥作用,就必须千方百计地为青年提供实践的机会,创造实践的条件。一是要破框子——打破“论资排辈”等呆板、机械的观念束缚,排除“不成熟”、“不放心”等保守思想的羁绊,不拘一格地用人才;二是指路子——为青年把握实践的方向、选择合适的实践途径,使青年少走弯路;三是搭台子——创造必要的条件,使青年的才华能够充分施展和发挥;四是压担子——大胆地对青年委以重任,让青年亲口“吃梨子”,获得担当重任的实际经验。

当代青年最少保守思想,具有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只要我们解放思想,立足实践,热情扶持,青年一定会在实践中从无知走向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成为当之无愧的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标签:;  

关于当代青年若干问题的思考_社会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