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特征与作用_企业特征论文

论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特征与作用_企业特征论文

论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特征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作用论文,组织论文,联盟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 2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01)01-0016-04

本世纪七八十年代后,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展开,许多大企业相互间都积极开展各种方式的合作,其中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作为一种长期的、紧密型的稳固合作方式,被相当一部分大企业在开展合作时采用。技术联盟(strategic technology alliance)作为大企业间具有战略意义的实施技术资源长期共享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各种形式的企业联盟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实践证明,企业间开展技术联盟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分担创新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特征分析

在现代微观经济学中,企业被看成是一个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调整自我行为的组织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所发生的关系一般都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其一是组织外的关系(企业间通过市场交易发生联系),其二是组织内的关系(不是在市场交易中,而是在企业组织内部如总公司与子公司、企业集团内的成员公司之间发生联系)。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组织外的关系还是组织内的关系,对企业的行为会有重大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企业如何对待相互关系上和发生联系时如何采取行动上。当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通过市场交易而发生的组织外部关系时,企业加入和退出这种关系是自由的,因此,这时的企业间关系可以说是开放的。当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通过市场交易而发生的组织内部关系(如属于同一总公司或集团)时,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固定性和长期性,因此,这时的企业间关系可以说是封闭的。当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组织外部关系时,企业会以市场竞争为手段,采取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动;相反,当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组织内部关系时,企业会根据组织整体(总公司或整个集团)计划的指导,采取能导致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行动。

由此可见,市场竞争是控制处于组织外部关系中的企业关系的手段,而组织协调则是控制处于组织内部关系中的企业关系的手段。但是,现实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有许多既不属于上述的组织外部关系,也不属于组织内部关系,这些企业之间所发生的关联既非仅一两次的市场交易,但又在交易维持了一定时期之后,相互更换交易对象。在行为上,这些企业在进行技术、资本、人才等方面的交易时,既不完全采取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不完全采取导致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在这些企业的关系中,上述组织外部关系的特征与组织内部关系的特征相互浸透、混杂。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我们可以运用“中间组织”理论来分析这种企业联盟现象。

中间组织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新流派——交易费用经济学所提出的一个重要学说,日本著名学者今井贤一在《日本的产业社会》一书中对“中间组织”概念给予了较清晰的解释。他认为,在市场关系与组织关系之间,兼具二者特征的东西,就是中间组织[1]。

企业可通过战略联盟形成一种“中间组织”关系,处于这种“中间组织”中的企业,它们的关系在形式上保留着许多交易的关系(以价格为决策依据)特征,但与那种组织内部关系类似的关系(企业之间关系已带有固定性)也融在了它们的关系中,这种“中间组织”关系可以说是既非组织外部关系,又非组织内部关系的第三种企业关系。企业为技术资源共享而组建的技术联盟作为现代企业联盟的一种重要形式,显然具有鲜明的“中间组织”特征。

二、技术联盟在稳定企业技术合作关系上的有效作用

随着市场国际化与竞争激烈化,跨国大型企业在经营上出现了以下明显特征:技术、信息等资源以及零部件等中间产品成为主要的经营对象。这说明这些企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已大大加强了。通过技术、信息及零部件经常发生关联的企业,常常需要在相互之间建立较为稳定的协作关系。因为如果没有稳定的协作关系,单靠市场的价格机制来调节它们间的关系,则常常会由于各企业的利己行为导致企业之间的关系紧张,使得企业之间无法建立起稳定的相互依存关系。

企业处于市场关系(即组织外关系)中,所暴露出来的企业为追求自我最大利益,常常不惜破坏相互依存关系的倾向,使得当事企业产生了对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集中管理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企业有可能在保持各当事企业间独立性的同时,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的形式来解决对企业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管理问题。技术联盟就是由数个企业为解决对技术资源相互依赖关系的管理问题而建立的。

处于市场关系中的企业如何才能从技术资源的相互依赖的市场关系(相互有技术专利、技术诀窍和有关研究开发信息的交易)发展为技术联盟呢?处于市场关系中的企业,为了在技术竞争中取得优势,都会努力通过这种技术资源的相互依赖关系,为本企业获得最大利益而采取利己性手段,由于这种利己性手段常常导致与自己发生技术资源相互依赖关系的企业受到损失,由此便可能受到对方企业的报复,其结果是:这种技术资源相互依赖关系会很容易破裂。表1是X、Y两企业在市场关系条件下,技术资源处于相互依赖关系时,采取协调和利己行为时的企业获益设想。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市场关系条件中,当X、Y两企业都采取协调行为时,两企业的获利为7,当两企业都采取利己行为时,两企业获利则为4,而当一企业采取协调行为,另一企业采取利己行为时,采取利己行为的企业可获最大利9,采取协调行为的企业只能获利2。由此可见,当两企业处于市场关系条件下,技术资源相互依赖时,由于采取利己行为一方的企业可获得最大利益,因此,处于这种条件下的企业有竞相采取利己行为的趋势,从而使两企业的获利都只能是4,最终便使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发生破裂。

表1 企业X、Y在市场关系条件下,采取协调或利己两种不同行为时的获利比较

企业行为

 企业获利

X

 YX

Y

协调 协调

 7 7

协调 利己

 2 9

利己 协调

 9 2

利己 利己

 4 4

注:表中数据为企业X、Y相对假设获益值。

从表1中可见,一企业的利己行为虽然能暂时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但很快促使另一企业也采取利己行为,甚至还可能采取报复行为,结果是双方的获利都受损失。正是由于双方看到了竞相采取利己行为的不良后果,双方才愿意通过联盟建立约束双方利己行为的机制。表2是建立技术联盟后两企业(X、Y)的获益设想。在技术联盟中规定双方不得采取损害对方的利己行为,并且规定双方共同使用所拥有的有关技术资源。技术联盟在运作过程中,可以通过高质量的协调管理提高研究开发的效益和速度,从而为处于技术联盟中的企业带来了新增利益A,当7+A>9时,企业所建立的联盟就会稳定发展;相反当7+A<9时,联盟内企业还存在着为获得最大利益采取利己行为的可能性,这时联盟依然是不稳定的。

表2 企业X、Y在技术联盟条件下,采取不同行为时的获利比较

企业行为企业获利

 X Y

X Y

协调 协调

7+A , 7+A

协调 利己

29

利己 协调

92

利己 利己

44

通过技术联盟为企业带来的新增利益A的大小是与多种因素相关的,它除了与联盟的管理质量有关外,还与有关政府政策有关,如政府制定针对联盟内的合资、合作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等(这种优惠政策在我国也是存在的)。

表1和表2是为了说明问题方便而采取的简略分析方式。下面以一个实际案例对表1和表2进行补充说明。

70年代初,美国波音、道格拉斯、洛克希德等公司所生产的大型远距离宽体客机在飞机市场处于霸主地位,欧洲主要客机制造厂家为了确保欧洲客机市场,纷纷准备开发大型宽体客机。由于新型客机研制、生产技术高度复杂,费用庞大,且即使有多家公司独立开发生产出了新型客机,也会由于欧洲的客机市场容量有限,在竞争中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相当于表1中的4,4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以德国空中客车公司和法国稀特·阿贝苛西奥公司为首组成了欧洲新型客机研究开发、生产技术联盟,该联盟获得了德、法两国政府的大量资助(相当于表中7+A,7+A局面)。联盟内的实体欧洲空中客车工业公司最后发展为世界著名的飞机制造公司,其生产的空中客车大型客机也成为足以与美国制造的大型客机相抗衡的先进客机[2]。

企业之间通过技术联盟建立中间组织关系时,可以保证:①联盟企业间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在技术方面的紧密联系;②通过对研究开发中的信息、技术设备、人才、销售网络等资源的共同利用,共同开展特定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技术联盟作为一种中间组织形式,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三、技术联盟能在企业组织规模扩大中发挥有效的管理功能

随着企业技术创新规模增大、速度加快,企业对外部技术资源的需求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这时通过市场发生技术资源交易的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多。为了长期稳定这种交易关系,避免企业相互采取利己行为而导致交易关系破裂,发生技术资源交易关系的企业也可以通过相互合并或通过一方收买另一方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合并,或一方收买另一方,使企业间的市场交易关系变成为一种组织内部关系,便可以有效管理这种技术资源相互依赖关系。但由于在此所讨论的企业一般已是大型企业,由它们再组成更大的企业(或集团),则会由于企业规模过大,可能产生以下问题。

(1)组织整体效益下降。由于加入组织(集团或总公司)的各企业一般都有各自不同的市场成本曲线,为了维持组织中各个企业的效率,就必须实行大规模的生产,以使组织中每个企业的规模效益都能实现。而技术资源上相互依赖的企业,在组成更大规模的企业后,常常在生产规模上,特别是新技术的采用、新产品的生产规模,常常在一段时期内(从产品投放市场到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期间)要低于维持整个组织各部分取得生产效益所需要的生产规模,因此,在这段时间内组织内部的有些部分生产率和效益也相应较低,这将导致组织整体效益一般也都不佳。这种状况在组织规模过大时尤其明显。

(2)组织整体负担增大。无论企业是收买发生技术资源相互依赖关系的对方企业(使其成为子公司),还是与其组建集团,都需要一定规模的投资(用于对对方企业进行设备改造等方面),一旦这些投资固定化,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便成为现实。这常常会导致企业缺乏经营上的灵活多变性,面对激烈变动的市场环境做出正确对策的反应也相应变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收买对方企业或与对方企业组建集团而进行的投资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企业灵活经营的负担。因此,将市场条件下的技术资源相互依赖关系改变为组织内部关系,容易造成企业整体规模扩大的同时,负担也相应增大的现象。

(3)组织整体管理效率降低。收买公司或组建企业集团,当然会增加组织内部企业的数量,这难免会使组织内部管理的复杂性增加。不同企业所固有的管理模式的差别,使企业之间在业务协作上经常发生矛盾;并且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组织内部的管理阶层必然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科研、生产、销售等一线的情况反馈到组织管理的顶层过程,以及管理顶层所做出的决策传达到科研、生产、销售第一线的过程,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有关信息受干扰和延迟的现象,从而使组织内部信息沟通的效率大幅度下降。这些现象出现的直接后果便是组织整体在管理上始终处于低效状态。

此外,将在技术资源上相互依赖的企业变为组织整体一部分的做法,容易使这些企业丧失以往在独立存在时所具有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企业在成为较大组织的一部分后,其自身功能也会逐渐出现单一化倾向,这些对企业将来回到市场(如集团解散),继续独自生存发展都是不利的。另外,当收买国外企业或与其建立企业集团时,常常还会受到有关国家反垄断法的制约。

发达国家及我国的一些著名企业,正是为了回避上述由于扩大组织而可能产生的问题,在试图建立与其他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相互依赖的稳定关系时,纷纷采用技术联盟的策略。技术联盟之所以能克服上述扩大组织所可能产生的问题,是由于其作为一种“中间组织”,本身能保证加入联盟企业的基本独立性,并使联盟企业间相互长期、稳定地获取所需要的技术资源。因此,技术联盟这种中间组织形式作为一种组织规模扩大的替代方案,具有既能克服组织规模扩大所可能出现的弊端又能对技术资源相互依赖关系发挥有效管理的功能。

四、结语

技术联盟是目前企业技术合作的新形式。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间的技术联盟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实现组织创新的一种新形式,这种新形式的创新与以往单个企业的组织创新不同,它是企业间为实现技术资源共享而进行的一种协同创新,是由数个企业共同完成的。如果我们把每个参与技术竞争的企业看成是一个社会技术创新的子系统,那么技术联盟便是由这些子系统相互配合产生的协同作用的一种社会自组织形态,因此,技术联盟的意义正是在于它实现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行为上的协同。

收稿日期:2000-04-26

标签:;  

论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特征与作用_企业特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